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逆旋齿轮组型惯容阻尼负刚度三元共振单元和超基础

专利2025-10-07  2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涉及一种同轴逆旋齿轮组型惯容阻尼负刚度三元共振单元和超基础。


背景技术:

1、在具有负刚度效应的产品和技术当中,大部分仅能够实现单独的负刚度效应,难以同时实现惯容行为、阻尼行为,不能提供多级调谐与耗散振动能量的功能。同时具有惯容效应、负刚度效应以及耗能效应的负刚度实现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既有产品一旦制造完成,装置的力学性能基本确定,难以进行灵活调整。

2、在具有惯容行为的产品和技术当中,虽然惯容也具有动态负刚度效应和调谐功能,但是其产生的负刚度对外部激励频率的依赖性很高,负刚度效应不稳定;且惯容行为本身不提供阻尼作用,难以帮助结构耗散振动能量。如何利用惯容的调谐功能拓宽系统的振动控制频带,并利用其能够产生的动态负刚度实现负刚度增效,形成惯容-阻尼-负刚度协同工作的控制系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鉴于局域共振型超材料低频带隙实现困难、带隙内弹性波衰减性能等难题,亟需发展具有惯性质量增效、超阻尼增效的新型局域共振型超材料。

3、专利cn111173157a公开了一种模块化自平衡式惯容阻尼器,正反牙丝杆的两边分别从中部向端部依次对称设置传动齿轮、转接盘、丝杆螺母,传动齿轮通过转接盘可转动地安装在连接正反牙丝杆的丝杆螺母上,并跟随丝杆螺母转动,两个支座轴承分别套设在正反牙丝杆的两端并连接丝杆螺母作为阻尼器的固定支座;轴承板支座位于正反牙丝杆中部位置,上主齿轮和下主齿轮分别设于轴承板上部的中央轴承上和轴承板下部的中央轴承下,并分别通过螺栓与中央轴承、轴承板连接。但该专利所述装置仅能够产生惯容行为以及阻尼行为,不能产生负刚度行为;根据装置的运行原理,其对电磁力的应用主要在产生电涡流阻尼以及抵消丝杆扭矩保持平衡上,不具备产生电磁负刚度的能力,因而不具备多级调谐功能;该专利不具备内部振动自由度和附加的局域共振质量,削弱了其在小变形情形下局域共振质量的变形放大和吸能效率,另一方面该专利缺乏小变形情形下的增强耗能单元,无法实现耗能单元的变形放大,难以迅速将吸收的能量进行耗散,此外,该专利所述装置在结构的振动控制应用中仅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控制装置,在频域上虽具有一定的减振能力,但无法形成局域共振系统、实现低频禁带以完全阻隔弹性波的传递。

4、专利cn112160438a公开了一种具有负刚度非线性能量阱的磁力丝杠式电涡流阻尼器,包括弹簧质量系统、惯性质量系统、电涡流阻尼系统、负刚度系统和支承系统;弹簧质量系统包括弹簧和配重块,惯性质量系统包括飞轮、磁力丝杠螺母副以及磁悬浮推力轴承,电涡流阻尼系统包括直条永磁铁、导体板和背铁,支承系统包括导杆、支撑托架和外框架,负刚度系统包括异名永磁体组和/或同名永磁体组。该专利虽然利用滚珠丝杆机制和电涡流机制实现了惯容、负刚度以及阻尼,但其主要技术创新在于引入了负刚度非线性能量阱,能够实现振动能量的收集;该专利中引入的电磁系统参数为常数,仅能够实现固定负刚度值,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该专利不具备内部振动自由度和附加的局域共振质量,削弱了其在小变形情形下局域共振质量的变形放大和吸能效率,另一方面该专利缺乏小变形情形下的增强耗能单元,无法实现耗能单元的变形放大,难以迅速将吸收的能量进行耗散,此外,该专利所述装置在频域上虽具有一定的减振能力,但无法形成局域共振系统、实现低频禁带以完全阻隔弹性波的传递。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种缺陷而提供一种同轴逆旋齿轮组型惯容阻尼负刚度三元共振单元和超基础,本发明实现结构刚度的灵活调整、振动能量的吸收与耗散、耗能增效的最大化利用。

2、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同轴逆旋齿轮组型惯容阻尼负刚度三元共振单元,该三元共振单元包括滚珠丝杆启动器、同轴逆旋齿轮组、惯性盘组阻尼负刚度单元和固定座,

4、所述滚珠丝杆启动器包括丝杆、螺母、驱动齿轮和驱动外筒,该驱动外筒连接外界作为驱动端,套设于丝杆上,所述螺母和驱动齿轮套设于丝杆上,所述驱动齿轮固定连接螺母,随螺母一同发生旋转,

5、所述同轴逆旋齿轮组包括第一逆旋齿轮和第二逆旋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第一逆旋齿轮和第二逆旋齿轮啮合,

6、所述第二逆旋齿轮通过第二旋转筒套设于中心轴上,所述第二逆旋齿轮固定套设于第二旋转筒上,与第二旋转筒一同旋转,

7、所述第一逆旋齿轮通过第一旋转筒套设于中心轴上,所述第一逆旋齿轮固定套设于第一旋转筒上,与第一旋转筒一同旋转,

8、所述第一旋转筒和第二旋转筒内外套设布置,所述第一逆旋齿轮和第二逆旋齿轮绕中心轴发生旋转,

9、所述固定座包括底座,所述中心轴固定连接底座,该底座连接外界,

10、所述惯性盘组包括第一惯性盘和第二惯性盘,所述第一惯性盘固定连接第一旋转筒,随第一旋转筒一同旋转,所述第二惯性盘固定连接第二旋转筒,随第二旋转筒一同旋转,

11、所述阻尼负刚度单元包括通电线圈,所述第一惯性盘和第二惯性盘之间设置有通电线圈,该通电线圈成对布置,其中一个固定连接第一惯性盘,另一个固定连接第二惯性盘;

12、所述丝杆和螺母组成滚珠丝杆机制,将丝杆的水平运动转化为螺母的旋转运动,再通过螺母和驱动齿轮的固定连接将丝杆的水平位移进一步转化为驱动齿轮的旋转,进而驱动同轴逆旋齿轮组工作;

13、同轴逆旋的一对齿轮带动各自的旋转轴发生逆向旋转,进而驱动固定于旋转轴上的惯性盘逆向旋转;

14、同轴逆旋的一对齿轮旋转产生一级惯容行为,逆向旋转的一对惯性盘旋转产生二级惯容行为;

15、同时,所述通电线圈与惯性盘一同工作,产生电涡流阻尼,实现惯容-阻尼-负刚度协同工作的三元共振单元。

1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外筒套设于丝杆的一端上,所述螺母和驱动齿轮套设于丝杆的另一端上。

1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丝杆的另一端外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螺母内设置有内螺纹。

1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齿轮的两侧分别与第一逆旋齿轮和第二逆旋齿轮啮合。

1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逆旋齿轮通过第二旋转筒套设于中心轴的下端上,所述第二逆旋齿轮固定套设于第二旋转筒的下端上,

20、所述第一逆旋齿轮通过第一旋转筒套设于中心轴的下端上,所述第一逆旋齿轮固定套设于第一旋转筒的下端上。

2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中心轴的下端固定连接底座。

2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旋转筒包裹于中心轴外,所述第二旋转筒通过旋转轴承与中心轴连接,绕中心轴发生旋转,

23、所述第一旋转筒包裹于第二旋转筒外,所述第一旋转筒通过旋转轴承与第二旋转筒连接,绕第二旋转筒发生旋转。

2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逆旋齿轮和第一惯性盘朝内布置,所述第二逆旋齿轮和第二惯性盘朝外布置。

25、进一步地,所述滚珠丝杆启动器还包括第一调谐弹簧,所述驱动外筒内设置有第一调谐弹簧,所述驱动外筒通过第一调谐弹簧与丝杆连接。

2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外筒的内壁通过第一调谐弹簧与丝杆的一端连接。

27、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约束固定座,该第一约束固定座的一端转动连接螺母,另一端固定连接底座;

28、所述第一逆旋齿轮与驱动齿轮和支撑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逆旋齿轮与驱动齿轮和支撑齿轮啮合;

29、所述固定座还包括第二约束固定座,所述支撑齿轮套设于固定旋转轴上,所述第二约束固定座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旋转轴,另一端固定连接底座,所述支撑齿轮绕固定旋转轴发生旋转,所述固定旋转轴自身不旋转。

3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约束固定座的上端转动连接螺母,下端固定连接底座。

3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螺母上设置有台阶,所述第一约束固定座与螺母的连接处内设置有一对止推轴承,所述螺母的台阶约束于一对止推轴承之间,以约束螺母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但不约束螺母的旋转。

3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逆旋齿轮的两侧分别与驱动齿轮和支撑齿轮于上方啮合,所述第二逆旋齿轮的两侧分别与驱动齿轮和支撑齿轮于下方啮合。

3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约束固定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固定旋转轴,下端固定连接底座。

34、进一步地,所述惯性盘采用复合材料惯性盘,该复合材料惯性盘包括固定连接的主盘和副盘,所述主盘和副盘一同运动,所述主盘的材料包括钢或铜,所述副盘的材料包括铜或银,所述主盘的导电性不需要太好,主要起一个提供质量以及固定副盘的作用,所述副盘的导电性要高一点,导电性比较好才能更好地产生电涡流阻尼;

35、所述第一惯性盘包括第一主盘和第一副盘,所述第二惯性盘包括第二主盘和第二副盘,所述第一副盘和第二副盘朝内布置,所述第一主盘和第二主盘朝外布置,所述副盘朝内布置也是因为更靠近通电线圈,磁感应强度更高,产生电涡流阻尼的效率更高。

36、进一步地,所述阻尼负刚度单元还包括预压弹簧,所述第一惯性盘和第二惯性盘之间设置有预压弹簧,该预压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惯性盘和第二惯性盘,随第一惯性盘和第二惯性盘之间的逆向旋转发生变形,所述预压弹簧发生变形产生非线性负刚度行为。

3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预压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副盘和第二副盘,成对布置的通电线圈中一个固定连接第一副盘,另一个固定连接第二副盘。

3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当三元共振单元处于平衡位置时,所述预压弹簧保持垂直,成对的通电线圈在一条垂直线上;

39、逆向旋转的一对惯性盘带动固定于惯性盘内的数个预压弹簧发生变形,同时带动固定于惯性盘内的数对通电线圈发生相对位移。

40、进一步地,成对布置的通电线圈的磁极采用相同或相反磁极,如发生相对位移的通电线圈为同磁极相对,则产生非线性软化负刚度行为,如发生相对位移的通电线圈为异磁极相对,则产生非线性软化正刚度行为,原因是,平衡位置时,所述通电线圈的磁极之间距离最小,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刚度最强,所述惯性盘发生相对旋转后,所述通电线圈的磁极之间距离增大,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刚度将减弱,即刚度软化,随位移增大而减弱。

4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通电线圈的磁极和磁力通过电流控制器调节,进而实现三元共振单元整体正刚度、负刚度、准零刚度的时变调整。

4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通电线圈对的磁极位置、磁力大小通过电流调节器调节电流的方向、大小,所述通电线圈对中同磁极相对布置与异磁极相对布置的比例,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通过改变相对布置的比例或磁力大小以实现正刚度、负刚度或准零刚度。

4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同轴逆旋齿轮组型惯容阻尼负刚度三元共振方法,该方法采用所述的三元共振单元进行共振,包括以下步骤:

44、当驱动外筒从平衡位置开始运动,通过调谐弹簧带动丝杆同向运动,同时将驱动外筒的变形放大;

45、当丝杆运动,带动螺母发生旋转,进而带动驱动齿轮发生同向旋转;

46、所述驱动齿轮的旋转将带动第一逆旋齿轮发生旋转,带动第二逆旋齿轮发生逆向旋转;

47、逆向旋转的第一逆旋齿轮和第二逆旋齿轮将产生一级惯容行为;

48、所述第一逆旋齿轮将带动第一旋转筒发生同向旋转,进而带动第一惯性盘发生同向旋转;

49、所述第二逆旋齿轮将带动第二旋转筒发生同向旋转,进而带动第二惯性盘发生同向旋转;

50、所述第一惯性盘和第二惯性盘的旋转将产生二级惯容行为;

51、所述第一惯性盘和第二惯性盘之间的逆向旋转将带动预压弹簧发生变形,产生非线性负刚度行为;

52、此外,还将带动原本在一条垂直线上的通电线圈对发生位移;

53、如果通电线圈对是同磁极相对,即连接在第一惯性盘的通电线圈的上端的磁极与连接在第二惯性盘的通电线圈的下端的磁极是一致的,则通电线圈对产生非线性负刚度行为;

54、如果通电线圈对是异磁极相对,则产生非线性正刚度行为;

55、同时,所述通电线圈对与第一惯性盘、第二惯性盘一同组成电涡流阻尼器,产生耗能行为。

5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超基础,该超基础包括多组所述的三元共振单元以及共振质量,所述三元共振单元通过驱动外筒与共振质量连接,所述三元共振单元与不同形式的共振质量联合形成局域共振单元,进一步组成超材料基础;

57、将三元共振单元与共振质量、调谐弹簧等结合,进一步形成局域共振元胞,进而形成超基础,有利于实现低频宽禁带,隔绝振动在超基础中的传递。

58、进一步地,所述共振质量采用带槽空心刚性共振质量,该带槽空心刚性共振质量内开设有空腔,所述三元共振单元放置于空腔内,所述底座与空腔之间设置有第一滑轮,所述三元共振单元于带槽空心刚性共振质量内滑动;

59、所述驱动外筒固定连接空腔;

60、所述带槽空心刚性共振质量放置于地面上,所述带槽空心刚性共振质量与地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滑轮,于地面上滑动;

61、所述带槽空心刚性共振质量的顶部开设有顶槽,该顶槽的底部设置为摩擦面;

62、该摩擦面上放置有摩擦滑移质量,该摩擦滑移质量通过第二调谐弹簧与顶槽连接;

63、所述摩擦滑移质量固定连接上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一同运动,并且支撑上部结构,底部还于摩擦面上滑动;

64、所述三元共振单元、带槽空心刚性共振质量、摩擦滑移质量、第二调谐弹簧、摩擦面一同组成共振元胞,多个共振元胞组合形成超基础。

6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元共振单元放置于空腔的底部,所述底座与空腔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一滑轮。

6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外筒固定连接空腔的侧壁。

6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带槽空心刚性共振质量的底部与地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滑轮。

6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摩擦滑移质量通过第二调谐弹簧与顶槽的侧壁连接。

6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摩擦滑移质量的顶部固定连接上部结构。

70、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超基础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1、工作时,上部结构和摩擦滑移质量相对于地面发生水平运动,所述摩擦滑移质量于摩擦面上滑动提供摩擦阻尼;

72、所述带槽空心刚性共振质量、摩擦滑移质量、调谐弹簧与三元共振单元局域共振,形成更宽的低频禁带,有利于隔绝振动传递。

73、进一步地,所述共振质量采用刚性共振质量,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刚性共振质量的顶部,所述惯性盘组的顶部设置有滑动盘;

74、所述刚性共振质量放置于地面上,所述刚性共振质量与地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滑轮,于地面上滑动;

75、所述刚性共振质量通过第二调谐弹簧与环绕支撑连接,所述环绕支撑固定于地面上;

76、所述驱动外筒固定连接支撑轴,该支撑轴放置于刚性共振质量的顶部,所述支撑轴与刚性共振质量之间设置有第四滑轮;

77、所述支撑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放置于滑动盘上,所述支撑板与滑动盘之间设置有第三滑轮,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上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一同运动,并且支撑上部结构;

78、所述三元共振单元、刚性共振质量、支撑板、支撑轴一同组成共振元胞,多个共振元胞组合形成超基础。

7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刚性共振质量的底部与地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滑轮。

8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刚性共振质量的侧壁通过第二调谐弹簧与环绕支撑连接。

8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外筒固定连接支撑轴的侧壁,所述支撑轴的底部与刚性共振质量的顶部之间设置有第四滑轮。

8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撑板的底部一端,所述支撑板放置于滑动盘的顶部,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另一端与滑动盘的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三滑轮,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上部结构。

8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超基础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4、工作时,所述支撑板、支撑轴、第四滑轮相对于刚性共振质量以及三元共振单元发生水平运动,并驱动三元共振单元工作。

85、进一步地,所述共振质量采用带槽刚性共振质量,该带槽刚性共振质量放置于地面上,所述带槽刚性共振质量与地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滑轮,于地面上滑动;

86、所述带槽刚性共振质量的顶部开设有顶槽,该顶槽的底部设置为摩擦面;

87、该摩擦面上放置有摩擦滑移质量,该摩擦滑移质量通过第二调谐弹簧与顶槽连接;

88、所述摩擦滑移质量固定连接上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一同运动,并且支撑上部结构,底部还于摩擦面上滑动;

89、所述三元共振单元设置于带槽刚性共振质量的四周,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地面,所述驱动外筒固定连接带槽刚性共振质量;

90、所述三元共振单元、带槽刚性共振质量、摩擦滑移质量、第二调谐弹簧一同组成共振元胞,多个共振元胞组合形成超基础。

9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带槽刚性共振质量的底部与地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滑轮。

9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摩擦滑移质量通过第二调谐弹簧与顶槽的侧壁连接。

9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摩擦滑移质量的顶部固定连接上部结构。

9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外筒固定连接带槽刚性共振质量的侧壁。

9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超基础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6、工作时,上部结构和摩擦滑移质量相对于地面发生水平运动,并且支撑上部结构,于摩擦面上滑动提供摩擦阻尼;

97、所述带槽刚性共振质量的水平运动将驱动三元共振单元工作。

9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共振质量的外形包括矩形或圆形。

99、超材料是基于人工结构单胞组成的新型人工复合周期材料,可实现传统自然材料无法实现的力学性能。超材料周期结构对动荷载的敏感性为实现振动与噪声控制提供了可能。传统局域共振型超材料在单胞结构中设置由柔性材料包裹的局域共振单元,进而产生阻止弹性波传播的禁带带隙,为实现低频带隙和构建地震工程领域超材料提供了可能。然而,局域共振型超材料对弹性波在共振带隙内有效衰减不足,实现低频和宽频带隙往往需要增加共振单元的附加质量、降低共振单元内有效刚度,而这限制了此类技术在复杂工程约束条件下的应用。鉴于此,本发明所提出的三元共振单元能够进一步与共振质量结合形成元胞,进而组成超材料基础,已实现静态承载力与动态振动隔离的双目标工程效果。基于所提出三元共振单元的灵活调谐和控制频带拓宽能力,所组成的超基础能够实现低频禁带的展宽、超阻尼增效和惯性增效,有利于实现更高效的振动传递抑制。

10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1、(1)本发明利用同轴逆旋齿轮组同时实现了多级惯容行为、非线性负刚度行为、时变刚度行为以及电涡流阻尼行为,形成了一种三元减震器单元;能够通过电流调节器实时调节装置的刚度为正刚度、负刚度或准零刚度;进一步实现结构刚度的灵活调整、振动能量的吸收与耗散、耗能增效的最大化利用;

102、(2)本发明对通电线圈的数量、磁极朝向(电流方向)以及磁力大小(电流大小)进行灵活调整,能够利用本发明实现时变的非线性负刚度、非线性正刚度或准零刚度,有利于更灵活地调整结构刚度,拓宽对结构振动控制频带;

103、(3)本发明的预压弹簧和通电线圈所产生的非线性负刚度以及调谐弹簧对驱动外筒变形的放大作用,有利于促进通电线圈之间的相对变形,进而提高所产生的电涡流阻尼的耗能效率及结构振动控制效率;

104、(4)本发明所产生的非线性负刚度、非线性正刚度或准零刚度能够通过电流调节器进行实时调节,有利于实现基于变形的自适应控制;

105、(5)本发明将所提出的三元共振单元与共振质量、调谐弹簧等结合引入内部振动自由度和附加的局域共振质量,实现了其在小变形情形下局域共振质量的变形放大-吸能效率和电涡流阻尼单元变形-耗能效率;本发明进一步能够形成局域共振元胞,进而形成超基础,有利于实现低频宽禁带,隔绝振动在超基础中的传递。


技术特征:

1.一种同轴逆旋齿轮组型惯容阻尼负刚度三元共振单元,其特征在于,该三元共振单元包括滚珠丝杆启动器、同轴逆旋齿轮组、惯性盘组阻尼负刚度单元和固定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轴逆旋齿轮组型惯容阻尼负刚度三元共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丝杆启动器还包括第一调谐弹簧(20),所述驱动外筒(19)内设置有第一调谐弹簧(20),所述驱动外筒(19)通过第一调谐弹簧(20)与丝杆(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轴逆旋齿轮组型惯容阻尼负刚度三元共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约束固定座(3),该第一约束固定座(3)的一端转动连接螺母(2),另一端固定连接底座(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轴逆旋齿轮组型惯容阻尼负刚度三元共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盘采用复合材料惯性盘,该复合材料惯性盘包括固定连接的主盘和副盘,所述主盘的材料包括钢或铜,所述副盘的材料包括铜或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轴逆旋齿轮组型惯容阻尼负刚度三元共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负刚度单元还包括预压弹簧(16),所述第一惯性盘和第二惯性盘之间设置有预压弹簧(16),该预压弹簧(16)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惯性盘和第二惯性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轴逆旋齿轮组型惯容阻尼负刚度三元共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成对布置的通电线圈(17)的磁极采用相同或相反磁极。

7.一种超基础,其特征在于,该超基础包括多组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三元共振单元以及共振质量,所述三元共振单元通过驱动外筒(19)与共振质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质量采用带槽空心刚性共振质量(22),该带槽空心刚性共振质量(22)内开设有空腔,所述三元共振单元放置于空腔内,所述底座(18)与空腔之间设置有第一滑轮(23);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质量采用刚性共振质量(33),所述底座(18)固定连接刚性共振质量(33)的顶部,所述惯性盘组的顶部设置有滑动盘(30);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质量采用带槽刚性共振质量(34),该带槽刚性共振质量(34)放置于地面上,所述带槽刚性共振质量(34)与地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滑轮(27);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轴逆旋齿轮组型惯容阻尼负刚度三元共振单元和超基础,驱动外筒套设于丝杆上,螺母和驱动齿轮套设于丝杆上,驱动齿轮固定连接螺母,驱动齿轮与第一逆旋齿轮和第二逆旋齿轮啮合,第二逆旋齿轮通过第二旋转筒套设于中心轴上,固定套设于第二旋转筒上,第一逆旋齿轮通过第一旋转筒套设于中心轴上,固定套设于第一旋转筒上,第一旋转筒和第二旋转筒内外套设布置,中心轴固定连接底座,第一惯性盘固定连接第一旋转筒,第二惯性盘固定连接第二旋转筒,第一惯性盘和第二惯性盘之间设置有通电线圈,通电线圈成对布置,固定连接惯性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结构刚度的灵活调整、振动能量的吸收与耗散、耗能增效的最大化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赵志鹏,吴敏君,吕韬,魏靳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同济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17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27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