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建设领域,特指一种生态河堤结构。
背景技术:
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针对沉积多年的污染底泥,疏浚清淤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工程措施,但疏浚清淤后产生的污染底泥如何处理成为一个难题。
目前针对污染底泥的常见处理方法就是回填利用或焚烧,由于污染底泥都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共存的复合污染,直接回填利用具有较大的浸出毒性的风险,污染环境,若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底泥,则处理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生态河堤结构,解决了污染底泥处理困难的问题,将污染底泥中的重金属固定后,用于形成生态河堤,既能就地资源化利用底泥,又能降解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且处理成本较低。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态河堤结构,包括:
铺设于河道堤岸的表面的防渗层,该防渗层的顶面砌筑有相互交错的若干挡墙,以围合形成若干填充空间;
填充于该填充空间中且经固化处理的河道底泥;
铺设于河道底泥的顶部的覆盖层,以防止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向外扩散;以及
覆盖于该覆盖层上的绿植层。
本实用新型采用生态河堤结构,通过在河道堤岸上铺设防渗层,并在防渗层上设置挡墙以形成若干填充空间,进而在填充空间中填充固化后的河道底泥,在河道底泥上铺设覆盖层和绿植层,以形成生态河堤结构,防渗层、覆盖层和挡墙将河道底泥围住,以防止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向外扩散,既能够将河道中的底泥直接用于筑堤,又能够防止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向外扩散,有效地解决了污染底泥处理困难的问题,将污染底泥中的重金属固定后,用于形成生态河堤,既能就地资源化利用底泥,又能降解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且处理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防渗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碎石层、附铁基生物炭层以及蒙脱石黏土矿物层。
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覆盖层由蒙脱石黏土矿物组成。
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绿植层包括铺设于覆盖层上的种植土以及种植于种植土中的植物。
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挡墙由蒙脱石黏土矿物制成。
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河道底泥经脱水处理,且经脱水处理的河道底泥中添加有稳定剂和固化剂。
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稳定剂为铁基生物炭和蒙脱石黏土矿物。
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固化剂为水泥。
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防渗层、河道底泥、覆盖层和绿植层之间均铺设有土工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的正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中底泥处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态河堤结构,通过在河道堤岸上铺设防渗层,并在防渗层上设置挡墙以形成若干填充空间,进而在填充空间中填充固化后的河道底泥,在河道底泥上铺设覆盖层和绿植层,以形成生态河堤结构,防渗层、覆盖层和挡墙将河道底泥围住,以防止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向外扩散,既能够将河道中的底泥直接用于筑堤,又能够防止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向外扩散,有效地解决了污染底泥处理困难的问题,将污染底泥中的重金属固定后,用于形成生态河堤,既能就地资源化利用底泥,又能降解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且处理成本较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进行说明。
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的正面剖视图。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生态河堤结构,包括:
铺设于河道堤岸的表面的防渗层11,该防渗层11的顶面砌筑有相互交错的若干挡墙14,以围合形成若干填充空间;
填充于该填充空间中且经固化处理的河道底泥12;
铺设于河道底泥12的顶部的覆盖层13,以防止河道底泥12中的污染物向外扩散;以及
覆盖于该覆盖层13上的绿植层15。
较佳地,该防渗层11、河道底泥12、覆盖层13和绿植层15之间均铺设有土工布,以分隔各层。
又佳地,该挡墙14形成于防渗层11顶部,该挡墙14设置有多道以形成若干个填充空间,河道底泥12填充于该填充空间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该防渗层11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碎石层111、附铁基生物炭层112以及蒙脱石黏土矿物层113。
较佳地,防渗层中的三层均通过土工布分隔,每层厚度设置为20cm以上,整体厚度大于60cm,以防止泥饼污染物浸出下渗。
进一步的,该覆盖层13由蒙脱石黏土矿物组成,阻止风与水的侵蚀、减少地表水渗透到河道底泥12,保持处置单元顶部的美观及持续生态系统的作用。
进一步的,该绿植层15包括铺设于覆盖层13上的种植土151以及种植于种植土151中的植物152,以运用植被修复技术,植物152主要选用对重金属有富集作用的。
进一步的,该挡墙14由蒙脱石黏土矿物制成,厚度为500mm,高度由现场实际情况确定,需要保证其压实度及稳定性。
进一步的,该河道底泥12经脱水处理,且经脱水处理的河道底泥12中添加有稳定剂和固化剂。
具体的,疏浚的河道底泥12经过脱水后,添加稳定固化剂,在固化堆放场地上形成有一定强度的泥饼,以用于生态河堤结构。
较佳地,该河道底泥12经初筛设备以去除污染底泥中的杂物及大型沙石等垃圾,可采用振动筛、细格栅等设备实现;然后利用脱水设备进行脱水,可采用带式压滤机或离心脱水机等设备;只用添加药剂并利用搅拌设备进行搅拌,可采用搅拌机,河道底泥与稳定剂的进样量比例为99:1,稳定剂可以是铁基生物炭和蒙脱石粘土矿物,加入稳定剂后,每批脱水后的河道底泥与稳定剂充分搅拌均匀,确保稳定剂与污染物充分接触和反应,搅拌均匀后的混合料,再掺入固化剂继续进行搅拌,该固化剂可以是水泥,固化剂的掺入量为15%(重量比),待搅拌均匀后,形成泥饼再转移出来运送至固化堆放场地待用;待泥饼在固化堆放场地上形成有一定强度且含水率低于40%时即可进入铺设于防渗层,作为生态河堤结构的一部分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疏浚河道中的底泥,将河道底泥12脱水并加入稳定剂和固化剂,将河道底泥12晾晒以达到设定强度;
在河道的堤岸上铺设防渗层11,并对应砌筑挡墙14,在防渗层11上且挡墙14围成的区域内填充河道底泥12;
在河道底泥12的顶部覆盖一层覆盖层13,在覆盖层13的顶部铺设种植土151并在种植土151中种植植物152;
此时覆盖层13、挡墙14和防渗层11将河道底泥12包围起来,有效防止河道底泥12中的污染物向外渗漏,能够保证安全性,且该方法可以将河道中疏浚的底泥直接用于建造该河道的河堤结构,不需要来回运输,节省了运输成本,且河道底泥12用于筑堤,减小了处理成本和建筑成本。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生态河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铺设于河道堤岸的表面的防渗层,所述防渗层的顶面砌筑有相互交错的若干挡墙,以围合形成若干填充空间;
填充于所述填充空间中且经固化处理的河道底泥;
铺设于所述河道底泥的顶部的覆盖层,以防止所述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向外扩散;以及
覆盖于所述覆盖层上的绿植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河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碎石层、附铁基生物炭层以及蒙脱石黏土矿物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河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由蒙脱石黏土矿物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河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绿植层包括铺设于所述覆盖层上的种植土以及种植于所述种植土中的植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河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由蒙脱石黏土矿物制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河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底泥经脱水处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河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层、所述河道底泥、所述覆盖层和所述绿植层之间均铺设有土工布。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