板材涂漆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7-27  76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板材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材涂漆生产线。



背景技术:

通常,木质家具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板材表面上漆,以在板材表面起到防水、耐磨的作用,而且更加的光洁和美观。目前,国内对板材表面的上漆主要是采取人工刷漆或喷漆的方式,人工刷漆的缺点是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对操作者的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板材涂漆线,可以自动对板材的表面进行涂漆操作,节省了人工,但是对应一些表面有轻微缺陷的板材,影响涂漆效果,导致后续板材利用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材涂漆生产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材涂漆生产线,包括:上料装置、打磨装置、涂腻子装置、至少一组的涂漆装置以及下料装置;其中,

所述上料装置包括:上料传输线、设置在所述上料传输线上的吸尘机构和设置在所述吸尘机构入口处的挡料机构,所述挡料机构被配置为只允许单块板材通过;

所述打磨装置包括:打磨传输线、设置在所述打磨传输线上的研磨机构和旋转吹风机构,所述旋转吹风机构包括:工作台、安装在所述工作台上的进料滚轮、出料滚轮、设置在进料滚轮和出料滚轮之间的吹风组件和位于工作台上方的吸风罩,其中,所述吸风罩与吸风系统连通;

板材上料后由打磨装置进行表面打磨,并由涂腻子装置对所述板材的表面进行填平处理,再由涂漆装置对填平表面后的板材进行喷漆处理,最后涂漆完成后的板材由下料装置进行下料。

作为优选,所述吸尘机构包括吸尘罩、与吸尘罩连通的吸风管道、设置在所述吸风管道端部的第一回收箱以及与吸风管道连接的抽风机。

作为优选,所述挡料机构包括:挡板和控制所述挡板升降的挡板驱动,所述挡块滑动设置于吸尘罩的端面处。

作为优选,所述上料传输线和打磨传输线均包括:传输支架、安装在所述传输支架上的传送带、设置在所述传输支架的端部一侧的传输驱动、设置在所述传输支架下方的回收漏斗以及与所述回收漏斗连通的第二回收箱,其中,所述传送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镂空孔,以使灰尘落入所述第二回收箱。

作为优选,所述涂腻子装置包括:腻子机和第一烘干组件;所述涂漆装置包括:上漆机构和第二烘干组件;所述第一烘干组件和第二烘干组件均采用uv灯管和/或加热系统。

作为优选,所述上漆机构包括:至少一组涂漆辊、与所述涂漆辊表面相切的导向辊、驱动所述涂漆辊转动的涂漆驱动以及设置在导向辊与涂漆辊相切处上方的喷漆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喷漆组件包括:沿涂漆辊轴向布置的多个喷头、与喷头连通的油漆桶以及用于将油漆桶中的油漆驱动到喷头的油漆泵。

作为优选,所述吹风组件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工作台的上方和下方,两组吹风组件分别包括:风扇和/或吹风机。

作为优选,所述风扇有多个且均设置于工作台的上方,多个风扇同时吹扫板材表面;所述吹风机设置于所述工作台的下方,且所述吹风口由出料滚轮指向进料滚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增设了涂腻子装置,可以在板材进行涂漆操作前对其表面进行涂腻子处理,使得板材表面的轻微缺陷都可以被腻子填平,进而使板材的表面完整性提高,保证了后续的涂漆效果,同时在后续涂漆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少喷一道底漆,进而可以在提高板材的利用率的前提下,节省涂漆工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板材涂漆生产线的结构图示;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板材涂漆生产线中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板材涂漆生产线中打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板材涂漆生产线中涂腻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板材涂漆生产线中涂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附图均采用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材涂漆生产线,包括:上料装置10、打磨装置20、涂腻子装置30、至少一组的涂漆装置40以及下料装置50。其中,所述上料装置10用于承接板材物料,并将板材逐个传递给打磨装置20,打磨装置20用于对板材的表面进行研磨,以去除板材表面原有漆层。打磨完成后的板材由所述腻子机装置30对其表面进行涂腻子处理,使得板材表面的轻微缺陷都可以被腻子填平,进而使板材的表面完整性提高,保证了后续的涂漆效果,同时在后续涂漆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少喷一道底漆,进而可以在提高板材的利用率的前提下,节省涂漆工序。被腻子填平后的板材由涂漆装置40进行涂漆处理,涂漆完成后的板材由下料装置50下料,以便移送到后续的开料加工车间。

请重点参照图2,所述上料装置10包括:上料传输线11、设置在所述上料传输线11上的吸尘机构12和设置在所述吸尘机构12入口处的挡料机构13,所述挡料机构13被配置为只允许单块板材通过。具体地,所述上料传输线11包含入料端111和出料端112,入料端111用于接收板材,所述吸尘机构12和挡料机构13均靠近所述上料传输线11的出料端112设置,用于对板材的表面进行吸尘处理。

由于板材的尺寸较大,本实施例优选采用拖车/机器人/人工的方式将板材放置在所述上料传输线11的入料端111,并且可以一次将多块板材堆叠放置在上料传输线11的入料端111,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上料工序,提高上料效率,另外还可以有效的控制上料传输线11上板材与板材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产能。为了保证上料效果,所述挡料机构13被配置为仅允许位于底层的板材通过。故堆叠的板材跟随所述上料传输线11从入料端111向出料端112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所述挡料机构13对除底层板材之外的其他板材进行阻挡,仅允许位于底层的也即是与上料传输线直接接触的板材通过,待底层板材通过后,位于次底层的板材下落至上料传输线11,然后次底层的板材通过,逐个通过的板材由吸尘机构12对其表面进行吸尘清灰处理后,进入到下一工序中。

重点参照图3,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料机构13优选包括:挡板和控制所述挡板131升降的挡板驱动132,所述挡块131滑动设置于吸尘机构12的端面处,所述挡块驱动132可以根据板材的厚度适应性调整所述挡块131的高度,确保挡块131的底部与上料传输线11表面的高度差大于单块所述挡块131的厚度并小于双块所述挡块131的厚度,确保多层板材上料时可以有效对上层板材进行遮挡。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板材为未切割的大型板材,尺寸大都在1.5m*1.5m以上。板材上料时,挡板131需要同时对多块板材进行遮挡,故多块板材在上料传输线11上移动过程中,位于上层的板材的端部与所述挡板131接触后,会停下保持不动,此时位于底层的板材仍然继续移动,故所述挡板131表面需要承受一定的撞击力,并且在底层板材移动的过程中,位于上层的板材会逐步向下滑落,故所述挡板131的表层还需承受一定的摩擦力。当然,由于板材的整体厚度较小,且尺寸较大,当底层板材移动,其余板材的端部滑落至上料传输线11上时,其倾斜角度相对较小,通常不超过3°,故及时其受挡板131限制保持不动,也不会对正在移动的所述上料传输线11造成影响。

为了避免长时间工作后,所述挡板131的表面发生变形或者磨损,本实施例优选在所述挡板131的表面设置可拆卸的阻挡层133,所述阻挡层133优选采用木块或者电木,该木块或者电木通过紧固件安装在挡板131的表面,与板材直接对接,并且可以在发生变形或者磨损后进行快速的更换,成本低廉,操作方便。进一步的,为了缓冲挡板131受到的冲击力,本实施例优选在所述阻挡层133和挡块131之间设置缓冲组件134,所述缓冲组件134可以在阻挡层133与板材131接触的时候收缩以吸收一定的冲击力,从而可以有效保护挡板131,确保挡板131可以在吸尘机构12的端面滑动。

优选地,所述挡板131与所述吸尘机构12的端面通过滑动组件135连接,所述滑动组件135包括设置于吸尘机构12端面的至少两组滑轨以及设置于所述挡板131背面并与所述滑轨匹配的滑块。所述挡板驱动132通过安装架136固定于所述挡块131的上方,以带动所述挡块131升降,所述安装架136固定在吸尘机构12上。进一步的,所述挡板驱动132优选采用采用丝杆电机。

所述吸尘机构12包括设置在板材传输线11上的吸尘罩121、与吸尘罩121连通的吸风管道122、设置在所述吸风管道122端部的第一回收箱123以及与吸风管道122连接的抽风机124。具体地,所述抽风机124通过吸风管道122吸取通过吸尘罩121内的板材表面的灰尘,灰尘经过吸尘罩121和吸风管道122后沉积在第一回收箱123中,吸尘完成后的所述板材流动到下一工序,即由打磨装置20对其表面进行打磨处理。

请重点参照图3,所述打磨装置20包括:打磨传输线21、设置在所述打磨传输线21上的研磨机构22和旋转吹风机构23。具体地,所述研磨机构22用于将板材表面进行研磨处理,一方面可以去除板材表面的原有漆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板材表面的平整度。所述旋转吹风机构23用于将研磨后的灰尘清除干净。

所述研磨机构22包括:安装支架221、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221上的至少一组研磨辊222和带动所述研磨辊222转动的研磨驱动223。具体地,所述安装支架221包括位于打磨传输线21的两侧的安装板2211和连接所述安装板2211的连接板2212,所述安装板2211可以直接固定在所述打磨传输线21上也可以通过高度调节结构安装在所述打磨传输线21上,即通过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可以对所述研磨机构22的整体高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厚度的板材。所述研磨驱动223采用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可以安装在所述安装板2211的外侧,以便直接与所述研磨辊222连接,也可以安装在所述连接板2222上,并通过传送带与所述研磨辊222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研磨辊222的表面包覆有砂纸,通过该砂纸可以对板材的表面进行研磨,以去除板材表面的原有漆层。

所述旋转吹风机构23包括:工作台231、安装在所述工作台231上的进料滚轮232、出料滚轮233、设置在进料滚轮232和出料滚轮233之间的吹风组件234和位于工作台231上方的吸风罩235,所述吸风罩235与吸风系统连通。

其中,所述进料滚轮232与出料滚轮233分别包括两组毛刷滚轮;两组毛刷滚轮上下平行相对设置且由同一传动电机驱动。所述进料滚轮232和出料滚轮233可以在板材进料和出料时分别刷动板材的上下表面,以清扫板材上的灰尘,使灰尘进入吸风罩。所述吹风组件234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工作台231的上方和下方。其中,位于上方的吹风组件234优选采用多个风扇,所述风扇可以将进料滚轮232和出料滚轮233刷起的灰尘吹动起来,使其可以顺利的被吸风罩235吸走。位于下方的吹风组件234优选采用高压吹风机,所述高压吹风机的吹风口为由下向上倾斜延伸设置,且吹风口指向进料滚轮232。进一步的,由于板材通过时,位于工作台231上方的吹风罩235并不能吸附到位于板材下方的灰尘,故本实施例优选在工作台231底部设置为带有灰尘回收箱236的漏斗状结构,灰尘可以自动通过漏斗状结构落入到灰尘回收箱236中。当然,位于工作台231上方和下方的吹风组件234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还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方式,由于吹风的结构有多种,且大都能起到吹起灰尘的作用,故本实施例不再一一赘述。

继续请参照图3,所述上料传输线11和打磨传输线21均包括:传输支架211、安装在所述传输支架211上的传送带212、设置在所述传输支架212的端部一侧的传输驱动213、设置在所述传输支架211下方的回收漏斗214以及与所述回收漏斗214连通的第二回收箱215。由于板材的加工环境导致了板材在传输过程中会落下较多的灰尘,有些灰尘会被清除干净,还有一些灰尘会散落在传送带212上,若不及时清理,则灰尘会被传送带212传送至后续的板材上,故本实施例优选在所述传送带212的表面设置若干镂空孔,通过所述镂空孔可以使灰尘自动落入到传输支架211下方的回收漏斗214中,进而落入到第二回收箱215中。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涂腻子装置30、涂漆装置40以及下料装置50中也各自设置有传输线,且各传输线的结构与所述上料传输线11和打磨传输线21的结构一致,故本实施例不再一一赘述。进一步的,由于上述的旋转吹风机构23中设置有工作台,容易与打磨传输线21发生干涉,故本实施例优选将旋转吹风机构23设置在两组传输线之间的区域。

请参照图4,所述涂腻子装置30包括:腻子机31和第一烘干组件32;所述腻子机31用于将还未上漆的板材表面进行修补、填平处理,将板材表面的缺陷特别是坑洼处进行填补,提高板材的表面整齐度和利用率。此外,在板材上漆之前对其进行涂腻子处理,还可以将所述腻子层作为板材的底漆层,后续直接进行其他漆层的滚涂,在提高板材利用率的基础上还节省了板材的涂漆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板材表面涂上腻子后,由第一烘干组件32对板材表面的腻子进行烘干处理,烘干完成后的板材进入后续工序。

优选地,在涂漆装置40与所述涂腻子装置50之间还可以增设一组打磨装置20,以提高涂腻子后的板材表面的粗糙度,从而更便于后续的上漆操作。

请参照图5,所述涂漆装置40包括:上漆机构41和第二烘干组件42;其中,所述上漆机构41通常设置有多组,所述第二烘干组件42的数量与所述上漆机构41的数量相同,即每喷涂完一层漆之后,都会进行烘干处理。优选地,所述第一烘干组件32和第二烘干组件42均采用uv灯管和/或加热系统,该uv灯管或者加热系统可以根据所述板材的传输速度调整对应的输出功率,如此可以保证涂漆时板材的基本工作效率。

所述上漆机构41包括:至少一组涂漆辊411、与所述涂漆辊411表面相切的导向辊412、驱动所述涂漆辊411转动的涂漆驱动413以及设置在导向辊412与涂漆辊411相切处上方的喷漆组件424,所述喷漆组件414包括:沿涂漆辊411轴向布置的多个喷头4141、与喷头连通的油漆桶以及用于将油漆桶中的油漆驱动到喷头的油漆泵。具体地,油漆泵将油漆桶中的油漆压入油漆喷4141头,油漆喷头4141将油漆均匀喷洒在所述导向辊412与涂漆辊411之间的区域,导向辊412和涂漆辊411相切转动使油漆均匀,从而实现对板材表面的均匀辊涂。被辊涂后的板材由所述第二烘干组件42进行烘干处理。

进一步的,由于本实施例中涂腻子装置30的设置,虽然本实施例中的涂漆装置40可以设置有多组,但这些涂漆装置40主要被配置用来为板材涂面漆和涂清漆,非必要情况下,不用该涂漆装置40进行底漆喷涂。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板材涂漆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装置、打磨装置、涂腻子装置、至少一组的涂漆装置以及下料装置;其中,

所述上料装置包括:上料传输线、设置在所述上料传输线上的吸尘机构和设置在所述吸尘机构入口处的挡料机构,所述挡料机构被配置为只允许单块板材通过;

所述打磨装置包括:打磨传输线、设置在所述打磨传输线上的研磨机构和旋转吹风机构,所述旋转吹风机构包括:工作台、安装在所述工作台上的进料滚轮、出料滚轮、设置在进料滚轮和出料滚轮之间的吹风组件和位于工作台上方的吸风罩,其中,所述吸风罩与吸风系统连通;

板材上料后由打磨装置进行表面打磨,并由涂腻子装置对所述板材的表面进行填平处理,再由涂漆装置对填平表面后的板材进行喷漆处理,最后涂漆完成后的板材由下料装置进行下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涂漆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机构包括吸尘罩、与吸尘罩连通的吸风管道、设置在所述吸风管道端部的第一回收箱以及与吸风管道连接的抽风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材涂漆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料机构包括:挡板和控制所述挡板升降的挡板驱动,所述挡板滑动设置于吸尘罩的端面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涂漆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传输线和打磨传输线均包括:传输支架、安装在所述传输支架上的传送带、设置在所述传输支架的端部一侧的传输驱动、设置在所述传输支架下方的回收漏斗以及与所述回收漏斗连通的第二回收箱,其中,所述传送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镂空孔,以使灰尘落入所述第二回收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涂漆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涂腻子装置包括:腻子机和第一烘干组件;所述涂漆装置包括:上漆机构和第二烘干组件;所述第一烘干组件和第二烘干组件均采用uv灯管和/或加热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材涂漆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漆机构包括:至少一组涂漆辊、与所述涂漆辊表面相切的导向辊、驱动所述涂漆辊转动的涂漆驱动以及设置在导向辊与涂漆辊相切处上方的喷漆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材涂漆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漆组件包括:沿涂漆辊轴向布置的多个喷头、与喷头连通的油漆桶以及用于将油漆桶中的油漆驱动到喷头的油漆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涂漆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组件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工作台的上方和下方,两组吹风组件分别包括:风扇和/或吹风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材涂漆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有多个且均设置于工作台的上方,多个风扇同时吹扫板材表面;所述吹风机设置于所述工作台的下方,且所述吹风机的吹风口由出料滚轮指向进料滚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材涂漆生产线,包括:上料装置、打磨装置、涂腻子装置、至少一组的涂漆装置以及下料装置;其中,所述上料装置包括:上料传输线、设置在所述上料传输线上的吸尘机构和设置在所述吸尘机构入口处的挡料机构,所述挡料机构被配置为只允许单块板材通过;所述打磨装置包括:打磨传输线、设置在所述打磨传输线上的研磨机构和旋转吹风机构,板材上料后由打磨装置进行表面打磨,并由涂腻子装置对所述板材的表面进行填平处理,再由涂漆装置对填平表面后的板材进行喷漆处理,最后涂漆完成后的板材由下料装置进行下料。

技术研发人员:徐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宜兴慕森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7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