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2-01  84


本实用新型涉及级进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级进模具最后一步连剪带折带料的料点无法压毛刺而产生出来的毛刺问题,不能满足产品要求与制造工艺的同时加工,需要多重加工步骤,多重步骤更换加工不但影响产品的尺寸与精度,且存在生产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高的现象。因此,缺陷十分明显,亟需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其包括上模座、位于上模座的下方的下模座、设置于上模座的第一凸模芯、设置于上模座的导柱、设置于下模座的第一凹模腔、升降设置于下模座的顶针、设置于下模座并用于驱动顶针复位的弹性复位件、嵌装于下模座并与导柱滑动连接的导套、设置于下模座的第二凹模腔及均设置于上模座的第二凸模芯和折弯凸模芯,所述第一凸模芯的底端突伸至上模座外,所述顶针突伸至第一凹模腔内,所述第二凸模芯的底端和折弯凸模芯的底端均突伸至上模座外,所述第二凸模芯突伸出上模座的长度大于折弯凸模芯突伸出上模座的长度,所述第二凸模芯和折弯凸模芯均能够突伸至第二凹模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座的顶部连接有上连接组件,所述下模座的底部连接有下连接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组件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接的上托板和上垫脚板,所述上垫脚板内置有弹性顶板,所述弹性顶板经由打杆与上模座连接,所述上垫脚板与上模座抵触。

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座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接的上模板、上垫板、上夹板、止挡板和脱料板,所述第一凸模芯、第二凸模芯和折弯凸模芯均突伸至脱料板外。

进一步地,所述脱料板嵌设有脱板入子,所述脱板入子与第二凹模腔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下连接组件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下托板和下垫脚板,所述下垫脚板与下模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座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连接板、下垫板和下模板,所述第一凹模腔和第二凹模腔设置于下模板。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板嵌装有下模滑块,所述第二凹模腔位于下模滑块。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弹簧。

进一步地,第一凸模芯与第一凹模腔之间具有负刀口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先通过第一凸模芯与第一凹模腔配合以在带料的料点位置形成折弯台阶,再通过第二凸模芯和折弯凸模芯分别与第二凹模腔配合以完成连剪带折加工,该加工方式能够产生正常冲裁时产生的踏脚带,克服了现有级进模具在最后一步连剪带折带料的料点无法压毛刺而产生出来的毛刺问题,节省了大量人工去毛刺或机器去毛刺的成本和时间,简化了加工生产的工艺步骤,降低了生产的劳动强度,避免了因需要打磨带来的打磨痕,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满足了客户对产品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截面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模座;2、下模座;3、第一凸模芯;4、导柱;5、第一凹模腔;6、顶针;7、弹性复位件;9、导套;10、第二凹模腔;11、第二凸模芯;12、折弯凸模芯;13、上连接组件;14、下连接组件;15、上托板;16、上垫脚板;17、弹性顶板;18、打杆;19、上模板;20、上垫板;21、上夹板;22、止挡板;23、脱料板;24、脱板入子;25、下托板;26、下垫脚板;27、连接板;28、下垫板;29、下模板;30、下模滑块;31、等高锁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其包括上模座1、位于上模座1的下方的下模座2、设置于上模座1的第一凸模芯3、设置于上模座1的导柱4、设置于下模座2的第一凹模腔5、升降设置于下模座2的顶针6、设置于下模座2并用于驱动顶针6复位的弹性复位件7、嵌装于下模座2并与导柱4滑动连接的导套9、设置于下模座2的第二凹模腔10及均设置于上模座1的第二凸模芯11和折弯凸模芯12,所述第一凸模芯3的底端突伸至上模座1外,所述顶针6突伸至第一凹模腔5内,所述第二凸模芯11的底端和折弯凸模芯12的底端均突伸至上模座1外,所述第二凸模芯11突伸出上模座1的长度大于折弯凸模芯12突伸出上模座1的长度,所述第二凸模芯11和折弯凸模芯12均能够突伸至第二凹模腔10内。

实际使用时,带有料点的带料沿着加工的方向在级进模具内有序地移动,带料上的每个料点依次移动至第一凸模芯3和第二凸模芯11处,当带料上两个不同位置的料点分别处于第一凸模芯3和第二凸模芯11的位置,即带料上待初步折弯的料点处于第一凸模芯3处,带料上待剪切并最终折弯的料点处于第二凸模芯11和折弯凸模芯12处时,上模座1与下模座2合模,第一凸模芯3将带料上的料点朝第一凹模腔5内折弯,使得带料的料点处形成一个向下的折弯台阶,此时弹性复位件7被压缩,顶针6向下移动,同时第二凸模芯11将带有折弯台阶的料点进行剪切,且折弯凸模芯12再作用在剪切后的带料上,以对带料进行折弯处理,使得带料加工成所需的结构形状;当上模座1与下模座2开模后,顶针6在弹性复位件7的回弹力作用下上移,上移的顶针6抵触带料,以便于带料脱模,从而便于带料移动。通过导柱4与导套9滑动配合,不但提高了上模座1与下模座2开模或合模的稳定性,还起到定位的作用,保证了对带料加工的精度。

第一凸模芯3与第一凹模腔5之间具有负刀口间隙,即第一凸模芯3的宽度大于第一凹模腔5的内腔宽度,使得第一凸模芯3不能突伸至第一凹模腔5内,从而使得第一凸模芯3将带料的料点处挤进第一凹模腔5内,从而使得带料的料点处形成折弯台阶,料点的正面就会有正常冲裁时的踏脚带,折弯凸模芯12与第二凹模腔10之间具有正刀口间隙,第一凸模芯3和第二凸模芯11均设置成可调节刀口间隙的冲头,方便实际操作中调整刀口间隙。

本实用新型先通过第一凸模芯3与第一凹模腔5配合以在带料的料点位置形成折弯台阶,再通过第二凸模芯11和折弯凸模芯12分别与第二凹模腔10配合以完成连剪带折加工,该加工方式能够产生正常冲裁时产生的踏脚带,克服了现有级进模具在最后一步连剪带折带料的料点无法压毛刺而产生出来的毛刺问题,节省了大量人工去毛刺或机器去毛刺的成本和时间,简化了加工生产的工艺步骤,降低了生产的劳动强度,避免了因需要打磨带来的打磨痕,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满足了客户对产品的需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座1的顶部连接有上连接组件13,所述下模座2的底部连接有下连接组件14,上连接组件13与冲压机的冲压头连接,下连接组件14固定连接于冲压机的承载台。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接组件13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接的上托板15和上垫脚板16,所述上垫脚板16内置有弹性顶板17,所述弹性顶板17经由打杆18与上模座1连接,所述上垫脚板16与上模座1抵触,所述弹性顶板17包括优力胶件及与优力胶件连接的平板件,所述打杆18与平板件连接,该结构设计的上连接组件13,组装和维护方便、快捷,弹性顶板17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座1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接的上模板19、上垫板20、上夹板21、止挡板22和脱料板23,所述上模板19、上垫板20、上夹板21、止挡板22和脱料板23经由等高锁紧件31锁紧在一起,所述等高锁紧件31包括等高套筒和螺丝,所述第一凸模芯3、第二凸模芯11和折弯凸模芯12均突伸至脱料板23外;所述脱料板23嵌设有脱板入子24,所述脱板入子24与第二凹模腔10对应设置。当上模座1与下模座2合模后,脱料板23和脱板入子24先压住带料,冲压机继续驱动上模座1向下移动,使得第一凸模芯3的底端突伸至第一凹模腔5内,第二凸模芯11的底端和折弯凸模芯12的底端先后突伸至第二凹模腔10内,以完成对带料进行加工处理。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连接组件14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下托板25和下垫脚板26,所述下垫脚板26与下模座2连接。该结构设计的下连接组件14,组装和维护方便、快捷。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座2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连接板27、下垫板28和下模板29,所述第一凹模腔5和第二凹模腔10均设置于下模板29。实现了下模座2的模块化,组装和维护方便、快捷。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板29嵌装有下模滑块30,所述第二凹模腔10位于下模滑块30。根据对带料的不同加工需求,需要不同的尺寸、形状的第二凹模腔10时,只需更换不同的下模滑块30即可,更换和维护方便,降低了模具的成本。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7为弹簧,弹簧的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弹性好。

本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自由组合。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位于上模座的下方的下模座、设置于上模座的第一凸模芯、设置于上模座的导柱、设置于下模座的第一凹模腔、升降设置于下模座的顶针、设置于下模座并用于驱动顶针复位的弹性复位件、嵌装于下模座并与导柱滑动连接的导套、设置于下模座的第二凹模腔及均设置于上模座的第二凸模芯和折弯凸模芯,所述第一凸模芯的底端突伸至上模座外,所述顶针突伸至第一凹模腔内,所述第二凸模芯的底端和折弯凸模芯的底端均突伸至上模座外,所述第二凸模芯突伸出上模座的长度大于折弯凸模芯突伸出上模座的长度,所述第二凸模芯和折弯凸模芯均能够突伸至第二凹模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的顶部连接有上连接组件,所述下模座的底部连接有下连接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组件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接的上托板和上垫脚板,所述上垫脚板内置有弹性顶板,所述弹性顶板经由打杆与上模座连接,所述上垫脚板与上模座抵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接的上模板、上垫板、上夹板、止挡板和脱料板,所述第一凸模芯、第二凸模芯和折弯凸模芯均突伸至脱料板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料板嵌设有脱板入子,所述脱板入子与第二凹模腔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组件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下托板和下垫脚板,所述下垫脚板与下模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连接板、下垫板和下模板,所述第一凹模腔和第二凹模腔均设置于下模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嵌装有下模滑块,所述第二凹模腔位于下模滑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模芯与第一凹模腔之间具有负刀口间隙。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级进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包括上模座、下模座、第一凸模芯、导柱、第一凹模腔、顶针、弹性复位件、导套、第二凹模腔、第二凸模芯和折弯凸模芯,顶针能够突伸至第一凹模腔内,第一凸模芯、第二凸模芯和折弯凸模芯均突伸出上模座,第二凸模芯突伸出上模座的长度大于折弯凸模芯突伸出上模座的长度,第二凸模芯和折弯凸模芯均能突伸至第二凹模腔内。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级进模具在最后一步连剪带折带料的料点无法压毛刺而产生出来的毛刺问题,节省了大量去毛刺的成本和时间,避免因需要打磨带来的打磨痕,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满足了客户对产品的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陈蒙恩;彭德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益铭模具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0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0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