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无线充电系统测试的台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接受电动汽车这种环保的出行方式。同时也被许多汽车厂家认为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而且都投入了大笔资金进行研发。不过,由于充电问题的现实阻碍,一直以来还没有得到充分推广。目前,电动车最重要的部分莫过于电池和充电设备,由于技术瓶颈,短时间内它们只能使用锂电池,所以无线(感应)充电系统变成了另一个研发重点。与有线充电系统相比,无线充电有多种优势,能够顺应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无线充电主要应用场景为自动驾驶,包括但不限于自动驾驶汽车,大巴,物流车,扫地机器人等等。传统插座式充电方式,需要人工进行连接充电插头。而无线充电可以实现完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进行充电。
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一般采用的是磁场方式作为空间无形软介质,将电能由电源端传递至用电设备(汽车电池包)的一种技术。无线充电系统按照物理部件可分为三大部分。地面发射机构(原边线圈)、车载拾取机构(副边线圈)和电能转换装置(墙端设备)组成。电能转换装置的作用是将工频50hz的交流电转换成85khz的高频交流电来供给地面发射机构。在无线充电设备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无线充电系统测试的需求越来越高,急需一种专用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在三维直角坐标系的x、y、z三个方向移动和或转动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包括:
支撑件,其为框架结构,其用于支撑固定测试台架各组成部分;
第一~第四驱动装置,其分别固定在支撑件顶部四周,其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第四传动件;
第一传动件,其一端连接在第一传动件上,其另一端通过第一活动关节连接在第一平台四端中的第一端;
第二传动件,其一端连接在第二传动件上,其另一端通过第二活动关节连接在第一平台四端中的第二端;
第三传动件,其一端连接在第三传动件上,其另一端通过第三活动关节连接在第一平台四端中的第三端;
第四传动件,其一端连接在第四传动件上,其另一端通过第四活动关节连接在第一平台四端中的第四端;
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平行固定于支撑件底部;
第二平台,其可滑动的固定在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上;
第五驱动装置,其固定在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一端,其驱动第二平台在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上往复移动;
第三滑轨和第四滑轨,其沿垂直于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的方向平行固定在第二平台上;
第六驱动装置,其固定在第三滑轨和第四滑轨之间第二平台的一侧边缘,其能驱动第三平台在第三滑轨和第四滑轨上往复移动;
第七驱动装置,其固定在第三平台靠近第五驱动装置的一侧,其能驱动第四平台围绕第一轴在竖直方向进行转动;
第一轴,其通过支架固定在第三平台上,其轴向垂直于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
第四平台,其固定于第一轴上。
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第一~第七驱动装置是伺服电机。
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第一~第四传动件是丝杆。
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第五驱动装置通过第五传动件驱动第二平台在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上往复移动。
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第五传动件是丝杆。
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第六驱动装置固定在支撑件底部一侧,其通过传送带驱动第六传动件一端转动,第六传动件驱动第三平台在第三滑轨和第四滑轨上往复移动。
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第六传动件是丝杆。
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第一平台用于容置车载拾取机构副边线圈。
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第四平台用于容置地面发射机构原边线圈。
本实用新型动作原理如下:
1、x轴向平移,第六驱动装置动作驱动第三平台在第三滑轨和第四滑轨上往复移动;
2、x轴向偏转,x轴向上第一平台一侧的驱动装置工作,另一侧驱动装置不工作。
3、y轴向平移,第五驱动装置动作驱动第二平台在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上往复移动;
4、y轴向偏转,y轴向上第一平台一侧的驱动装置工作,另一侧驱动装置不工作。
5、z轴向平移,第一~第四驱动装置同步动作,第一平台上下移动;
6、z轴向旋转,第七驱动装置驱动第四平台围绕第一轴在竖直方向进行转动。
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能实现三维直角坐标系的x、y、z三个方向移动和或转动,能模拟车载拾取机构副边线圈和地面发射机构原边线圈之间的各种位置关系,本实用新型能适用于各种无线充电系统测试。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附图旨在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法、结构和/或材料的一般特性,对说明书中的描述进行补充。然而,本实用新型附图是未按比例绘制的示意图,因而可能未能够准确反映任何所给出的实施例的精确结构或性能特点,本实用新型附图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定或限制由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涵盖的数值或属性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支撑件1
第一~第四驱动装置2~5
第一~第四传动件6~9;
第一传动件10上
第二传动件11
第三传动件12
第四传动件13
第一活动关节14
第二活动关节15
第三活动关节16
第四活动关节17
第一平台18
第一滑轨19
第二滑轨20
第二平台21
第五驱动装置22
第三滑轨23
第四滑轨24
第六驱动装置25
第三平台26
第七驱动装置27
第四平台28
第五传动件29
传送带30
第六传动件31
车载拾取机构副边线圈32
地面发射机构原边线圈3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加以应用,在没有背离实用新型总的设计思路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用新型下述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具体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被称作“连接”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连接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不同的是,当元件被称作“直接连接”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元件。
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包括:
支撑件1,其为框架结构,其用于支撑固定测试台架各组成部分;
第一~第四驱动装置2~5,其分别固定在支撑件顶部四周,其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第四传动件6~9;
第一传动件6,其一端连接在第一传动件10上,其另一端通过第一活动关节14连接在第一平台18四端中的第一端;
第二传动件7,其一端连接在第二传动件11上,其另一端通过第二活动关节15连接在第一平台18四端中的第二端;
第三传动件8,其一端连接在第三传动件12上,其另一端通过第三活动关节16连接在第一平台18四端中的第三端;
第四传动件9,其一端连接在第四传动件13上,其另一端通过第四活动关节17连接在第一平台18四端中的第四端;
第一滑轨19和第二滑轨20平行固定于支撑件1底部;
第二平台21,其可滑动的固定在第一滑轨19和第二滑轨20上;
第五驱动装置22,其固定在第一滑轨19和第二滑轨20一端,其驱动第二平台21在第一滑轨19和第二滑轨20上往复移动;
第三滑轨23和第四滑轨24,其沿垂直于第一滑轨19和第二滑轨20的方向平行固定在第二平台21上;
第六驱动装置25,其固定在第三滑轨23和第四滑轨24之间第二平台21的一侧边缘,其能驱动第三平台26在第三滑轨23和第四滑轨24上往复移动;
第七驱动装置27,其固定在第三平台26靠近第五驱动装置22的一侧,其能驱动第四平台28围绕第一轴(图中未显示)在竖直方向进行转动;
第一轴(图中未显示),其通过支架固定在第三平台上26,其轴向垂直于第一滑轨19和第二滑轨20;
第四平台28,其固定于第一轴上。
第二实施例,继续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不在赘述,包括:
第五驱动装置22通过第五传动件29驱动第二平台21在第一滑轨19和第二滑轨20上往复移动。
第六驱动装置25固定在支撑件1底部一侧,其通过传送带30驱动第六传动件31一端转动,第六传动件31驱动第三平台26在第三滑轨23和第四滑轨24上往复移动。
其中,第一~第七驱动装置是伺服电机,第一~第六传动件是丝杆,第一平台用于容置车载拾取机构副边线圈32,第四平台用于容置地面发射机构原边线圈33。
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尽管在这里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不同的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当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是用来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来。因此,在不脱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教导的情况下,以下所讨论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这里所使用的全部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都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意思相同的意思。还将理解的是,除非这里明确定义,否则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这类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语境中的意思相一致的意思,而不以理想的或过于正式的含义加以解释。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件,其为框架结构,其用于支撑固定测试台架各组成部分;
第一~第四驱动装置,其分别固定在支撑件顶部四周,其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第四传动件;
第一传动件,其一端连接在第一传动件上,其另一端通过第一活动关节连接在第一平台四端中的第一端;
第二传动件,其一端连接在第二传动件上,其另一端通过第二活动关节连接在第一平台四端中的第二端;
第三传动件,其一端连接在第三传动件上,其另一端通过第三活动关节连接在第一平台四端中的第三端;
第四传动件,其一端连接在第四传动件上,其另一端通过第四活动关节连接在第一平台四端中的第四端;
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平行固定于支撑件底部;
第二平台,其可滑动的固定在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上;
第五驱动装置,其固定在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一端,其驱动第二平台在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上往复移动;
第三滑轨和第四滑轨,其沿垂直于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的方向平行固定在第二平台上;
第六驱动装置,其固定在第三滑轨和第四滑轨之间第二平台的一侧边缘,其能驱动第三平台在第三滑轨和第四滑轨上往复移动;
第七驱动装置,其固定在第三平台靠近第五驱动装置的一侧,其能驱动第四平台围绕第一轴在竖直方向进行转动;
第一轴,其通过支架固定在第三平台上,其轴向垂直于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
第四平台,其固定于第一轴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七驱动装置是伺服电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第一~第四传动件是丝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第五驱动装置通过第五传动件驱动第二平台在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上往复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第五传动件是丝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第六驱动装置固定在支撑件底部一侧,其通过传送带驱动第六传动件一端转动,第六传动件驱动第三平台在第三滑轨和第四滑轨上往复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第六传动件是丝杆。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第一平台用于容置车载拾取机构副边线圈。
9.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第四平台用于容置地面发射机构原边线圈。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