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管铆压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铜管铆压装置。
背景技术:
散热片主要用于电子元件散热,部分散热片需要配合散热铜管一起使用,散热片直接与发热电子元件接触,散热铜管将热量传递至散热风扇处。现有的散热铜管一般由人工铆压,工作人员将散热铜管原料放置于治具中,再启动上下移动的铆压块进行上下铆压。这种方式具有两个缺点:第一,在上下铆压的过程中会有潜在的压手风险,还需额外设置红外护手装置,增加了成本,并且在上下铆压的过程中无法看到铆压的过程,不利于调试;第二,如散热铜管过长,则需要更换面积更大的铆压块,增加了成本。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铜管铆压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散热铜管铆压装置,包括工作台、龙门架;所述龙门架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还包括至少一组铆压组件;所述铆压组件包括铆压轮、散热管治具;所述铆压轮通过一左右滑轨副设置于所述龙门架下部,该所述左右滑轨副驱动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散热管治具用于放置散热管,其通过一前后滑轨副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部,并位于所述龙门架的下方,该所述前后滑轨副驱动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该所述散热管治具通过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进行前后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与所述铆压轮相接触,实现铆压。
进一步的,所述铆压组件设有两组,并分别设置于对应设置于所述龙门架下部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的,还包括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块、第三驱动装置;所述定位块设置于所述前后滑轨副上;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与所述定位块驱动连接,该所述定位块可通过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驱动上下移动,在移动至最下端时能压住所述散热管治具防止其跑位。
进一步的,所述左右滑轨副包括固定板、限位块、左右丝杠;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龙门架下部;所述铆压轮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限位块对应设置于所述铆压轮上;所述左右丝杠与所述限位块螺纹链接,并向外贯穿出所述龙门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左右丝杠驱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后滑轨副包括前后滑轨、前后滑块、支架安装座;所述前后滑轨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部;所述前后滑块与所述前后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支架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前后滑块驱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管治具内设有放置槽,上部设有限位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选用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选用液压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驱动装置选用气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工作效率高、通用性强、成本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两组铆压组件,可分别替换加工,在一组进行铆压的同时,另一组可进行上下料的工作,加快了工作效率;铆压组件包括铆压轮、散热管治具,散热治具带动散热管移动至铆压轮下方互相挤压铆压,对比于以往上下垂直铆压的方式,本装置不需额外设置红外护手装置,并且,前后平移铆压的方式能够在工作时看清过程,更加便捷调试,也能在不更换铆压块的情况下加工长度较长的散热管,具有制作成本低、通用性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0、工作台;11、龙门架;20、铆压轮;21、第一驱动装置;22、固定板;23、限位块;24、左右丝杠;30、散热管治具;31、放置槽;32、限位板;33、镶块;34、第二驱动装置;35、前后滑轨;36、前后滑块;37、支架安装座;40、定位装置;41、定位块;42、第三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附图均采用简化的形式并均使用非精准的比列,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散热铜管铆压装置,包括工作台10、龙门架11;所述龙门架11设置于所述工作台10上,还包括铆压组件、定位装置40;所述铆压组件设有两组,并分别设置于对应设置于所述龙门架11下部的左右两侧;所述铆压组件包括铆压轮20、散热管治具30;通过设有两组铆压组件,可分别替换加工,在一组进行铆压的同时,另一组可进行上下料的工作,加快了工作效率;
所述铆压轮20通过一左右滑轨副设置于所述龙门架11下部,该所述左右滑轨副驱动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21;所述左右滑轨副包括固定板22、限位块23、左右丝杠24;所述固定板22设置于所述龙门架11下部;所述铆压轮20设置于所述固定板22之间;所述限位块23对应设置于所述铆压轮20上;所述左右丝杠24与所述限位块23螺纹链接,并向外贯穿出所述龙门架11;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左右丝杠24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选用电机;铆压轮20可通过左右滑轨副改变左右的位置,适应不同的加工需求;
所述散热管治具30用于放置散热管,其通过一前后滑轨副设置于所述工作台10上部,并位于所述龙门架11的下方,该所述前后滑轨副驱动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34,该所述散热管治具30通过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4的驱动进行前后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与所述铆压轮20相接触,实现铆压;所述前后滑轨副包括前后滑轨35、前后滑块36、支架安装座37;所述前后滑轨35设置于所述工作台10上部;所述前后滑块36与所述前后滑轨35滑动连接;所述支架安装座37设置于所述工作台10上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前后滑块36驱动连接;所述散热管治具30内设有放置槽31,上部设有限位板32;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4选用液压缸;放置槽31上可通过放置不同的镶块33,镶块33上具有不同形状的型腔,以此不同形状需求的散热管,具有通用性强的优点;
所述定位装置40包括定位块41、第三驱动装置42;所述定位块41设置于所述前后滑轨副上;所述第三驱动装置42与所述定位块41驱动连接,该所述定位块41可通过所述第三驱动装置42的驱动上下移动,在移动至最下端时能压住所述散热管治具30上的限位板32防止其跑位;所述第三驱动装置42选用气缸。
工作原理:首先,先将需要铆压的散热管放置于放置槽31上的镶块33上,再对应装上限位板32,随后启动定位装置40对限位板32压紧,随后启动装置,散热管治具30随着前后滑轨35滑动至铆压轮20的下方,通过互相挤压完成铆压。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
1.一种散热铜管铆压装置,包括工作台、龙门架;所述龙门架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组铆压组件;所述铆压组件包括铆压轮、散热管治具;所述铆压轮通过一左右滑轨副设置于所述龙门架下部,该所述左右滑轨副驱动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散热管治具用于放置散热管,其通过一前后滑轨副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部,并位于所述龙门架的下方,该所述前后滑轨副驱动连接有第二驱动装置,该所述散热管治具通过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进行前后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与所述铆压轮相接触,实现铆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铜管铆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压组件设有两组,并分别设置于对应设置于所述龙门架下部的左右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铜管铆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块、第三驱动装置;所述定位块设置于所述前后滑轨副上;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与所述定位块驱动连接,该所述定位块可通过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驱动上下移动,在移动至最下端时能压住所述散热管治具防止其跑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铜管铆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滑轨副包括固定板、限位块、左右丝杠;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龙门架下部;所述铆压轮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限位块对应设置于所述铆压轮上;所述左右丝杠与所述限位块螺纹链接,并向外贯穿出所述龙门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左右丝杠驱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铜管铆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滑轨副包括前后滑轨、前后滑块、支架安装座;所述前后滑轨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部;所述前后滑块与所述前后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支架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前后滑块驱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铜管铆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治具内设有放置槽,上部设有限位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铜管铆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选用电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铜管铆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选用液压缸。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铜管铆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装置选用气缸。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