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膨胀罐。
背景技术:
膨胀罐,是一种当水流失压力减低时膨胀罐内气体压力大于水的压力,此时气体膨胀将气囊内的水挤出补到系统。一般情况下,汽车冷却系统分为完全封闭式以及简易封闭式两种,不论是完全封闭式还是简易封闭式,他们都由散热器、冷却水管、压力盖、膨胀罐等部件组成。
如中国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号:201220440059.9)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总成、冷却风扇总成、膨胀罐带溢流管总成、散热器进水管、散热器出水管、水泵、节温器和水温传感器,水泵、节温器和水温传感器均设置在与散热器总成相连的发动机总成内,膨胀罐带溢流管总成包括膨胀罐本体,膨胀罐本体包括一罐口,罐口上设有制有出气口的膨胀罐盖。
上述出气口开设在膨胀罐盖上,从说明书附图可明确得出,仅仅是在膨胀灌盖的端部开设有出气口,虽然能实现将多余的气体从出气口排出,但是由于仅仅是开设有出气口,此时出气口与外界空气相通,在高温天气行驶在颠簸路面时,膨胀罐内的冷却液有一定几率从出气口溢出,并且膨胀罐内的气体排出时可能会携带部分冷却液排出,从而使得整个冷却系统在使用时容易出现溢液的现象,影响了膨胀罐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膨胀罐,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现有的冷却液从膨胀罐溢液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膨胀罐,包括具有开口的罐体,所述罐体上设有能将开口遮挡的罐盖,所述罐盖上设有回水管,所述回水管的一端设置在罐盖外,所述回水管的另一端设置在罐盖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罐盖的顶端设有与罐体的内腔连通的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弯曲设置。
工作原理:当冷却液混合气体进入到罐体内时,能在罐体内进行气液分离,此时多余的气体能通过与罐体的内腔连通的出气管排出,由于出气管弯曲设置,此时气体通过出气管排出过程中,气体会在出气管转向,在转向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温气体撞击较冷的出气管的管壁后形成冷凝水,使得高温气体在排出时容易在出气管的管壁内形成冷凝水,而出气管是设置在罐盖的顶端,因此在出气管的管壁内形成的冷凝水可通过自身重力流回罐体了,避免了在罐体外出现滴液现象,而出气管是设置在罐盖的顶端,还能避免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冷却液从罐盖上的出气管溢出,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冷却液从膨胀罐溢出,提升了膨胀罐使用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膨胀罐中,所述出气管包括出气部和竖直设置的导气部,所述出气部相对于导气部倾斜向上设置。
通过将导向部竖直设置,而出气部相对于导向部倾斜向上设置,从而使得当高温气体在排出时在出气管的管壁内形成的冷凝水能沿着导气部流入到罐体内,而出气部倾斜向上设置,避免了在出气管的管壁形成的冷凝水从出气管的出气口流出,从而提升了膨胀罐使用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膨胀罐中,所述罐盖的底部上设有呈环形的安装部和呈环形的挡沿,所述回水管穿设在安装部上,所述罐盖的底部上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在安装部和挡沿之间,所述密封圈上开设有与出气管的进气口连通的缺口。
密封圈的设置,使得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即使冷却液在罐体内晃动也无法通过罐盖与罐体之间的间隙溢出膨胀罐,从而确保了罐盖和罐体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并且能使得膨胀罐的使用更加的稳定。
在上述的膨胀罐中,所述安装部上凸起形成限位块,所述密封圈上开设有可供限位块嵌入的限位口。
限位块的设置,能提升密封圈安装的稳定性,避免密封圈在安装后出现周向转动,进一步的提升了膨胀罐使用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膨胀罐中,所述限位块呈方形。
该结构的设置,能进一步的对密封圈进行稳定的限位,也增加了密封圈与安装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密封圈的设置更加的稳定,进一步的提升了膨胀罐使用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膨胀罐中,所述罐体的端部设有呈环形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能嵌入挡沿内。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罐体和罐盖之间的装配更加的方便,提升了膨胀罐的装配效率。
在上述的膨胀罐中,所述罐体端部的侧壁上凸起形成导向部,所述罐盖上凸起形成导向套,所述导向套能套设在导向部上并沿着导向部上下滑动。
该结构的设置,在罐体和罐盖装配时,能通过导向套套设在导向部上并沿着导向部向下滑动,从而能起到预定位的作用,从而提升了膨胀罐的装配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膨胀罐具有的优点:
1、通过将出气管弯曲设置,此时气体通过出气管排出过程中,气体会在出气管转向,在转向的过程中,大部分气体撞击出气管的管壁,能将高温气体在排出时容易在出气管的管壁内形成冷凝水,而出气管是设置在罐盖的顶端,因此在出气管的管壁内形成的冷凝水可通过自身重力流回罐体了,避免了在罐体外出现滴液现象。
2、通过在罐盖和罐体之间增设密封圈,使得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即使冷却液在罐体内晃动也无法通过罐盖与罐体之间的间隙溢出膨胀罐,从而确保了罐盖和罐体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并且能使得膨胀罐的使用更加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膨胀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膨胀罐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沿a-a的剖视图。
图4是本膨胀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膨胀罐中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体;11、开口;12、限位环;13、导向部;2、罐盖;21、安装部;211、限位块;22、挡沿;23、导向套;3、回水管;31、回水软管;32、回水硬管;4、出气管;41、出气部;42、导气部;5、密封圈;51、缺口;52、限位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膨胀罐,包括具有开口11的罐体1,罐体1上设有能将开口11遮挡的罐盖2。
具体的说,如图1-5所示,罐盖2上设有回水管3,回水管3的一端设置在罐盖2外,回水管3的另一端设置在罐盖2内,罐盖2的顶端设有与罐体1的内腔连通的出气管4,出气管4弯曲设置。
工作原理:当冷却液混合气体进入到罐体1内时,能在罐体1内进行气液分离,此时多余的气体能通过与罐体1的内腔连通的出气管4排出,由于出气管4弯曲设置,此时气体通过出气管4排出过程中,气体会在出气管4转向,在转向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温气体撞击较冷的出气管4的管壁后形成冷凝水,使得高温气体在排出时容易在出气管4的管壁内形成冷凝水,而出气管4是设置在罐盖2的顶端,因此在出气管4的管壁内形成的冷凝水可通过自身重力流回罐体1了,避免了在罐体1外出现滴液现象,而出气管4是设置在罐盖2的顶端,还能避免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冷却液从罐盖2上的出气管4溢出,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冷却液从膨胀罐溢出,提升了膨胀罐使用的稳定性。
如图1-5所示,出气管4包括出气部41和竖直设置的导气部42,出气部41相对于导气部42倾斜向上设置。
如图3-5所示,罐盖2的底部上设有呈环形的安装部21和呈环形的挡沿22,回水管3穿设在安装部21上,罐盖2的底部上设有密封圈5,密封圈5设置在安装部21和挡沿22之间,密封圈5上开设有与出气管4的进气口连通的缺口51,安装部21上凸起形成限位块211,密封圈5上开设有可供限位块211嵌入的限位口52,限位块211呈方形。
如图3所示,罐体1的端部设有呈环形的限位环12,限位环12能嵌入挡沿22内。
如图3-5所示,罐体1端部的侧壁上凸起形成导向部13,罐盖2上凸起形成导向套23,导向套23能套设在导向部13上并沿着导向部13上下滑动。
如图3所示,回水管3包括回水软管31和回水硬管32,回水软管31穿设在安装部21上,回水软管31的一端设置在罐体1外,回水软管31的另一端嵌入回水硬管32内,且回水软管31的另一端和回水硬管32设置在罐体1内。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1.一种膨胀罐,包括具有开口(11)的罐体(1),所述罐体(1)上设有能将开口(11)遮挡的罐盖(2),所述罐盖(2)上设有回水管(3),所述回水管(3)的一端设置在罐盖(2)外,所述回水管(3)的另一端设置在罐盖(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罐盖(2)的顶端设有与罐体(1)的内腔连通的出气管(4),所述出气管(4)弯曲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膨胀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4)包括出气部(41)和竖直设置的导气部(42),所述出气部(41)相对于导气部(42)倾斜向上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膨胀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盖(2)的底部上设有呈环形的安装部(21)和呈环形的挡沿(22),所述回水管(3)穿设在安装部(21)上,所述罐盖(2)的底部上设有密封圈(5),所述密封圈(5)设置在安装部(21)和挡沿(22)之间,所述密封圈(5)上开设有与出气管(4)的进气口连通的缺口(5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膨胀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21)上凸起形成限位块(211),所述密封圈(5)上开设有可供限位块(211)嵌入的限位口(5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膨胀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211)呈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膨胀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的端部设有呈环形的限位环(12),所述限位环(12)能嵌入挡沿(22)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膨胀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端部的侧壁上凸起形成导向部(13),所述罐盖(2)上凸起形成导向套(23),所述导向套(23)能套设在导向部(13)上并沿着导向部(13)上下滑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