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是可自动脱模的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摸具在模压之后,容易造成工件难以与下模脱模,以往的做法是在工件上刷涂润滑剂,然后用撬棒等将配件从下模中撬出,但是这种操作方式费事、费力、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工件脱模效率低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自动脱模的模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自动脱模的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侧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勾住托钩的上拉钩,下模上设有用于定位托钩的定位槽,定位槽位于下模的加工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上拉钩的材质为弹簧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托钩由托块和钩体组成,钩体一端固定在托块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钩体的材质为碳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在下模的加工槽内预埋一个托钩,利用上模一侧的上拉钩勾住托钩,从而将工件从下模内拉出。这种操作方式不需要使用润滑剂,效率较高,且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模,2.下模,3.上拉钩,4.定位槽,5.加工槽,6.托钩。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可自动脱模的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上模1侧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勾住托钩6的上拉钩3,下模2上设有用于定位托钩6的定位槽4,定位槽4位于下模2的加工槽5内。上拉钩3的材质为弹簧钢。托钩6由托块和钩体组成,钩体一端固定在托块上。钩体的材质为碳钢。
如附图1所示,上拉钩3随上模1一起上下移动,托钩6的托块置于下模2的定位槽4内,托钩6的钩体位于上拉钩3的正下方。作业时,当上模往1下压,上拉钩3随上模1一起下移,上拉钩3碰触到托钩6的钩体时,由于上拉钩3具有弹性,会导致上拉钩3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得上拉钩3卡入托钩6的钩体中。完成配件模压后,上模1上升,上拉钩3也随之上升,上拉钩3就会拉起托钩6同步上升,上升的托钩6就会将模压后的工件从下模2的加工槽5内顶出,完成自动脱模,然后操作者只需将托钩6取下并放回下模2的定位槽4内。
1.一种可自动脱模的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其特征是,所述上模(1)侧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勾住托钩(6)的上拉钩(3),下模(2)上设有用于定位托钩(6)的定位槽(4),定位槽(4)位于下模(2)的加工槽(5)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脱模的模具,其特征是,所述上拉钩(3)的材质为弹簧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脱模的模具,其特征是,所述托钩(6)由托块和钩体组成,钩体一端固定在托块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自动脱模的模具,其特征是,所述钩体的材质为碳钢。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