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二次电流回路快速短接或跨接用短接器。
背景技术:
在变电站内,常出现多套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化设备共用一组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在试验时需要停用其中一套保护或安全自动化设备进行试验时,由于电流回路有关联,须将相关的电流回路尾端短接或跨接,以防造成其他保护或安全自动化设备的误动。尤其是当一次设备不停运,且需停运试验的保护自动化设备使用的电流回路不属于末端时,作业风险极高,一是不能因试验导致电流回路尾端串的其他保护误动,二是不能因为切除待试验设备的电流回路后导致尾端串的其他保护自动化设备拒动或被迫停运;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使用试验线或铜芯线将运行的二次电流回路a、b、c、n相极性端分别跨接到尾端,并切除该停运设备的电流短接片,而这项措施长期以来都是使用电流短接片(线)或试验线双人配合进行,步骤复杂且容错率低。
为解决当前的缺陷与不足,有必要设计出多套适用不同厂家的短接器组件,快速准确的完成不同厂家、不同跨接和短接条件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次电流回路快速短接或跨接用短接器。能够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流回路快速短接或跨接用短接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部设置有沿本体长轴线方向依次平行设置的接头插座,每一个接头插座至少包括一个接头插孔,所述接头插座之间预先进行短接或者跨接设置。
特别地,相邻接头插座的接头插孔沿本体长轴线方向依次竖直排列。
特别地,所述本体包括上封盖和短接器底座,所述上封盖和短接器底座之间通过可拆卸式结构相连接,所述接头插座嵌入固定于上封盖与短接器底座内部对应设置的凹槽内。
特别地,所述本体采用模块化结构,每一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头插座,模块之间通过可拆卸式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短接器的本体。
特别地,所述本体的上封盖与短接器底座之间通过螺栓螺孔结构相连接。
特别地,所述接头插座之间通过尾端的短接垫片实现相互之间的短接或跨接设置。
特别地,所述本体上还设置有外部接线开口。
特别地,所述短本体上设置有接头插座之间预先进行短接或者跨接设置的标识图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重量适宜,针对不同的设备类型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的短接器组件来满足试验线短跨接的需求。进一步地,通过与母座相配合使用,能够减少作业步骤,缩减作业时间,降低试验出错率和作业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外部结构示意图(未带试验端子);
图2为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结构与母座连接接入端子排的使用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模块组合连接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三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流回路快速短接或跨接用短接器,短接器包括本体1,本体内部设置有沿本体长轴线方向依次平行设置的接头插座2,每一个接头插座包括一个接头插孔3(设置在图1中的下端面c上),接头插座之间预先进行短接或者跨接设置,相邻接头插座的接头插孔沿本体长轴线方向依次竖直排列。接头插座之间通过尾端的短接垫片4实现相互之间的短接或跨接设置,接头插孔用于接入试验端子10,通过试验端子与外部部件相联接。该试验端子为本领域的常规部件。
本实施例中,本体1包括上封盖5和短接器底座6,上封盖和短接器底座之间通过可拆卸式结构相连接,接头插座嵌入固定于上封盖与短接器底座内部对应设置的凹槽内,并通过螺杆7进行固定,可拆卸式结构于本实施例中采用螺栓和螺孔8组合的结构,当然也可以有其他方式进行选择。作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所示,本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个短接器母座作为与端子排之间的联接媒介,也可以直接连接到端子排上,实现二次回路端子之间的短接或者跨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体上设置有标识图层9,用于显示接头插座之间预先进行短接或者跨接的具体连接关系。便于操作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快速地选择适合的某个短接器,通过配置多套适用不同厂家的短接器组件,利用不同的短接器组件进行配合使用,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不同厂家、不同跨接和短接条件的需求。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本体采用模块化结构,每一模块包括一个接头插座,模块之间通过可拆卸式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短接器的本体。在图4中,给出了模块之间的一种可能的连接方式,每一模块的前后侧面分别设置有凸块a和插槽b,通过将凸块a插入插槽b中,可以实现两个模块的连接,通过将多个模块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如图5所示的积木式的连接结构。每一模块的底部和设置有接头插孔,用于接入试验端子10,通过试验端子接入外部需要进行短接或跨接的端子排,中间侧面的另一列接头插孔通过自行接线完成接头插座之间的短接或者跨接。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体上还设置有外部接线开口11。该外部接线开口11可以设置在单侧或双侧,用于接入试验线12,可适用于单套装置的现场情况,也可适用于220kv及以上的有多套装置的现场情况,具有不错的冗余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长度”、“周向”、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1.二次电流回路快速短接或跨接用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短接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部设置有沿本体长轴线方向依次平行设置的接头插座,每一个接头插座至少包括一个接头插孔,所述接头插座之间预先进行短接或者跨接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流回路快速短接或跨接用短接器,其特征在于:相邻接头插座的接头插孔沿本体长轴线方向依次竖直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流回路快速短接或跨接用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上封盖和短接器底座,所述上封盖和短接器底座之间通过可拆卸式结构相连接,所述接头插座嵌入固定于上封盖与短接器底座内部对应设置的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流回路快速短接或跨接用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采用模块化结构,每一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头插座,模块之间通过可拆卸式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短接器的本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流回路快速短接或跨接用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上封盖与短接器底座之间通过螺栓螺孔结构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流回路快速短接或跨接用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插座之间通过尾端的短接垫片实现相互之间的短接或跨接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流回路快速短接或跨接用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还设置有外部接线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流回路快速短接或跨接用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接头插座之间预先进行短接或者跨接设置的标识图层。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