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无人机和无人船搜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外航运业务飞速增长,各种自然和人为的海上险情和事故也多发,海难事故发生概率也显著增加,包括船舶海上航行中遇到大风浪、大雾等恶劣气象和海况导致的翻船、碰撞、触礁、搁浅等情况,以及因爆炸、火灾等原因导致船舶沉没。这时就体现出了水上救援的重要性,水上救援包括海事水上救援、洪涝灾害水上救援及其他水上救援,其内容涵盖了水上应急救援指挥、侦测、信息采集、物资供应以及救援方案、水上救生方式方法等内容。
目前,我国海上搜救工作虽在技术层面已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整体搜救体系尚未成熟,与已有的搜救技术结合也并不完善;而空中搜救系统与陆地搜救系统的应用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两者的搜救技术已是经过了长足的发展。因此现有的海上搜寻与救助的效率较低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及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海上搜寻与救助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包括飞行动力模块、航行动力模块、仿生艇模块、航行器及集成控制模块;
所述集成控制模块,用于获取天气信息,并根据天气信息选择向飞行动力模块发送飞行信号还是向航行动力模块发送航行信号;所述飞行动力模块,用于在接收到飞行信号后使航行器飞行至待搜救区域;所述航行动力模块,用于在接收到航行信号后使航行器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所述集成控制模块,还用于在航行器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投放所述仿生艇模块;所述航行器,用于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并投放所述仿生艇模块;所述仿生艇模块,用于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集成控制模块包括舰队定位单元,所述舰队定位单元,用于获取仿生艇模块的位置信息,并将所述位置信息传送至用户端。
进一步地,所述舰队定位单元,获取仿生艇模块的位置信息,具体包括,生成短能量脉冲序列,并利用正交频分调制或直接排序将所述短能量脉冲序列扩展到一个频率范围内,得到扩展后短能量脉冲序列,利用扩展后短能量脉冲序列测得不同基站无线电信号在仿生艇模块上的达到时间差,获取仿生艇模块的位置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集成控制模块还包括避碰单元和报警单元;所述避碰单元,用于判断仿生艇模块离障碍物的距离,若所述距离小于设定阈值,则向所述报警单元发送报警信号;所述报警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报警信号后进行报警。
进一步地,所述避碰单元包括超声波传感器及单片机,所述避碰单元判断仿生艇模块离障碍物的距离,若所述距离小于设定阈值,则向所述报警单元发送报警信号,具体包括,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控制口发出高电平,在超声波传感器接收口有输出时开始计时,在超声波传感器接收口输出变为低电平时重新计时,根据两次计时的时间差得到测距时间,并将测距发送至单片机,所述单片机对测距进行计算并判断测距是否小于设定阈值,若小于,则向所述报警单元发送报警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集成控制模块还包括水下图像采集单元和水面图像采集单元,所述水下图像采集单元和水面图像采集单元分别用于采集水下图像信息及水面图像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仿生艇模块包括多个仿生无人艇;所述集成控制模块在航行器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投放所述仿生艇模块,具体包括,所述集成控制模块在航行器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在搜救区域内不同地点投放对应的仿生无人艇。
进一步地,所述仿生艇模块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具体包括,所述仿生无人艇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若仿生无人艇寻得待搜救者,则仿生无人艇向航行器发送定位信息,并转化为气囊,航行器接近对应仿生无人艇并开展救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天气信息,并根据天气信息选择向飞行动力模块发送飞行信号还是向航行动力模块发送航行信号;所述飞行动力模块在接收到飞行信号后使航行器飞行至待搜救区域;所述航行动力模块在接收到航行信号后使航行器航行至待搜救区域;在航行器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投放仿生艇模块;仿生艇模块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方法还包括,若仿生艇模块寻得待搜救者,则仿生艇模块向航行器发送定位信息,并转化为气囊,航行器接近对应仿生艇模块并开展救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所述集成控制模块,获取天气信息,并根据天气信息选择向飞行动力模块发送飞行信号还是向航行动力模块发送航行信号;通过所述飞行动力模块在接收到飞行信号后使航行器飞行至待搜救区域;通过所述航行动力模块在接收到航行信号后使航行器航行至待搜救区域;通过所述集成控制模块在航行器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投放所述仿生艇模块;所述航行器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并投放所述仿生艇模块;所述仿生艇模块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显著提高了海上搜寻与救助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航行器的模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避碰单元的工作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系统包括飞行动力模块1、航行动力模块2、仿生艇模块3、航行器4及集成控制模块5;
所述集成控制模块5,用于获取天气信息,并根据天气信息选择向飞行动力模块1发送飞行信号还是向航行动力模块2发送航行信号;所述飞行动力模块1,用于在接收到飞行信号后使航行器4飞行至待搜救区域;所述航行动力模块2,用于在接收到航行信号后使航行器4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所述集成控制模块5,还用于在航行器4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4投放所述仿生艇模块3;所述航行器4,用于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并投放所述仿生艇模块3;所述仿生艇模块3,用于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集成控制模块启动航行器,根据天气情况来选择航行器的运动方式,若为风高浪急的恶劣天气,航行器快速飞行至待搜索区域,若为常规天气,航行器快速航行至待搜索区域;航行器到达待搜索区域后,航行器升高投放仿生艇模块进行搜救工作;
具体实施时,所述航行器为双体双轨破浪型两栖航行器,所述航行器的模型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中,航行器包括航行器主体和仿生艇模块(包括若干仿生无人艇);航行器使用pwm双信号通信控制两栖动力模块(飞行动力模块、航行动力模块),前置红外避障模块,以提高安全性,下设舰载仓,所述舰载仓用于停放仿生艇模块及储物箱,所述储物箱用于存放急救品;航行器四旋翼部分则选用铝合金材料,具有易加工、耐久性高,质轻等优点,可以实现在利用轻质abs提供较大浮力的前提下,保证航行器自身较为合理的配重,使航行器能够在具有较大浮力的情况下,也具有很好的抗风性,确保了航行器在险情发生,开始出航工作时,能够真正实现在各类特殊情况下的两栖动力切换式作业;
所述航行器四旋翼在选择了更加稳定的“x”型四旋翼的机翼构架的同时,改变了其机翼折叠的方式,在机翼中部设计合金关节,将完整的机翼横梁一分为二,最终形成了“卍”形折叠,航行器工作在时可以将四旋翼折叠后的重量分散在航行器的四个方向,有效避免了侧翻,并且由于采用了铝合金进行飞控支架的定制,可以有效减轻重量更有利于航行和稳定,并与矩形船体设计相吻合;航行器主体设计为双体矩形中空,控制船体的单片机部分置于船体后部,使中部空仓可以在增大船体浮力的同时用于搭载仿生艇模块。
优选的,所述集成控制模块包括舰队定位单元,所述舰队定位单元,用于获取仿生艇模块的位置信息,并将所述位置信息传送至用户端。
优选的,所述舰队定位单元,获取仿生艇模块的位置信息,具体包括,生成短能量脉冲序列,并利用正交频分调制或直接排序将所述短能量脉冲序列扩展到一个频率范围内,得到扩展后短能量脉冲序列,利用扩展后短能量脉冲序列测得不同基站无线电信号在仿生艇模块上的达到时间差,获取仿生艇模块的位置信息。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舰队定位单元使用短能量脉冲序列,并通过正交频分调制或直接排序将脉冲扩展到一个频率范围内;所述舰队定位单元获取到达时间差,通过超宽带测得定位标签相对于两个不同定位基站之间无线电信号传播的时间差,从而得出定位标签相对于四组定位基站的距离差;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1号、2号基站为第一组,2号、3号基站为第二组,3号、4号基站为第三组,4号、1号基站为第四组;
则有
di,12=ri,1-ri,2
di,23=ri,2-ri,3
di,34=ri,3-ri,4
di,41=ri,4-ri,1
式中di,12至di,41为测得的定位标签相对于四组基站的距离差,ri,1至ri,4为目标i到第1-4号基站的距离;
其中,(xi,yi,zi)为目标i的坐标,(x1,y1,z1)-(x4,y4,z4)分别为第1-4号基站的坐标,通过联立上述任意两个式子可以得出定位标签的具体坐标,当基站数量仅一个时,只能进行距离测量;基站数量有两个时,可以进行二维坐标测量;当基站数量在三个及三个以上时,方可进行三维坐标测量,且基站数量越多,测量结果越精确;
优选的,所述集成控制模块还包括避碰单元和报警单元;所述避碰单元,用于判断仿生艇模块离障碍物的距离,若所述距离小于设定阈值,则向所述报警单元发送报警信号;所述报警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报警信号后进行报警;
优选的,所述避碰单元包括超声波传感器及单片机,所述避碰单元判断仿生艇模块离障碍物的距离,若所述距离小于设定阈值,则向所述报警单元发送报警信号,具体包括,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控制口发出高电平,在超声波传感器接收口有输出时开始计时,在超声波传感器接收口输出变为低电平时重新计时,根据两次计时的时间差得到测距时间,并将测距发送至单片机,所述单片机对测距进行计算并判断测距是否小于设定阈值,若小于,则向所述报警单元发送报警信号;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避碰单元主要元件有stc89c52/51单片机,蓝牙串口、超声波传感器、pnp驱动三极管、dc5v有源蜂鸣器、11.0592mhz晶振及led电源指示灯;蜂鸣器的驱动三极管选用pnp型;
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避碰单元的工作流程图,如图3所示,所述避碰单元通过超声波传感器的一个控制口发出10μs以上的高电平,就可以在超声波传感器接收口等待高电平输出,接收口有输出就可以开定时器计时;当此超声波传感器接收口变为低电平时就可以读定时器的值,计时器的数值即为测距的时间;将时间传输给单片机,通过单片机对距离(测距时间与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乘积的一半,即为距离)进行计算并判断距离是否小于设定阈值;若不小于,则仅将计算得出的距离传输到蓝牙串口,通过蓝牙串口传输到集成控制模块的接收端;若小于,则单片机控制驱动三极管,使蜂鸣器报警,同时将距离与预设报警信息传输到蓝牙,再经由蓝牙传输到集成控制模块接收端。
优选的,所述集成控制模块还包括水下图像采集单元和水面图像采集单元,所述水下图像采集单元和水面图像采集单元分别用于采集水下图像信息及水面图像信息。
优选的,所述仿生艇模块包括多个仿生无人艇;所述集成控制模块在航行器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投放所述仿生艇模块,具体包括,所述集成控制模块在航行器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在搜救区域内不同地点投放对应的仿生无人艇;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仿生无人艇配备了摄像头、传感器和主控芯片,其自身可以进行位置定位、路径规划以及和航行器进行信息交互;主控芯片为可以与手机实现蓝牙通信的forever-12芯片;使用2.4ghz频率控制步进电机及其连接的螺旋桨,作为仿生无人艇动力;设置了推进器-四旋翼两栖动力系统,水中推进器为螺杆泵-螺旋桨双动力,使用螺杆泵-螺旋桨双动力推动器后拥有较强的水空立体行动的能力,使得航行器主体具备了水上航行、空中悬停、近地飞行三种航行模式。
优选的,所述仿生艇模块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具体包括,所述仿生无人艇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若仿生无人艇寻得待搜救者,则仿生无人艇向航行器发送定位信息,并转化为气囊,航行器接近对应仿生无人艇并开展救援;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一级航行器形成第一层搜救网络,在这搜救网络的基础上,二级仿生艇模块以航行器主体为中心,在其四周进行密集搜索,这种搜救方式可以保证对每一个搜救单位的实时控制,同时又可以确保搜救的全面、高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搜救区域的搜索。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方法,其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天气信息,s2、根据天气信息选择向飞行动力模块发送飞行信号还是向航行动力模块发送航行信号;s3、所述飞行动力模块在接收到飞行信号后使航行器飞行至待搜救区域;s4、所述航行动力模块在接收到航行信号后使航行器航行至待搜救区域;s5、在航行器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投放仿生艇模块;s6、仿生艇模块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
优选的,所述的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方法还包括,若仿生艇模块寻得待搜救者,则仿生艇模块向航行器发送定位信息,并转化为气囊,航行器接近对应仿生艇模块并开展救援。
需要说明的是,若仿生无人艇未找到待搜救者,则自动回收至航行器舰载仓内;所述航行器主体在出航时可以同时与同级舰队的主航行器、次级舰队的无人艇模块,以及搜救中心救援人员实现同步的信息交互;
将航行器主体设计为双体矩形空仓(双开门舰载仓),集成控制模块置于船体后部,使空仓可以在增大船体浮力的同时用于搭载仿生无人艇,仿生无人艇为类鱼仿生,其顶端设置可拆卸端口,使其适配各类传感元件,可以在执行不同任务时搭载不同功能传感器,通过仿生无人艇搭载的可通信forever-12芯片实现自动回收。在需要回收的时候,仿生无人艇传输信号给航行器,航行器接收信号后打开舰载仓,仿生无人艇行到舰载仓,航行器关闭舰载仓门,实现仿生艇的自动回收。
一方面,可以将无人艇模块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对出险区域人员分布及洋流情况作出判断,及时将信息反馈至集成控制模块中,对航行器姿态进行微调,并将处理后的关键信息回传至救援中心,辅助救援人员及时作出新方案;另一方面,航行器主体作为信号基站,确保仿生艇模块能以其为依据,进行实时定位与坐标反馈,实现地毯式无遗漏搜索;此种以航行器出航,无人艇舰队搜寻、急救并反馈,救援人员依据反馈坐标抵达并施救的体系即为“三位一体联动式搜救体系”;
待航行器到达待搜索区域后,航行器升高投放仿生艇模块进行搜救工作,投放的仿生艇模块发散进行网状舰队式搜索,而航行器主体通过调整摄像头来获取空中视野;若仿生无人艇未找到待搜救者,则自动回收至舰载仓内;若仿生无人艇寻得待搜救者,则向航行器发送定位信息,并转化为气囊,航行器接近并开展救援;最后航行器与救援人员进行通信,对收集到的搜救信息进行反馈,搜救人员通过这些信息能快速、准确到达现场展开立体、高效的救援工作。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及方法,通过所述集成控制模块,获取天气信息,并根据天气信息选择向飞行动力模块发送飞行信号还是向航行动力模块发送航行信号;通过所述飞行动力模块在接收到飞行信号后使航行器飞行至待搜救区域;通过所述航行动力模块在接收到航行信号后使航行器航行至待搜救区域;通过所述集成控制模块在航行器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投放所述仿生艇模块;所述航行器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并投放所述仿生艇模块;所述仿生艇模块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提高了海上搜寻与救助的效率。
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较好的将飞控与无人艇进行整合,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其各自的优势,实现立体、高效、无人化的搜救,从而显著提高海上搜寻与救助的效率,减少救援所需成本,最大程度上保护海上工作人员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针对海洋工作的特点与原有救生体系的不足,设计并采用了“三位一体联动式搜救系体系”,致力于打造一个显著提高海上搜寻与救助的效率,减少救援所需成本,并最大程度上保护海上工作人员的人身与财产安全的水空两栖立体式仿生无人艇搜救体系。
本发明所述航行器主体采用了“多信息反馈技术”,使其在出航时可以同时与同级舰队的主航行器、次级舰队的无人仿生艇,以及搜救中心救援人员实现同步的信息交互;一方面,可以将各舰队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对出险区域人员分布及洋流情况作出判断,及时将信息反馈至主控板处理器中,对航行器姿态进行微调,并将处理后的关键信息回传至救援中心,辅助救援人员及时作出新方案;另一方面,主航行器会作为信号基站,确保仿生无人艇舰队能以其为依据,进行实时定位与坐标反馈,实现地毯式无遗漏搜索。以此种航行器出航,仿生无人艇搜寻、急救并反馈,救援人员依据反馈坐标抵达并施救的“三位一体联动式搜救体系”,实现对遇险人员的有效救援。而随着海事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数据采集设备的日益多样化,陆上的各类信息采集设备开始向水上无线延伸,这些设备均可与该体系进行结合,实现更为可靠的探测、定位,促进海上工作的发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飞行动力模块、航行动力模块、仿生艇模块、航行器及集成控制模块;
所述集成控制模块,用于获取天气信息,并根据天气信息选择向飞行动力模块发送飞行信号还是向航行动力模块发送航行信号;所述飞行动力模块,用于在接收到飞行信号后使航行器飞行至待搜救区域;所述航行动力模块,用于在接收到航行信号后使航行器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所述集成控制模块,还用于在航行器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投放所述仿生艇模块;所述航行器,用于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并投放所述仿生艇模块;所述仿生艇模块,用于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控制模块包括舰队定位单元,所述舰队定位单元,用于获取仿生艇模块的位置信息,并将所述位置信息传送至用户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舰队定位单元,获取仿生艇模块的位置信息,具体包括,生成短能量脉冲序列,并利用正交频分调制或直接排序将所述短能量脉冲序列扩展到一个频率范围内,得到扩展后短能量脉冲序列,利用扩展后短能量脉冲序列测得不同基站无线电信号在仿生艇模块上的达到时间差,获取仿生艇模块的位置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控制模块还包括避碰单元和报警单元;所述避碰单元,用于判断仿生艇模块离障碍物的距离,若所述距离小于设定阈值,则向所述报警单元发送报警信号;所述报警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报警信号后进行报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碰单元包括超声波传感器及单片机,所述避碰单元判断仿生艇模块离障碍物的距离,若所述距离小于设定阈值,则向所述报警单元发送报警信号,具体包括,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控制口发出高电平,在超声波传感器接收口有输出时开始计时,在超声波传感器接收口输出变为低电平时重新计时,根据两次计时的时间差得到测距时间,并将测距发送至单片机,所述单片机对测距进行计算并判断测距是否小于设定阈值,若小于,则向所述报警单元发送报警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控制模块还包括水下图像采集单元和水面图像采集单元,所述水下图像采集单元和水面图像采集单元分别用于采集水下图像信息及水面图像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艇模块包括多个仿生无人艇;所述集成控制模块在航行器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投放所述仿生艇模块,具体包括,所述集成控制模块在航行器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在搜救区域内不同地点投放对应的仿生无人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艇模块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具体包括,所述仿生无人艇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若仿生无人艇寻得待搜救者,则仿生无人艇向航行器发送定位信息,并转化为气囊,航行器接近对应仿生无人艇并开展救援。
9.一种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天气信息,并根据天气信息选择向飞行动力模块发送飞行信号还是向航行动力模块发送航行信号;所述飞行动力模块在接收到飞行信号后使航行器飞行至待搜救区域;所述航行动力模块在接收到航行信号后使航行器航行至待搜救区域;在航行器飞行或航行至待搜救区域时使航行器投放仿生艇模块;仿生艇模块在待搜救区域进行搜救工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空两栖立体式搜救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仿生艇模块寻得待搜救者,则仿生艇模块向航行器发送定位信息,并转化为气囊,航行器接近对应仿生艇模块并开展救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