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教学模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
背景技术:
机械零件的形状往往是由两个以上的基本立体,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组合时会产生两立体相交情况,两立体相交称为两立体相贯,它们表面形成的交线称作相贯线;现有的教学模型中,往往都是单体模型,缺乏对比性,不便于教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旨在解决使用现有单体模型不便教学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包括基体圆柱、第一工作圆柱和第二工作圆柱;基体圆柱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面;第一工作圆柱的一端设有用于在第一工作状态下与所述基体圆柱的柱面配合形成第一相贯线的第一接触面,且内部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工作圆柱能够置入所述第一通孔内,且一端设有用于在第一工作状态与所述基体圆柱的柱面配合形成第二相贯线的第二接触面;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连接面相配合,使所述基体圆柱、所述第一工作圆柱和所述第二工作圆柱拼合形成圆柱结构;所述基体圆柱、所述第一工作圆柱和所述第二工作圆柱通过磁性组件吸合。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包括第三工作圆柱,所述第二工作圆柱上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三工作圆柱置入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三工作圆柱的一端设有用于在第一工作状态与所述基体圆柱的柱面配合形成第三相贯线的第三接触面。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基体圆柱的外壁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工作圆柱和所述第二工作圆柱的固定组件。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工作圆柱和所述第二工作圆柱上均开设有插接孔,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插接孔插接的连接柱以及抵接单元,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基体圆柱的外壁连接,所述抵接单元用于抵接所述连接柱、以使所述连接柱固定在所述插接孔内。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抵接单元包括若干弹簧片,若干所述弹簧片关于所述连接柱的轴线对称分布,所述弹簧片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柱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基体圆柱上沿径向开设有滑移槽,所述连接柱与滑移槽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柱与所述滑移槽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柱和所述滑移槽连接;所述基体圆柱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连接柱的固定单元。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连接柱的内侧端连接有抵接块,所述滑移槽的开口处连接有用于与抵接块抵接的固定环,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固定环滑动连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连接柱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固定单元包括用于与所述连接槽插接的滑动块;所述基体圆柱上开设有用于对所述滑动块限位的限位槽,所述滑动块与所述限位槽滑动连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限位槽为燕尾槽,所述滑动块为与限位槽滑动连接的梯形块。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工作圆柱和所述第二工作圆柱分别设置不同的颜色。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通过基体圆柱、第一工作圆柱和第二工作圆柱的配合,在第一状态时,即进行演示时,由于第一工作圆柱上设置有第一接触面,第二工作圆柱上设置有第二接触面,将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均放在基体圆柱的柱面,由于基体圆柱、第一工作圆柱和第二工作圆柱通过磁性组件吸合,因此便于将第一工作圆柱和第二工作圆柱固定在基体圆柱的柱面上,使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与基体圆柱的柱面配合分别形成第一相贯线和第二相贯线,能够对比进行演示,便于学生加强理解,从而便于进行教学;在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与连接面相配合,使基体圆柱、第一工作圆柱和第二工作圆柱拼合形成圆柱结构,便于对本教学模型的携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推断出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的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的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的固定组件部分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的抵接块部分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的第三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的第三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的第一接触面部分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的第二工作圆柱与连接面配合的示意图。
图中:1—基体圆柱;11—连接面;12—滑移槽;121—固定环;13—限位槽;2—第一工作圆柱;21—第一通孔;22—第一接触面;23—插接孔;3—固定组件;31—连接柱;311—连接槽;32—弹簧片;33—复位弹簧;34—抵接块;35—滑动块;4—第二工作圆柱;41—第二通孔;42—第二接触面;5—第三工作圆柱;51—第三接触面;6—磁铁;7—第一相贯线;71—第二相贯线;72—第三相贯线;73—第四相贯线;74—第五相贯线;75—第六相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8,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进行说明。包括基体圆柱1、第一工作圆柱2和第二工作圆柱4;基体圆柱1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面11;第一工作圆柱2的一端设有用于在第一工作状态下与基体圆柱1的柱面配合形成第一相贯线7的第一接触面22,且内部设有第一通孔21;第二工作圆柱4能够置入第一通孔21内,且一端设有用于在第一工作状态与基体圆柱1的柱面配合形成第二相贯线71的第二接触面42;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第一接触面22和第二接触面42与连接面11相配合,使基体圆柱1、第一工作圆柱2和第二工作圆柱4拼合形成圆柱结构;基体圆柱1、第一工作圆柱2和第二工作圆柱4通过磁性组件吸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通过基体圆柱1、第一工作圆柱2和第二工作圆柱4的配合,在第一状态时,即进行演示时,由于第一工作圆柱2上设置有第一接触面22,第二工作圆柱4上设置有第二接触面42,将第一接触面22和第二接触面42均放在基体圆柱1的柱面,由于基体圆柱1、第一工作圆柱2和第二工作圆柱4通过磁性组件吸合,因此便于将第一工作圆柱2和第二工作圆柱4固定在基体圆柱1的柱面上,使第一接触面22和第二接触面42与基体圆柱1的柱面配合分别形成第一相贯线7和第二相贯线71,能够对比进行演示,便于学生加强理解,从而便于进行教学;在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接触面22和第二接触面42与连接面11相配合,使基体圆柱1、第一工作圆柱2和第二工作圆柱4拼合形成圆柱结构,便于对本教学模型的携带。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和图8,通过基体圆柱1、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第三工作圆柱5及其彼此间借助磁性组件的吸合配合,可展示和直观比对多种形式和形态的正交圆柱的相贯线,便于学生对正交圆柱相贯线概念及其投影的理解,以及教师进行相关正交圆柱相贯线相关内容的教学。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和图8,还包括第三工作圆柱5,第二工作圆柱4上开设有用于第三工作圆柱5置入的第二通孔41;第三工作圆柱5的一端设有用于在第一工作状态与基体圆柱1的柱面配合形成第三相贯线72的第三接触面51;磁性组件包括若干磁铁6,若干磁铁6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接触面22、第二接触面42和第三接触面51上,基体圆柱1的外壁和连接面11上均固定设置有与第一接触面22、第二接触面42以及第三接触面51吸合的磁铁6;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上和第三工作圆柱5通过磁铁6与基体圆柱1连接,便于加强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上和第三工作圆柱5与基体圆柱1之间的连接,便于单手对三种相贯线进行演示,从而便于进行教学。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6和图7,在第三工作状态下为动态演示状态,将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和第三工作圆柱5套接后,通过磁铁6吸附在基体圆柱1的侧壁上,通过取下第一工作圆柱2和第二工作圆柱4,能够动态地展示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和第三工作圆柱5与基体圆柱1配合所形成的相贯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基体圆柱1的外壁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和第三工作圆柱5的固定组件3,在对相贯线进行演示时,需要将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和第三工作圆柱5放在基体圆柱1上,虽然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和第三工作圆柱5和基体圆柱1通过磁性组件连接,但是,必须水平拿着基体圆柱1才能保证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和第三工作圆柱5不滑出基体圆柱1;通过基体圆柱1上的固定组件3能够将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和第三工作圆柱5固定在基体圆柱1的侧壁上,便于加强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和第三工作圆柱5与基体圆柱1的连接,也能够用一只手拿着基体圆柱1,并用另一只手进行指示讲解,从而便于进行教学。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3至图8,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上和第三工作圆柱5上均开设有插接孔23,固定组件3包括用于与插接孔23插接的连接柱31以及抵接单元,连接柱31与基体圆柱1的外壁连接,抵接单元用于抵接连接柱31、以使连接柱31固定在插接孔23内;抵接单元设置在连接柱31上,连接柱31与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上和第三工作圆柱5上的插接孔23插接后,连接柱31上的抵接单元与插接孔23的侧壁抵接,从而加强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上和第三工作圆柱5与基体圆柱1之间的连接,便于单手进行演示,从而便于进行教学。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至图5,抵接单元包括若干弹簧片32,若干弹簧片32关于连接柱31的轴线对称分布,弹簧片32的一端与连接柱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弹簧片32的长度方向沿连接柱31的轴线分布;在连接柱31与插接孔23插接后,弹簧片32对插接孔23提供弹力,从而将连接柱31固定在基体圆柱1上,便于单手对相贯线进行演示。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至图5,基体圆柱1上沿径向开设有滑移槽12,连接柱31与滑移槽12滑动连接;连接柱31与滑移槽12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柱31和滑移槽12连接;基体圆柱1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柱31的固定单元;弹性元件包括复位弹簧33,复位弹簧33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柱31和滑移槽12固定连接;复位弹簧33对连接柱31提供弹力,将连接柱31弹出基体圆柱1,便于连接柱31与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上和第三工作圆柱5的插接孔23插接;将连接柱31滑移至基体圆柱1内,能够减小基体圆柱1的体积,便于对基体圆柱1进行携带;固定单元能够对连接柱31进行固定,从而进一步便于连接柱31与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上和第三工作圆柱5进行连接,便于对相贯线进行演示。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至图5,连接柱31的内侧端连接有抵接块34,滑移槽12的开口处连接有用于与抵接块34抵接的固定环121,连接柱31与固定环121滑动连接;固定环121与滑移槽12固定连接;复位弹簧33对连接柱31提供弹力,将连接柱31弹出基体圆柱1,连接柱31上的抵接块34与滑移槽12上的固定环121抵接,从而对连接柱31进行限位,便于连接柱31与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上和第三工作圆柱5进行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至图5,连接柱31上开设有若干连接槽311,固定单元包括用于与连接槽311插接的滑动块35;基体圆柱1上开设有用于对滑动块35限位的限位槽13,滑动块35与限位槽13滑动连接;连接柱31弹出时,滑动块35与连接柱31上的连接槽311插接,在连接柱31与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上和第三工作圆柱5插接时能够保持连接柱31在基体圆柱1的位置,便于连接柱31与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上和第三工作圆柱5插接;在连接柱31滑动至基体圆柱1内时,滑动块35与连接柱31上的连接槽311插接,从而便于连接柱31克服复位弹簧33的弹力,便于使连接柱31固定在基体圆柱1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限位槽13的横截面为梯形,滑动块35为与限位槽13滑动连接的梯形块,滑动块35为梯形块并与梯形的限位槽13滑动连接,能够加强滑动块35与基体圆柱1之间的连接,在滑动块35与连接柱31上的连接槽311插接后,便于滑动块35对连接柱31的位置进行限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上和第三工作圆柱5分别设置不同的颜色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上和第三工作圆柱5上设置不同的颜色,能够更加清楚的显示相贯线,在对比展示相贯线的同时能够便于加强对相贯线的理解,便于进行教学。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至图9,基体圆柱1的弧面端可展示实体圆柱与虚体圆柱等径正交相贯时的第六相贯线75(凸贯);第一工作圆柱2的弧面端可展示实体圆柱与虚体圆柱等径正交相贯时的第一相贯线7(凹贯),以及虚体圆柱与虚体圆柱不等径正交相贯时的第四相贯线73;第二工作圆柱4的弧面端可展示实体圆柱与虚体圆柱不等径正交相贯时的第二相贯线71,以及虚体圆柱与虚体圆柱不等径正交相贯时的第五相贯线74;第三工作圆柱5的弧面端可展示实体圆柱与虚体圆柱不等径正交相贯时的第三相贯线72;当第一工作圆柱2、第二工作圆柱4以及第三工作圆柱5与基体圆柱1结合在一起时,可展示实体圆柱与实体圆柱等径正交相贯时的第一相贯线7、实体圆柱与实体圆柱不等径正交相贯时的第二相贯线71和第三相贯线72,并可对比展示正交圆柱相贯线随相贯圆柱直径相对尺寸关系变化而改变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圆柱(1),端部设置有连接面(11);
第一工作圆柱(2),一端设有用于在第一工作状态下与所述基体圆柱(1)的柱面配合形成第一相贯线(7)的第一接触面(22),且内部设有第一通孔(21);以及
第二工作圆柱(4),能够置入所述第一通孔(21)内,且一端设有用于在第一工作状态与所述基体圆柱(1)的柱面配合形成第二相贯线(71)的第二接触面(42);
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面(22)和所述第二接触面(42)与所述连接面(11)相配合,使所述基体圆柱(1)、所述第一工作圆柱(2)和所述第二工作圆柱(4)拼合形成圆柱结构;
所述基体圆柱(1)、所述第一工作圆柱(2)和所述第二工作圆柱(4)通过磁性组件吸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工作圆柱(5),所述第二工作圆柱(4)上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三工作圆柱(5)置入的第二通孔(41);所述第三工作圆柱(5)的一端设有用于在第一工作状态与所述基体圆柱(1)的柱面配合形成第三相贯线(72)的第三接触面(5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圆柱(1)的外壁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工作圆柱(2)和所述第二工作圆柱(4)的固定组件(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圆柱(2)和所述第二工作圆柱(4)上均开设有插接孔(23),所述固定组件(3)包括用于与所述插接孔(23)插接的连接柱(31)以及抵接单元,所述连接柱(31)与所述基体圆柱(1)的外壁连接,所述抵接单元用于抵接所述连接柱(31)、以使所述连接柱(31)固定在所述插接孔(23)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单元包括若干弹簧片(32),若干所述弹簧片(32)关于所述连接柱(31)的轴线对称分布,所述弹簧片(32)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柱(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圆柱(1)上沿径向开设有滑移槽(12),所述连接柱(31)与滑移槽(12)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柱(31)与所述滑移槽(12)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柱(31)和所述滑移槽(12)连接;所述基体圆柱(1)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连接柱(31)的固定单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31)的内侧端连接有抵接块(34),所述滑移槽(12)的开口处连接有用于与抵接块(34)抵接的固定环(121),所述连接柱(31)与所述固定环(121)滑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31)上开设有连接槽(311),所述固定单元包括用于与所述连接槽(311)插接的滑动块(35);所述基体圆柱(1)上开设有用于对所述滑动块(35)限位的限位槽(13),所述滑动块(35)与所述限位槽(13)滑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13)为燕尾槽,所述滑动块(35)为与限位槽(13)滑动连接的梯形块。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正交圆柱相贯线的制图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圆柱(2)和所述第二工作圆柱(4)分别设置不同的颜色。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