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属于光纤配线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理线结构和光纤配线箱。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现有的网络需向能传输更多数据的大数据网络升级。然而,在目前常见的网络光纤配线箱的布线系统中,其用于光纤线缆整理的理线架通常采用的是单面走线的方式,其功能单一,没有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从而无法有效满足大数据网络升级时的高密度布线要求。同时,在实际的理线过程中,理线架的盖板的拆装也不够方便,进而为理线操作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理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理线架因空间利用不高而无法满足高密度布线,且理线操作不够便利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理线结构,包括:
第一理线架,第一理线架包括第一底板、两个第一侧板以及第一盖板,第一盖板与第一底板相对间隔设置,两个第一侧板相对间隔设置,第一底板、第一盖板以及连接第一底板和第一盖板的第一侧板围合形成一个第一过线空间,且第一过线空间沿第一底板的长度方向呈两端敞口设置;在第一侧板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有多个朝向第一盖板敞口的第一过线孔,两相邻第一过线孔之间形成第一连接臂,部分第一连接臂的朝向第一盖板的自由端上设有与第一盖板限位连接的第一限位连接部;以及,
第二理线架,第二理线架包括第二底板、两个第二侧板以及第二盖板,第二底板与第一底板结构一致,第二侧板与第一侧板结构一致,第二盖板和第一盖板结构一致,第二底板、第二盖板以及两第二侧板围合形成一个第二过线空间,第二底板与第一底板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第一盖板面向第一底板的内侧面上设有两个连接槽,两个连接槽分别与两个第一侧板位置对应;
分别位于第一侧板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两个第一连接臂上均设有一个第一限位连接部,位于两个第一限位连接部之间的其他第一连接臂的自由端设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内置于所连接槽中,第一限位连接部限位卡置在连接槽中;
所述第一底板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底板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通过螺接件穿设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而实现可拆卸螺接。
可选地,第一限位连接部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弯折卡接板,第一支撑板自第一连接臂的自由端朝向另一第一侧板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弯折卡接板自第一支撑板的自由端向背离另一第一侧板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第一连接臂的外侧面上邻近第一支撑板处设有限位筋;
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弯折板,第二支撑板自第一连接臂的自由端朝向另一第一侧板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形成;第二弯折板自第二支撑板的自由端向背离另一第一侧板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
第一弯折卡接板与连接槽限位卡接,第二弯折板与连接槽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弯折板的自由端与连接槽的槽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可选地,在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上凸设有相对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一盖板以及第一侧板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凸条、第二凸条以及第一盖板的内侧面围合形成连接槽;
在沿从第一盖板朝向第一底板的方向上,第一凸条的自由端呈朝向第二凸条设置,第二凸条呈先朝向第一凸条弯折然后再沿背离第一凸条的方向弯折设置;
第一弯折卡接板分别与连接槽的槽底面、第一凸条的内侧面以及第二凸条的内侧面抵接。
可选地,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凸条的自由端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支撑板与第一凸条的自由端端面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第一过线孔远离第一盖板的一端呈圆角设置。
可选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均包括第一层板和第二层板,第一层板和第二层板相对间隔设置,第一层板和第二层板之间通过多个加强筋连接,且多个加强筋沿第一底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可选地,第一底板上设有第二过线孔,第二底板上设有第三过线孔,且第一过线空间和第二过线空间通过第二过线孔和第三过线孔相通。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光纤配线箱,包括如前所述的理线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理线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申请理线结构中,由于第二理线架可通过第二底板与第一底板的可拆卸连接而安装在第一理线架上,故为解决大数据网络升级时的高密度布线要求,就可以使用本申请的理线结构,从而实现双面走线的目的,这样,就能充分利用机柜空间,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达到节约布线成本的目的。当然,在面对较低密度的布线要求时,可以将第二理线架拆下来,本理线结构就从双面走线的方式变为单面走线的方式,进而实现走线方式的灵活切换,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同时,由于在第一理线架中,第一侧板上设有多个第一过线孔和多个第一连接臂,且只有部分第一连接臂通过第一限位连接部而与第一盖板连接,故在理线操作中,第一盖板就能更容易和第一侧板拆装,与第一理线架结构一致的第二理线架的第二侧板也同样很容易与第二侧板拆装,如此,就能有效提高理线效率和理线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理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理线结构的结构侧视图;
图4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理线结构的爆炸图;
图6图5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左、右、上和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理线结构。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5,在一实施例中,该理线结构包括第一理线架100和可与第一理线架100可拆卸连接的第二理线架200。其中,第一理线架100包括第一底板110、两个第一侧板120以及第一盖板130,第一盖板130与第一底板110相对间隔设置,两个第一侧板120相对间隔设置,第一底板110、第一盖板130以及连接第一底板110和第一盖板130的第一侧板120围合形成一个第一过线空间140,且第一过线空间140沿第一底板110的长度方向呈两端敞口设置。在第一侧板120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有多个朝向第一盖板130敞口的第一过线孔150,两相邻第一过线孔150之间形成第一连接臂160,部分第一连接臂160的朝向第一盖板130的自由端上设有与第一盖板130限位连接的第一限位连接部170。第二理线架200包括第二底板210、两个第二侧板220以及第二盖板230,第二底板210与第一底板110结构一致,第二侧板220与第一侧板120结构一致,第二盖板230和第一盖板130结构一致,第二底板210、第二盖板230以及两第二侧板220围合形成一个第二过线空间240,第二底板210与第一底板110可拆卸连接。
在此需说明的是,本理线结构主要适用于光纤配线箱,在实际安装时,第一理线架100通常位于前侧成为前理线架,并与光纤配线箱的机架连接,而第二理线架200则位于后侧成为后理线架。在不需要高密度理线时,可将第二理线架200拆下来,只使用第一理线架100即可满足布线要求;而在需要高密度理线时,可以将第二理线架200安装在第一理线架100后侧,从而形成一个双面网络理线架;换言之,本理线结构既可以适用在普通密度的光纤配线箱的布线系统中,也可适用在高密度的光纤配线箱的布线系统中。具体来说,本理线结构可适用于工厂、商超、网咖网络布线、企业办工局域网络布线、机房监控poe供电系统布线以及大型工程机房数据中心布线等场合,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理线架100和第二理线架200均按照u的整数倍设计,实行19寸标准安装,并主推1u/2u的上下12格和上下24格产品,以满足客户不同需求;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理线架100和第二理线架200还可以但不限于是22寸的标准安装等,在此不做限制。此外,第一理线架100和第二理线架200采用高强度工程材料,例如但不限于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或abs(丙烯腈(a)-丁二烯(b)-苯乙烯(s)的三元共聚物)等,具有防燃、耐摔以及抗氧化等优点,可以有效保证产品寿命。
基于此结构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理线架200可通过第二底板210与第一底板110的可拆卸连接而安装在第一理线架100上,故为解决大数据网络升级时的高密度布线要求,就可以使用本申请的理线结构,从而实现双面走线的目的,这样,就能充分利用机柜空间,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达到节约布线成本的目的。当然,在面对较低密度的布线要求时,可以将第二理线架200拆下来,本理线结构就从双面走线的方式变为单面走线的方式,进而实现走线方式的灵活切换,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同时,由于在第一理线架100中,第一侧板120上设有多个第一过线孔150和多个第一连接臂160,且只有部分第一连接臂160通过第一限位连接部170而与第一盖板130连接,故在理线操作中,第一盖板130就能更容易和第一侧板120拆装,与第一理线架100结构一致的第二理线架200的第二侧板220也同样很容易与第二侧板220拆装,如此,就能有效提高理线效率和理线便利性。
请参阅图1、图3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30面向第一底板110的内侧面上设有两个连接槽180,两个连接槽180分别与两个第一侧板120位置对应;分别位于第一侧板120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两个第一连接臂160上均设有一个第一限位连接部170,位于两个第一限位连接部170之间的其他第一连接臂160的自由端设有第二连接部190;第二连接部190内置于所连接槽180中,第一限位连接部170限位卡置在连接槽180中。在此,第一底板110和第二底板210均呈长条状的矩形板设置,两个第一侧板120优选沿第一底板110的宽度方向排布并垂直于第一底板110,第二底板210和两个第二侧板220的结构关系也如此;在第二盖板230的内侧面上同样也设有两个同样结构的连接槽180。在此,连接槽180走向为沿第一盖板130和第二盖板230的长度方向。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0和第一盖板130之间还可以是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例如但不限于在第一盖板130上设置卡扣,然后卡扣与第一限位连接部170卡接等。
具体地,如图2、图4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连接部170包括第一支撑板171和第一弯折卡接板172,第一支撑板171自第一连接臂160的自由端朝向另一第一侧板120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弯折卡接板172自第一支撑板171的自由端向背离另一第一侧板120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第一连接臂160的外侧面上邻近第一支撑板171处设有限位筋173;第二连接部190包括第二支撑板191和第二弯折板192,第二支撑板191自第一连接臂160的自由端朝向另一第一侧板120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形成;第二弯折板192自第二支撑板191的自由端向背离另一第一侧板120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第一弯折卡接板172与连接槽180限位卡接,第二弯折板192与连接槽180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弯折板192的自由端与连接槽180的槽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如此,第一盖板130就可以通过第一侧板120两侧的第一弯折卡接板172卡入连接槽180中,而实现便利的拆装,但同时减少了第二连接部190的卡接阻力,这样,在第一盖板130和第二侧板220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类似双铰链的结构,可以实现第一盖板130的免工具拆卸,同时,所有连接臂的自由端均内置在连接槽180中,进而使得第一盖板130对第一理线架100中线缆的保护更加牢固。
如图4和图6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侧板120的内侧面上凸设有相对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凸条181和第二凸条182,第一凸条181和第二凸条182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一盖板130以及第一侧板120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凸条181、第二凸条182以及第一盖板130的内侧面围合形成连接槽180。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槽180也可以直接在第一侧板120的内侧面上内凹形成,但这样就需要第一盖板130的厚度较厚,不利于节省材料。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沿从第一盖板130朝向第一底板110的方向上,第一凸条181的自由端呈朝向第二凸条182设置,第二凸条182呈先朝向第一凸条181弯折然后再沿背离第一凸条181的方向弯折设置;第一弯折卡接板172分别与连接槽180的槽底面、第一凸条181的内侧面以及第二凸条182的内侧面抵接。在实际装配时,第二凸条182实际上是一个可轻微变形的弹性卡板,在第一弯折卡接板172卡入连接槽180中后,第二凸条182就至少可以抵压住第一弯折卡接板172,同时配合第一凸条181的弯折自由端对第一弯折卡接板172的限位作用,就可使得第一盖板130安装后不易晃动;在需要拆下第一盖板130时,第二凸条182向背离第一凸条181的方向变形,从而可使得第一弯折卡接板172能够很便利的从连接槽180中脱出。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171与第一凸条181的自由端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支撑板191与第一凸条181的自由端端面之间的距离。可以理解,如此设计可进一步地减小数量占多数的第二连接部190的卡接阻力,使得第一盖板130更容易拆装。
请参阅图1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线孔150远离第一盖板130的一端呈圆角设置,而这种第一过线孔150的圆角设计有利于保护线缆。
请参阅图1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板110和第二底板210均包括第一层板111和第二层板112,第一层板111和第二层板112相对间隔设置,第一层板111和第二层板112之间通过多个加强筋113连接,且多个加强筋113沿第一底板1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在此,由于第一底板110和第二底板210均为主要承重部件,故双层板和加强筋113的设计,可使得第一底板110和第二底板210在减轻重量节省材料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强度增强和抗变形的作用。在此,为进一步增加轻度和抗变形性能,承重部位第一层板111和第二层板112的厚度应不少于3毫米,且多个加强筋113优选均匀布局。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板110上设有第二过线孔114,第二底板210上设有第三过线孔211,且第一过线空间140和第二过线空间240可依次通过第二过线孔114和第三过线孔211相通。在此,第二过线孔114和第三过线孔211主要起到方便线缆从第一过线空间140进入第二过线空间240的作用,第二过线孔114和第三过线孔211具体呈矩形孔设置,且孔的四个转角处均呈圆角设计以达到保护线缆的目的。此外,为方便第一底板110和第二底板210之间的连接,第一底板110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15,第二底板210上设有第二连接孔212,第一底板110和第二底板210之间通过螺接件213穿设第一连接孔115和第二连接孔212而实现可拆卸螺接。然本设计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底板110和第二底板210之间还可通过例如但不限于卡接等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将第一理线架100安装在光纤配线箱中,第一底板110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安装板300,且安装板300上设有安装孔310。在此,安装板300可以和第一底板110一体成型或分体设置。此外,多个安装孔310沿第一底板110的宽度方向,即安装板3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并优选均匀间隔排布,以方便连接和位置调节。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光纤配线箱,该光纤配线箱包括理线结构和框形的机架(未示出),本理线结构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机架上,特别是机架的前侧区域,以实现方便理线的目的。该理线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光纤配线箱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理线架,所述第一理线架包括第一底板、两个第一侧板以及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底板相对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盖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侧板围合形成一个第一过线空间,且所述第一过线空间沿所述第一底板的长度方向呈两端敞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有多个朝向所述第一盖板敞口的第一过线孔,两相邻所述第一过线孔之间形成第一连接臂,部分所述第一连接臂的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自由端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盖板限位连接的第一限位连接部;以及,
第二理线架,所述第二理线架包括第二底板、两个第二侧板以及第二盖板,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一底板结构一致,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结构一致,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第一盖板结构一致,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二盖板以及两所述第二侧板围合形成一个第二过线空间,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一底板可拆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面向所述第一底板的内侧面上设有两个连接槽,两个所述连接槽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位置对应;
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两个第一连接臂上均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限位连接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连接部之间的其他所述第一连接臂的自由端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内置于所连接槽中,所述第一限位连接部限位卡置在所述连接槽中;
所述第一底板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底板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通过螺接件穿设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而实现可拆卸螺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连接部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弯折卡接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自所述第一连接臂的自由端朝向另一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弯折卡接板自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自由端向背离另一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外侧面上邻近所述第一支撑板处设有限位筋;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弯折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自所述第一连接臂的自由端朝向另一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弯折板自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自由端向背离另一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
所述第一弯折卡接板与所述连接槽限位卡接,所述第二弯折板与所述连接槽的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弯折板的自由端与所述连接槽的槽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上凸设有相对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所述第一凸条和所述第二凸条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第一盖板以及所述第一侧板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凸条、所述第二凸条以及所述第一盖板的内侧面围合形成所述连接槽;
在沿从所述第一盖板朝向所述第一底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凸条的自由端呈朝向所述第二凸条设置,所述第二凸条呈先朝向所述第一凸条弯折然后再沿背离所述第一凸条的方向弯折设置;
所述第一弯折卡接板分别与所述连接槽的槽底面、所述第一凸条的内侧面以及所述第二凸条的内侧面抵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凸条的自由端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凸条的自由端端面之间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线孔远离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呈圆角设置。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包括第一层板和第二层板,所述第一层板和所述第二层板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层板和所述第二层板之间通过多个加强筋连接,且多个所述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底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上设有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二底板上设有第三过线孔,且所述第一过线空间和所述第二过线空间通过所述第二过线孔和第三过线孔相通。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安装板,且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
10.一种光纤配线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理线结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