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6-28  63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的日益破坏,底泥作为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为二次污染源的问题已被我国在水环境相关研究领域人们越来越关注,为解决底泥污染问题,进一步促进水体污染防治,为后续科学研究水体底泥污染做出贡献,现需针对底泥的采集问题,提出更加正确、科学和成熟的技术,为方便科研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底泥基本特征,尽可能使采集的底泥样品接近在水体中的原始状态,保证采集到纵向上更加真实和完整的底泥样品,因此在科研层面上,工作者们基本使用钻取式采样器采集底泥,钻取式采样器不同于抓取式采样器,其特点是可采集柱状底泥,满足了科研工作者对于底泥柱状分层研究的需求,且为了后续底泥科学研究工作更加准确科学,许多工作者们在钻取式采样器的基本特点上加以优化和改造,工作者已经越来越注重采集样品过程中操作的便利和底泥的分层保真,但是在封装底泥和保存方面还有不足,且都为单管采集,未考虑科学领域实验研究中平行样的采集问题。

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公布号为cn210221540u),该专利技术通过取样头上设有多个进样口,储存柱内设有多个用于盛样的腔体,多个所述进样口分别与多个所述腔体的底端一一对应且相通,实现可多管采集平行样,且进样口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一是确保取样过程的顺畅,二可使每个腔体可准确取到充足的底泥样品;而且封装装置可以将底泥封住,完全保证封装好底泥,在拔出采样装置过程中底泥不会因重力而从腔体中掉落,但是该装置中的转轴缺少限位结构,在向下移动和向上拉动转轴时,封装片会存在移位的风险,底泥样品可能发生脱落,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通过设置齿轮与齿圈,利用齿轮与齿圈的啮合,转动环形把手即可带动升降杆转动,升降杆带动转轴转动,起到一比一传动作用,通过设置圆形座,当升降杆下降时,当环形凸块与环形槽卡合时,意味着升降杆上的齿轮与齿圈啮合,圆形座对升降杆起到限位作用,通过设置卡块,卡块对垫块进行限位,垫块能对不转动时的环形把手进行限位与支撑,通过设置封装片,封装片割断底泥,直至将取样口完全封闭为止,使底泥不会从储存柱的底端掉出,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包括储存柱,所述储存柱的内部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环刀,所述储存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顶部插接有环形把手,所述环形把手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贯穿盖板并延伸至储存柱的内部,所述储存柱的内底壁与盖板的底部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储存柱的底部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取样口。

优选的,所述升降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转轴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与齿轮相啮合的齿圈。

优选的,所述转轴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位于齿圈下方的圆形座,所述圆形座的顶部开设有环形槽,所述升降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环形凸块,所述环形凸块位于环形槽的内壁。

优选的,所述盖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卡块,左侧所述卡块的顶部卡接有垫块。

优选的,所述环形把手由数量为六个的加强杆与环形板组成。

优选的,所述转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环形分布的封装片,所述封装片的直径大于取样口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盖板的顶部开设有与储存柱相连通的通孔,所述升降杆位于通孔的内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通过设置齿轮与齿圈,利用齿轮与齿圈的啮合,转动环形把手即可带动升降杆转动,升降杆带动转轴转动,起到一比一传动作用,通过设置圆形座,当升降杆下降时,当环形凸块与环形槽卡合时,意味着升降杆上的齿轮与齿圈啮合,圆形座对升降杆起到限位作用,通过设置卡块,卡块对垫块进行限位,垫块能对不转动时的环形把手进行限位与支撑,通过设置封装片,封装片割断底泥,直至将取样口完全封闭为止,使底泥不会从储存柱的底端掉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盖板与升降杆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把手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齿轮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储存柱;2、盖板;3、环形把手;4、环刀;5、升降杆;6、转轴;7、取样口;8、齿轮;9、齿圈;10、圆形座;11、环形槽;12、环形凸块;13、卡块;14、垫块;15、加强杆;16、封装片;17、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示例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的描述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示例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6所示的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包括储存柱1,储存柱1的内部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环刀4,储存柱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盖板2,盖板2的顶部插接有环形把手3,环形把手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杆5,升降杆5贯穿盖板2并延伸至储存柱1的内部,储存柱1的内底壁与盖板2的底部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6,储存柱1的底部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取样口7。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升降杆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齿轮8,转轴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与齿轮8相啮合的齿圈9,通过设置齿轮8与齿圈9,利用齿轮8与齿圈9的啮合,转动环形把手3即可带动升降杆5转动,升降杆5带动转轴6转动,起到一比一传动作用。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转轴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位于齿圈9下方的圆形座10,圆形座10的顶部开设有环形槽11,升降杆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环形凸块12,环形凸块12位于环形槽11的内壁,通过设置圆形座10,当升降杆5下降时,当环形凸块12与环形槽11卡合时,意味着升降杆5上的齿轮8与齿圈9啮合,圆形座10对升降杆5起到限位作用。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盖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卡块13,左侧卡块13的顶部卡接有垫块14,通过设置卡块13,卡块13对垫块14进行限位,垫块14能对不转动时的环形把手3进行限位与支撑。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环形把手3由数量为六个的加强杆15与环形板组成,通过设置数量为六个的加强杆15,能加强环形把手3的强度,也方便人旋转环形把手3,省时省力。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转轴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环形分布的封装片16,封装片16的直径大于取样口7的直径,通过设置封装片16,封装片16割断底泥,直至将取样口7完全封闭为止,使底泥不会从储存柱1的底端掉出。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盖板2的顶部开设有与储存柱1相连通的通孔17,升降杆5位于通孔17的内壁,通孔17对升降杆5进行限位。

实施方式具体为:采样前向上拉动环形把手3,环形把手3带动升降杆5向上移动,直至环形把手3的底部超过垫块14的上沿,将垫块14从左侧的卡块13取出并卡入右侧的卡块13,松开环形把手3,垫块14对环形把手3进行支撑,此时齿轮8与齿圈9分离,将装置下沉至水底,到达水底后,工作人员在岸边或船上,握住盖板2的两侧,适当发力将储存柱1竖直插入底泥中,底泥从取样口7分别进入储存柱1中,待底泥进入足够的数量填满整个储存柱1,然后稍向上提起环形把手3,将垫块14取出并卡入左侧的卡块13,将环形把手3下压,环形把手3带动升降杆5下降,直至升降杆5底部的环形凸块12卡入环形槽11内,此时,升降杆5表面的齿轮8与转轴6内壁的齿圈9啮合,旋转环形把手3,带动升降杆5转动,由于齿轮8与齿圈9啮合,升降杆5带动转轴6转动,转轴6带动封装片16转动,控制封装片16割断底泥,直至将取样口7完全封闭为止,再一次的将环形把手3拉起,将垫块14再次卡在右侧卡块13上,此时,齿轮8与齿圈9再次分离,最后向上发力提拉盖板2的两侧,将整个储存柱1从水中提出即可,通过设置齿轮8与齿圈9,利用齿轮8与齿圈9的啮合,转动环形把手3即可带动升降杆5转动,升降杆5带动转轴6转动,起到一比一传动作用,通过设置圆形座10,当升降杆5下降时,当环形凸块12与环形槽11卡合时,意味着升降杆5上的齿轮8与齿圈9啮合,圆形座10对升降杆5起到限位作用,通过设置卡块13,卡块13对垫块14进行限位,垫块14能对不转动时的环形把手3进行限位与支撑,通过设置封装片16,封装片16割断底泥,直至将取样口7完全封闭为止,使底泥不会从储存柱1的底端掉出,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转轴6缺少限位结构,在向下移动和向上拉动转轴6时,封装片16会存在移位的风险,底泥样品可能发生脱落。

本实用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6,采样前向上拉动环形把手3,环形把手3带动升降杆5向上移动,直至环形把手3的底部超过垫块14的上沿,将垫块14从左侧的卡块13取出并卡入右侧的卡块13,松开环形把手3,垫块14对环形把手3进行支撑,此时齿轮8与齿圈9分离,将装置下沉至水底,到达水底后,工作人员在岸边或船上,握住盖板2的两侧,适当发力将储存柱1竖直插入底泥中,底泥从取样口7分别进入储存柱1中,待底泥进入足够的数量填满整个储存柱1,然后稍向上提起环形把手3,将垫块14取出并卡入左侧的卡块13,将环形把手3下压,环形把手3带动升降杆5下降,直至升降杆5底部的环形凸块12卡入环形槽11内,此时,升降杆5表面的齿轮8与转轴6内壁的齿圈9啮合,旋转环形把手3,带动升降杆5转动,由于齿轮8与齿圈9啮合,升降杆5带动转轴6转动,转轴6带动封装片16转动,控制封装片16割断底泥,直至将取样口7完全封闭为止,再一次的将环形把手3拉起,将垫块14再次卡在右侧卡块13上,此时,齿轮8与齿圈9再次分离,最后向上发力提拉盖板2的两侧,将整个储存柱1从水中提出即可。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包括储存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柱(1)的内部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环刀(4),所述储存柱(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盖板(2),所述盖板(2)的顶部插接有环形把手(3),所述环形把手(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杆(5),所述升降杆(5)贯穿盖板(2)并延伸至储存柱(1)的内部,所述储存柱(1)的内底壁与盖板(2)的底部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6),所述储存柱(1)的底部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取样口(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齿轮(8),所述转轴(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与齿轮(8)相啮合的齿圈(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位于齿圈(9)下方的圆形座(10),所述圆形座(10)的顶部开设有环形槽(11),所述升降杆(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环形凸块(12),所述环形凸块(12)位于环形槽(11)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卡块(13),左侧所述卡块(13)的顶部卡接有垫块(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把手(3)由数量为六个的加强杆(15)与环形板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环形分布的封装片(16),所述封装片(16)的直径大于取样口(7)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的顶部开设有与储存柱(1)相连通的通孔(17),所述升降杆(5)位于通孔(17)的内壁。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底泥分层采样装置,包括储存柱,所述储存柱的内部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环刀,所述储存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顶部插接有环形把手,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齿轮与齿圈,利用齿轮与齿圈的啮合,转动环形把手即可带动升降杆转动,升降杆带动转轴转动,起到一比一传动作用,通过设置圆形座,当升降杆下降时,当环形凸块与环形槽卡合时,意味着升降杆上的齿轮与齿圈啮合,圆形座对升降杆起到限位作用,通过设置卡块,卡块对垫块进行限位,垫块能对不转动时的环形把手进行限位与支撑,通过设置封装片,封装片割断底泥,直至将取样口完全封闭为止,使底泥不会从储存柱的底端掉出。

技术研发人员:潘艳;滕云梅;黄伯当;吕保玉;姜同强;李世龙;韩雪蓉;王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0.08.14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9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