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9-25  70


本申请涉及水体修复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境水体的要求不只是限于无害,更多的是对环境美化的高要求。景观河道作为宜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净化美化也已成为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产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健康以及城市生态安全。

现有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871692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包括曝气机、生物挂膜和若干的曝气环;曝气环和生物挂膜沿水流方向依次设于河道水体中,曝气环与曝气机通过气管连通;在河道底部固定有伸出水面的圆立柱,圆立柱上端转动连接有用于固定曝气机的平台;曝气环开设有若干的排气孔,排气孔围绕曝气环的圆心均布,排气孔的轴向倾斜于曝气环的径向;平台的底端连接有盘盖,圆立柱的上端设置有置于盘盖内的圆盘;平台的底面与圆盘之间抵接有若干的滚珠;平台的底面设置有垫板,垫板的底面抵接滚珠;垫板的底面与圆盘的上端面均设置有供滚珠嵌入的环形槽;环形槽的横截面呈圆弧形设置且圆弧的半径等于滚珠的半径;盘盖的底面连接有导套,圆立柱套设在导套内;相邻的曝气环之间设置有与气管固定的支撑环;圆立柱插入河道的周壁上均布有若干个加固片。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上述装置将圆立柱插入河道的底部的泥土中从而将该装置固定在河道内,但是圆立柱插入泥土部位的周侧壁上均布有若干个加固片,加固片的设置增大了圆立柱与河道底部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将圆立柱插进河道底部的难度,因此不便于将圆立柱插进河道底部的泥土中。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便于将圆立柱插进河道底部的泥土中,本申请提供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包括圆立柱、平台、曝气机以及曝气环,所述圆立柱的底部设置有尖刺部,所述圆立柱内开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用于将圆立柱固定在河道底部泥土中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执行组件,所述执行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容纳腔内侧壁的丝杠,所述丝杠螺纹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沿圆立柱的轴心线方向滑移连接于容纳腔,所述圆立柱的侧壁开设有两个滑槽,每个所述滑槽的一侧与容纳腔连通且一端与圆立柱的外侧壁连通,每个所述滑槽内滑移连接有插接板,所述活动块的两个相互远离端分别铰接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远离活动块的端部分别铰接于两个插接板靠近容纳腔的侧壁;所述固定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丝杠转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圆立柱的底部设置尖刺部,便于将圆立柱插进河道底部的泥土中;当圆立柱插进河道底部的泥土中后,通过驱动组件使丝杠转动,丝杠转动驱动活动块沿圆立柱的轴心线方向移动,活动块移动带动两个连接杆移动,两个插接板分别在两个滑槽和两个连接杆的作用下相互背离运动,从而使两个插接板沿圆立柱的径向分别插进两侧的泥土中,进而将圆立柱固定在河道底部的泥土中。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容纳腔内侧壁的转动轴,所述丝杠的一端套设固定有第一锥齿轮,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套设固定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转动轴远离第二锥齿轮的一端贯穿圆立柱的外侧壁且安装有手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手轮驱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转动驱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转动驱动丝杠转动。

优选的,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与丝杠平行的导杆,所述导杆贯穿活动块设置,所述活动块沿圆立柱的轴心线方向滑移连接于导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导杆,降低了活动块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偏移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远离第二锥齿轮的一端开设有矩形槽,所述手轮靠近圆立柱的一端固接有矩形杆,所述矩形杆与矩形槽插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操作人员将圆立柱固定在河道底部的泥土中后,将手轮拆下,从而能够降低河水中的生物因误触手轮而导致插接板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圆立柱的一侧开设有沉槽,所述沉槽对应转动轴设置,所述沉槽内设置有密封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密封盖,能够降低圆立柱长期浸泡在河水中从而导致河水从转动轴与沉槽的连接处进入容纳腔内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沉槽与密封盖均呈矩形状,所述密封盖的一侧设置有矩形块,所述矩形块与矩形槽插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转动轴进行限位时,将矩形块插进矩形槽中直至密封盖卡进沉槽中,便可对转动轴进行限位。

优选的,每个所述滑槽的内侧壁上固接有密封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密封垫,能够降低河水从滑槽和插接板之间的缝隙进人容纳腔内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容纳腔的周侧壁上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固接有多个装有活性炭的粉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密封盖的过程中有部分河水从转动轴与沉槽的连接处进入容纳腔内时,部分河水会先汇聚在环形槽内,环形槽内的活性炭会对河水进行吸收,从而使容纳腔内保持干燥。

优选的,所述圆立柱的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支撑杆能够从多个方位对圆立柱进行支撑,从而降低了圆立柱发生倾斜的可能性。

优选的,每个所述支撑杆的底部设置成锥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支撑杆的底部设置成锥形,便于将支撑杆插进泥土中,进而增加了圆立柱固定在泥土中的稳固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圆立柱的底部设置尖刺部,便于将圆立柱插进河道底部的泥土中;当圆立柱插进河道底部的泥土中后,通过驱动组件使丝杠转动,丝杠转动驱动活动块沿圆立柱的轴心线方向移动,活动块移动带动两个连接杆移动,两个插接板分别在两个滑槽和两个连接杆的作用下相互背离运动,从而使两个插接板沿圆立柱的径向分别插进两边的泥土中,进而将圆立柱固定在河道底部的泥土中;

2.当安装密封盖的过程中有部分河水从转动轴与沉槽的连接处进入容纳腔内时,部分河水会先汇聚在环形槽内,环形槽内的活性炭会对河水进行吸收,从而使容纳腔内保持干燥;

3.多个支撑杆能够从多个方位对圆立柱进行支撑,从而降低了圆立柱发生倾斜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凸显固定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圆立柱;11、尖刺部;12、容纳腔;13、滑槽;2、固定机构;21、执行组件;211、丝杠;212、活动块;213、插接板;214、连接杆;215、导杆;22、驱动组件;221、转动轴;222、第一锥齿轮;223、第二锥齿轮;224、手轮;225、矩形槽;226、矩形杆;31、沉槽;32、密封盖;33、矩形块;34、密封垫;35、环形槽;36、粉包;4、支撑杆;5、平台;6、曝气机;7、曝气环;8、气管;9、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参照图1,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包括圆立柱1、平台5、曝气机6、曝气环7以及气管8。圆立柱1为竖直设置的杆状结构,平台5呈圆盘状且固定在圆立柱1的顶部,曝气机6安装于平台5的顶壁,曝气环7与曝气机6通过气管8连通,曝气环7套接于圆立柱1的周侧壁且曝气环7的周侧壁开设有多个排气孔9。曝气机6压缩空气经气管8输送到曝气环7中,曝气环7通过排气孔9将空气输送至河水中,从而提高河水中的氧气含量,进而提高河水中的微生物含量,有利于微生物对河水进行净化。为了便于将圆立柱1插进河道底部的泥土中,圆立柱1的底部设置有呈锥形状的尖刺部11;为了降低圆立柱1插接在泥土中发生倾斜的可能性,圆立柱1的周侧壁上固接有多个倾斜设置的支撑杆4;每个支撑杆4的底部设置成锥形,从而便于将支撑杆4插进泥土中,进一步增强圆立柱1的稳固性。

参照图2,圆立柱1内开设有容纳腔12和两个滑槽13,容纳腔12的延伸方向与圆立柱1的轴心线方向一致;两个滑槽13共线设置且两个滑槽13开设于容纳腔12与尖刺部11之间,每个滑槽13的一端与圆立柱1的外侧壁连通且滑槽13的长度方向与圆立柱1的长度方向垂直,每个滑槽13的一侧与容纳腔12连通,滑槽13的横截面呈矩形状。

参照图2,为了将圆立柱1固定在河道底部的泥土中,容纳腔12内设置有固定机构2,固定机构2包括执行组件21,执行组件21包括沿圆立柱1的轴心线方向设置的丝杠211,丝杠211的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容纳腔12的内侧壁,丝杠211上螺纹连接有活动块212;容纳腔12内设置有与丝杠211平行的导杆215,导杆215的一端固定于容纳腔12的内侧壁,导杆215贯穿活动块212设置,活动块212沿圆立柱1的轴心线方向滑移连接于导杆215;活动块212的两个相互远离端均铰接有连接杆214,滑槽13内滑移连接有两个插接板213,两个连接杆214远离活动块212的端部分别铰接于两个插接板213的顶壁。当圆立柱1插进河道底部的泥土中后,通过驱动组件22使丝杠211转动,丝杠211转动驱动活动块212沿圆立柱1的轴心线方向移动,活动块212移动带动两个连接杆214移动,两个插接板213分别在两个滑槽13和两个连接杆214的作用下相互背离运动,从而使两个插接板213沿圆立柱1的径向分别插进两侧的泥土中,进而将圆立柱1固定在河道底部的泥土中。

参照图2和图3,固定机构2还包括用于驱动丝杠211转动的驱动组件22,驱动组件22包括通过旋转密封转动连接于容纳腔12内侧壁的转动轴221,转动轴221由不锈钢制成,转动轴221的轴心线与丝杠211的轴心线垂直,丝杠211的一端套设固定有第一锥齿轮222,转动轴221的一端套设固定有第二锥齿轮223,第一锥齿轮222与第二锥齿轮223啮合;圆立柱1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矩形状的沉槽31,沉槽31内通过螺栓安装有矩形状的密封盖32,密封盖32的一侧固接有矩形块33,为了便于打开和关闭密封盖32,密封盖32远离矩形块33的一侧固接有矩形状的把手,转动轴221远离第二锥齿轮223的一端与沉槽31连通且开设有矩形槽225,矩形块33与矩形槽225插接配合。转动轴221远离第二锥齿轮223的一端安装有手轮224,手轮224的一侧固接有矩形杆226,矩形杆226与矩形槽225插接配合,手轮224与矩形杆226均由不锈钢制成。通过转动手轮224驱动转动轴221转动,转动轴221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223转动,第二锥齿轮223转动驱动第一锥齿轮222转动,第一锥齿轮222转动驱动丝杠211转动;当需要对转动轴221进行限位时,操作人员先取下手轮224,接着将矩形块33插进矩形槽225内,直至密封盖32卡进沉槽31内时,便可对转动轴221进行限位。

参照图2,为了进一步降低河水从转动轴221与沉槽31的连接处进入容纳腔12内的可能性,容纳腔12的内侧壁固接有环形槽35,环形槽35的槽口朝向转动轴221,环形槽35内固接有多个装有活性炭的粉包36,当有河水从转动轴221与沉槽31的连接处进入容纳腔12内时,河水会先流进环形槽35内,环形槽35内的装有活性炭的粉包36对河水进行吸收,从而使容纳腔12内保持干燥;每个滑槽13远离丝杠211的内侧壁上固接有密封垫34,密封垫34由橡胶制成,具有较好的弹性,能够紧密地填充滑槽13与插接板213之间的缝隙,从而能够降低河水从滑槽13与插接板213之间的缝隙中进入容纳腔12中的可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先将圆立柱1和支撑杆4插进河道底部的泥土中,接着通过转动手轮224驱动转动轴221转动,转动轴221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223转动,第二锥齿轮223转动驱动第一锥齿轮222转动,第一锥齿轮222转动驱动丝杠211转动,丝杠211转动驱动活动块212移动从而带动两个连接杆214移动,两个插接板213分别在两个滑槽13和两个连接杆214的作用下相互背离运动,从而使两个插接板213沿圆立柱1的径向分别插进两侧的泥土中,进而将圆立柱1固定在河道底部的泥土中。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包括圆立柱(1)、平台(5)、曝气机(6)以及曝气环(7),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立柱(1)的底部设置有尖刺部(11),所述圆立柱(1)内开设有容纳腔(12),所述容纳腔(12)内设置有用于将圆立柱(1)固定在河道底部泥土中的固定机构(2),所述固定机构(2)包括执行组件(21),所述执行组件(21)包括转动连接于容纳腔(12)内侧壁的丝杠(211),所述丝杠(211)螺纹连接有活动块(212),所述活动块(212)沿圆立柱(1)的轴心线方向滑移连接于容纳腔(12),所述圆立柱(1)的侧壁开设有两个滑槽(13),每个所述滑槽(13)的一侧与容纳腔(12)连通且一端与圆立柱(1)的外侧壁连通,每个所述滑槽(13)内滑移连接有插接板(213),所述活动块(212)的两个相互远离端分别铰接有连接杆(214),两个所述连接杆(214)远离活动块(212)的端部分别铰接于两个插接板(213)靠近容纳腔(12)的侧壁;所述固定机构(2)还包括用于驱动丝杠(211)转动的驱动组件(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2)包括转动连接于容纳腔(12)内侧壁的转动轴(221),所述丝杠(211)的一端套设固定有第一锥齿轮(222),所述转动轴(221)的一端套设固定有第二锥齿轮(223),所述第一锥齿轮(222)与第二锥齿轮(223)啮合,所述转动轴(221)远离第二锥齿轮(223)的一端贯穿圆立柱(1)的外侧壁且安装有手轮(2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12)内设置有与丝杠(211)平行的导杆(215),所述导杆(215)贯穿活动块(212)设置,所述活动块(212)沿圆立柱(1)的轴心线方向滑移连接于导杆(21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221)远离第二锥齿轮(223)的一端开设有矩形槽(225),所述手轮(224)靠近圆立柱(1)的一端固接有矩形杆(226),所述矩形杆(226)与矩形槽(225)插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立柱(1)的一侧开设有沉槽(31),所述沉槽(31)对应转动轴(221)设置,所述沉槽(31)内设置有密封盖(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槽(31)与密封盖(32)均呈矩形状,所述密封盖(32)的一侧设置有矩形块(33),所述矩形块(33)与矩形槽(225)插接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滑槽(13)的内侧壁上固接有密封垫(3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12)的周侧壁上设置有环形槽(35),所述环形槽(35)内固接有多个装有活性炭的粉包(3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立柱(1)的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杆(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杆(4)的底部设置成锥形。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河道污染修复系统,其包括圆立柱、平台、曝气机以及曝气环,圆立柱的底部设置有尖刺部,圆立柱内开设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执行组件,执行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容纳腔内侧壁的丝杠,丝杠螺纹连接有活动块,活动块沿圆立柱的轴心线方向滑移连接于容纳腔,圆立柱的侧壁开设有两个滑槽,每个滑槽的一侧与容纳腔连通且一端与圆立柱的外侧壁连通,每个滑槽内滑移连接有插接板,活动块的两个相互远离端分别铰接有连接杆,两个连接杆远离活动块的端部分别铰接于两个插接板靠近容纳腔的侧壁;固定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丝杠转动的驱动组件。本申请具有便于将圆立柱插进河道底部泥土中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陈照宇;陈正军;王传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铭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6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