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路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桥头过渡段路基结构。
背景技术:
过渡段是路基与结构物等衔接时需特殊处理的地段;是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的关键。一般来说过渡段与桥梁等连接压实度高,从过渡段的地基条件、软基处理方法、填料选择、压实标准、质量检测上采取措施,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塑性变形差,实现平稳过渡。由于两种结构物刚度不同,会引起轨道竖向刚度的突变。因此,必须在路基和桥梁之间设置一定长度的过渡段,使轨道的刚度逐渐变化,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路桥间的沉降差。
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其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现在的过渡段路基结构单一,过渡段路基支撑不足,雨水容易流入土基造成路面塌陷,车辆行驶到过渡段路基容易跳车。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桥头过渡段路基结构,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桥头过渡段路基结构,以解决现有过渡段路基结构单一,过渡段路基支撑不足,雨水容易流入土基造成路面塌陷,车辆行驶到过渡段路基容易跳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桥头过渡段路基结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桥头过渡段路基结构,包括垫层;所述垫层顶部固定安装有基层;所述基层顶部固定设置有面层;所述面层左侧固定设置有一个桥台;所述面层右侧设置有道路路基;所述垫层顶部设置有支撑架,且支撑架底部穿过垫层与支撑板固定相连接;所述支撑架外侧还固定连接有基层,且支撑架穿过并伸出基层顶部;所述支撑架顶部固定嵌入面层;所述垫层内部还固定设置有一层防水层;所述垫层顶部固定设置有一块加强挡板,且基层顶部同样固定设置有加强挡板;所述加强挡板顶部均设置有加强柱。
进一步的,所述垫层顶部左右两侧有均设置有导水槽,且导水槽前后两端向下倾斜20°,垫层两侧设置有引流凸起,引流凸起顶部开有引流凹槽,引流凹槽与导水槽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桥台右侧设置有一个矩形凸起条,面层左端底部设置有一个条形凹槽,桥台右侧的矩形凸起条可嵌入面层左端的条形凹槽内部,且桥台与垫层、基层、面层间距为一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垫层和基层右端构成了一个斜坡面,斜坡面右端前后对称设置有两条矩形凸起,道路路基左侧对称设置有两道条形缺口,斜坡面右端的矩形凸起可嵌入在道路路基的条形缺口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的支撑杆之间连接有倾斜的x形支架,加强挡板上设置有矩形孔,矩形孔的宽度与支撑杆宽度相同,加强挡板可沿支撑架的支撑杆上下往复运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支撑架和垫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过渡段路基的稳定性通过弹簧使平板保持平衡,加强挡板上的加强柱会嵌入所铺设的垫层、基层和面层,有效的增加各层结构之间的稳定性和支撑强度,设置完成的过渡段路基与道路路基和桥台间隔可以防止过渡段路基热胀冷缩所造成损坏,在雨水流入道路路基和桥台间隔时,垫层两侧的引流凸起会将雨水引入导流槽内部,防止雨水流到垫层的土基导致土基塌陷,从而导致路面塌陷,避免车辆行驶到过渡段路基容易跳车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部分拆卸后的轴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垫层局部剖的轴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垫层;2、基层;3、面层;4、桥台;5、支撑架;6、防水层;7、道路路基;8、加强挡板;9、加强柱;10、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桥头过渡段路基结构,包括垫层1;垫层1顶部固定安装有基层2;基层2顶部固定设置有面层3;面层3左侧固定设置有一个桥台4;面层3右侧设置有道路路基7;垫层1顶部设置有支撑架5,且支撑架5底部穿过垫层1与支撑板10固定相连接;支撑架5外侧还固定连接有基层2,且支撑架5穿过并伸出基层2顶部;支撑架5顶部固定嵌入面层3;垫层1内部还固定设置有一层防水层6;垫层1顶部固定设置有一块加强挡板8,且基层2顶部同样固定设置有加强挡板8;加强挡板8顶部均设置有加强柱9。
其中,垫层1顶部左右两侧有均设置有导水槽,且导水槽前后两端向下倾斜20°,垫层1两侧设置有引流凸起,引流凸起顶部开有引流凹槽,引流凹槽与导水槽相连通,与方便雨水从导水槽流出到道路外部。
其中,桥台4右侧设置有一个矩形凸起条,面层3左端底部设置有一个条形凹槽,桥台4右侧的矩形凸起条可嵌入面层3左端的条形凹槽内部,且桥台4与垫层1、基层2、面层3间距为一厘米,过渡段路基与桥台4和道路路基7的间隔能防止热胀冷缩所造成的破坏。
其中,垫层1和基层2右端构成了一个斜坡面,斜坡面右端前后对称设置有两条矩形凸起,道路路基7左侧对称设置有两道条形缺口,斜坡面右端的矩形凸起可嵌入在道路路基7的条形缺口内部,导轨与条形缺口配合可以对过渡段路基设置提供定位进行定位。
其中,支撑架5的支撑杆之间连接有倾斜的x形支架,加强挡板8上设置有矩形孔,矩形孔的宽度与支撑杆宽度相同,加强挡板8可沿支撑架5的支撑杆上下往复运动,有从而方便加强挡板8的安装。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先在桥台4与路基之间放置好挡板,再将支撑架5的支撑板10放在桥台4与路基之间,先对垫层1进行铺设,在铺设的过程中将防水层6放置在垫层1内部,铺设完成后在垫层1顶部设置好导水槽,同时在垫层1两侧开设置引流凹起,再依次将基层2和面层3铺设,每铺设一层都会放置一块加强挡板8,加强挡板8上的加强柱9会嵌入所铺设的垫层1、基层2和面层3,有效的增加各层结构之间的稳定性和支撑强度,设置完完成的过渡段路基与道路路基7和桥台4间隔可以防止防止过渡段路基热胀冷缩所造成损坏,在雨天雨水通过道路路基7和桥台4间隔从垫层1两侧的引流凸起流入导流槽内部,防止雨水流到垫层1的土基导致土基塌陷,从而导致路面塌陷,避免车辆行驶到过渡段路基容易跳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1.一种桥头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垫层(1);所述垫层(1)顶部固定安装有基层(2);所述基层(2)顶部固定设置有面层(3);所述面层(3)左侧固定设置有一个桥台(4);所述面层(3)右侧设置有道路路基(7);所述垫层(1)顶部设置有支撑架(5),且支撑架(5)底部穿过垫层(1)与支撑板(10)固定相连接;所述支撑架(5)外侧还固定连接有基层(2),且支撑架(5)穿过并伸出基层(2)顶部;所述支撑架(5)顶部固定嵌入面层(3);所述垫层(1)内部还固定设置有一层防水层(6);所述垫层(1)顶部固定设置有一块加强挡板(8),且基层(2)顶部同样固定设置有加强挡板(8);所述加强挡板(8)顶部均设置有加强柱(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桥头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1)顶部左右两侧有均设置有导水槽,且导水槽前后两端向下倾斜20°,垫层(1)两侧设置有引流凸起,引流凸起顶部开有引流凹槽,引流凹槽与导水槽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桥头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台(4)右侧设置有一个矩形凸起条,面层(3)左端底部设置有一个条形凹槽,桥台(4)右侧的矩形凸起条可嵌入面层(3)左端的条形凹槽内部,且桥台(4)与垫层(1)、基层(2)、面层(3)间距为一厘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桥头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1)和基层(2)右端构成了一个斜坡面,斜坡面右端前后对称设置有两条矩形凸起,道路路基(7)左侧对称设置有两道条形缺口,斜坡面右端的矩形凸起可嵌入在道路路基(7)的条形缺口内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桥头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5)的支撑杆之间连接有倾斜的x形支架,加强挡板(8)上设置有矩形孔,矩形孔的宽度与支撑杆宽度相同,加强挡板(8)可沿支撑架(5)的支撑杆上下往复运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