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流粉碎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流粉碎机气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工业上应用的气流粉碎机主要分为扁平式、流化床式、循环管式、靶式。其中,又以扁平式、流化床式应用较为广泛。流化床式气流粉碎机是压缩空气经过冷冻、过滤、干燥后,经喷嘴形成超音速气流射入粉碎室,使物料呈流态化,被加速的物料在数个喷嘴的喷射气流交汇点汇合,产生剧烈的碰撞、磨擦、剪切而实现颗粒的超细粉碎。
目前常规的流化床式气流粉碎机,其分级叶轮与反冲气套之间间隙一般为0.3~0.5毫米,反冲气套带有气封环阻止大颗粒进入间隙。但由于内部流场复杂,仍然有部分粗颗粒从间隙内进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气流粉碎机气密封装置,以解决粗颗粒容易从常规流化床式气流粉碎机分级叶轮与反冲气套之间的间隙处进入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气流粉碎机气密封装置,包括反冲气套,密封套,叶轮,其中,密封套固定于反冲气套上,在密封套与叶轮之间具有0.1mm的配合间隙。
作为优选,还包括腔体,其中,反冲气套、密封套、叶轮均位于所述腔体中。
作为优选,还包括上盖和把手,其中,上盖通过螺栓紧固于腔体上端,在上盖上焊接固定有把手。
作为优选,还包括法兰,其中,所述法兰位于所述腔体的外壁下端。
作为优选,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的外端与电机传动连接,所述转轴的内端与叶轮固定连接。
在以上技术方案中,反冲气套和叶轮为流化床式气流粉碎机的既有结构;密封套固定于反冲气套,该套与叶轮0.1mm的配合间隙,从而降低了粗颗粒进入的可能性;腔体为容纳反冲气套、密封套、叶轮等结构的空间;上盖用于封闭腔体上端;把手便于抓握;法兰用于实现腔体与设备主体的连接;转轴用于带动叶轮转动。
本实用新型在流化床式气流粉碎机的反冲气套上增设密封套,并保持该套与叶轮0.1mm的配合间隙,从而有效缓解了粗颗粒进入问题,显著提高了密封性,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反冲气套2、密封套3、叶轮4、腔体
5、上盖6、把手7、法兰8、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实施例1
气流粉碎机气密封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反冲气套1,密封套2,叶轮3,其中,密封套2固定于反冲气套1上,在密封套2与叶轮3之间具有0.1mm的配合间隙。
实施例2
气流粉碎机气密封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反冲气套1,密封套2,叶轮3,其中,密封套2固定于反冲气套1上,在密封套2与叶轮3之间具有0.1mm的配合间隙。
同时,还包括腔体4,其中,反冲气套1、密封套2、叶轮3均位于所述腔体4中。还包括上盖5和把手6,其中,上盖5通过螺栓紧固于腔体4上端,在上盖5上焊接固定有把手6。还包括法兰7,其中,所述法兰7位于所述腔体4的外壁下端。还包括转轴8,所述转轴8的外端与电机传动连接,所述转轴8的内端与叶轮3固定连接。
该装置的结构特点如下:反冲气套1和叶轮3为流化床式气流粉碎机的既有结构;密封套2固定于反冲气套1,该套与叶轮30.1mm的配合间隙,从而降低了粗颗粒进入的可能性;腔体4为容纳反冲气套1、密封套2、叶轮3等结构的空间;上盖5用于封闭腔体4上端;把手6便于抓握;法兰7用于实现腔体4与设备主体的连接;转轴8用于带动叶轮3转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气流粉碎机气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冲气套(1),密封套(2),叶轮(3),其中,密封套(2)固定于反冲气套(1)上,在密封套(2)与叶轮(3)之间具有0.1mm的配合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粉碎机气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腔体(4),其中,反冲气套(1)、密封套(2)、叶轮(3)均位于所述腔体(4)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流粉碎机气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盖(5)和把手(6),其中,上盖(5)通过螺栓紧固于腔体(4)上端,在上盖(5)上焊接固定有把手(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流粉碎机气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法兰(7),其中,所述法兰(7)位于所述腔体(4)的外壁下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流粉碎机气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轴(8),所述转轴(8)的外端与电机传动连接,所述转轴(8)的内端与叶轮(3)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