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护坡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直立式生态护岸。
背景技术:
城市河道首要功能是行洪、排涝,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因而以往的河道护岸多采用石头、预制混凝土或其它硬质材料进行加固以防止水土流失和侧向迁移,上述护岸方式为硬质护岸。硬质护岸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不利的生态影响,例如:河水与河漫滩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作用及交换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从而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显著降低,对以面源形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质难以清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立式生态护岸,本实用新型在防止岸坡受水流侵蚀、冲刷的基础上,能减轻河流的面源污染,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其技术方案如下:
直立式生态护岸,包括在河岸高度方向上从下到上连续设置的多级阶梯式宾格石笼网挡墙、多级固定桩,以及与多级宾格石笼网挡墙相对应的多个固定板,多级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的上表面分别铺设有多级种植基质填料,多级所述种植基质填料上分别种植有挺水植物及陆生植物;多个所述固定板分别固定于多级所述种植基质填料的前表面,所述种植基质填料位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之间,多级所述固定桩的上部分别与多个所述固定板相固定,多级所述固定桩的下部分别与多级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相固定。
在河岸高度方向上从上到下的第一级的种植基质填料的一侧边设置有下凹的截雨沟,所述截雨沟位于靠近河岸岸坡的一侧,所述截雨沟的一侧面的上部设有溢流进水管,所述溢流进水管的出口与所述种植基质填料相通。
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包括石笼网箱,所述石笼网箱内设置有砂石填料。
所述固定桩的高度高于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高度200mm。
所述固定板的高度为200mm。
所述种植基质填料包括粗砂及砂质土壤,所述粗砂铺设于所述砂质土壤的上表面。
所述截雨沟的深度为200mm至300mm。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1、本实用新型的直立式生态护岸挡墙包括多级阶梯式宾格石笼网挡墙,宾格石笼网挡墙既可以增大河道过水断面,防止岸坡受水流侵蚀、冲刷,又能保证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宾格石笼网挡墙具有一定的阻水作用,增大了降雨径流面源污染物在石笼网挡墙中的停留时间,其次,宾格石笼网挡墙具有一定的蓄水保水作用。固定桩、固定板与宾格石笼网挡墙之间形成植被恢复种植带,在植被恢复种植带内填充有种植基质填料。种植基质填料上种植有挺水植物及陆生植物,植物的根系起到了加筋和锚固的作用,同时植物的茎叶有降雨截留、削弱溅蚀及抑制表层径流的功能。
2、雨水进入截雨沟后,截雨沟具备沉砂截污的作用,截雨沟内的雨水经过溢流进水管进入种植基质填料,种植基质填料上的植物根系进一步加强雨水的截污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直立式生态护岸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宾格石笼网挡墙;20、固定桩;30、固定板;40、种植基质填料;50、挺水植物;60、陆生植物;70、截雨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内”、“中”、“左”、“右”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直立式生态护岸,包括在河岸高度方向上从下到上连续设置的多级阶梯式宾格石笼网挡墙10、多级固定桩20,以及与多级宾格石笼网挡墙10相对应的多个固定板30,下一级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10的至少部分上表面与其相邻的上一级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10的下表面相接触。多级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10的上表面分别铺设有多级种植基质填料40,多个所述固定板30分别固定于多级所述种植基质填料40的前表面,所述种植基质填料40位于所述固定板30与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10之间,多级所述固定桩20的上部分别与多个所述固定板30相固定,多级所述固定桩20的下部分别与多级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10相固定。位于最下面一级的固定桩20的底部还可固定于泥土中。优选地,固定桩20的高度高于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10高度200mm,固定板30的高度为200mm。
宾格石笼网挡墙10包括石笼网箱,所述石笼网箱内设置有砂石填料。砂石填料具有过滤作用,水流中的淤泥沉淀于砂石填料的石缝中,进而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在保护堤岸的同时恢复生态平衡。砂石填料中缝隙较多,有利于水体交换,有利于鱼类、两栖类动物、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的生物总量的增长。
种植基质填料40包括粗砂及砂质土壤,所述粗砂铺设于所述砂质土壤的上表面。优选地,粗砂为50厚1mm至2mm的粗砂,砂质土壤为150厚10mm至30mm的砂质土壤。多级所述种植基质填料40上分别种植有挺水植物50及陆生植物60,挺水植物50种植于最下面一级种植基质填料40上。陆生植物60包括草本植物及木本植物,优选地,河道中还可种植沉水植物。
植物的选择时应首先考虑多年生能够适应粗放管理的植物,种植时应混播种植以增加物种多样性,还应阴阳植物相间种植,浅根系与深根系混种,减少物种之间的竞争。另外,种植时应考虑播种为主,栽培为辅。
草本植物包括禾本科植物及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一般生长较快,根量大,护坡效果好,豆科植物生长缓慢,但可以固氮,较耐贫瘠、耐粗放管理。禾本科植物一般有高羊茅、黑麦草、狗牙根、香根草等,豆科植物一般有白三叶、紫花苜蓿等。木本植物一般优选品种是蓝花草、迎春、枸杞、连翘等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能力强品种。挺水植物50具有很好的清淤作用,而沉水植物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高,但能够保持水体的透明度。挺水植物50一般有黄菖蒲、香蒲、千屈菜、水葱、慈姑、芦苇等植物;沉水植物可以选择金鱼藻、鱼草、苦草、黑藻等。
本实施例的宾格石笼网挡墙10既可以增大河道过水断面,防止岸坡受水流侵蚀、冲刷,又能保证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宾格石笼网挡墙10具有一定的阻水作用,增大了降雨径流面源污染物在宾格石笼网挡墙10中的停留时间,其次,宾格石笼网挡墙10具有一定的蓄水保水作用。固定桩20、固定板30与宾格石笼网挡墙10之间形成植被恢复种植带,在植被恢复种植带内填充有种植基质填料40。种植基质填料40上种植有挺水植物50及陆生植物60,植物的根系起到了加筋和锚固的作用,同时植物的茎叶有降雨截留、削弱溅蚀及抑制表层径流的功能。
在河岸高度方向上从上到下的第一级的种植基质填料40的一侧边设置有下凹的截雨沟70,所述截雨沟70位于靠近河岸岸坡的一侧,所述截雨沟70的一侧面的上部设有溢流进水管,所述溢流进水管的出口与所述种植基质填料40相通,所述截雨沟70的深度为200mm至300mm。雨水进入截雨沟70后,截雨沟70具备沉砂截污的作用,截雨沟70内的雨水经过溢流进水管进入种植基质填料40,种植基质填料40上的植物根系进一步加强雨水的截污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利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组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1.直立式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河岸高度方向上从下到上连续设置的多级阶梯式宾格石笼网挡墙、多级固定桩,以及与多级宾格石笼网挡墙相对应的多个固定板,多级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的上表面分别铺设有多级种植基质填料,多级所述种植基质填料上分别种植有挺水植物及陆生植物;多个所述固定板分别固定于多级所述种植基质填料的前表面,所述种植基质填料位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之间,多级所述固定桩的上部分别与多个所述固定板相固定,多级所述固定桩的下部分别与多级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相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立式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在河岸高度方向上从上到下的第一级种植基质填料的一侧边设置有下凹的截雨沟,所述截雨沟位于靠近河岸岸坡的一侧,所述截雨沟的一侧面的上部设有溢流进水管,所述溢流进水管的出口与所述种植基质填料相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立式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包括石笼网箱,所述石笼网箱内设置有砂石填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立式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桩的高度高于所述宾格石笼网挡墙高度20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立式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的高度为200mm。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直立式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基质填料包括粗砂及砂质土壤,所述粗砂铺设于所述砂质土壤的上表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立式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截雨沟的深度为200mm至300m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