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净水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反渗透ro机作为康健用水领域末端最核心的产品,反渗透ro机最早由美国科学家在观察海鸥时发现了反渗透法的基本原理架构。1953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将此原理应用于海水淡化去除盐份设备,最先用于航天技术领域,后来逐渐进入民用领域,反渗透ro机的工作原理是:运用特制的高压水泵,将原水加至6-9公斤压力,使原水在压力的作用下渗透过孔径只有0.0001微米的反渗透膜。化学离子和细菌、真菌、病毒体不能通过,随废水排出,只允许体积小于0.0001微米的水分子和氧分子通过。该原理在不改变水的发送与氧溶量的前提下,达到了水的净化作用。
反渗透ro机主要通过ro膜来进行渗透过滤,现有市场上的反渗透ro机存在的主要缺点为:当增压泵工作时,ro膜过滤前端的压力较高,一般在0.65mpa±0.15mpa左右,过高的膜前压会损害ro膜内部结构,影响膜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了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泄压稳定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包括泄压壳体,所述的泄压壳体内具有容纳空间,泄压壳体上设有与容纳空间相连通的泄压孔以及排空口,所述的容纳空间内设置有第一泄压组件与第二泄压组件,所述的第一泄压组件设置于泄压孔一侧且可进行靠近泄压孔一侧运动关闭泄压孔或者朝向远离泄压孔一侧运动打开泄压孔,所述的第二泄压组件一端连接于第一泄压组件上与第一泄压组件联动,第二泄压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泄压壳体上。
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中,所述的第二泄压组件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泄压组件的容纳槽,所述的第一泄压组件于容纳槽中进行往复运动。
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中,所述的第二泄压组件包括设置于容纳空间内的第二泄压支架,所述第二泄压支架的下端朝向泄压孔,且第二泄压支架的下端抵接于泄压壳体上,所述第二泄压支架的上端与泄压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泄压弹簧。
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中,所述的第二泄压支架上端设有适配顶杆,所述的第二泄压弹簧的下端套设于适配顶杆上,所述的容纳槽自第二泄压支架的下表面向上延伸开设。
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中,所述的第一泄压组件包括设置于容纳槽内的第一泄压支架与抵接板,所述的抵接板横向架设于容纳槽内,所述的第一泄压支架穿设于抵接板上且可相对抵接板上下往复滑移。
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中,所述第一泄压支架的下端具有与泄压孔相适配的抵压头,所述的抵压头与抵接板之间设有第一泄压弹簧,所述第一泄压弹簧的上端抵靠于抵接板的下表面上,第一泄压弹簧的下端抵接于抵压头的上端部。
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中,所述泄压壳体与第二泄压弹簧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可调节第二泄压弹簧弹性强度的调节旋塞,所述的调节旋塞与泄压壳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可进行上下调整移动,所述第二泄压弹簧的上端抵接于调节旋塞的下端面上。
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中,所述容纳槽的上部呈圆弧形型与第一泄压支架的上端相配合。
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中,所述的泄压孔设置于泄压壳体的底端,所述的排空口与容纳空间的侧部相连通。
在上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中,所述的泄压壳体包括上泄压壳与下泄压壳,所述的上泄压壳与下泄压壳可拆装连接。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在ro膜处设置有第一泄压组件与第二泄压组件,当ro膜过滤前端的压力较高时,第一泄压组件会朝向远离泄压孔一侧运动打开泄压孔,并且与第二泄压组件保持联动,第二泄压组件也朝向远离泄压孔一侧运动时,泄压孔与排空口相连通,设置第一泄压组件与第二泄压组件使泄压结构更加稳定。
2、本实用新型第二泄压支架上端设有适配顶杆,第二泄压弹簧的下端套设于适配顶杆上,通过适配顶杆来保持第二泄压弹簧上下往复运动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的泄压壳体与第二泄压弹簧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可调节第二泄压弹簧弹性强度的调节旋塞,通过调节旋塞壳体调节第二泄压弹簧弹性强度,进而可以调节第二泄压组件的泄压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中,1、泄压壳体;2、容纳空间;3、泄压孔;4、排空口;5、第一泄压组件;6、第二泄压组件;7、容纳槽;8、第二泄压支架;9、第二泄压弹簧;10、适配顶杆;11、第一泄压支架;12、抵接板;13、抵压头;14、第一泄压弹簧;15、调节旋塞;16、上泄压壳;17、下泄压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包括泄压壳体1,泄压壳体1内具有容纳空间2,泄压壳体1上设有与容纳空间2相连通的泄压孔3以及排空口4,容纳空间2内设置有第一泄压组件5与第二泄压组件6,第一泄压组件5设置于泄压孔3一侧且可进行靠近泄压孔3一侧运动关闭泄压孔3或者朝向远离泄压孔3一侧运动打开泄压孔3,第二泄压组件6一端连接于第一泄压组件5上与第一泄压组件5联动,第二泄压组件6的另一端连接于泄压壳体1上。
在本实施例中,泄压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泄压组件5与第二泄压组件6,当增压泵工作时,ro膜过滤前端的压力较高,一般在0.65mpa±0.15mpa左右,过高的膜前压会损害ro膜内部结构,影响过滤效果,当超过0.8mpa时,第一泄压组件5与第二泄压组件6会受冲击被打开,腔内高压与增压泵进水区域连通,压力被释放,起保护ro膜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泄压组件6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泄压组件5的容纳槽7,第一泄压组件5于容纳槽7中进行往复运动。
第一泄压组件5设置于泄压口处会先受到压力的冲击,第一泄压组件5达到额定的压力时会向容纳槽7内一侧移动,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液体会进入到容纳槽7内接触冲击第二泄压组件6,当第二泄压组件6达到额定的压力时会向上移动,使泄压口与排空口4相连通。
结合图2所述,第二泄压组件6包括设置于容纳空间2内的第二泄压支架8,第二泄压支架8的下端朝向泄压孔3,且第二泄压支架8的下端抵接于泄压壳体1上,第二泄压支架8的上端与泄压壳体1之间设置有第二泄压弹簧9。在正常情况下,第二泄压支架8在第二泄压弹簧9的弹力压力之下抵靠于泄压壳体1上,泄压口与排空口4处于不导通的状态。
为了提高第二泄压弹簧9上下往复运动的稳定性,第二泄压支架8上端设有适配顶杆10,第二泄压弹簧9的下端套设于适配顶杆10上,作为优选,容纳槽7自第二泄压支架8的下表面向上延伸开设。
第一泄压组件5包括设置于容纳槽7内的第一泄压支架11与抵接板12,抵接板12横向架设于容纳槽7内,第一泄压支架11穿设于抵接板12上且可相对抵接板12上下往复滑移。
第一泄压支架11的两端分别位于抵接板12的两侧,第一泄压支架11靠近泄压口一侧受到压力时会向抵接板12一侧运动,当第一泄压支架11复位时,第一泄压支架11远离泄压口一侧的端部会抵靠在抵接板12上防止过度复位。
第一泄压支架11的下端具有与泄压孔3相适配的抵压头13,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抵压头13的密封性,抵压头13呈锥形,抵压头13与抵接板12之间设有第一泄压弹簧14,第一泄压弹簧14的上端抵靠于抵接板12的下表面上,第一泄压弹簧14的下端抵接于抵压头13的上端部。
泄压壳体1与第二泄压弹簧9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可调节第二泄压弹簧9弹性强度的调节旋塞15,调节旋塞15与泄压壳体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可进行上下调整移动,第二泄压弹簧9的上端抵接于调节旋塞15的下端面上。通过调节旋塞15壳体调节第二泄压弹簧9弹性强度,进而可以调节第二泄压组件6的泄压压力
作为优选,容纳槽7的上部呈圆弧形型与第一泄压支架11的上端相配合。通过圆弧形来过渡容纳槽7,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降低零件的磨损。
作为优选,泄压孔3设置于泄压壳体1的底端,排空口4与容纳空间2的侧部相连通。可以及时将水从排空口4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泄压壳体1包括上泄压壳16与下泄压壳17,上泄压壳16与下泄压壳17可拆装连接,方便对泄压壳体1进行拆装,有助于内部结构与零件的更换维护。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泄压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泄压组件5与第二泄压组件6,当增压泵工作时,ro膜过滤前端的压力较高,一般在0.65mpa±0.15mpa左右,过高的膜前压会损害ro膜内部结构,影响过滤效果,当超过0.8mpa时,水会冲击第一泄压组件5内的第一泄压支架11,第一泄压支架11达到额定的压力时会向容纳槽7内一侧移动,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此时水缓存于容纳槽7中,当压力持续上升后,第二泄压支架8达到额定的压力时会向上移动,使泄压口与排空口4相连通,第二泄压弹簧9会因压力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当增压泵停止工作后,第一泄压支架11与第二泄压支架8在泄压弹簧的弹力下重新复位。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泄压壳体1、容纳空间2、泄压孔3、排空口4、第一泄压组件5、第二泄压组件6、容纳槽7、第二泄压支架8、第二泄压弹簧9、适配顶杆10、第一泄压支架11、抵接板12、抵压头13、第一泄压弹簧14、调节旋塞15、上泄压壳16、下泄压壳17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1.一种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包括泄压壳体(1),所述的泄压壳体(1)内具有容纳空间(2),泄压壳体(1)上设有与容纳空间(2)相连通的泄压孔(3)以及排空口(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纳空间(2)内设置有第一泄压组件(5)与第二泄压组件(6),所述的第一泄压组件(5)设置于泄压孔(3)一侧且可进行靠近泄压孔(3)一侧运动关闭泄压孔(3)或者朝向远离泄压孔(3)一侧运动打开泄压孔(3),所述的第二泄压组件(6)一端连接于第一泄压组件(5)上与第一泄压组件(5)联动,第二泄压组件(6)的另一端连接于泄压壳体(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泄压组件(6)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泄压组件(5)的容纳槽(7),所述的第一泄压组件(5)于容纳槽(7)中进行往复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泄压组件(6)包括设置于容纳空间(2)内的第二泄压支架(8),所述第二泄压支架(8)的下端朝向泄压孔(3),且第二泄压支架(8)的下端抵接于泄压壳体(1)上,所述第二泄压支架(8)的上端与泄压壳体(1)之间设置有第二泄压弹簧(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泄压支架(8)上端设有适配顶杆(10),所述的第二泄压弹簧(9)的下端套设于适配顶杆(10)上,所述的容纳槽(7)自第二泄压支架(8)的下表面向上延伸开设。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泄压组件(5)包括设置于容纳槽(7)内的第一泄压支架(11)与抵接板(12),所述的抵接板(12)横向架设于容纳槽(7)内,所述的第一泄压支架(11)穿设于抵接板(12)上且可相对抵接板(12)上下往复滑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泄压支架(11)的下端具有与泄压孔(3)相适配的抵压头(13),所述的抵压头(13)与抵接板(12)之间设有第一泄压弹簧(14),所述第一泄压弹簧(14)的上端抵靠于抵接板(12)的下表面上,第一泄压弹簧(14)的下端抵接于抵压头(13)的上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壳体(1)与第二泄压弹簧(9)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可调节第二泄压弹簧(9)弹性强度的调节旋塞(15),所述的调节旋塞(15)与泄压壳体(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可进行上下调整移动,所述第二泄压弹簧(9)的上端抵接于调节旋塞(15)的下端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7)的上部呈圆弧形与第一泄压支架(11)的上端相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压孔(3)设置于泄压壳体(1)的底端,所述的排空口(4)与容纳空间(2)的侧部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反渗透直饮机的ro膜自我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压壳体(1)包括上泄压壳(16)与下泄压壳(17),所述的上泄压壳(16)与下泄压壳(17)可拆装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