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5-21  72


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沉淀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建设美丽家园成为国家战略,环境问题中的扬尘控制,涉及每个市民的身体健康,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关注焦点。建筑行业被纳入空气污染防治主战场之一,扬尘问题是控制核心要素。施工现场水泥筒仓、砂浆筒仓等带粉尘有压气体排放污染是重灾区。目前采取最多的扬尘控制措施往往采取隔离污染的空气或建议覆盖污染源的方法,扬尘污染防治手段非常有效。对于携带粉尘的空气净化设备缺乏,特别是粉尘严重时,目前现有商品类除尘设备过于“金贵”,无法适应建筑行业现场特点有效运作。

因此,如何提供一简便、有效的用于净化带粉尘有压气体的沉淀除尘装置,已成为建筑施工界需进一步完善优化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实用新型一种沉淀除尘装置,通过对带粉尘有压气体进行扩容降速,达到沉淀粉尘净化气体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沉淀除尘装置,包括:第一密闭容器以及第一倒置容器,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顶部开设第一入气口,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底部开设沉淀余料回收口,第一倒置容器为倒u型结构,所述第一倒置容器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顶部开设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底部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密闭容器与所述第一倒置容器之间的通道作为一级扩容室,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内部空间为倒置式二级扩容室,带粉尘有压气体经第一入气口进入第一密闭容器内部,经过第一密闭容器与第一倒置容器之间的通道后,从第一倒置容器的底部开口流入第一倒置容器内,最后经第一出气口流出,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底部为漏斗结构,所述漏斗结构的小口端作为沉淀余料回收口,所述沉淀余料回收口处设置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

优选的,在上述的沉淀除尘装置中,所述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包括抱箍、盖板、盖钩、第一弹簧铰链以及第二弹簧铰链,所述抱箍固定设置于所述漏斗结构的下部外侧,所述抱箍的相对侧分别设有第一耳板与第二耳板,所述盖钩的上端通过第一弹簧铰链与第一耳板铰接,所述盖板的一端通过第二弹簧铰链与第二耳板铰接,所述盖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盖钩卡扣连接,当盖板上的沉淀粉尘的重量大于等于设计值时,盖板自动打开,当盖板上的沉淀粉尘的重量小于设计值时,盖板自动关闭。

优选的,在上述的沉淀除尘装置中,所述盖板的另一端的上部设有外凸的弹性凸起,所述盖钩的下部内侧设有内凹的弹性凹槽,所述外凸的弹性凸起与所述内凹的弹性凹槽相匹配。

优选的,在上述的沉淀除尘装置中,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底部至第一密闭容器内沉淀余料最大允许堆料高度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倒置容器的侧壁与第一密闭容器的侧壁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在上述的沉淀除尘装置中,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通流截面大于等于第一密闭容器与第一倒置容器之间的通道的通流截面。

优选的,在上述的沉淀除尘装置中,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外壁至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内壁的距离相等。

优选的,在上述的沉淀除尘装置中,所述第一倒置容器以及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上部呈外凸的圆弧状,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上部的横截面由上至下逐渐放大。

优选的,在上述的沉淀除尘装置中,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竖向中心轴至第一倒置容器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竖向中心轴至第一密闭容器的侧壁之间的距离的0.71~0.8。

由以上公开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淀除尘装置,该沉淀除尘装置包括第一密闭容器以及第一倒置容器,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顶部开设第一入气口,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底部开设沉淀余料回收口,第一倒置容器为倒u型结构,所述第一倒置容器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顶部开设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底部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密闭容器与所述第一倒置容器之间的通道作为一级扩容室,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内部空间为倒置式二级扩容室,带粉尘有压气体经第一入气口进入第一密闭容器内部,经过第一密闭容器与第一倒置容器之间的通道后,从第一倒置容器的底部开口流入第一倒置容器内,最后经第一出气口流出,由于第一倒置容器为倒u型结构,且所述第一倒置容器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顶部开设第一入气口,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顶部开设第一出气口。通过在所述沉淀余料回收口处设置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可以实现将沉淀除尘装置收集的沉淀余料进行自动排放,提高自动化效率。通过将呈倒u型结构的第一倒置容器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可以在实现相同扩容容积的情况下,使得结构更加紧凑,所需占地面积更小,对气体的降速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沉淀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沉淀除尘装置、11-第一密闭容器、112-第一入气口、113-沉淀余料回收口、12-第一倒置容器、121-第一出气口、4-第一管路、6-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61-抱箍、62-盖板、621-外凸的弹性凸起、63-盖钩、631-内凹的弹性凹槽、64-第一弹簧铰链、65-第二弹簧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将由所列举之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特征。需另外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沉淀除尘装置1,包括第一密闭容器11以及第一倒置容器12,所述第一密闭容器11的顶部开设第一入气口112,所述第一密闭容器11的底部开设沉淀余料回收口113,第一倒置容器12为倒u型结构,所述第一倒置容器12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密闭容器11内,所述第一倒置容器12的顶部开设第一出气口121,所述第一出气口121外接第一管路4,所述第一倒置容器12的底部开口设置,第一倒置容器12的通流截面大于等于第一密闭容器11与第一倒置容器12之间的通道的通流截面,所述第一密闭容器11的底部为漏斗结构,所述漏斗结构的小口端作为沉淀余料回收口113,所述沉淀余料回收口113处设置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6,带粉尘有压气体即待处理气体经第一入气口112进入第一密闭容器11内部,经过第一密闭容器11与第一倒置容器12之间的通道后,从第一倒置容器12的底部开口流入第一倒置容器12内,最后经第一出气口121流出。一方面,通过在所述沉淀余料回收口113处设置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6,可以实现将沉淀除尘装置1收集的沉淀余料进行自动排放,提高自动化效率。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呈倒u型结构的第一倒置容器12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密闭容器11内,所述第一密闭容器11与所述第一倒置容器12之间的通道作为一级扩容室,所述第一倒置容器12的内部空间为倒置式二级扩容室,在实现相同扩容容积的情况下,沉淀除尘装置1的整体结构可以更加紧凑,所需占地面积更小,降速效率更高。

优选的,在上述的沉淀除尘装置中,所述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6包括抱箍61、盖板62、盖钩63、第一弹簧铰链64以及第二弹簧铰链65,所述抱箍61固定设置于所述漏斗结构的下部外侧,所述抱箍61的相对侧分别设有第一耳板与第二耳板,所述盖钩63的上端通过第一弹簧铰链64与第一耳板铰接,所述盖板62的一端通过第二弹簧铰链65与第二耳板铰接,所述盖板62的另一端与所述盖钩63卡扣连接,所述盖板62的另一端的上部设有外凸的弹性凸起621,所述盖钩63的下部内侧设有内凹的弹性凹槽631,所述外凸的弹性凸起621与所述内凹的弹性凹槽631相匹配,当盖板62上的沉淀粉尘的重量大于等于设计值时,盖板62自动打开,当盖板62上的沉淀粉尘的重量小于设计值时,盖板62自动关闭。也就是说,沉淀后的固体微粒即粉尘可以通过第一密闭容器11底部设置的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回收利用,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利用弹簧原理,当粉尘重量达到一定重量后自动开启释放粉尘余料回收;释放完毕粉尘后,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自动闭合。

采用上述结构的沉淀除尘装置1,主要针对粒径10~100μm的固体微粒,能降低总固体微粒的50%,待处理气体经第一入气口112进入第一密闭容器11沿着过第一密闭容器11与第一倒置容器12之间的通道向下移动,再从第一倒置容器12的底部开口流入第一倒置容器12内,从而实现对带粉尘有压气体扩容降速,也就是说,通过扩大容积,达到降低气体流速,进而降低粉尘颗粒流速动能,促使粒径10~100μm的固体微粒降低动能后无法继续进入喷雾净化装置2,而是在重力作用下进行沉淀,进行回收。

为了避免由于气流通道的通流截面从大变小而导致的二次加速的弊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倒置容器12的通流截面大于等于第一密闭容器11与第一倒置容器12之间的通道的通流截面。

优选的,在上述的沉淀除尘装置中,所述第一倒置容器12的外壁至所述第一密闭容器11的内壁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倒置容器12以及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一倒置容器12的上部呈外凸的圆弧状,所述第一倒置容器12的上部横截面由上至下逐渐放大,采用上述结构,可以在第一密闭容器11与第一倒置容器12之间的流线型通道,使得气体沿着流线型通道进行流动,不会产生阴角部位涡流、紊流阻力。流线型是物体的一种外部形状,通常表现为平滑而规则的表面,没有大的起伏和尖锐的棱角。流体在流线型物体表面主要表现为层流,没有或很少有紊流,这保证了物体受到较小的阻力。

优选的,在上述的沉淀除尘装置中,所述第一倒置容器12的竖向中心轴至第一倒置容器12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倒置容器12的竖向中心轴至第一密闭容器11的侧壁之间的距离的0.71~0.8,所述第一倒置容器12的底部至第一密闭容器11内沉淀余料最大允许堆料高度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倒置容器12的侧壁与第一密闭容器11的侧壁之间的距离,由于气体导流按照流线型设计,不会产生阴角部位涡流、紊流阻力及通流截面由小变大倒置产生二次加速等弊端,使得带粉尘有压气体在扩容降速过程中流动更加平稳,通流截面不会从大变小而产生二次加速的弊端。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沉淀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密闭容器以及第一倒置容器,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顶部开设第一入气口,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底部开设沉淀余料回收口,第一倒置容器为倒u型结构,所述第一倒置容器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顶部开设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底部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密闭容器与所述第一倒置容器之间的通道作为一级扩容室,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内部空间为倒置式二级扩容室,带粉尘有压气体经第一入气口进入第一密闭容器内部,经过第一密闭容器与第一倒置容器之间的通道后,从第一倒置容器的底部开口流入第一倒置容器内,最后经第一出气口流出,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底部为漏斗结构,所述漏斗结构的小口端作为沉淀余料回收口,所述沉淀余料回收口处设置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包括抱箍、盖板、盖钩、第一弹簧铰链以及第二弹簧铰链,所述抱箍固定设置于所述漏斗结构的下部外侧,所述抱箍的相对侧分别设有第一耳板与第二耳板,所述盖钩的上端通过第一弹簧铰链与第一耳板铰接,所述盖板的一端通过第二弹簧铰链与第二耳板铰接,所述盖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盖钩卡扣连接,当盖板上的沉淀粉尘的重量大于等于设计值时,盖板自动打开,当盖板上的沉淀粉尘的重量小于设计值时,盖板自动关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另一端的上部设有外凸的弹性凸起,所述盖钩的下部内侧设有内凹的弹性凹槽,所述外凸的弹性凸起与所述内凹的弹性凹槽相匹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底部至第一密闭容器内沉淀余料最大允许堆料高度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倒置容器的侧壁与第一密闭容器的侧壁之间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通流截面大于等于第一密闭容器与第一倒置容器之间的通道的通流截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外壁至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内壁的距离相等。

7.如权利要求1或者6所述的沉淀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置容器以及所述第一密闭容器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上部呈外凸的圆弧状,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上部的横截面由上至下逐渐放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竖向中心轴至第一倒置容器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倒置容器的竖向中心轴至第一密闭容器的侧壁之间的距离的0.71~0.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淀除尘装置,包括第一密闭容器以及第一倒置容器,由于第一倒置容器为倒U型结构,且第一倒置容器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密闭容器内,第一倒置容器的顶部开设第一出气口,第一倒置容器的底部开口设置,第一密闭容器的底部为漏斗结构,漏斗结构的小口端作为沉淀余料回收口,通过在所述沉淀余料回收口处设置重力式弹簧自动开闭盖,可以实现将沉淀除尘装置收集的沉淀余料进行自动排放,提高自动化效率。通过将呈倒U型结构的第一倒置容器同轴设置于第一密闭容器内,在实现相同扩容容积的情况下,使可以得结构更加紧凑,所需占地面积更小,对气体的降速效率更高。

技术研发人员:马晓辉;高卫明;周君;周红兵;黄轶;周晓莉;张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6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9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