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护栏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装组合护栏。
背景技术:
如今在外面随处都可见到护栏,马路上用于隔离左右车辆的护栏,路边为绿化带安装的护栏,还有用护栏当做围墙作为装饰等等,各式各样的护栏已经遍布大街小巷;因此护栏的外观和安装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不影响护栏强度的情况下还需要达到人们审美的需求,护栏的原始材料多选用木塑挤压成型,后加入钢衬保证强度,加工略复杂;在安装护栏时不能占用较长时间,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现在的一些护栏多采用焊接或者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来安装,影响美观,耗时长,还需要专业工人去安装。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快装组合护栏,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装组合护栏,包括:多个大立柱、多个小立柱、上横梁、下横梁、多个柱帽、多个柱脚,所述大立柱的上端设有所述柱帽,下端设有所述柱脚,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大立柱,多个所述小立柱均设在所述上横梁、所述下横梁之间,所述大立柱内部设有用于连接所述上横梁的端部和所述下横梁的端部的卡接装置。
优选的是,所述卡接装置包括底座、压缩弹簧、活动杆,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大立柱下端的内部,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和所述活动杆的下表面。
优选的是,所述大立柱对称的两个侧面靠近其上端和下端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第一方孔;所述活动杆的主体为长方体,所述活动杆对称的两个侧面靠近该活动杆上端和下端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方孔选择性地对应。
优选的是,还包括多个所述连接块,所述小立柱的上端通过所述连接块与所述上横梁连接,所述小立柱的下端通过所述连接块与所述下横梁连接,所述连接块包括卡扣、嵌块,所述嵌块与所述小立柱的端部连接,所述卡扣设置在所述嵌块上,上方的所述卡扣与所述上横梁的下表面连接,下方的所述卡扣与所述下横梁的上表面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卡扣包括固定块、弧形片,所述固定块的两侧对称设有两个所述弧形片。
优选的是,所述弧形片为弹性件。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向外伸出的连接部,所述上横梁的端部与上方的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下横梁的端部与下方的所述连接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上横梁为中空结构,且其下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与所述小立柱的端部相对应,所述上横梁的下表面相邻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为曲面,所述第二凹槽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二方孔,所述第二方孔与所述卡扣相对应。
优选的是,所述大立柱和所述小立柱均为中空结构,且两者的横截面均为正方形,所述大立柱的内部设有加强筋。
优选的是,所述大立柱、所述小立柱、所述上横梁、所述下横梁均为木塑包覆铝材挤压成型,且上述所有部件的内表面均被挤压出多个加强凸出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的安装均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操作简单且不需要专业的安装工人,卡接的方式大大的节省了安装时间,且在不影响护栏正常使用强度的情况下,又可达到美观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的正面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中大立柱内部卡接装置受外力作用下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中活动杆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中活动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中连接块与上横梁和小立柱连接的正面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中连接块与上横梁和小立柱连接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中上横梁或下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中大立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中大立柱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中上横梁或下横梁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中小立柱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1为大立柱、1-1第一方孔、1-2为加强筋、2为小立柱、3为上横梁、3-1为第二凹槽、3-2为第二方孔、4为下横梁、5为连接块、5-1为卡扣、5-1-1为固定块、5-1-2为弧形片、5-2为嵌块、6为柱帽、7为柱脚、8为卡接装置、8-1为底座、8-2为压缩弹簧、8-3为活动杆、8-4为第一凹槽、8-5为连接部、a加强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装组合护栏,包括:多个大立柱1、多个小立柱2、上横梁3、下横梁4、多个柱帽6、多个柱脚7,所述大立柱1的上端设有所述柱帽6,下端设有所述柱脚7,所述上横梁3和所述下横梁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大立柱1,多个所述小立柱2均设在所述上横梁3、所述下横梁4之间,所述大立柱1内部设有用于连接所述上横梁3的端部和所述下横梁4的端部的卡接装置8。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小立柱2与上横梁3和下横梁4通过卡接的方式可拆卸连接,大立柱1与上横梁3和下横梁4通过大立柱1内部的卡接装置8连接,柱帽6和柱脚7均采用卡接的方式与大立柱1连接,整个护栏的安装均为卡接的方式。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护栏的安装均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操作简单且不需要专业的安装工人,卡接的方式大大的节省了安装时间,且在不影响护栏正常使用强度的情况下,又可达到美观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装置8包括底座8-1、压缩弹簧8-2、活动杆8-3,所述底座8-1固定连接在所述大立柱1下端的内部,所述压缩弹簧8-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底座8-1的上表面和所述活动杆8-3的下表面。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固定在大立柱1下端的底座8-1用于限制压缩弹簧8-2和活动杆8-3竖直方向的位移,压缩弹簧8-2的两端与底座8-1的上表面和活动杆8-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活动杆8-3用于连接上横梁3和下横梁4,可将两者的端部卡在大立柱1内,限制上横梁3和下横梁4的水平和竖直方向的位移,活动杆8-3可随压缩弹簧8-2一起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卡接装置8设于大立柱1内部,通过活动杆8-3可固定上横梁3和下横梁4,结构简单,可实现拆装方便且节省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大立柱1对称的两个侧面靠近其上端和下端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第一方孔1-1;所述活动杆8-3的主体为长方体,所述活动杆8-3对称的两个侧面靠近该活动杆8-3上端和下端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8-4,所述第一凹槽8-4与所述第一方孔1-1选择性地对应。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设置在大立柱1内的卡接装置8处在自然状态时,活动杆8-3上的第一凹槽8-4高于第一方孔1-1的水平位置,当用外力向下推动活动杆8-3,活动杆8-3向下运动使压缩弹簧8-2受力压缩,活动杆8-3上端和下端的第一凹槽8-4同时向下移动,分别与大立柱1上端和下端的第一方孔1-1平齐,此时上横梁3、下横梁4的端部可通过第一方孔1-1插入第一凹槽8-4,最后撤掉外力,压缩弹簧8-2储存的变形能给活动杆8-3向上的力,第一凹槽8-4和第一方孔1-1均限制上横梁3、下横梁4在各个方向的运动,最后再将柱帽6卡接在大立柱1上端,完成安装;第一方孔1-1的位置不限制于在大立柱1的两个对称的侧面,如护栏拐角处的大立柱1上,第一方孔1-1可设置在大立柱1相邻的两个侧面上,同样第一凹槽8-4的位置不限制于在活动杆8-3对称的两个侧面,护栏的拐角处选用的活动杆8-3,第一凹槽8-4可设在相邻的两个侧面上,与第一凹槽8-4相对应的其它结构的位置也相应的改变。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仅通过外力便可快速将上横梁3和下横梁4与大立柱1通过卡接装置8连接,操作非常简单,不需要技术含量,且压缩弹簧8-2的变性能有效的将上横梁3和下横梁4的端部锁紧在第一凹槽8-4内,连接牢固,不易脱出变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连接块5,所述小立柱2的上端通过所述连接块5与所述上横梁3连接,所述小立柱2的下端通过所述连接块5与所述下横梁4连接,所述连接块5包括卡扣5-1、嵌块5-2,所述嵌块5-2与所述小立柱2的端部连接,所述卡扣5-1设置在所述嵌块5-2上,上方的所述卡扣5-1与所述上横梁3的下表面连接,下方的所述卡扣5-1与所述下横梁4的上表面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连接块5可将小立柱2连接在上横梁3、下横梁4上,卡扣5-1用于与上横梁3的下表面、下横梁4的上表面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嵌块5-2用于与小立柱2的端部过盈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可通过连接块5牢固的将小立柱2连接在上横梁3和下横梁4之间,仅通过外力就可完成安装,操作简单。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扣5-1包括固定块5-1-1、弧形片5-1-2,所述固定块5-1-1的两侧对称设有两个所述弧形片5-1-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固定块5-1-1和弧形片5-1-2的下端均与嵌块5-2固定连接,固定块5-1-1可防止在弧形片5-1-2使用时变形过大受力损坏,弧形片5-1-2可与上横梁3或下横梁4卡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外力可改变两个弧形片5-1-2的最大间距,固定块5-1-1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弧形片5-1-2受力过大而损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弧形片5-1-2为弹性件。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弧形片5-1-2选用既可保证强度又可回弹的弹性件,弧形片5-1-2在使用时需用外力将两个弧形片5-1-2的最大间距变小,使其可插入上横梁3或下横梁4,随之撤去外力,已经插入的两个弧形片5-1-2可回弹到最大间距,便可卡住。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弧形片5-1-2选用弹性件变形和回弹效果较好,不易损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8-4内设有向外伸出的连接部8-5,所述上横梁3的端部与上方的所述连接部8-5连接,所述下横梁4的端部与下方的所述连接部8-5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设置在大立柱1内的卡接装置8处在自然状态时,活动杆8-3上的第一凹槽8-4高于第一方孔1-1的水平位置,当活动杆8-3受力下压时,第一凹槽8-4便向下移动,与第一方孔1-1平齐,此时上横梁3或下横梁4的端部可通过第一方孔1-1插入第一凹槽8-4和连接部8-5之间的缝隙,第一凹槽8-4和连接部8-5共同限制了上横梁3和下横梁4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连接牢固。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连接部8-5辅助限制了上横梁3和下横梁4的位移,并且可保证两者的端部在受力时不易变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横梁3为中空结构,且其下表面设有第二凹槽3-1,所述第二凹槽3-1的宽度与所述小立柱2的端部相对应,所述上横梁3的下表面相邻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为曲面,所述第二凹槽3-1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二方孔3-2,所述第二方孔3-2与所述卡扣5-1相对应。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下横梁4与上横梁3的结构相同,安装时,两者上下对称设置在多个小立柱2的两端,第二凹槽3-1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小立柱2端部的活动,上横梁3和下横梁4的两个侧面设置为曲面,一是为了美观方便人手把扶,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横梁的强度;连接块5与上横梁3或下横梁4连接时,用外力将卡扣5-1的两个弧形片5-1-2的最大间距变小,使其可插入第二方孔3-2,当卡扣5-1完全插入第二方孔3-2内时,弧形片5-1-2撤去外力后回弹至原形状,两个弧形片5-1-2的最大间距大于所述第二方孔3-2的宽度,第二方孔3-2的宽度刚好可使卡扣5-1的最底部通过,卡扣5-1卡在第二方孔3-2内部,嵌块5-2的上表面与第二凹槽3-1的下表面贴合。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上横梁3和下横梁4的第二方孔3-2可与卡扣5-1完美配合,将连接块5牢固的卡接,不会轻易脱出,上横梁3和下横梁4的截面形状增加了强度,也美化了外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大立柱1和所述小立柱2均为中空结构,且两者的横截面均为正方形,所述大立柱1的内部设有加强筋1-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因大立柱1的横截面尺寸较大,故需要加强筋1-2来增加其强度,加强筋1-2设在大立柱1的内表面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卡接装置8的水平位移,使其更加牢固。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横截面均为正方形,便于加工安装,加强筋1-2可增加大立柱1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大立柱1、所述小立柱2、所述上横梁3、所述下横梁4均为木塑包覆铝材挤压成型,且上述所有部件的内表面均被挤压出多个加强凸出部a。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木塑是将塑料和木质粉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经热挤压成型的板材,木塑包覆铝材是将铝材包裹在木塑内,与木塑共同挤压成型,表面外观趋近于原木质感,因大立柱1、小立柱2、上横梁3、下横梁4均为木塑包覆铝材挤压成型的中空结构,故挤压出多个加强凸出部a可增加部件的强度,使其受力均匀。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采用木塑包覆铝材挤压成新的板材,在不影响护栏强度的情况下又可达到美观的效果,加强凸出部a增加了护栏的强度,受力均匀,在普通外力下不易受损。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1.一种快装组合护栏,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大立柱(1)、多个小立柱(2)、上横梁(3)、下横梁(4)、多个柱帽(6)、多个柱脚(7),所述大立柱(1)的上端设有所述柱帽(6),下端设有所述柱脚(7),所述上横梁(3)和所述下横梁(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大立柱(1),多个所述小立柱(2)均设在所述上横梁(3)、所述下横梁(4)之间,所述大立柱(1)内部设有用于连接所述上横梁(3)的端部和所述下横梁(4)的端部的卡接装置(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装置(8)包括底座(8-1)、压缩弹簧(8-2)、活动杆(8-3),所述底座(8-1)固定连接在所述大立柱(1)下端的内部,所述压缩弹簧(8-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底座(8-1)的上表面和所述活动杆(8-3)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立柱(1)对称的两个侧面靠近其上端和下端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第一方孔(1-1);
所述活动杆(8-3)的主体为长方体,所述活动杆(8-3)对称的两个侧面靠近该活动杆(8-3)上端和下端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8-4),所述第一凹槽(8-4)与所述第一方孔(1-1)选择性地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连接块(5),所述小立柱(2)的上端通过所述连接块(5)与所述上横梁(3)连接,所述小立柱(2)的下端通过所述连接块(5)与所述下横梁(4)连接,所述连接块(5)包括卡扣(5-1)、嵌块(5-2),所述嵌块(5-2)与所述小立柱(2)的端部连接,所述卡扣(5-1)设置在所述嵌块(5-2)上,上方的所述卡扣(5-1)与所述上横梁(3)的下表面连接,下方的所述卡扣(5-1)与所述下横梁(4)的上表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5-1)包括固定块(5-1-1)、弧形片(5-1-2),所述固定块(5-1-1)的两侧对称设有两个所述弧形片(5-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片(5-1-2)为弹性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8-4)内设有向外伸出的连接部(8-5),所述上横梁(3)的端部与上方的所述连接部(8-5)连接,所述下横梁(4)的端部与下方的所述连接部(8-5)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3)为中空结构,且其下表面设有第二凹槽(3-1),所述第二凹槽(3-1)的宽度与所述小立柱(2)的端部相对应,所述上横梁(3)的下表面相邻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为曲面,所述第二凹槽(3-1)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二方孔(3-2),所述第二方孔(3-2)与所述卡扣(5-1)相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立柱(1)和所述小立柱(2)均为中空结构,且两者的横截面均为正方形,所述大立柱(1)的内部设有加强筋(1-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装组合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立柱(1)、所述小立柱(2)、所述上横梁(3)、所述下横梁(4)均为木塑包覆铝材挤压成型,且上述所有部件的内表面均被挤压出多个加强凸出部(a)。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