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smt元件点胶的治具。
背景技术:
随着smt行业的发展,出于对重点元件寿命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业内通常采用点胶的方式使得焊点与空气隔绝,从而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现今的电子产品正趋向于轻、薄、小的方向发展,现有的点胶方式,由于会造成堆胶的现象,会影响到成品的组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smt元件点胶的治具,应用时可避免堆胶的现象,实现饱满、均匀的点胶效果,以匹配电子产品轻薄小的应用需求。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应用于smt元件点胶的治具,包括外形尺寸一致的上载具和下载具;所述上载具设置有用于放置ic的凸台,所述凸台根据实际ic位置对应设置若干排通孔,所述通孔的朝向倾斜于所述凸台所在的平面;所述下载具设置有与所述凸台相对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吸气口。
所述通孔的倾斜角度为45°。
所述凹槽的尺寸不小于凸台。
所述上载具设置有若干第一定位孔,所述下载具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相对的第二定位孔。
所述第一定位孔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载具的四角位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载具的通孔、下载具的凹槽连通,实现对吸气口吸气时产生负压区域,引导点在凸台表面的胶水流动,从而实现可控的胶水流向,最终实现饱满、均匀的点胶效果,并且能够将胶水的厚度控制在5μm以下,满足电子产品轻薄小的应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上载具的结构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下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通孔的设置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上载具1;凸台11;通孔12;第一定位孔13;下载具2;凹槽21;吸气口22;第二定位孔23;ic3;吸气装置4;胶水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应用于smt元件点胶的治具,包括外形尺寸一致的上载具1和下载具2。
上载具1设置有用于放置ic3的凸台11,凸台11根据实际ic3位置对应设置若干排通孔12,通孔12的朝向倾斜于凸台11所在的平面;下载具2设置有与凸台11相对的凹槽21,凹槽21的底部设置有吸气口22。
参考图1至图4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上述通孔12的倾斜角度为45°。
上述凹槽21的尺寸不小于凸台11,以保证负压吸取的区域完全覆盖点胶区域。
上述凸台11的高度为0.06mm,凹槽21的深度为1mm,以满足使用时的尺寸要求,保证点胶效果。此外,上载具1、下载具2的厚度均为3mm。
上述上载具1设置有若干第一定位孔13,下载具2设置有与第一定位孔13相对的第二定位孔23,则组装时可以通过将螺丝穿过第一定位孔13和第二定位孔23实现上载具1与下载具2的定向安装并完成锁固。
上述第一定位孔13分别设置在上载具1的四角位置。
参考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应用为:将上载具1放置在下载具2上面,通过两者四角的定位孔将两者连成整体,凹槽21与凸台11的所有通孔12连通,然后将ic3放置在凸台11上、吸气口22连接至吸气装置4,再点胶水5,通过对吸气口22吸气时,就可以通过凹槽21连通通孔12的位置对点胶位置进行吸气,从而达到负压效果,引导胶水5在ic3下方平缓、均匀地流动。
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载具1的通孔12、下载具2的凹槽21连通,实现对吸气口22吸气时产生负压区域,引导点在凸台11表面的胶水5流动,从而实现可控的胶水5流向,最终实现饱满、均匀的点胶效果,并且能够将胶水5的厚度控制在5μm以下,满足电子产品轻薄小的应用需求。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1.一种应用于smt元件点胶的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形尺寸一致的上载具和下载具;
所述上载具设置有用于放置ic的凸台,所述凸台根据实际ic位置对应设置若干排通孔,所述通孔的朝向倾斜于所述凸台所在的平面;
所述下载具设置有与所述凸台相对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吸气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mt元件点胶的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的倾斜角度为4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mt元件点胶的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的尺寸不小于凸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mt元件点胶的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载具设置有若干第一定位孔,所述下载具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相对的第二定位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smt元件点胶的治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孔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载具的四角位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