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2-01  109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空气净化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净化装置在居家、医疗、工业领域均有应用,居家领域以单机类的家用空气净化器为市场的主流产品,最主要的功能是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包括过敏原、室内的pm2.5等,同时还可以解决由于装修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室内、地下空间、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空气污染问题,由于相对封闭的空间中空气污染物的释放有持久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使用空气净化器净化室内空气是国际公认的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法之一。

现有的空气净化装置多数采用强力的风机对室内的空气进行置换,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不能做到节能,与此同时,现有的空气净化装置净化效果较为单一,使得净化结果不能让人满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空气净化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包括风道,所述风道右侧顶端转动连接有转环,所述转环顶端固定连接有风帽壳体,所述风帽壳体底端固定连接有风嘴,所述风道内侧底端转动连接有封板,所述封板右侧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与风道固定连接,所述风道下侧滑动连接有管道,所述管道外侧滑动连接有机壳,所述机壳内侧右端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管道底端与电动伸缩杆固定连接,所述机壳外侧顶端固定连接有控制模块,所述机壳外侧顶端边沿固定连接有操作模块,所述机壳内侧顶端固定连接有紫外线杀菌灯,所述机壳左端下侧转动连接有百叶窗,所述机壳底端固定连接有万向轮。

优选的,所述风帽壳体内侧顶端固定连接有监测器,所述监测器的个数共有3个,且监测器从左到右分别为pm2.5浓度监测模块、pm10浓度监测模块、烟气浓度监测模块。

优选的,所述风帽壳体内侧底端滑动连接有过滤网,所述风帽壳体内侧底端边沿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压板。

优选的,所述压板顶端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压板与过滤网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机壳底端固定连接有立板,所述立板左侧最上端滑动连接有初滤网,所述立板左侧中端滑动连接有hepa滤网,所述立板左侧下端滑动连接有活性炭板,所述初滤网、hepa滤网和活性炭板均与机壳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风帽壳体、风嘴、过滤网和封板,通过将风帽设在楼顶最高处,使用时只需通过管道将封板顶开,利用自然界的自然风力及室内外温度差造成的空气热对流,推动蜗轮旋转从而利用离心力和负压效应将室内不新鲜的热空气排出,无需动力,该装置十分节能;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过滤网、初滤网、hepa滤网、活性炭板和紫外线杀菌灯,通过过滤网进行外部过滤防止大颗粒灰尘进入室内,通过初滤网可以过滤室内的灰尘,hepa滤网可以过滤vocs、smoke等气体,活性炭板可以过滤室内甲醛等,通过紫外线杀菌灯照射,可以灭杀有害细菌及螨虫等,该装置净化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风道、2-转环、3-风帽壳体、4-风嘴、5-监测器、6-过滤网、7-壳体、8-第一弹簧、9-压板、10-拉杆、11-封板、12-第二弹簧、13-管道、14-机壳、15-电动伸缩杆、16-控制模块、17-操作模块、18-紫外线杀菌灯、19-初滤网、20-hepa滤网、21-活性炭板、22-百叶窗、23-立板、24-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包括风道1,风道1右侧顶端转动连接有转环2,转环2顶端固定连接有风帽壳体3,风帽壳体3底端固定连接有风嘴4,风道1内侧底端转动连接有封板11,封板11右侧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2,第二弹簧12与风道1固定连接,风道1下侧滑动连接有管道13,管道13外侧滑动连接有机壳14,机壳14内侧右端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15,管道13底端与电动伸缩杆15固定连接,机壳14外侧顶端固定连接有控制模块16,机壳14外侧顶端边沿固定连接有操作模块17,机壳14内侧顶端固定连接有紫外线杀菌灯18,机壳14左端下侧转动连接有百叶窗22,机壳14底端固定连接有万向轮24。

风帽壳体3内侧顶端固定连接有监测器5,监测器5的个数共有3个,且监测器5从左到右分别为pm2.5浓度监测模块、pm10浓度监测模块、烟气浓度监测模块,可以对室外空气质量监测,从而决定是否开启净化装置;风帽壳体3内侧底端滑动连接有过滤网6,风帽壳体3内侧底端边沿固定连接有壳体7,壳体7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8,第一弹簧8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压板9,通过压板9可以对过滤网6快速固定;压板9顶端固定连接有拉杆10,压板9与过滤网6滑动连接,拉杆10便于将压板9升起;机壳14底端固定连接有立板23,立板23左侧最上端滑动连接有初滤网19,立板23左侧中端滑动连接有hepa滤网20,立板23左侧下端滑动连接有活性炭板21,初滤网19、hepa滤网20和活性炭板21均与机壳14滑动连接,通过多层过滤网,可以显著提高净化质量。

工作流程:装置内所有电器均采用外接电源,通过控制模块16实现了本装置的物联网接口,通过操作模块17可以进行手动控制该空气净化装置,将风道1顶端设置的楼顶最高处,其开口处设置有转环2和风帽壳体3,通过风嘴4外接自然空气与室内对换,利用自然界的自然风力及室内外温度差造成的空气热对流,推动蜗轮旋转从而利用离心力和负压效应将室内不新鲜的热空气排出,无需动力,通过监测器5可以对室外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通过拉动拉杆10可以将压板9抬起,从而便于对过滤网6进行更换,通过第一弹簧8带动压板9将过滤网6压紧,通过打开电动伸缩杆15可以将管道13升起,从而将目标位置的封板11顶起,使得空气流通,其余封板11在第二弹簧12的作用下封闭,进入机壳14内的空气经过紫外线杀菌灯18照射将其中的活性物质杀灭,包括螨虫、细菌等,外接空气陆续通过初滤网19、hepa滤网20、活性炭板21,可以将其中的vocs、大颗粒灰尘、烟雾、甲烷、甲醛等有害气体颗粒吸收,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通过百叶窗22可以调节风向,通过万向轮24便于对装置移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包括风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1)右侧顶端转动连接有转环(2),所述转环(2)顶端固定连接有风帽壳体(3),所述风帽壳体(3)底端固定连接有风嘴(4),所述风道(1)内侧底端转动连接有封板(11),所述封板(11)右侧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2),所述第二弹簧(12)与风道(1)固定连接,所述风道(1)下侧滑动连接有管道(13),所述管道(13)外侧滑动连接有机壳(14),所述机壳(14)内侧右端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15),所述管道(13)底端与电动伸缩杆(15)固定连接,所述机壳(14)外侧顶端固定连接有控制模块(16),所述机壳(14)外侧顶端边沿固定连接有操作模块(17),所述机壳(14)内侧顶端固定连接有紫外线杀菌灯(18),所述机壳(14)左端下侧转动连接有百叶窗(22),所述机壳(14)底端固定连接有万向轮(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帽壳体(3)内侧顶端固定连接有监测器(5),所述监测器(5)的个数共有3个,且监测器(5)从左到右分别为pm2.5浓度监测模块、pm10浓度监测模块、烟气浓度监测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帽壳体(3)内侧底端滑动连接有过滤网(6),所述风帽壳体(3)内侧底端边沿固定连接有壳体(7),所述壳体(7)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8),所述第一弹簧(8)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压板(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9)顶端固定连接有拉杆(10),所述压板(9)与过滤网(6)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4)底端固定连接有立板(23),所述立板(23)左侧最上端滑动连接有初滤网(19),所述立板(23)左侧中端滑动连接有hepa滤网(20),所述立板(23)左侧下端滑动连接有活性炭板(21),所述初滤网(19)、hepa滤网(20)和活性炭板(21)均与机壳(14)滑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空气净化领域,尤其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包括风道,所述风道右侧顶端转动连接有转环,所述转环顶端固定连接有风帽壳体,所述风帽壳体底端固定连接有风嘴,所述风道内侧底端转动连接有封板,所述封板右侧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与风道固定连接,所述风道下侧滑动连接有管道,所述管道外侧滑动连接有机壳,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风帽壳体、风嘴、过滤网和封板,通过将风帽设在楼顶最高处,使用时只需通过管道将封板顶开,利用自然界的自然风力及室内外温度差造成的空气热对流,推动蜗轮旋转从而利用离心力和负压效应将室内不新鲜的热空气排出,无需动力,该装置十分节能。

技术研发人员:唐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云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15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8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