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片式臭氧发生单元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10-21  70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发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片式臭氧发生单元结构。



背景技术:

臭氧发生单元结构是用于制取臭氧气体的结构,现在市面上所使用的臭氧发生单元结构,自身的散热性能都比较的差,当机器运行一段时间后,机器内部的温度都很高,内部温度过高就会较大的耗费电能,现在通过机器外部的散热凹槽,能够增加大三倍的散热面积,形成气流通道,辅助散热,同时通过第一臭氧发生器与第二臭氧发生器的结构使机器所产生的臭氧浓度较高,电能损耗降低,安装方便,所产生的臭氧浓度较高,也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式臭氧发生单元结构,第一电源盒外壁和第二电源盒外壁都设置有第一散热凹槽和第二散热凹槽,能够增加大三倍的散热面积,形成气流通道,辅助散热,同时通过第一臭氧发生器与第二臭氧发生器的结构使机器所产生的臭氧浓度较高,电能损耗降低,安装方便,所产生的臭氧浓度较高,也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片式臭氧发生单元结构,包括电机网,电机网下端与第一陶瓷片一面连接,第一陶瓷片另一面与第一散热片贴合,第一散热片下端与第一电源盒插槽通过螺栓固定,同时第一电源盒插槽左侧安装铜片插孔,第一散热片左侧安装插头卡槽,插头卡槽下端连接铜片插头,且铜片插头可插入铜片插孔,第一电源盒插槽内设置有第一电源盒,第一电源盒内部设置有第一臭氧发生器,第一电源盒外壁设置有第一散热凹槽,第一电源盒插槽下端通过螺栓与横版固定,横版下端分别与高压包模块和电源模块一面固定,高压包模块和电源模块另一面与第二陶瓷片一面固定,第二陶瓷片另一面与第二散热片贴合,同时第二散热片通过螺栓与第二电源盒插槽固定,第二电源盒插槽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源盒,第二电源盒内部设置有第二臭氧发生器,第二电源盒外壁设置有第二散热凹槽,第二电源盒插槽下端通过螺栓与底板固定;

所述第一臭氧发生器与第二臭氧发生器均包括铁氟龙套管,铁氟龙套管内壁设置有臭氧发生器外电极与臭氧发生器内电极,臭氧发生器外电极与臭氧发生器内电极中间设置有石英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源盒插槽与第二电源盒插槽内部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源盒插槽与第二电源盒插槽高度高于第一电源盒与第二电源盒。

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片和第一电源盒插槽与第二散热片和第二电源盒插槽分别通过四个螺栓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片式臭氧发生单元结构第一电源盒外壁和第二电源盒外壁都设置有第一散热凹槽和第二散热凹槽,能够增加大三倍的散热面积,形成气流通道,辅助散热,同时通过第一臭氧发生器与第二臭氧发生器的结构使机器所产生的臭氧浓度较高,电能损耗降低,安装方便,所产生的臭氧浓度较高,也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盒侧面剖析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发生器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发生器示意图。

图中:1、电机网;2、第一陶瓷片;3、第一散热片;4、第一电源盒插槽;5、铜片插孔;6、插头卡槽;7、铜片插头;8、第一电源盒;9、第一臭氧发生器;10、第一散热凹槽;11、横版;12、高压包模块;13、电源模块;14、第二陶瓷片;15、第二散热片;16、第二电源盒插槽;17、第二电源盒;19、第二散热凹槽;20、底板;21、铁氟龙套管;22、臭氧发生器外电极;23、臭氧发生器内电极;24、石英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一种片式臭氧发生单元结构,包括电机网1,电机网1下端与第一陶瓷片2一面连接,电机网1与第一陶瓷片2中间设置有防水级釉涂层,防水级釉涂层能在组件表面形成一道纳米保护层,完整覆盖电子元器件,有效阻止电子产品器件涉水受潮以及被酸碱盐腐蚀的情况,第一陶瓷片2另一面与第一散热片3贴合,第一陶瓷片2与第一散热片3无缝贴合,解决第一陶瓷片2易碎的问题,第一散热片3下端与第一电源盒插槽4通过螺栓固定,同时第一电源盒插槽4左侧安装铜片插孔5,第一散热片3左侧安装插头卡槽6,插头卡槽6内置一端连接网状放电电路,一端连接下方插头卡槽6,插头卡槽6下端连接铜片插头7,且铜片插头7可插入铜片插孔5,第一电源盒插槽4内设置有第一电源盒8,第一电源盒8内部设置有第一臭氧发生器9,第一电源盒8外壁设置有第一散热凹槽10,共有十二条第一散热凹槽10,能够增加大三倍的散热面积,第一电源盒插槽4下端通过螺栓与横版11固定,横版11下端分别与高压包模块12和电源模块13一面固定,高压包模块12和电源模块13另一面与第二陶瓷片14一面固定,第二陶瓷片14另一面与第二散热片15贴合,同时第二散热片15通过螺栓与第二电源盒插槽16固定,第二电源盒插槽16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源盒17,第二电源盒17内部设置有第二臭氧发生器,第二电源盒17外壁设置有第二散热凹槽19,共有二十一个第二散热凹槽19,能够形成气流通道,辅助散热,第二电源盒插槽16下端通过螺栓与底板20固定。

请参阅图2-3,第一臭氧发生器9与第二臭氧发生器均包括铁氟龙套管21,铁氟龙套管21整体内置在不锈钢管内,铁氟龙套管21能够耐高温、耐磨耐腐蚀、不粘黏抗风化等特性,铁氟龙套管21内壁设置有臭氧发生器外电极22与臭氧发生器内电极23,臭氧发生器外电极22与臭氧发生器内电极23中间设置有石英管24,臭氧发生器外电极22外部设置有散热条,臭氧发生器内电极23内部设置有散热条,当空气进入第一臭氧发生器9与第二臭氧发生器管的不锈钢管内时,通过高压产生高浓度的臭氧,空气同时通过内外散热条对第一臭氧发生器9与第二臭氧发生器进行散热。

综上,第一电源盒8外壁和第二电源盒17外壁都设置有第一散热凹槽10和第二散热凹槽19,能够增加大三倍的散热面积,形成气流通道,辅助散热,同时通过第一臭氧发生器9与第二臭氧发生器的结构使机器所产生的臭氧浓度较高,电能损耗降低,安装方便,所产生的臭氧浓度较高,也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片式臭氧发生单元结构,包括电机网(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网(1)下端与第一陶瓷片(2)一面连接,第一陶瓷片(2)另一面与第一散热片(3)贴合,第一散热片(3)下端与第一电源盒插槽(4)通过螺栓固定,同时第一电源盒插槽(4)左侧安装铜片插孔(5),第一散热片(3)左侧安装插头卡槽(6),插头卡槽(6)下端连接铜片插头(7),且铜片插头(7)可插入铜片插孔(5),第一电源盒插槽(4)内设置有第一电源盒(8),第一电源盒(8)内部设置有第一臭氧发生器(9),第一电源盒(8)外壁设置有第一散热凹槽(10),第一电源盒插槽(4)下端通过螺栓与横版(11)固定,横版(11)下端分别与高压包模块(12)和电源模块(13)一面固定,高压包模块(12)和电源模块(13)另一面与第二陶瓷片(14)一面固定,第二陶瓷片(14)另一面与第二散热片(15)贴合,同时第二散热片(15)通过螺栓与第二电源盒插槽(16)固定,第二电源盒插槽(16)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源盒(17),第二电源盒(17)内部设置有第二臭氧发生器,第二电源盒(17)外壁设置有第二散热凹槽(19),第二电源盒插槽(16)下端通过螺栓与底板(20)固定;

所述第一臭氧发生器(9)与第二臭氧发生器均包括铁氟龙套管(21),铁氟龙套管(21)内壁设置有臭氧发生器外电极(22)与臭氧发生器内电极(23),臭氧发生器外电极(22)与臭氧发生器内电极(23)中间设置有石英管(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片式臭氧发生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盒插槽(4)与第二电源盒插槽(16)内部结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片式臭氧发生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盒插槽(4)与第二电源盒插槽(16)高度高于第一电源盒(8)与第二电源盒(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片式臭氧发生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片(3)和第一电源盒插槽(4)与第二散热片(15)和第二电源盒插槽(16)分别通过四个螺栓固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片式臭氧发生单元结构,包括电机网,电机网下端与第一陶瓷片一面连接,第一陶瓷片另一面与第一散热片贴合,第一散热片下端与第一电源盒插槽通过螺栓固定,同时第一电源盒插槽左侧安装铜片插孔,第一散热片左侧安装插头卡槽,插头卡槽下端连接铜片插头,且铜片插头可插入铜片插孔,第一电源盒插槽内设置有第一电源盒,第一电源盒内部设置有第一臭氧发生器。第一电源盒外壁和第二电源盒外壁都设置有第一散热凹槽和第二散热凹槽,能够增加大三倍的散热面积,形成气流通道,辅助散热,同时通过第一臭氧发生器与第二臭氧发生器的结构使机器所产生的臭氧浓度较高,电能损耗降低,所产生的臭氧浓度较高,也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喜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飞立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5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6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