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2-02  80


本实用新型涉及沥青路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



背景技术:

高速公路雨天事故占比达33.2%,事故率高达晴天的6倍,且连环追尾、水漂等恶性事故高发。雨天交通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有:

一、路面摩擦系数降低约40%,刹车距离大幅延长;

二、溅水起雾导致跟车行驶能见度衰减30%以上。

因此,路表水是雨天事故的主要危险源,路面排水十分必要。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其解决了高速公路路面排水性较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包括路面和设置在路面外侧的排水沟,所述排水沟位于高速公路的超高段中间带上,所述排水沟上方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排水沟之间设置有用于水流通过的缝隙;

所述路面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底基层、基层、支承层、第一防水粘结层、第二防水粘结层和排水沥青层,所述第二防水粘结层在靠近所述排水沟一侧设置有沟槽,所述沟槽内回填有碎石;

所述沟槽通过所述缝隙与所述排水沟连通。

采用上述结构,排水沥青层具有较好的渗水性,而第一防水粘结层和第二防水粘结层具有较好的防水性,下雨时,雨水透过排水沥青层,进入到沟槽内,由于回填碎石具有较多空隙,因此进入到沟槽内的雨水将通过缝隙进入到排水沟中,具有较好的路面排水作用。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盖板底部固定有插柱,所述排水沟顶部两侧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柱插设在所述插槽内,以使所述盖板支撑在所述排水沟上方。

采用上述结构,以使盖板稳定支撑在排水沟上方,便于保持缝隙宽度。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盖板沿所述排水沟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盖板之间留有间距。

采用上述结构,以使雨水从相邻盖板之间流入到排水沟中。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间距为1-3cm;所述缝隙宽度为0.8-1.1cm。

采用上述结构,宽度较窄,便于防止其他固体杂质进入。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排水沟内底部及内壁上涂刷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为sbs改性沥青防水层。

采用上述结构,防止水向排水沟外渗透。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排水沥青层由pac-13沥青混合料制成;所述第一防水粘结层和所述第二防水粘结层均为改性乳化沥青防水粘结层。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排水沥青层厚度为4cm;所述第一防水粘结层厚度为8cm;所述第二防水粘结层厚度为6cm。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缝隙位于所述沟槽和所述第一防水粘结层的结合位置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20%左右空隙率、骨架-空隙结构的沥青混合料做上面层,与普通路面相比,同样是通过横坡排水,排水路面的大孔隙结构将水流通道迁移到路面内部进行、而非普通路面的路表,因此,在雨天其表面也是“干燥”的,使行车具备了以下三个突出优势:

1.增加了雨天行车能见度:经设定以路面标线和前车尾部的清晰可视为标准进行行车试验,对比表明,中雨条件下具有本结构的排水沥青路面可以将路况识别距离提高2倍以上。

2.缩短了刹车距离:现场试验表明,排水路面路表在雨天的相对“干燥”可使车辆在100km/h速度下的制动距离比普通路面缩短约12m,而大部分的碰撞事故往往只差几米就可避免。

3.低噪声路面:排水沥青路面因其大空隙特征,还具有噪声低、减轻眩光、缓解热岛效应、节约材料等突出优点,是道路表面特性品质提升的最佳路面形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超高段中间带结构的具体结构;

图2是图1中a结构的放大图。

图中,1、排水沟;2、路面;21、底基层;22、基层;23、支承层;24、第一防水粘结层;25、第二防水粘结层;26、排水沥青层;27、碎石;3、防水层;4、盖板;5、插柱;6、缝隙;7、沟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路面2和设置在路面2外侧的排水沟1。排水沟1位于高速公路的超高段中间带上,排水沟1内底部及内壁上涂刷有防水层3,防水层3为sbs改性沥青防水层。路面2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底基层21、基层22、支承层23、第一防水粘结层24、第二防水粘结层25和排水沥青层26。支承层23为沥青混凝土层。第二防水粘结层25在靠近排水沟1一侧设置有沟槽7,沟槽7内回填有碎石27。第一防水粘结层24和第二防水粘结层25均为中面层,在靠近中沟侧的中面层施工时,先施工第一防水粘结层24,然后纵向预留20cm宽×6cm深的沟槽7,并对第二防水粘结层25进行施工。待中面层施工完毕后,在排水沟1中涂刷sbs改性沥青防水层,回填粒径9.5~19.5mm的洁净碎石27,粒径小于2.36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5%,之后再铺设排水沥青层26。

参照图1-2,排水沥青层26由pac-13排水沥青混合料制成,第一防水粘结层24和第二防水粘结层25均为改性乳化沥青防水粘结层。排水沥青层26厚度为4cm;第一防水粘结层24厚度为8cm;第二防水粘结层25厚度为6cm。

参照图1-2,排水沟1上方盖设有盖板4,盖板4与排水沟1之间设置有用于水流通过的缝隙6,缝隙6位于排水沟1的相对两侧。缝隙6宽度为0.8-1.1cm。沟槽7通过缝隙6与排水沟1连通,具体的,缝隙6位于沟槽7和第一防水粘结层24的结合位置处。盖板4底部固定有插柱5,排水沟1顶部两侧开设有插槽,插槽位于排水沟1的相对两侧,插柱5插设在插槽内,以使盖板4支撑在排水沟1上方。盖板4沿排水沟1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多个盖板4之间留有用于雨水通过的间距,间距为1-3cm,一般在2cm左右。

排水沥青层26采用适合交通及气候特点的排水沥青路面专用沥青。国内成熟且经过工程验证的方案为sbs改性沥青或道路石油沥青与直投改性高黏度添加剂(hva)复合改性工艺。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等级应满足pg76-22的技术要求,sbs改性沥青中sbs改性剂含量不低于4.5%(内掺),一般推荐92%sbs改性沥青+8%高黏度添加剂(hva)。sbs改性沥青应与hva改性添加剂具有较好的配伍性,需要进行2组~3组改性沥青进行高黏度添加剂比选。

pac-13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应均匀、洁净、干燥,宜选用高黏附性、高耐磨耗性、高耐破碎性的优质集料,不含任何杂石。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矿粉必须保持干燥、洁净、无风化、无杂质,不得采用回收粉和粉煤灰取代填料。

pac-13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要求请见表1。

表1排水沥青混合料指标技术要求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包括路面(2)和设置在路面(2)外侧的排水沟(1),所述排水沟(1)位于高速公路的超高段中间带上,其特征是:所述排水沟(1)上方盖设有盖板(4),所述盖板(4)与所述排水沟(1)之间设置有用于水流通过的缝隙(6);

所述路面(2)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底基层(21)、基层(22)、支承层(23)、第一防水粘结层(24)、第二防水粘结层(25)和排水沥青层(26),所述第二防水粘结层(25)在靠近所述排水沟(1)一侧设置有沟槽(7),所述沟槽(7)内回填有碎石(27);

所述沟槽(7)通过所述缝隙(6)与所述排水沟(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盖板(4)底部固定有插柱(5),所述排水沟(1)顶部两侧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柱(5)插设在所述插槽内,以使所述盖板(4)支撑在所述排水沟(1)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盖板(4)沿所述排水沟(1)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盖板(4)之间留有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间距为1-3cm;所述缝隙(6)宽度为0.8-1.1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排水沟(1)内底部及内壁上涂刷有防水层(3),所述防水层(3)为sbs改性沥青防水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排水沥青层(26)由pac-13沥青混合料制成;所述第一防水粘结层(24)和所述第二防水粘结层(25)均为改性乳化沥青防水粘结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排水沥青层(26)厚度为4cm;所述第一防水粘结层(24)厚度为8cm;所述第二防水粘结层(25)厚度为6c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缝隙(6)位于所述沟槽(7)和所述第一防水粘结层(24)的结合位置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排水沥青混合料的超高段中间带结构,属于沥青路面技术领域,该超高段中间带排水结构包括路面和设置在路面外侧的排水沟,所述排水沟位于高速公路的超高段中间带上,所述排水沟上方盖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排水沟之间设置有用于水流通过的缝隙;所述路面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底基层、基层、支承层、第一防水粘结层、第二防水粘结层和排水沥青层,所述第二防水粘结层在靠近所述排水沟一侧设置有沟槽,所述沟槽内回填有碎石;所述沟槽通过所述缝隙与所述排水沟连通,解决了高速公路路面排水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杨锡成;张晓东;张友红;胡毅林;秦伟峰;尹香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交通国际经济工程合作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04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0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