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喇叭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点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便携式电子设备也不断的向轻薄小巧化发展,喇叭则是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方向之一,一些微型的喇叭通过一小型铁框作为支撑主体,在铁框上附上喇叭各个零件,目前将零件安装于铁框上主要采用胶粘合固定的方式,通过点胶装置于铁框一面打上粘合胶,后在粘合胶上安装其他零件。
现有的铁框点胶装置大多为一点胶头对应一铁框治具的模式,工作人员需要等待治具上的铁框点胶完毕才可取下点胶完毕的铁框,放置下一个待点胶的铁框,该方式生产效率低,导致人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点胶装置,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铁框点胶装置生产效率低,导致人工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速点胶装置,用于喇叭铁框的点胶,包括承载机构,用于承载所述铁框并驱动所述铁框旋转;点胶机构,设于所述承载机构上方,用于将定量胶水涂抹于所述铁框上;所述承载机构包括承载架,在所述承载架上活动设置有两个承载座;第一驱动组,用于驱动所述承载架沿两个所述承载座的排列方向移动;第二驱动组,用于顶升所述承载座并驱动其旋转。
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组包括插入端,可插入所述承载座底部并带动所述承载座与所述插入端同步运作;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动力端与所述插入端连接以驱动所述插入端旋转;顶升气缸,驱动所述旋转电机升降。
优选的,沿所述承载座周向形成有第一限位条。
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组还包括横板;在所述承载架内于所述横板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条。
优选的,所述插入端的端面设置有卡齿,且可卡合于所述承载座底部。
优选的,在所述承载座上端形成有与所述铁框相匹配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组包括驱动气缸、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气缸的动力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承载架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采用单点胶头对应两个承载座,工作人员在加工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点胶过渡的时间,完成点完胶的铁框的更换,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另外,两个承载座之间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但仅采用单个旋转电机,既保证了铁框在点胶时,位于两个承载座之间的铁框互补影响,同时也降低了点胶装置的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10、承载机构;11、承载架;12、承载座;121、凹槽;122、第一限位条;13、第二限位条;20、点胶机构;30、第一驱动组;31、驱动气缸;32、连接杆;40、第二驱动组;41、插入端;411、卡齿;42、旋转电机;43、顶升气缸;44、横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
现有的铁框点胶装置大多为一点胶头对应一铁框治具的模式,工作人员需要等待治具上的铁框点胶完毕才可取下点胶完毕的铁框,放置下一个待点胶的铁框,该方式生产效率低,导致人工成本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请参见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快速点胶装置,包括承载机构10,用于承载铁框并驱动铁框旋转;
具体的,还包括点胶机构20,点胶机构20设于承载机构10上方,用于将定量胶水涂抹于铁框上;
进一步的,承载机构10包括承载架11,在承载架11上活动设置有两个承载座12;
还包括第一驱动组30合第二驱动组40,第一驱动组30用于驱动承载架11沿两个承载座12的排列方向移动;第二驱动组40用于顶升承载座12并驱动其旋转。
在上述方案中,工作人员将铁框放置于其中承载座12上,第二驱动组40顶升该承载座12并带动其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点胶机构20将定量胶水涂抹于铁框上,待点胶过程完成后,第二驱动组40下移,并与承载座12分离,第一驱动组30此时驱动承载架11移动,将另一未点胶的铁框置于点胶机构20下方,也为第二驱动组40的上方,工作人员在此时即可将完成点胶过程的铁框取下,将另一待点胶的铁框放置于承载座12上,工作人员更换铁框的操作可与另一铁框的点胶工序同时进行,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体的,第二驱动组40包括插入端41,其可插入承载机构10底部并带动承载机构10与插入端41同步运作;
进一步的,第二驱动组40还包括旋转电机42,旋转电机42的动力端与插入端41连接以驱动插入端41旋转;
进一步的,第二驱动组40还包括顶升气缸43,顶升气缸43驱动旋转电机42升降;
在上述方案中,当顶升气缸43驱动旋转电机42上升时,第二驱动组40的插入端41与承载座12的底部相接触,此时旋转电机42旋转即可带动与插入端41接触的承载座12一起旋转;当顶升气缸43下移时,插入端41与承载座12分离,此时第一驱动组30即可驱动承载架11移动,顶升气缸43再次驱动旋转电机42上升重复以上过程。
具体的,沿承载座12周向形成有第一限位条122;当顶升气缸43顶升承载座12是,插入端41为承载座12提供支撑;当顶升气缸43下移时,第一限位条122则可为承载座12继续提供支撑,令承载座12可稳固置于承载架11上。
为了防止顶升气缸43顶升过度,影响后续生产过程,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具体的,第二驱动组40还包括横板44;在承载内于横板44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条13;第二限位条13可放置顶升气缸43顶升过度,对生产过程造成影响。
具体的,插入端41的端面设置有卡齿411,且可卡合于承载座12底部;插入端41通过卡齿411带动承载座12同步运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具体的,在承载座12上端形成有与铁框相匹配的凹槽121;工作人员可通过凹槽121对铁框实现快速放置、快速定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具体的,第一驱动组30包括驱动气缸31、连接杆32;连接杆32的一端与驱动气缸31的动力端连接,另一端与承载架11固定连接。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在承载架11上设置两个承载座12,两个承载座12均可放置铁框,使工作人员可在其中一铁框还在点胶的同时,将未点胶的铁框与另一完成点胶过程的铁框的更换,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另外,通过顶升气缸43,驱动气缸31内的配合,两个承载座12相互独立,其中一承载座12在旋转时对另一承载座12不造成干扰,便于工作人员的后续操作,提高点胶装置的实用性和便利性,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
1.一种快速点胶装置,用于喇叭铁框的点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机构,用于承载所述铁框并驱动所述铁框旋转;
点胶机构,设于所述承载机构上方,用于将定量胶水涂抹于所述铁框上;
所述承载机构包括承载架,在所述承载架上活动设置有两个承载座;
第一驱动组,用于驱动所述承载架沿两个所述承载座的排列方向移动;
第二驱动组,用于顶升所述承载座并驱动其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点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包括
插入端,可插入所述承载座底部并带动所述承载座与所述插入端同步运作;
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动力端与所述插入端连接以驱动所述插入端旋转;
顶升气缸,驱动所述旋转电机升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点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承载座周向形成有第一限位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点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还包括横板;在所述承载架内于所述横板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速点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端的端面设置有卡齿,且可卡合于所述承载座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速点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承载座上端形成有与所述铁框相匹配的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速点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包括驱动气缸、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气缸的动力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承载架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