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曳引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高速曳引机一般为前后轴承分布在曳引轮两端,曳引机机座与有绕组定子铁芯及转子组件悬臂的结构,因制动盘或制动轮分布在前轴承端内侧,此结构存在因轴承密封件失效发生漏油造成制动力矩下降的安全风险。又因转子组件悬臂在后端,为了避免转子运转时与定子相擦,只有加大电机单边气隙,一般为1.5-1.8mm,这样就会增加电机有效材料,从而增加成本。由于结构的限制,更换前后轴承困难。电机散热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包括机座、轴承座、后端盖、定子组件、转子组件、曳引轮、鼓刹组件和转轴;所述轴承座和后端盖分别设置在所述机座的两端,所述轴承座和后端盖的中心均设有双面密封轴承;所述转轴的两端设置在所述轴承座和后端盖的双面密封轴承内;所述曳引轮和转子组件均设置在所述轴承座和后端盖之间的转轴上;所述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配合驱动所述转轴和曳引轮转动;所述鼓刹组件与所述曳引轮配合对所述曳引轮制动。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曳引轮上设有若干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以所述曳引轮的中心为圆心,以圆周方式均匀的设置在所述曳引轮上。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曳引轮上还设有若干第一散热筋;两两相邻的所述第一通风孔之间均设有所述第一散热筋,所述第一散热筋设置在所述曳引轮朝向所述轴承座的一面上。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后端盖包括后轴承安装部、封盖部和边缘部;所述后轴承安装部和边缘部为同轴圆环结构;呈锥面形状的所述封盖部设置在所述后轴承安装部和边缘部之间;所述封盖部上设有若干散热孔和第二散热筋;所述散热孔以所述后端盖的中心为圆心呈圆周分布在所述封盖部上;所述第二散热筋沿所述后端盖的半径方向均匀的设置在所述封盖部上。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轴承座包括底座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前轴承安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前轴承安装部的外侧壁,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底座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以所述前轴承安装部的中垂线为轴对称的设置在所述前轴承安装部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前轴承安装部成a字型结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且以所述前轴承安装部的中垂线为轴对称的设置在所述前轴承安装部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前轴承安装部成a字型结构。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设有圆形的紧急救援盘车孔。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曳引轮的顶部两侧对称的设有钢丝绳防跳装置。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曳引轮外侧设有曳引轮防护罩,所述曳引轮防护罩扣合在所述机座上,将所述曳引轮包在所述曳引轮防护罩内部。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转子组件上设有若干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孔以所述转子组件的中心为圆心,以圆周方式均匀的设置在所述转子组件上。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转子组件上设有若干第三散热筋,所述第三散热筋以转子组件的中心为圆心,沿所述转子组件半径方向呈放射状均匀的设置在所述转子组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此曳引机采用双支撑结构,鼓式制动器制动。前后轴承采用双面密封调心滚子轴承,寿命期内无需添加润滑脂。具有受力合理、结构简单,安装维护方便。前后空气对流冷却,通风散热良好,不存在密封失效润滑脂泄漏造成的制动力矩下降的风险,也不存在制动器拖闸情况下的磁钢退磁的风险。与同类曳引机相比,成本较低。电机效率可达到1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后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后端盖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曳引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转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机座1、轴承座2、底座部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前轴承安装部24、紧急救援盘车孔25、后端盖3、后轴承安装部31、封盖部32、散热孔321、第二散热筋322、边缘部33、定子组件4、转子组件5、第二通风孔51、第三散热筋52、曳引轮6、第一通风孔61、第一散热筋62、鼓刹组件7、双面密封轴承01、钢丝绳防跳装置02和曳引轮防护罩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8所示,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包括机座1、轴承座2、后端盖3、定子组件4、转子组件5、曳引轮6、鼓刹组件7和转轴8;所述轴承座2和后端盖3分别设置在所述机座1的两端,所述轴承座2和后端盖3的中心均设有双面密封轴承01;所述转轴8的两端设置在所述轴承座2和后端盖3的双面密封轴承01内;所述曳引轮6和转子组件5均设置在所述轴承座2和后端盖3之间的转轴8上;所述定子组件4和转子组件5配合驱动所述转轴8和曳引轮6转动;所述鼓刹组件7与所述曳引轮6配合对所述曳引轮6制动。
此结构的曳引机保证两个轴承在两端,鼓刹组件7在中间,远离前后轴承,采用双面密封轴承01,在寿命期内,不需要添加润滑脂,因此不存在因轴承密封件失效,发生制动力矩下降的风险。曳引轮6、转子组件5在前后轴承的中间,电机单边气隙可以做到1mm。节约了电机有效材料,降低了成本。由于轴承在曳引机的两端,前后两个轴承更换方便,更换轴承时,无需拆下曳引轮6、鼓刹组件7、转子组件5、定子组件4及钢丝绳,就可以更换,极大地降低了维护保养费用及工人劳动强度。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曳引轮6上设有若干第一通风孔61,所述第一通风孔61以所述曳引轮6的中心为圆心,以圆周方式均匀的设置在所述曳引轮6上。
在曳引机工作的过程中,定子组件4以及曳引轮6会产生热量,过高的热量会导致转子组件5中的磁铁退磁,进而降低能量转化效率。曳引轮6上设有若干第一通风孔61,在曳引轮6转动的过程中即可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曳引轮6上还设有若干第一散热筋62;两两相邻的所述第一通风孔61之间均设有所述第一散热筋62,所述第一散热筋62设置在所述曳引轮6朝向所述轴承座2的一面上。
第一散热筋62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曳引轮6能够更快的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以便曳引机能长时间高速运作。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后端盖3包括后轴承安装部31、封盖部32和边缘部33;所述后轴承安装部31和边缘部33为同轴圆环结构;呈锥面形状的所述封盖部32设置在所述后轴承安装部31和边缘部33之间;所述封盖部32上设有若干散热孔321和第二散热筋322;所述散热孔321以所述后端盖3的中心为圆心呈圆周分布在所述封盖部32上;所述第二散热筋322沿所述后端盖3的半径方向均匀的设置在所述封盖部32上。
后端盖3的一侧是转子组件5、定子组件4和曳引轮6,后端盖3的另一侧是空气,锥面形状的封盖部32增大了散热面积,第二散热筋322的设置进一步增大散热面积,同时散热孔321加强了空气对流,使转子组件5和曳引轮6散发的热量能够尽快散发出去。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轴承座2包括底座部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和前轴承安装部24;所述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的一端连接所述前轴承安装部24的外侧壁,所述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底座部21;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22以所述前轴承安装部24的中垂线为轴对称的设置在所述前轴承安装部24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22与所述前轴承安装部24成a字型结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23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22之间且以所述前轴承安装部24的中垂线为轴对称的设置在所述前轴承安装部24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23与所述前轴承安装部24成a字型结构。
a字型结构为稳定的三角形结构,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分别在底座部21和前轴承安装部24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支撑结构,使整个轴承座2的受力结构更加合理,同时由于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之间存有空隙,极大程度减轻了轴承座2的自重。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之间设有圆形的紧急救援盘车孔25。
合理利用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之间的空间,设置在紧急时刻使用的救援盘车的紧急救援盘车孔25。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曳引轮6的顶部两侧对称的设有钢丝绳防跳装置02。
钢丝绳防跳装置02可以防止钢绳从曳引轮6脱出后被快口切断,提高曳引机的安全性,防止突发情况下出现危险。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曳引轮6外侧设有曳引轮防护罩03,所述曳引轮防护罩03扣合在所述机座1上,将所述曳引轮6包在所述曳引轮防护罩03内部。
曳引轮防护罩03可以从外部对曳引轮6进行防护。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转子组件5上设有若干第二通风孔51,所述第二通风孔51以所述转子组件5的中心为圆心,以圆周方式均匀的设置在所述转子组件5上。
第二通风孔51能够及时的将转子组件5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以空气对流的方式传递到空气中。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转子组件5上设有若干第三散热筋52,所述第三散热筋52以转子组件5的中心为圆心,沿所述转子组件5半径方向呈放射状均匀的设置在所述转子组件5上。
第三散热筋52加大了转子组件5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方便转子组件5散热。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座、轴承座、后端盖、定子组件、转子组件、曳引轮、鼓刹组件和转轴;所述轴承座和后端盖分别设置在所述机座的两端,所述轴承座和后端盖的中心均设有双面密封轴承;所述转轴的两端设置在所述轴承座和后端盖的双面密封轴承内;所述曳引轮和转子组件均设置在所述轴承座和后端盖之间的转轴上;所述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配合驱动所述转轴和曳引轮转动;所述鼓刹组件与所述曳引轮配合对所述曳引轮制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上设有若干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以所述曳引轮的中心为圆心,以圆周方式均匀的设置在所述曳引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上还设有若干第一散热筋;两两相邻的所述第一通风孔之间均设有所述第一散热筋,所述第一散热筋设置在所述曳引轮朝向所述轴承座的一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盖包括后轴承安装部、封盖部和边缘部;所述后轴承安装部和边缘部为同轴圆环结构;呈锥面形状的所述封盖部设置在所述后轴承安装部和边缘部之间;所述封盖部上设有若干散热孔和第二散热筋;所述散热孔以所述后端盖的中心为圆心呈圆周分布在所述封盖部上;所述第二散热筋沿所述后端盖的半径方向均匀的设置在所述封盖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包括底座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前轴承安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前轴承安装部的外侧壁,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底座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以所述前轴承安装部的中垂线为轴对称的设置在所述前轴承安装部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前轴承安装部成a字型结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且以所述前轴承安装部的中垂线为轴对称的设置在所述前轴承安装部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前轴承安装部成a字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设有圆形的紧急救援盘车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的顶部两侧对称的设有钢丝绳防跳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外侧设有曳引轮防护罩,所述曳引轮防护罩扣合在所述机座上,将所述曳引轮包在所述曳引轮防护罩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上设有若干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孔以所述转子组件的中心为圆心,以圆周方式均匀的设置在所述转子组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高速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上设有若干第三散热筋,所述第三散热筋以转子组件的中心为圆心,沿所述转子组件半径方向呈放射状均匀的设置在所述转子组件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