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桥墩作为桥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桥梁主要承重结构,确保车辆平顺行驶,将车辆荷载可靠地传递到桥墩下方的桩基。桥梁上部结构与桥墩之间通常设置有支座,由于设计、施工、运营及支座存在的不当问题,桥墩经常出现滑移偏位病害,导致桥墩不能按照正常受力状态工作,甚至影响桥梁结构的运营安全,因此对于桥墩滑移偏位病害必须及时复位。采用桥墩顶推方法对桥墩进行纠偏复位时,不仅不会影响桥跨的正常使用及受力状态,而且节省投资,能有效缩短施工工期。
现有的桥梁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主梁和沿竖向设置的桥墩,桥墩用于支撑主梁。部分桥梁还包括设置在桥墩和主梁之间的盖梁,盖梁垂直分布在主梁底部且垂直固定在桥墩顶端。当桥墩发生倾斜时,需要对桥墩进行纠偏。现有技术中,在桥墩或者盖梁上安装顶升构件和顶推构件,将千斤顶竖直支撑在顶升构件和主梁之间,利用千斤顶将主梁顶升,使得主梁和桥墩分离,或者使得主梁和盖梁分离;然后将千斤顶水平支撑在顶推构件和主梁上的抵接部之间,利用千斤顶推动桥墩或者盖梁,从而达到纠偏的作用。
现有的顶推构件和顶升构件为单独的两个结构件,二者需要分别与桥墩或者盖梁连接,安装效率低;并且,每次安装均需要在桥墩或者盖梁上打孔,对桥墩或者盖梁损伤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以缓解现有的待纠偏结构的纠偏过程中需要将顶推构件和顶升构件分别安装在待纠偏结构上,施工效率低,且多次打孔对待纠偏结构损伤大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所述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用于与待纠偏结构连接,所述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包括:顶升部和顶推部,所述顶升部包括水平支撑面;
所述顶推部与所述顶升部连接,所述顶推部包括竖向支撑面;
所述顶升部或者顶推部与待纠偏结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部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筋板和第一支撑板,且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一支撑板垂直,所述第一筋板上垂直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一支撑板连接;
所述水平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一筋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一筋板均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耳板组件,所述第一耳板组件包括平行且间隔的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所述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之间的缝隙用于容纳第一筋板,所述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筋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筋板相对两侧面的第二通孔,以使所述第一筋板能够通过螺栓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一耳板组件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二耳板组件,所述第二耳板组件包括平行且间隔的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所述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之间的缝隙用于容纳第一筋板,所述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上均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筋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筋板相对两侧面的第四通孔,以使所述第一筋板能够通过螺栓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二耳板组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顶推部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二筋板和第二支撑板,且所述第二安装板和第二支撑板垂直,所述第二筋板上垂直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和第二支撑板连接;
所述竖向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板和第二筋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和第二筋板均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三耳板组件,所述第三耳板组件包括平行且间隔的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所述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之间的缝隙用于容纳第二筋板,所述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上均设置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二筋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筋板相对两侧面的第六通孔,以使所述第二筋板能够通过螺栓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三耳板组件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面上设置有第四耳板组件,所述第四耳板组件包括平行且间隔的第七耳板和第八耳板,所述第七耳板和第八耳板之间的缝隙用于容纳第二筋板,所述第七耳板和第八耳板上均设置有第七通孔,所述第二筋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筋板相对两侧面的第八通孔,以使所述第二筋板能够通过螺栓螺母组件与所述第四耳板组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板上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均设置有螺栓孔;
所述第二安装板上的螺栓孔和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螺栓孔对应连通,且连通的螺栓孔中安装有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板与待纠偏结构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用于与待纠偏结构连接,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包括:顶升部和顶推部,所述顶升部包括水平支撑面;所述顶推部与所述顶升部连接,所述顶推部包括竖向支撑面;所述顶升部或者顶推部与待纠偏结构连接。其中,待纠偏结构为位于桥梁主梁下方的主梁支撑结构,该主梁支撑结构可以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盖梁和桥墩,或者仅包括桥墩。施工时,可以将千斤顶的一端抵接在水平支撑面上,将千斤顶的另一端抵接在主梁的下表面,利用千斤顶将主梁顶升,从而使主梁和待纠偏结构分离,随后将水平放置的千斤顶抵接在竖向支撑面和主梁上的抵接部上,然后利用千斤顶结合主梁反力推动待纠偏结构,进而使待纠偏结构在竖向上复位。所述顶升部和顶推部连接,以使所述顶升部和顶推部中的一者与待纠偏结构连接即可完成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与待纠偏结构的连接,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只需要进行一次固定,安装效率高且能够减轻对待纠偏结构的伤害,能够解决施工操作空间狭小及高空作业等操作困难环境下的待纠偏结构复位,所需的人员配置少,施工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的第一支撑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的第一筋板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的第一安装板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的第二支撑板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的第二筋板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的第二安装板的示意图;
图10和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标:1-顶升部;11-第一安装板;111-第一耳板组件;112-第一通孔;12-第一筋板;121-第二通孔;122-第四通孔;13-第一支撑板;131-第二耳板组件;132-第三通孔;2-顶推部;21-第二安装板;211-第三耳板组件;212-第五通孔;22-第二筋板;221-第六通孔;222-第八通孔;23-第二支撑板;231-第四耳板组件;232-第七通孔;3-待纠偏结构;4-主梁;5-千斤顶;6-抵接部;7-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主梁4上的抵接部6是预先连接在主梁4的底部的结构,其具有沿竖向延伸的抵接平面。
如图1-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包括顶升部1和顶推部2,所述顶升部1包括水平支撑面;所述顶推部2与所述顶升部1连接,所述顶推部2包括竖向支撑面。施工时,可以先将千斤顶5的一端抵接在水平支撑面上,将千斤顶5的另一端抵接在主梁4的下表面,利用千斤顶5将主梁4顶升,从而使主梁4和待纠偏结构3分离,随后将水平放置的千斤顶5抵接在竖向支撑面和主梁4上的抵接部6上,然后利用千斤顶5结合主梁4的反力推动待纠偏结构3,进而使待纠偏结构3在竖向上复位。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只需要进行一次固定,安装效率高且能够减轻对待纠偏结构3的伤害,能够解决施工操作空间狭小或高空作业等操作困难环境下的待纠偏结构3复位,所需的人员配置少,施工成本低。
在本实施例中,待纠偏结构3为位于桥梁主梁4下方的主梁支撑结构,该主梁支撑结构可以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盖梁和桥墩,或者仅包括桥墩。
其中,当待纠偏结构3为包括盖梁和桥墩的主梁支撑结构时,由于盖梁和桥墩固定连接在一起,因而若桥墩发生倾斜,则桥墩会带动盖梁一起倾斜,此时将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与桥墩或者盖梁连接,均可以利用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对待纠偏结构3进行纠偏。
需要说明的是,待纠偏结构3与主梁4之间可以设置有支座7,由于待纠偏结构3倾斜后,支座7会被损坏,因而当利用千斤顶5将主梁4顶升而使得主梁4和待纠偏结构3之间分离时,可以对支座7进行维修或者替换,以及可以在支座7上设置滑槽或者四氟滑板以减小支座7的摩擦系数,从而便于后续纠偏过程中,利用千斤顶5结合主梁反力水平推动待纠偏结构3,以使待纠偏结构3复位。
如图1-图3所示,所述顶升部1包括第一安装板11、第一筋板12和第一支撑板13,且所述第一安装板11和第一支撑板13垂直,所述第一筋板12上垂直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1和第一支撑板13连接;所述水平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3上。
第一筋板12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1和第一支撑板13之间,且第一安装板11和第一支撑板13垂直设置,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安装板11与待纠偏结构3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则第一支撑板13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筋板12起到支撑第一支撑板13的作用,提高第一支撑板13所能承受的负荷,以增加顶升部1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第一筋板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筋板12平行且间隔设置,从而可以使第一支撑板13各个位置均能被稳定的支撑。
所述第一安装板11和第一筋板12、所述第一支撑板13和第一筋板12均为可拆卸连接。
考虑到施工成本和运输成本,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安装板11和第一筋板12、所述第一支撑板13和第一筋板12均为可拆卸连接。在使用前,可以将三者进行组装,而运输及不使用时,可以将三者分离,方便收纳和运输,减小占用的空间。
第一安装板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第一筋板12的数量可以为三个,第一支撑板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
如图4-图6所示,具体的,所述第一安装板11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耳板组件111,第一耳板组件111垂直于第一安装板11,第一耳板组件111的数量可以为九个,第一耳板组件111与第一安装板11可以为焊接,所述第一耳板组件111包括平行且间隔的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之间的间隙与第一筋板12的厚度一致,所述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之间的缝隙用于容纳第一筋板12。所述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112,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上的第一通孔112的数量可以均为两个,所述第一筋板12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筋板12相对两侧面的第二通孔121,将第一筋板12插入到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之间,然后利用螺栓贯穿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121,再用螺母锁紧,从而使第一筋板12与第一耳板组件111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板11上成排设置有多个第一耳板组件111,以使同一块第一筋板12的多个位置分别与多个第一耳板组件111连接。
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板13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二耳板组件131,第二耳板组件131垂直于第一支撑板13,第二耳板组件131的数量可以为九个,第二耳板组件131与第一安装板11可以为焊接,所述第二耳板组件131包括平行且间隔的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之间的间隙与第一筋板12的厚度一致,所述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之间的缝隙用于容纳第一筋板12。所述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上均设置有第三通孔132,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上的第三通孔132的数量可以均为两个,所述第一筋板12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筋板12相对两侧面的第四通孔122,将第一筋板12插入到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之间,然后利用螺栓贯穿第三通孔132和第四通孔122,再用螺母锁紧,从而使第一筋板12与第二耳板组件131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13上成排设置有多个第二耳板组件131,以使同一块第一筋板12的多个位置分别与多个第二耳板组件131连接。
如图7-图9所示,所述顶推部2包括第二安装板21、第二筋板22和第二支撑板23,且所述第二安装板21和第二支撑板23垂直,所述第二筋板22上垂直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1和第二支撑板23连接;所述竖向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3上。
第二筋板22设置在第二安装板21和第二支撑板23之间,且第二安装板21和第二支撑板23垂直设置,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安装板21与第一支撑板13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则第二支撑板23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筋板22起到支撑第二支撑板23的作用,提高第二支撑板23所能承受的负荷,以增加顶升部1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第二筋板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筋板22平行且间隔设置,从而可以使第二支撑板23各个位置均能被稳定的支撑。
所述第二安装板21和第二筋板22、所述第二支撑板23和第二筋板22均为可拆卸连接。
考虑到施工成本和运输成本,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安装板21和第二筋板22、所述第二支撑板23和第二筋板22均为可拆卸连接。在使用前,可以将三者进行组装,而运输及不使用时,可以将三者分离,方便收纳和运输,减小占用的空间。
具体的,所述第二安装板21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三耳板组件211,第三耳板组件211垂直于第二安装板21,第三耳板组件211的数量可以为六个,第三耳板组件211与第二安装板21可以为焊接,所述第三耳板组件211包括平行且间隔的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之间的间隙与第二筋板22的厚度一致,所述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之间的缝隙用于容纳第二筋板22,所述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上均设置有第五通孔212,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上的第五通孔212的数量可以均为两个,所述第二筋板22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筋板22相对两侧面的第六通孔221,将第二筋板22插入到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之间,然后利用螺栓贯穿第五通孔212和第六通孔221,再用螺母锁紧,从而使第二筋板22与第三耳板组件211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板21上成排设置有多个第三耳板组件211,以使同一块第二筋板22的多个位置分别与多个第三耳板组件211连接。
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板23的一面上设置有第四耳板组件231,第四耳板组件231垂直于第二支撑板23,第四耳板组件231的数量可以为六个,第四耳板组件231与第二安装板21可以为焊接,所述第四耳板组件231包括平行且间隔的第七耳板和第八耳板,第七耳板和第八耳板之间的间隙与第二筋板22的厚度一致,所述第七耳板和第八耳板之间的缝隙用于容纳第二筋板22。所述第七耳板和第八耳板上均设置有第七通孔232,所述第二筋板22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筋板22相对两侧面的第八通孔222,将第二筋板22插入到第七耳板和第八耳板之间,然后利用螺栓贯穿第七通孔232和第八通孔222,再用螺母锁紧,从而使第二筋板22与第四耳板组件231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23上成排设置有多个第四耳板组件231,以使同一块第二筋板22的多个位置分别与多个第四耳板组件231连接。
所述第二安装板21上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3上均设置有螺栓孔;所述第二安装板21上的螺栓孔和所述第一支撑板13上的螺栓孔对应连通,且连通的螺栓孔中安装有螺栓,该螺栓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21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3。
上述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上的各螺栓孔中心间距不小于螺栓孔径的3倍,螺栓孔边缘距其所在结构的端头位置不小于螺栓孔径的1.5倍,以提高支撑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中,顶升部1中的第一安装板11、第一筋板12和第一支撑板13之间通过螺栓螺母的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顶推部2中的第二安装板21、第二筋板22和第二支撑板23之间通过螺栓螺母的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且顶升部1和顶推部2还可以通过第一支撑板13上的螺纹孔、第二安装板21上的螺纹孔和螺栓固定在一起。而现有的顶升构件和顶推构件均是由钢材料焊接而形成的钢牛腿,因此相较于现有的顶升构件和顶推构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可以通过在现场拼装形成,无需进行焊接,因而不会出现因焊缝造成的质量降低问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施工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1.一种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用于与待纠偏结构(3)连接,所述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包括:顶升部(1)和顶推部(2),所述顶升部(1)包括水平支撑面;
所述顶推部(2)与所述顶升部(1)连接,所述顶推部(2)包括竖向支撑面;
所述顶升部(1)或者顶推部(2)与待纠偏结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部(1)包括第一安装板(11)、第一筋板(12)和第一支撑板(13),且所述第一安装板(11)和第一支撑板(13)垂直,所述第一筋板(12)上垂直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1)和第一支撑板(13)连接;
所述水平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1)和第一筋板(12)、所述第一支撑板(13)和第一筋板(12)均为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1)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耳板组件(111),所述第一耳板组件(111)包括平行且间隔的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所述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之间的缝隙用于容纳第一筋板(12),所述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112),所述第一筋板(12)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筋板(12)相对两侧面的第二通孔(121),以使所述第一筋板(12)能够通过螺栓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一耳板组件(111)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板(13)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二耳板组件(131),所述第二耳板组件(131)包括平行且间隔的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所述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之间的缝隙用于容纳第一筋板(12),所述第三耳板和第四耳板上均设置有第三通孔(132),所述第一筋板(12)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筋板(12)相对两侧面的第四通孔(122),以使所述第一筋板(12)能够通过螺栓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二耳板组件(13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部(2)包括第二安装板(21)、第二筋板(22)和第二支撑板(23),且所述第二安装板(21)和第二支撑板(23)垂直,所述第二筋板(22)上垂直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1)和第二支撑板(23)连接;
所述竖向支撑面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3)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21)和第二筋板(22)、所述第二支撑板(23)和第二筋板(22)均为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21)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三耳板组件(211),所述第三耳板组件(211)包括平行且间隔的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所述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之间的缝隙用于容纳第二筋板(22),所述第五耳板和第六耳板上均设置有第五通孔(212),所述第二筋板(22)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筋板(22)相对两侧面的第六通孔(221),以使所述第二筋板(22)能够通过螺栓螺母组件与所述第三耳板组件(211)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板(23)的一面上设置有第四耳板组件(231),所述第四耳板组件(231)包括平行且间隔的第七耳板和第八耳板,所述第七耳板和第八耳板之间的缝隙用于容纳第二筋板(22),所述第七耳板和第八耳板上均设置有第七通孔(232),所述第二筋板(22)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筋板(22)相对两侧面的第八通孔(222),以使所述第二筋板(22)能够通过螺栓螺母组件与所述第四耳板组件(23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21)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3)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21)上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3)上均设置有螺栓孔;
所述第二安装板(21)上的螺栓孔和所述第一支撑板(13)上的螺栓孔对应连通,且连通的螺栓孔中安装有螺栓,该螺栓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21)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3)。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桥梁纠偏的反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1)与待纠偏结构(3)通过螺栓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