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图像处理,尤其涉及一种行车记录图像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一般地,车辆会使用行车记录仪录制其在行驶过程中的状况,其中,录制所得视频是由多帧行车记录图像组成的。夜间行车时,车辆只能依靠自身的车灯或周围的环境光进行照亮,在这种光照条件极不稳定的情况下,所记录的行车记录图像往往容易出现图像过曝或欠曝的问题。
2、相关技术中,通过先后拍摄得到不同曝光时长下的长曝光图像和短曝光图像,并对长曝光图像和短曝光图像进行融合以输出行车记录图像;然而,这样的方式下所得到的长曝光图像和短曝光图像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现象,进而使得长曝光图像和短曝光图像中的各像素点无法对齐,影响了车牌、指示牌等关键标识物地识别。也即,相关技术中存在生成的行车记录图像质量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行车记录图像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能够提高生成的行车记录图像的质量。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行车记录图像的生成方法,方法包括:
3、获取第一相机模组基于预设的长曝光时长拍摄得到的目标长曝光图像、以及第二相机模组基于预设的短曝光时长拍摄得到的目标短曝光图像,其中,第一相机模组和第二相机模组的曝光起始点同步;
4、分别从目标长曝光图像和目标短曝光图像的同一目标位置提取得到长曝光图像特征和短曝光图像特征,并测定得到长曝光图像特征对应的长曝光亮度值、以及短曝光图像对应的短曝光亮度值;
5、若长曝光亮度值与预设的像素融合区间不相符,确定短曝光图像特征为目标图像特征,若短曝光亮度值与像素融合区间不相符,确定长曝光图像特征为目标图像特征;
6、若长曝光亮度值和短曝光亮度值均与像素融合区间相符,融合长曝光图像特征和短曝光图像特征,得到目标图像特征;
7、拼接多个目标图像特征得到目标行车记录图像。
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拼接多个目标图像特征得到目标行车记录图像之后,还包括:
9、在当前时间周期内,获取第一相机模组基于长曝光时长拍摄得到的多张长曝光图像、以及第二相机模组基于短曝光时长拍摄得到的多张短曝光图像,其中,第一相机模组和第二相机模组的曝光起始点同步;
10、测定得到各长曝光图像或各短曝光图像对应的多个图像亮度值,并计算得到表征各相邻图像亮度值之间亮度差异的多个亮度差值;
11、根据多个亮度差值和多个图像亮度值联合确定环境区域信息,并根据环境区域信息动态确定下一时间周期对应的像素融合区间;
12、基于像素融合区间从下一时间周期拍摄得到的目标长曝光图像和/或目标短曝光图像中提取得到多个目标图像特征,拼接多个目标图像特征得到目标行车记录图像。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多个亮度差值和多个图像亮度值联合确定环境区域信息,包括:
14、若多个亮度差值均属于预设的小差值区间,且多个图像亮度值属于预设的明亮值区间,确定环境区域信息为常亮区域信息;
15、若多个亮度差值均属于预设的小差值区间,且多个图像亮度值属于预设的昏暗值区间,确定环境区域信息为常暗区域信息;
16、若多个亮度差值均属于预设的大差值区间,确定环境区域信息为频闪区域信息。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环境区域信息动态确定下一时间周期对应的像素融合区间,包括:
18、若环境区域信息为常亮区域信息,确定下一时间周期对应的像素融合区间为第一像素融合区间;
19、若环境区域信息为常暗区域信息,确定下一时间周期对应的像素融合区间为第二像素融合区间,其中,第一像素融合区间和第二像素融合区间不同。
20、在一些实施例中,下一时间周期包括第一拍摄时刻和第二拍摄时刻;
21、根据环境区域信息动态确定下一时间周期对应的像素融合区间,还包括:
22、若环境区域信息为频闪区域信息,基于任意两张拍摄时刻相邻的长曝光图像或短曝光图像确定拍摄间隔时长;
23、确定第一拍摄时刻对应的像素融合区间为第三像素融合区间,并确定第二拍摄时刻对应的像素融合区间为第四像素融合区间,其中,第一拍摄时刻和第二拍摄时刻之间相差拍摄间隔时长,第三像素融合区间和第四像素融合区间不同。
24、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像素融合区间从下一时间周期拍摄得到的目标长曝光图像和/或目标短曝光图像中提取得到多个目标图像特征,包括:
25、分别从目标长曝光图像和目标短曝光图像的同一目标位置提取得到长曝光图像特征和短曝光图像特征,并测定得到长曝光图像特征对应的长曝光亮度值、以及短曝光图像对应的短曝光亮度值;
26、若长曝光亮度值与预设的像素融合区间不相符,确定短曝光图像特征为目标图像特征,若短曝光亮度值与像素融合区间不相符,确定长曝光图像特征为目标图像特征;
27、若长曝光亮度值和短曝光亮度值均与像素融合区间相符,融合长曝光图像特征和短曝光图像特征,得到目标图像特征;
28、基于所有目标位置的目标图像特征,得到多个目标图像特征。
29、在一些实施例中,融合长曝光图像特征和短曝光图像特征,得到目标图像特征,包括:
30、基于预设的第一权重,对长曝光图像特征进行更新得到目标长曝光图像特征;
31、基于预设的第二权重,对短曝光图像特征进行更新得到目标短曝光图像特征;
32、拼接长曝光图像特征和短曝光图像特征,得到目标图像特征。
3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行车记录图像的生成装置,装置包括:
34、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相机模组基于预设的长曝光时长拍摄得到的目标长曝光图像、以及第二相机模组基于预设的短曝光时长拍摄得到的目标短曝光图像,其中,第一相机模组和第二相机模组的曝光起始点同步;
35、处理模块,用于分别从目标长曝光图像和目标短曝光图像的同一目标位置提取得到长曝光图像特征和短曝光图像特征,并测定得到长曝光图像特征对应的长曝光亮度值、以及短曝光图像对应的短曝光亮度值;
36、第一确定模块,用于若长曝光亮度值与预设的像素融合区间不相符,确定短曝光图像特征为目标图像特征,若短曝光亮度值与像素融合区间不相符,确定长曝光图像特征为目标图像特征;
37、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若长曝光亮度值和短曝光亮度值均与像素融合区间相符,融合长曝光图像特征和短曝光图像特征,得到目标图像特征;
38、目标生成模块,用于拼接多个目标图像特征得到目标行车记录图像。
3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行车记录图像的生成方法。
4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行车记录图像的生成方法。
41、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行车记录图像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其通过获取第一相机模组基于预设的长曝光时长拍摄得到的目标长曝光图像、以及第二相机模组基于预设的短曝光时长拍摄得到的目标短曝光图像,其中,第一相机模组和第二相机模组的曝光起始点同步;分别从目标长曝光图像和目标短曝光图像的同一目标位置下提取得到长曝光图像特征和短曝光图像特征,并测定得到长曝光图像特征对应的长曝光亮度值、以及短曝光图像对应的短曝光亮度值;若长曝光亮度值与预设的像素融合区间不相符,确定短曝光图像特征为目标图像特征,若短曝光亮度值与像素融合区间不相符,确定长曝光图像特征为目标图像特征;若长曝光亮度值和短曝光亮度值均与像素融合区间相符,融合长曝光图像特征和短曝光图像特征,得到目标图像特征;拼接多个目标图像特征得到目标行车记录图像。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利用两个相机模组进行同时拍摄,保证所得到的长曝光图像和短曝光图像的目标物体在空间位置上基本吻合,后续无需过多地耗费算力资源以进行全局配准;并且,配准后的图像的空间视差影响基本可忽略,能够达到较好的重叠融合效果,不会因为长短帧之间的时延过大而出现目标物体(如车牌)运动错位、融合后无法还原等问题。也即,本技术实施例利用两个同时进行曝光图像拍摄的相机模组,通过“空间换时间”的方式,避免了相关技术中由于长曝光时间和短曝光时间的起始点差异,导致的前后帧运动错位现象,进而提高了生成的目标行车记录图像的质量。
1.一种行车记录图像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拼接多个所述目标图像特征得到目标行车记录图像之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多个所述亮度差值和多个所述图像亮度值联合确定环境区域信息,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环境区域信息动态确定下一时间周期对应的所述像素融合区间,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一时间周期包括第一拍摄时刻和第二拍摄时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像素融合区间从下一时间周期拍摄得到的所述目标长曝光图像和/或所述目标短曝光图像中提取得到多个所述目标图像特征,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所述长曝光图像特征和所述短曝光图像特征,得到目标图像特征,包括:
8.一种行车记录图像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行车记录图像的生成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行车记录图像的生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