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7-02  64


本发明涉及交通出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为一种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的主要交通组织结构为私人轿车+大型公交车+开放式道路,这种体系产生于上世纪低密度交通时代。随着时代进步,私人轿车日益普及,产生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城市对高密度、高速度、高效率交通的需求。悬挂式智能微轨作为一种新型prt系统,展现出了其运量大、占地少、成本低、覆盖广等优势,可进一步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在悬挂式智能微轨行车组织中,当两个不同方向的轨道列车行车路线产生交叉时,亦或者是微轨列车上乘客需要对自己的行进方向进行选择时,由于轨道与常规城市道路不同,需要采用特定的轨道系统供微轨列车进行行进方向的选取。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可实现微轨列车向各个目标方向行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包括正线轨道和环形轨道,所有的所述正线轨道均与所述环形轨道之间相互连接,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环形轨道的轨道支撑装置。

进一步,所有的所述正线轨道采用弧形的道岔与所述环形轨道相连接。

具体的,所述正线轨道包括第一轨道组、第二轨道组、第三轨道组和第四轨道组,每个所述轨道组包括至少一条正线轨道。

优选的,各所述轨道组均布设置在所述环形轨道四周。

具体的,所述第一轨道组包括第一正线轨道和第二正线轨道,所述第二轨道组包括第三正线轨道和第四正线轨道,所述第三轨道组包括第五正线轨道和第六正线轨道,所述第四轨道组包括第七正线轨道和第八正线轨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正线轨道和第二正线轨道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三正线轨道和第四正线轨道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五正线轨道和第六正线轨道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七正线轨道和第八正线轨道之间相互平行。

进一步,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穿过所述环形轨道圆心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沿周向设有若干支撑杆组,每个所述支撑杆组包括若干支撑杆,所有的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柱的外壁固接,另一端与所述环形轨道固接。

进一步,所述支撑杆组包括第一支撑杆组和第二支撑杆组,所述第一支撑杆组中的所有支撑杆与所述环形轨道共面,所述第二支撑杆组中的所有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固接,另一端与所述环形轨道固接。

优选的,每个所述支撑杆组中的支撑杆环形均布设置在所述支撑柱四周。

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撑杆组包括8根所述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组包括8根所述支撑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在悬挂式智能微轨轨道平面交汇处采用环形轨道,微轨列车通过环形轨道驶向目标方向,可实现微轨列车向各个目标方向行车,从而实现微轨列车的平面交叉行进。

此外,环形轨道还可以帮助微轨列车更加容易地会车。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环形轨道;2-道岔;3-第一轨道组;31-第一正线轨道;32-第二正线轨道;4-第二轨道组;41-第三正线轨道;42-第四正线轨道;5-第三轨道组;51-第五正线轨道;52-第六正线轨道;6-第四轨道组;61-第七正线轨道;62-第八正线轨道;7-支撑柱;8-第一支撑杆组;9-第二支撑杆组;10-支撑杆;11-微轨列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种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实施例的示意图,包括正线轨道和环形轨道1,所有的正线轨道均与环形轨道1之间相互连接,还包括用于支撑环形轨道1的轨道支撑装置。微轨列车11通过环形轨道驶向目标方向,可实现微轨列车向各个目标方向行车,从而实现微轨列车的平面交叉行进。此外,环形轨道还可以帮助微轨列车更加容易地会车。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所有的正线轨道采用弧形的道岔2与环形轨道1相连接。道岔是一种使车辆从一轨道转入另一轨道的线路连接设备,弧形道岔可以使得微轨列车在轨道变换时更加平滑。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正线轨道包括第一轨道组3、第二轨道组4、第三轨道组5和第四轨道组6,每个轨道组包括至少一条正线轨道。优选的,如图2所示,各轨道组均布设置在环形轨道1四周。正线轨道是微轨列车各个轨道与环形轨道连接处附近的一段直线型的轨道,其主要作用是用于对微轨列车进行各个方向行车的导向。采用四个通往不同方向的轨道组能够满足目的地不同的乘客出行的需求。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第一轨道组3包括第一正线轨道31和第二正线轨道32,第二轨道组4包括第三正线轨道41和第四正线轨道42,第三轨道组5包括第五正线轨道51和第六正线轨道52,第四轨道组6包括第七正线轨道61和第八正线轨道62。本实施例中每个轨道组设置两条正线轨道,能够增大本系统微轨列车的容纳量,使其更加灵活。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第一正线轨道31和第二正线轨道32之间相互平行,第三正线轨道41和第四正线轨道42之间相互平行,第五正线轨道51和第六正线轨道52之间相互平行,第七正线轨道61和第八正线轨道62之间相互平行。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包括穿过环形轨道1圆心的支撑柱7,支撑柱7沿周向设有若干支撑杆组,每个支撑杆组包括若干支撑杆10,所有的支撑杆10的一端与支撑柱7的外壁固接,另一端与环形轨道1固接。支撑杆和支撑杆的配合使用能够对环形轨道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使其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支撑杆组包括第一支撑杆组8和第二支撑杆组9,第一支撑杆组8中的所有支撑杆10与环形轨道1共面,第二支撑杆组9中的所有支撑杆10的一端与支撑柱7的顶部固接,另一端与环形轨道1固接。当微轨列车在环形轨道上行驶时,会对环形轨道产生一个向下的重力和指向圆心的向心力,第一支撑杆组和第二支撑杆组的结合使用能够使环形轨道应对各种受力情况。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每个支撑杆组中的支撑杆10环形均布设置在支撑柱7四周。环形均布的作用在于使各个支撑杆受力均匀。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杆组8包括8根支撑杆10,第二支撑杆组9包括8根支撑杆1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正线轨道和环形轨道(1),所有的所述正线轨道均与所述环形轨道(1)之间相互连接,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环形轨道(1)的轨道支撑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所述正线轨道采用弧形的道岔(2)与所述环形轨道(1)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线轨道包括第一轨道组(3)、第二轨道组(4)、第三轨道组(5)和第四轨道组(6),每个所述轨道组包括至少一条正线轨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轨道组均布设置在所述环形轨道(1)四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道组(3)包括第一正线轨道(31)和第二正线轨道(32),所述第二轨道组(4)包括第三正线轨道(41)和第四正线轨道(42),所述第三轨道组(5)包括第五正线轨道(51)和第六正线轨道(52),所述第四轨道组(6)包括第七正线轨道(61)和第八正线轨道(6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线轨道(31)和第二正线轨道(32)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三正线轨道(41)和第四正线轨道(42)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五正线轨道(51)和第六正线轨道(52)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七正线轨道(61)和第八正线轨道(62)之间相互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穿过所述环形轨道(1)圆心的支撑柱(7),所述支撑柱(7)沿周向设有若干支撑杆组,每个所述支撑杆组包括若干支撑杆(10),所有的所述支撑杆(10)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柱(7)的外壁固接,另一端与所述环形轨道(1)固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组包括第一支撑杆组(8)和第二支撑杆组(9),所述第一支撑杆组(8)中的所有支撑杆(10)与所述环形轨道(1)共面,所述第二支撑杆组(9)中的所有支撑杆(10)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柱(7)的顶部固接,另一端与所述环形轨道(1)固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杆组中的支撑杆(10)环形均布设置在所述支撑柱(7)四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组(8)包括8根所述支撑杆(10),所述第二支撑杆组(9)包括8根所述支撑杆(10)。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交通出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为一种悬挂式智能微轨列车行进系统,包括正线轨道和环形轨道,所有的所述正线轨道均与所述环形轨道之间相互连接,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环形轨道的轨道支撑装置,微轨列车通过环形轨道驶向目标方向,可实现微轨列车向各个目标方向行车,从而实现微轨列车的平面交叉行进。此外,环形轨道还可以帮助微轨列车更加容易地会车。

技术研发人员:胡睿哲;王冠军;侯志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和冠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0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