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榨油装置,尤其是一种榨油用蒸粕设备。
背景技术:
油料作物的榨油过程是先利用压粕机将原料压制成粕,然后将粕料通过制熟设备制熟。实用新型专利《制饼榨油用自动定量制粕生产线》中公开了一种制熟设备,包括箱体,在箱体的上边两端分别安装有主动辊和从动辊,主动辊接旋转驱动机构,在箱体的下边两端安装有过渡转辊,输送带绕在主动辊、从动辊及过渡转辊上,在箱体上面一端设有接料斗。箱体上边处排列有多个支撑输送带的托辊,输送带上有透气微孔;箱体上设有与供蒸汽装置相接的进汽孔。工作时供蒸汽装向箱体内供入蒸汽,将输送带上的粕料加热制熟,然后通过箱体上的出口排出。现有的这种制熟设备需要对粕料进行多次输送,造成粕料破碎,出油率低,蒸粕时蒸汽封闭不严,蒸汽利用率低,造成能耗高,效果不好,输送带部件气孔容易堵塞,不易清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减少粕料输送过程、减少粕料破碎现象、提高蒸汽利用率、降低能耗、设备不易堵塞、提高工作效率的榨油用蒸粕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包括带入料口和下料口的外壳,在外壳内设有输送装置,在外壳的下方设有与供蒸汽装置相接的蒸汽加热机构,蒸汽加热机构包括蒸汽加热壳体,外壳的内腔与蒸汽加热壳体的内腔相连通。
所述外壳的后端上部设有入料口,所述输送装置是外壳的内部前端和后端分别安装有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所述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上分别装有前传动轮和后传动轮,所述前传动轮和后传动轮上绕有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上间隔设有刮板,前传动轴或后传动轴的端头接有驱动机构;外壳的底面前部留有开口;所述蒸汽加热壳体安装在外壳的底面处,蒸汽加热壳体的上部板面上排列有蒸汽出口,所述上部板面的上面设有透气网层,所述蒸汽加热壳体位于所述开口的后部,所述开口的前部形成下料口,所述蒸汽加热壳体的内腔通过所述蒸汽出口和所述透气网层与所述外壳的内腔相连通,所述蒸汽加热壳体的下部有排水口,蒸汽加热壳体上设有蒸汽入口;所述后传动轮位于所述入料口的下方。
所述的传动件中间部位设有挡料板,挡料板的两侧与所述外壳的两侧边固定连接。
所述的传动件为链条或传送带或网链。
所述的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通过轴承和轴承座安装在所述外壳的侧边上。
所述外壳和输送装置为蛟龙结构,具体结构是有圆筒形外壳,在外壳内有纵向设置的转轴,在转轴上设有螺旋形叶片,外壳的后端上部设有入料口,外壳的前端下方设有下料口,在外壳的底部有开口,在所述开口处设有蒸汽加热壳体,蒸汽加热壳体上接有蒸汽入口和排水口,蒸汽加热壳体的上部呈弧面形并与圆筒形外壳相吻合;蒸汽加热壳体的上部弧面处分布有蒸汽出口,该弧面的外表面设有透汽网层。
所述蒸汽加热壳体的内腔设有分汽管,在分汽管上分布有分汽孔,分汽管与所述蒸汽入口相接。
所述外壳为倾斜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榨油用蒸粕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压粕机位于入料口上方,压粕后的粕料可直接进入入料口,减少了粕料的输送过程,减少了粕料的破碎现象;外壳在工作过程中相对封闭较好,提高了蒸汽的利用率,减少了能源消耗。输送部件上不具有汽孔,设备运行时不存在堵塞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蒸汽加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3所示:1为长方体形状的外壳,外壳1的后端上部设有入料口15。外壳1的内部前端和后端分别安装有前传动轴5和后传动轴14。前传动轴5和后传动轴14通过轴承和轴承座安装在外壳1的侧边上。在前传动轴5和后传动轴14上分别装有前传动轮4和后传动轮13,前传动轮4和后传动轮13上绕有传动件3。传动件3可选择链条,与该链条相配的前传动轮4和后传动轮13均为链轮,形成链条传动结构。或者传动件3选择为网链,与该网链相配的前传动轮4和后传动轮13均为网链轮,形成网链传动结构。或者传动件3选择为输送带,与该输送带相配的前传动轮4和后传动轮13均为皮带轮,形成输送带传动结构。
传动件3上间隔固定有刮板2。前传动轴5或后传动轴14的端头接有电机减速器驱动机构,电机减速器驱动机构位于外壳1的外侧并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安装在外壳1上。
外壳1的底面前部留有开口19,即前部底面形成无底结构。外壳1的底面处安装有蒸汽加热壳体10,蒸汽加热壳体10的上部板面8上排列有蒸汽出口7。上部板面8的上面固定有透气网层9。透气网层9上的网孔小于粕料颗粒,防止粕料颗粒漏下。蒸汽加热壳体10位于开口19的后部,透气网层9的上表面与外壳1内侧底面高度平齐。开口19的前部形成下料口6。蒸汽加热壳体10与外壳1之间的连接可在蒸汽加热壳体10的上部后边和两侧边处通过角钢及螺栓固定连接,或者在蒸汽加热壳体10的一侧边通过合页与外壳转动连接,另一侧通过卡扣连接,打开卡扣时蒸汽加热壳体10可相对于外壳转动,以方便维修或更换透气网层9。
蒸汽加热壳体10的内腔通过蒸汽出口7和透气网层9与外壳1的内腔相连通。
蒸汽加热壳体10的下部有排水口11,用于排出蒸汽加热壳体10内形成的水份。蒸汽加热壳体10上设有蒸汽入口12。后传动轮13位于入料口15的下方。入料口15的上方配有压粕机17,压粕机17的出料口与入料口15相对。与压粕机17相配有提升机18。
传动件3中间部位设有挡料板20,挡料板20的两侧边与外壳1的两侧边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实施例2: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外壳及内部的输送装置为蛟龙式。具体结构是有圆筒形外壳1,在外壳1内有纵向设置的转轴22,转轴22两端通过连接座20和轴承安装在外壳1上。转轴22前端伸出外壳1的外侧并安装有与驱动机构相接的传动轮21。在转轴22上设有螺旋形叶片23,外壳1的后端上部设有入料口15,外壳1的前端下方设有下料口6,在外壳1的底部有开口,在所述开口处设有蒸汽加热壳体10,蒸汽加热壳体10上接有蒸汽入口12和排水口11,蒸汽加热壳体10的上部呈弧面形并与圆筒形外壳1相吻合;蒸汽加热壳体10的上部弧面处分布有蒸汽出口,该弧面的外表面设有透气网层。蒸汽加热壳体10的内腔设有分汽管24,在分汽管24上分布有分汽孔25,分汽管24与蒸汽入口12相接。
实施例3:如图5所示:外壳1为倾斜设置,保证在粕料制熟过程中可向斜上方输送,为后续传送提供方便,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
工作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带动前传动轴5和后传动轴14转动,通过前传动轮4和后传动轮13带动传动件3运行,传动件3的上部向左运动,传动件3的下部向右运动。自压粕机17的出料口下落的粕料进入入料口15,然后由刮板2拨动经传动链3下部和外壳1底面形成的空间向右移动,到达右端时自下料口6排出,在此过程中,供蒸汽装置通过蒸汽入口12向蒸汽加热壳体10内腔供入蒸汽,热蒸汽经蒸汽出口7和透气网层9对粕料进行加热制熟,可连续运行。具有结构简单、减少粕料输送过程、减少粕料破碎现象、提高蒸汽利用率、降低能耗、设备不易堵塞、提高工作效率的优点。
1.一种榨油用蒸粕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带入料口和下料口的外壳,在外壳内设有输送装置,在外壳的下方设有与供蒸汽装置相接的蒸汽加热机构,蒸汽加热机构包括蒸汽加热壳体,外壳的内腔与蒸汽加热壳体的内腔相连通;压粕机的出料口朝向外壳上的入料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榨油用蒸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后端上部设有入料口(15),所述输送装置是外壳(1)的内部前端和后端分别安装有前传动轴(5)和后传动轴(14),所述前传动轴(5)和后传动轴(14)上分别装有前传动轮(4)和后传动轮(13),所述前传动轮(4)和后传动轮(13)上绕有传动件(3),所述传动件(3)上间隔设有刮板(2),前传动轴(5)或后传动轴(14)的端头接有驱动机构;外壳(1)的底面前部留有开口(19);所述蒸汽加热壳体(10)安装在外壳(1)的底面处,蒸汽加热壳体(10)的上部板面(8)上排列有蒸汽出口(7),所述上部板面(8)的上面设有透气网层(9),所述蒸汽加热壳体(10)位于所述开口(19)的后部,所述开口(19)的前部形成下料口(6),所述蒸汽加热壳体(10)的内腔通过所述蒸汽出口(7)和所述透气网层(9)与所述外壳(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蒸汽加热壳体(10)的下部有排水口(11),蒸汽加热壳体(10)上设有蒸汽入口(12);所述后传动轮(13)位于所述入料口(15)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榨油用蒸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件(3)中间部位设有挡料板(20),挡料板(20)的两侧与所述外壳(1)的两侧边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榨油用蒸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件(3)为链条或传送带或网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榨油用蒸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传动轴(5)和后传动轴(14)通过轴承和轴承座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侧边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榨油用蒸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和输送装置为蛟龙结构,具体结构是有圆筒形外壳(1),在外壳(1)内有纵向设置的转轴(22),在转轴(22)上设有螺旋形叶片(23),外壳(1)的后端上部设有入料口(15),外壳(1)的前端下方设有下料口(6),在外壳(1)的底部有开口,在所述开口处设有蒸汽加热壳体(10),蒸汽加热壳体(10)上接有蒸汽入口(12)和排水口(11),蒸汽加热壳体(10)的上部呈弧面形并与圆筒形外壳(1)相吻合;蒸汽加热壳体(10)的上部弧面处分布有蒸汽出口,该弧面的外表面设有透汽网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榨油用蒸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加热壳体(10)的内腔设有分汽管(24),在分汽管(24)上分布有分汽孔(25),分汽管(24)与所述蒸汽入口(12)相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榨油用蒸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为倾斜设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