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导光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8-03  70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导光板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电子产品的背光模组一般采用侧边入光式结构,这种结构的发光件(如led灯珠)配置在导光板的一侧,利用导光板的侧面(亦即入光面)将发光件所发出的光束导引至导光板的上表面(即出光面),以形成均匀的面光源。

现有导光板设有网点结构,当光线射到各个网点时,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然后破坏反射条件由导光板正面射出,从而使光线均匀。现有的导光板通常采用大小一致的网点,且网点呈无规律排布,这种网点结构容易使得模仁表面出现视觉缺陷,如横纹、暗团等;且现有的导光板的网点出光效率一定,难以提高,不能满足当前电子产品屏幕对亮度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导光板结构,其网点单元的大小根据其与入光面的距离而改变,能够有效提高光线的均匀度,进而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

一种新型导光板结构,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上设有网点结构面,所述网点结构面包括若干网点单元,所述导光板的侧面设有入光面,所述网点单元的半径自所述网点结构面靠近入光面的一端向远离入光面的一端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网点单元的半径满足关系式:

其中,r1为距离入光面最近的网点单元的半径,r2为距离入光面最远的网点单元的半径,lx为所述导光板在入光方向的长度,x为网点单元与入光面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入光面相对设于所述导光板的两侧,所述网点单元的半径满足关系式:

其中,r1为距离入光面最近的网点单元的半径,r2为距离入光面最远的网点单元的半径,lx为所述导光板在入光方向的长度,x为网点单元与入光面的距离,ax为控制变量。

进一步的,所述网点单元的高度为1μ~100μ。

进一步的,所述网点单元的高度为1μ~10μ。

进一步的,所述网点单元的直径为10μ~1200μ。

进一步的,所述网点单元的直径为20μ~500μ。

进一步的,所述网点单元为球面网点或圆台型网点。

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板的材料为pmma、pc、ms、ps或光学玻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导光板上设置网点结构面,网点结构面上设有若干网点单元,网点单元的半径自网点结构面靠近入光面的一端向远离入光面的一端逐渐增大,从而提高光线的均匀度,使画面的均匀性更好。网点单元的半径满足设定的关系式,从而增加导光板的出光效率,进而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该网点结构能够有效改善视觉缺陷,减少横纹、暗团、干涉纹等现象,提高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导光板结构单侧入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导光板结构对侧入光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新型导光板结构的网点单元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新型导光板结构的网点单元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和图2,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导光板结构主要包括导光板1,导光板1呈长方体,导光板1的材料可以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c(聚碳酸酯)、ms(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s(聚苯乙烯)或光学玻璃。导光板1的侧面设有入光面2,光源6与入光面2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的上端面为出光面3,导光板1的下端面设有网点结构面4,网点结构面4包括若干网点单元5,网点单元5的半径自网点结构面4靠近入光面2的一端向远离入光面2的一端逐渐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的背光结构中,光源6的设置分为单侧入光和对侧入光,单侧入光指光源6设置在导光板1的其中一侧,导光板1具有单一的入光面2;对侧入光指光源6相对设置在导光板1的两侧,导光板1具有两个入光面2。

请参考图1,在单侧入光结构中,网点单元5的半径r满足关系式:

其中,r1为距离入光面最近的网点单元5的半径,r2为距离入光面最远的网点单元5的半径,lx为导光板1在入光方向的长度,x为网点单元5与入光面2之间的距离。

请参考图2,在对侧入光结构中,网点单元5的半径满足关系式:

其中,r1为距离入光面最近的网点单元5的半径,r2为距离入光面最远的网点单元5的半径,lx为导光板1在入光方向的长度,x为网点单元5与入光面2的距离,ax为控制变量。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计算中,控制变量ax可取2,但不限于此。

满足上述关系式的网点单元5的排布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光线的均匀度,使画面的均匀性更好;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导光板的出光效率,进而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

请参考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网点单元5分别为球面网点和圆台型网点。球面网点的截面呈圆弧形,圆台型网点的截面呈等腰梯形。应当理解的是,网点单元5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网点单元5的高度优选为1μ~100μ,实际应用中,网点单元5的高度可进一步优选为1μ~10μ。网点单元5的直径优选为10μ~1200μ,实际应用中,网点单元5的直径可进一步优选为20μ~500μ。上述网点单元5的高度和直径数值可有效提高光线的利用率,进而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导光板结构,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上设有网点结构面,所述网点结构面包括若干网点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设有入光面,所述网点单元的半径自所述网点结构面靠近入光面的一端向远离入光面的一端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导光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网点单元的半径满足关系式:

其中,r1为距离入光面最近的网点单元的半径,r2为距离入光面最远的网点单元的半径,lx为所述导光板在入光方向的长度,x为网点单元与入光面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导光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相对设于所述导光板的两侧,所述网点单元的半径满足关系式:

其中,r1为距离入光面最近的网点单元的半径,r2为距离入光面最远的网点单元的半径,lx为所述导光板在入光方向的长度,x为网点单元与入光面的距离,ax为控制变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导光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单元的高度为1μ~100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导光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单元的高度为1μ~10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导光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单元的直径为10μ~1200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导光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单元的直径为20μ~500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导光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单元为球面网点或圆台型网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导光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材料为pmma、pc、ms、ps或光学玻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导光板结构,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上设有网点结构面,所述网点结构面包括若干网点单元,所述导光板的侧面设有入光面,所述网点单元的半径自所述网点结构面靠近入光面的一端向远离入光面的一端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的网点单元的大小根据其与入光面的距离而改变,能够有效提高光线的均匀度,进而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焦江华;田晓星;刘东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市宝明精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8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