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端子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线束拉拔用试验模具。
背景技术:
汽车线束与汽车电源连接时,需要在线束端头设置连接用的端子,其中端子与线束之间通过浇筑焊锡,以保证线束与端子的导通能力,但是为保证汽车行驶过程中,焊锡的稳定性,在生产线束时,需要测试填充焊锡后,端子与线束之间的抗拉拔能力,现有的汽车电源端子包括两组轴线垂直的套筒,其中一组内设置线束并填充焊锡,现有的测试方式为通过夹持工具夹持端子,但是受夹持位置影响,在对线束拉拔时,难以保证拉力与线束轴线一致,或在进行拉拔测试过程中,极易造成端子发生变形,且当夹持力方向经过线束位置时,其测试的结果与实际抗拉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结果可信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线束拉拔用试验模具,改变端子拉拔试验中的受力点,且保证受力方向与线束同轴,保证测试结果与实际抗拉能力一致,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束拉拔用试验模具,包括基体,所述基体设置水平贯穿的槽体,所述槽体的竖直侧壁垂直布置悬臂梁,所述悬臂梁的自由端设置圆形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轴线与槽体轴线平行,所述槽体的上槽壁设置u形且贯穿的定位槽,所述槽体的下下槽壁设置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轴线与定位槽槽底的弧形部分轴线重合,所述螺纹孔内配合安装双头螺栓,所述双头螺栓与基体下表面接触位置的外部配合安装锁紧螺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柱的外圆周面沿轴线设置贯穿槽,所述槽体的内壁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沿轴线设置贯穿槽;
通过设置贯穿槽,减小端子装配过程中与接触面的摩擦面积,减小摩擦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柱外部设置取料机构,所述定位柱内部沿轴线设置u形的通孔,所述取料机构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直杆和取料环,所述取料环滑动套装在定位柱的圆周面外部,所述直杆滑动安装在u形的通孔内部,且直杆与定位槽开口一端对应的位置延伸至基体外部;
当测试过程中,线束与端子脱离后,通过设置取料机构,方便在不拆除模具的前提下,快速将端子取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悬臂梁的自由端上下表面阵列布置多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走向与定位柱轴向一致,所述定位柱沿轴向设置u形槽,所述u形槽的侧壁设置与安装槽间隔一致的滑条,所述滑条与安装槽滑动安装;
通过改变与滑条装配的安装槽位置,从而改变定位柱在槽体内部的实际位置,从而满足端子在装配后,装有线束一端的套筒能够与定位槽底部弧度区域同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线束拉拔用试验模具通过内部定位柱,使端子在装配过程中,快速定位,确保其在基体内位置固定,且在拉拔试验中,受线束位置的限制,线束与定位槽底部的弧形区域重叠,装有线束的端子套筒端部与槽体的上侧壁挤压接触,从而在径向上,线束与端子之间不存在作用力,故拉拔试验的结果即为端子与线束之间的实际抗拉能力,且基体下端用于固定的双头螺栓与定位槽底部弧形区域同轴,故拉拔试验中,线束受力方向与自身轴线重叠,保证测试结果真实可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定位柱与端子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装配端子后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装配端子后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取料机构示意图。
图中:1基体、101定位柱、102定位槽、103悬臂梁、2双头螺栓、201锁紧螺母、3取料机构、301直杆、302取料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线束拉拔用试验模具,包括基体1,基体1设置水平贯穿的槽体,槽体的竖直侧壁垂直布置悬臂梁103,悬臂梁103的自由端设置圆形的定位柱101,定位柱101的轴线与槽体轴线平行,槽体的上槽壁设置u形且贯穿的定位槽102,槽体的下下槽壁设置螺纹孔,螺纹孔轴线与定位槽102槽底的弧形部分轴线重合,螺纹孔内配合安装双头螺栓2,双头螺栓2与基体1下表面接触位置的外部配合安装锁紧螺母201。
定位柱101的外圆周面沿轴线设置贯穿槽,槽体的内壁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沿轴线设置贯穿槽;
通过设置贯穿槽,减小端子装配过程中与接触面的摩擦面积,减小摩擦力。
定位柱101外部设置取料机构3,定位柱101内部沿轴线设置u形的通孔,取料机构3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直杆301和取料环302,取料环302滑动套装在定位柱101的圆周面外部,直杆301滑动安装在u形的通孔内部,且直杆301与定位槽102开口一端对应的位置延伸至基体1外部;
当测试过程中,线束与端子脱离后,通过设置取料机构3,方便在不拆除模具的前提下,快速将端子取出。
悬臂梁103的自由端上下表面阵列布置多组安装槽,安装槽的走向与定位柱101轴向一致,定位柱101沿轴向设置u形槽,u形槽的侧壁设置与安装槽间隔一致的滑条,滑条与安装槽滑动安装;
通过改变与滑条装配的安装槽位置,从而改变定位柱101在槽体内部的实际位置,从而满足端子在装配后,装有线束一端的套筒能够与定位槽102底部弧度区域同轴。
在实际使用中,定位槽102的槽宽应与线束的直径一致,当线束和端子完成装配后,线束的圆周面与定位槽102底部的弧形面接触,且装配有线束的端子套筒端部与槽体的上内壁挤压接触,该接触面作为实际受力面,试验结果直接反应了线束与端子之间连接位置的抗拉拔能力,与实际工况中的受力情况一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线束拉拔用试验模具,包括基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设置水平贯穿的槽体,所述槽体的竖直侧壁垂直布置悬臂梁(103),所述悬臂梁(103)的自由端设置圆形的定位柱(101),所述定位柱(101)的轴线与槽体轴线平行,所述槽体的上槽壁设置u形且贯穿的定位槽(102),所述槽体的下下槽壁设置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轴线与定位槽(102)槽底的弧形部分轴线重合,所述螺纹孔内配合安装双头螺栓(2),所述双头螺栓(2)与基体(1)下表面接触位置的外部配合安装锁紧螺母(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拉拔用试验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101)的外圆周面沿轴线设置贯穿槽,所述槽体的内壁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沿轴线设置贯穿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拉拔用试验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101)外部设置取料机构(3),所述定位柱(101)内部沿轴线设置u形的通孔,所述取料机构(3)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直杆(301)和取料环(302),所述取料环(302)滑动套装在定位柱(101)的圆周面外部,所述直杆(301)滑动安装在u形的通孔内部,且直杆(301)与定位槽(102)开口一端对应的位置延伸至基体(1)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拉拔用试验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梁(103)的自由端上下表面阵列布置多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走向与定位柱(101)轴向一致,所述定位柱(101)沿轴向设置u形槽,所述u形槽的侧壁设置与安装槽间隔一致的滑条,所述滑条与安装槽滑动安装。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