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扶阳足疗膏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1、中医治疗疼痛的综合外治法,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药物或借助器具作用于体表或孔窍,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适应症广、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见效时间快、安全无毒等特点,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经过多年的发展,综合外治法的内容日益丰富,包含针刺、灸法、按摩、理疗、拔罐、熏洗、敷贴、脐疗、足疗、耳穴疗法、浸泡等方法,而在这些方法中,足疗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外治法。
2、《黄帝内经》描述了足部穴位与脏腑的联系,说明了通过足部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基于中医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足部穴位与身体内部器官之间有着特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仅体现在经络系统中,还体现在相应的足部“反射区”。足部反射区理论认为足底的不同区域与人体的不同器官、不同系统相对应,具体如下:小脑及脑干反射区位于双脚踇趾肉球根部靠近第二节趾骨处,头部(大脑)反射区位于双脚趾肉球全部,三叉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脚踇趾近第二趾的一侧,出现头痛、偏头痛等不适时可刺激这几处反射区以缓解症状。胃反射区位于双脚脚掌第一跖趾关节后方(向脚跟方向);脾反射区位于左脚脚掌第四、五跖骨之间,心脏反射区后(向脚跟方向)的二横指处;腹腔神经丛反射区位于双脚脚掌中心,分布在肾反射区与胃反射区附近;若出现腹痛不适时可刺激上述反射区缓解症状。腰椎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楔骨到舟骨下方,上接胸椎反射区下连骶骨反射区;若出现腰酸、腰痛等不适时可刺激上述反射区以缓解疼痛症状。生殖腺反射区有两处:位置一:双脚脚掌足跟中央处;位置二:双脚外踝后下方跟骨腱前方的三角形区域(与子宫反射区位置相对称),卵巢的敏感点在三角形直角顶点附近,输卵管的敏感点在三角形斜边;子宫反射区位于脚跟骨内侧,踝骨后下方的三角形区域;若出现经前或经期腹痛症状,可在经期前一周左右开始刺激上述反射区,以改善痛经症状。在临床应用中,通过按摩、敷贴等方法刺激足底的特定区域,可以达到通经活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3、中医认为,寒邪属于阴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这种阴冷之性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机体功能下降,且易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导致“不通则痛”,从而出现疼痛诸症。如《素问·举痛论》中提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而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段论述揭示了寒邪阻滞气血导致疼痛的病机,也提示了寒邪入侵机体导致“不通则痛”的发病基础。
4、现代医学对于各种痛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神经刺激疗法、手术治疗及心理治疗等多个方面,而药物治疗是痛症管理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依赖于不同类型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等,以此减轻疼痛、减少炎症和改变疼痛信号的传递。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弊端,例如潜在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依赖性、成瘾性等)、个体差异导致的疗效不一,以及长期使用可能产生的耐药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而传统中医在治疗寒邪阻滞所致的各种痛症时,大多选用中药汤剂,存在方药煎煮不便、部分药物价格较高、服药方法不当所致疗效不佳、服药剂量不足等弊端。
5、因此,本发明基于中医经络学说与反射区理论,运用中医外治法---足部穴位敷贴,提出一种扶阳足疗膏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扶阳足疗膏,该扶阳足疗膏具有扶阳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适宜寒邪阻滞之头痛、腹痛、腰痛和痛经症等人群。
2、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扶阳足疗膏的制备方法,以制备出具有扶阳散寒、通络止痛功效,治疗寒邪阻滞之头痛、腹痛、腰痛和痛经等病症的扶阳足疗膏。
3、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扶阳足疗膏在治疗寒邪阻滞之头痛、腹痛、腰痛和痛经等病症的应用。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扶阳足疗膏,所述扶阳足疗膏由下列重量份的药材制成:吴茱萸3~8份,白胡椒3~8份、丁香2~4份、佛手2~4份、肉桂2~4份、细辛1份;桂枝2~3份。
6、进一步,所述扶阳足疗膏由下列重量份的药材制成:吴茱萸6~7份,白胡椒6~7份、丁香2~3份、佛手3~4份、肉桂3~4份、细辛1份;桂枝2~3份。
7、进一步,所述扶阳足疗膏由下列重量份的药材制成:吴茱萸5份,白胡椒5份、丁香3份、佛手3份、肉桂3份、细辛1份;桂枝2份。
8、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扶阳足疗膏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9、s1:按处方所述重量数称取各药材,并将所有药材混合后粉碎,加入适量水煎煮过滤,所得滤液熬煮浓缩成膏状物;冷却备用;
10、s2:称取适量酒石酸加水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加入相当于原药材总质量0.8%-1.2%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90,充分溶解,静置溶胀一晚形成凝胶,作为a相;
11、s3、称取适量医用级聚丙烯酸钠、甘羟铝和高岭土,将其充分混合至适量的甘油中,搅拌均匀,作为b相;
12、s4:将步骤s1所制备的膏状物和步骤s2所制备的a相同时加入步骤s3所制备的b相中,加温软化并混合均匀,形成药膏;并将加温软化后的药膏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将背衬材料按预设尺寸进行裁切制成敷贴,将敷贴用复合膜袋进行包装,密封保存。
13、优选地,在步骤s1中,所述膏状物的相对密度为1.21-1.35。
14、优选地,在步骤s2中,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90在a相中的质量浓度为0.5%-2%,所述酒石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90的质量比为1:10-15。
15、优选地,所述医用级聚丙烯酸钠的用量相对于原药材总质量的1%-3%。
16、优选地,所述医用级聚丙烯酸钠、甘羟铝、高岭土和甘油的质量比为20-30:1:1:100-120。
17、优选的,所述医用级聚丙烯酸钠为聚丙烯酸钠np600、聚丙烯酸钠np700和聚丙烯酸钠np800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18、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扶阳足疗膏在制备具有扶阳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适宜寒邪阻滞之头痛、腹痛、腰痛和痛经症等人群的应用。
19、优选地,所述药物剂型为外用制剂,外敷于患者的足心涌泉穴;同时,根据患者体质与疼痛部位,辅以足部其他穴位外敷。
2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足疗膏的使用方法为每天换药1次,15天为1疗程,休息3~5天再行下一疗程,一般可连续3~5个疗程。
2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配方中部分原料的药材的药理作用如下:
22、吴茱萸:性味与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能与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23、白胡椒:性味与归经:辛,热;入胃经、大肠经。功能与主治:温中,下气,消痰,解毒。主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
24、丁香: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肺、肾经。功能与主治: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25、佛手:性味与归经:辛、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功能与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咳嗽痰多。
26、肉桂: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能与主治: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
27、细辛:性味与归经:辛,温。归心、肺、肾经。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28、桂枝: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能与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29、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0、1、本发明扶阳足疗膏中所选用药物,吴茱萸与白胡椒性味辛热,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效;丁香性味辛温,可助阳温中,辅助吴茱萸与白胡椒加强散寒止痛之功效;佛手理气,和胃止痛,可梳理因寒邪阻滞而导致气滞之痛症;肉桂性味辛甘大热,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之功效;细辛辛温,善走窜,有通窍、散寒止痛之功效;桂枝可解在肌表之寒邪,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诸药合用,共奏扶阳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
31、2、本发明药膏穴位敷贴选穴以涌泉为主,临床使用时根据患者体质与疼痛部位,辅以足部其他穴位。涌泉,是肾经的起始穴位,也是肾经经气向外涌出的地方。敷贴涌泉穴可温通经络,促进局部气血调和,以达到祛除寒邪,缓解疼痛的效果。
32、3、本发明的扶阳足疗膏采用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外用贴敷,具有扶阳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缓解因寒邪引起的各种疼痛,适宜寒邪阻滞之头痛、腹痛、腰痛和痛经等症。
33、4、本发明基于中医经络学说与反射区理论,运用中医外治法---足部穴位敷贴,制备一种扶阳足疗膏。扶阳足疗膏根据“内病外治”的原则,利用辛温、走窜、通经之药物贴敷于相关穴位,使药物透过皮肤腠理进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发挥药物的“归经”和功能效应,直达相关脏腑,能够祛除寒邪,扶阳散寒、通络止痛,缓解病症。
1.一种扶阳足疗膏,其特征在于,所述扶阳足疗膏由下列重量份的药材制成:吴茱萸3~8份,白胡椒3~8份、丁香2~4份、佛手2~4份、肉桂2~4份、细辛1份;桂枝2~3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扶阳足疗膏,其特征在于,所述扶阳足疗膏由下列重量份的药材制成:吴茱萸6~7份,白胡椒6~7份、丁香2~3份、佛手3~4份、肉桂3~4份、细辛1份;桂枝2~3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扶阳足疗膏,其特征在于,所述扶阳足疗膏由下列重量份的药材制成:吴茱萸5份,白胡椒5份、丁香3份、佛手3份、肉桂3份、细辛1份;桂枝2份。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扶阳足疗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扶阳足疗膏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扶阳足疗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膏状物的相对密度为1.21-1.3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扶阳足疗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90在a相中的质量浓度为0.5%-2%,所述酒石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90的质量比为1:10-1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扶阳足疗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级聚丙烯酸钠的用量相对于原药材总质量的1%-3%。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扶阳足疗膏的制备方法,所述医用级聚丙烯酸钠、甘羟铝、高岭土和甘油的质量比为20-30:1:1:100-120。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扶阳足疗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级聚丙烯酸钠为聚丙烯酸钠np600、聚丙烯酸钠np700和聚丙烯酸钠np800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扶阳足疗膏具有扶阳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适宜寒邪阻滞之头痛、腹痛、腰痛和痛经症等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