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属于道路建设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城市道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城市道路包括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位于机动车道的两侧,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位于同一路面高度,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采用白色实线作为界限,人行道的路面高于非机动车道的路面,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有垂直机动车道的路牙。
机动车道的路面高度由机动车道的中部向两侧会逐渐下降,这使得机动车道上的污水、垃圾等容易汇集到非机动车道上,导致非机动车行驶环境差,影响非机动车骑行的安全。
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驶过程中,机动车容易越过白色实线进入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也容易越过白色实线进入机动车道,导致非机动车行驶安全性较差。
在非机动车行驶过程中,路牙会阻碍非机动车驶入或驶离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需要在路口处才能由非机动车道转向人行道或由人行道穿过机动车道。而在路口时,行人与车辆交汇,易产生拥堵,给非机动车的驾驶带来极大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道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城市道路上非机动车行驶道路环境差、安全性差,且非机动车驶入或驶离非机动车道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城市道路,包括第一路段,所述第一路段包括机动车道、位于所述机动车道一侧的非机动车道和位于所述非机动车道远离所述机动车道一侧的人行道,所述非机动车道的路面高于所述机动车道的路面,所述人行道的路面高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路面;所述第一路段还包括连接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第一斜坡和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所述人行道的第二斜坡,所述第一斜坡和所述第二斜坡分别沿所述非机动车道的长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城市道路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路段上的过路口,所述过路口包括设于所述机动车道上的第一人行横道、连接所述第一人行横道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第一坡道和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所述人行道的第二坡道,所述第一坡道的坡面角小于所述第一斜坡的坡面角,所述第二坡道的坡面角小于所述第二斜坡的坡面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斜坡的高度为10cm-15cm,所述第一斜坡的宽度为15cm-40cm。
可选地,所述第二斜坡的高度为10cm-15cm,所述第二斜坡的宽度为15cm-40cm。
可选地,所述第一斜坡上邻近所述机动车道的位置开设有排水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斜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二斜坡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排水槽,所述非机动车道上沿宽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三排水槽。
可选地,所述城市道路还包括相交的多条所述第一路段和连接相交的多条所述第一路段的第一交叉路口;所述第一交叉路口包括分别设于各所述机动车道上的第二人行横道、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相邻两条所述第二人行横道的第三坡道和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所述人行道的第四坡道。
可选地,所述城市道路还包括相交的多条所述第一路段和连接相交的多条所述第一路段的第二交叉路口;所述第二交叉路口包括分别设于各所述机动车道上的第三人行横道、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相邻两条所述第三人行横道的第一安全岛和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所述人行道的第五坡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全岛的路面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路面位于同一高度。
可选地,所述城市道路还包括相交的多条所述第一路段和连接相交的多条所述第一路段的第三交叉路口;所述第三交叉路口包括分别设于各所述机动车道上的第四人行横道、连接相交两条所述机动车道的弯道、连接相邻两条所述第四人行横道与所述弯道的第二安全岛、连接所述弯道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第六坡道和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所述人行道的第七坡道。
本申请提供的城市道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城市道路的第一路段中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路面高度依次上升,使得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处于不同路面高度,避免了机动车进入非机动车道,威胁非机动车驾驶安全,可提高非机动车驾驶的安全性;也避免了非机动车进入人行道影响行人,有利于保障行人的安全;使得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运动能够保持相对独立,不易干扰,提高各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同时,也避免了由于机动车道两边略低,导致污水、垃圾等向非机动车道聚集,影响非机动车行驶,有利于保障非机动车的驾驶安全;采用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实现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柔性隔离,避免了垂直的路牙阻碍非机动车驶入和驶离非机动车道,能够方便非机动车在需要时驶入和驶离非机动车道,同时便于城市道路的维护与保养;这样使得非机动车能够根据需要决定进入或驶离非机动车道的位置,便于非机动车的行驶,有利于减缓路口拥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城市道路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的第一路段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城市道路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城市道路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第一安全岛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城市道路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第二安全岛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第一路段;11-机动车道;12-非机动车道;13-人行道;14-第一斜坡;15-第二斜坡;
2-过路口;21-第一人行横道;22-第一坡道;23-第二坡道;
3-第一交叉路口;31-第二人行横道;32-第三坡道;33-第四坡道;
4-第二交叉路口;41-第三人行横道;42-第一安全岛;421-反光隔离柱;422-信号灯;423-防撞护栏;424-坐凳;425-艺术观赏设施;43-第五坡道;
5-第三交叉路口;51-第四人行横道;52-第二安全岛;53-第六坡道;54-第七坡道;55-弯道;56-第五人行横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城市道路进行说明。所述城市道路包括第一路段1,第一路段1包括机动车道11、非机动车道12和人行道13,非机动车道12位于机动车道11的一侧,人行道13位于非机动车道12的远离机动车道11的一侧。非机动车道12的路面高于机动车道11的路面,人行道13的路面高于非机动车道12的路面。第一路段1还包括第一斜坡14和第二斜坡15,第一斜坡14连接非机动车道12与机动车道11,第二斜坡15连接非机动车道12与人行道13,第一斜坡14和第二斜坡15沿非机动车道12长度方向延伸。
本申请中的城市道路机动车道11、非机动车道12、人行道13的路面高度依次上升,使得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处于不同高度,非机动车道12两侧的界限明显,在机动车驶入第一斜坡14时,由于第一斜坡14两侧的高度差,能够使得驾驶人员注意到车辆在偏向非机动车道12行驶,以便驾驶人员能够及时对车辆行驶方向进行调整,避免车辆进入非机动车道12,从而提高非机动车驾驶的安全性。在非机动车驾驶过程中,第一斜坡14和第二斜坡15能够使得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12上行驶,避免非机动车随意变道。这样使得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运动能够保持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提高各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同时,非机动车道12路面高于机动车道11路面,也避免了由于机动车道11两边略低,导致污水、垃圾等向非机动车道12聚集,影响非机动车行驶,有利于改善非机动车的骑行环境,保障非机动车的驾驶安全。
进一步地,采用第一斜坡14连接机动车道11和非机动车道12,实现了机动车道11、非机动车道12和人行道13的柔性隔离,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栏杆或垂直的路牙阻碍非机动车变道,能够允许非机动车在需要时进行变道,如在非机动车邻近路口位置;采用第二斜坡15能够允许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12与人行道13之间变道,这样使得非机动车能够根据需要停靠的位置决定变道位置,便于非机动车的行驶,有利于减缓路口拥堵。譬如,非机动车停车位置位于两个路口之间时,非机动车可由非机动车道12的中部直接变道进入停车位置,而不需要从人行道13驶至停车位置。而且,采用第一斜坡14和第二斜坡15,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城市道路采用标线分隔,标线易磨损的弊端,便于城市道路的维护与保养。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4,城市道路还包括过路口2,过路口2设在第一路段1上。过路口2包括第一人行横道21、第一坡道22和第二坡道23,第一人行横道21设在机动车道11上,第一坡道22连接第一人行横道21与非机动车道12,第二坡道23连接非机动车道12与人行道13。采用过路口2可允许路人和非机动车由过路口2穿过第一路段1。进一步地,第一坡道22的坡面角小于第一斜坡14的坡面角,第二坡道23的坡面角小于第二斜坡15的坡面角。这样能够减缓人行道13与第一人行横道21之间的坡度,便于行人及非机动车的通行。
可选地,在第一路段1上,机动车道11的两侧分别设有两条非机动车道12,各非机动车道12的外侧均设有人行道13。
可选地,请参阅图1及图2,第一斜坡14的高度为10cm-15cm,即,非机动车道12的路面比机动车道11邻近非机动车道12的路面高10cm-15cm。在该高度范围内一方面能够在机动车偏向非机动车道12行驶至机动车道11边缘位置时,通过第一斜坡14的高度,使得驾驶人员能够及时察觉车辆偏离机动车道11,并调整车辆行驶方向,防止机动车驶入非机动车道12;另一方面能够允许非机动车或行人由机动车道11向非机动车道12变道。
可选地,请参阅图1及图2,第一斜坡14沿水平方向的宽度为15cm-40cm,即机动车道11与非机动车道12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5cm-40cm。在该宽度范围,第一斜坡14可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预留一定的间距,避免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货物等宽度超过车辆或车身宽度,导致车辆靠边行驶时剐蹭到非机动车道12上正常行驶的非机动车而发生事故。可选地,第一斜坡14的坡面角为15°-45°。可选地,第一斜坡14沿水平方向的宽度为20cm-30cm。
可选地,请参阅图1及图2,第二斜坡15的高度为10cm-15cm,即,人行道13的路面比非机动车道12的路面高10cm-15cm。在该高度范围内,当非机动车车速较快时,非机动车不易驶上第二斜坡15,使得非机动车不易从非机动车道12直接驶入人行道13,避免非机动车速度过快冲入人行道13,危及行人安全;同时,也允许非机动车在慢速时,穿过第二斜坡15。
可选地,请参阅图1及图2,第二斜坡15沿水平方向的宽度为15cm-40cm,即非机动车道12与人行道1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5cm-40cm。第二斜坡15的宽度能为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预留一定的距离,避免在非机动车行驶过程中与人行道13上邻近非机动车道12的行人发生剐蹭。可选地,第二斜坡15的坡面角为15°-45°。可选地,第二斜坡15沿水平方向的宽度为20cm-30cm。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人行道13邻近第二斜坡15的位置设有非机动车停车位,在非机动车停车时,只需要由非机动车道12变道至人行道13即可停车,避免了非机动车停车时绕行。同时,非机动车停车位也能够对非机动车在人行道13上行驶设置障碍,避免非机动车驾驶员沿人行道13邻近第二斜坡15位置骑行,也避免行人沿人行道13邻近非机动车道12的边缘行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斜坡14由路缘石铺设而成,第二斜坡15由路缘石铺设而成,采用路缘石铺设第一斜坡14和第二斜坡15,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防撞作用,从而起到柔性隔离作用。
可选地,第一坡道22的长度为30cm-50cm,第二坡道23的长度为30cm-50cm,第一坡道22与第二坡道23相对较为平缓,有利于行人或非机动车辆经第一坡道22或第二坡道23变道。当然,这里第一坡道22与第二坡道23也可是形成机动车驶离机动车道11停车的通道。可选地,第一坡道22由非机动车道12邻近机动车道11的边缘朝向机动车道11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第二坡道23由非机动车道12邻近人行道13的边缘朝向人行道13远离机动车道11倾斜向上延伸,这样第一坡道22和第二坡道23不占用非机动车道12,第一坡道22延伸至机动车道11的部分,能够迫使机动车在过路口2处进行减速,有助于保护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安全。而第二坡道23在第二斜坡15上形成开槽状,即减小了对行人的影响,也减小了对非机动车沿非机动车道12行驶经过第一坡道22与第二坡道23之间时受到的影响。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斜坡14上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位于邻近机动车道11的位置,其中,排水口可以是与排水井相连,用于排放路面积水。在第一斜坡14上开设排水口,能够避免机动车道11上垃圾等向非机动车两边较低位置堆积,堵塞排水口,影响非机动车行驶。
可选地,排水口设有格栅,采用格栅能够减小垃圾等进入排水口,堵塞排水通道。
可选地,第一斜坡14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排水槽,第二斜坡15上开设于多个第二排水槽,第一排水槽能够促进雨水在第一斜坡14上的流动,使得第一斜坡14保持干燥,第二排水槽能够促进雨水在第二斜坡15上流动,使得第二斜坡15保持干燥。这样避免了下雨时第一斜坡14和第二斜坡15湿滑或积水,导致非机动车道12变道时易滑到,起到防滑作用。
可选地,非机动车道12上开设有多个第三排水槽,第三排水槽可将非机动车道12的水快速排走,避免雨天时非机动车道12积水,影响骑行安全,同时能够起到防滑作用。
可选地,第一斜坡14上也可交替种植绿植,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道路绿化,另一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撞隔离作用。可选地,第二斜坡15上也可交替种植绿植,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道路绿化,另一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撞隔离作用。可选地,第一斜坡14上与第二斜坡15上的绿植交替设置,这样有即可避免对视线的干扰,也可增加绿化面积。
可选地,城市道路还包括第二路段,第二路段与第一路段1相连,第二路段的结构可以是与第一路段1的结构相同,也可以是与第一路段1不同的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4,城市道路包括多条第一路段1和第一交叉路口3,多条第一路段1相交,第一交叉路口3连接相交的多条第一路段1。第一交叉路口3包括第二人行横道31、第三坡道32和第四坡道33。各机动车道11上设有第二人行横道31,第三坡道32连接相邻两条第二人行横道31和相应的非机动车道12,第四坡道33连接非机动车道12与人行道13。采用第一交叉路口3,可以连通相交第一路段1,第三坡道32和第四坡道33连通第二人行横道31与人行道13,便于行人通过。其中,第一交叉路口3可以是三叉路口,十字路口等。
可选地,第三坡道32的坡面角小于第一斜坡14的坡面角,第四坡道33的坡面角小于第二斜坡15的坡面角,这样便于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通过第一交叉路口3。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及图6,城市道路包括多条第一路段1和第二交叉路口4,多条第一路段1相交,第二交叉路口4连接相交的多条第一路段1。第二交叉路口4包括第三人行横道41、第一安全岛42和第五坡道43,各机动车道11上设有第三人行横道41,第一安全岛42连接相邻两条第三人行横道41和非机动车道12,第五坡道43连接非机动车道12与人行道13。采用第一安全岛42和第五坡道43,能够方便行人或非机动车通过第三人行横道41。其中,第二交叉路口4可以是三叉路口,十字路口等。
可选地,第五坡道43的坡面角小于第二斜坡15的坡面角,这样便于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过第三交叉路口5。
可选地,第一安全岛42的路面与非机动车道12的路面位于同一高度。在行人或非机动车由非机动车道12经过第一安全岛42时,不存在障碍,便于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可选地,第一安全岛42邻近各第三人行横道41的位置分别朝向各相应第三人行横道41的方向向下倾斜,这样便于行人经过第三人行横道41与第一安全岛42。
可选地,第一安全岛42的两侧设有两组防撞护栏423,两组防撞护栏423分别位于第一安全岛42邻近相交第一路段1的两侧。通过防撞护栏423能够对第一安全岛42上的行人起到保护作用,防止车辆驶入安全岛4。可选地,防撞护栏423上设有红白相间的反光层,通过红白相间的反光层,能够对过往车辆起到较强的警示作用,避免车辆与第一安全岛42碰撞。
可选地,第一安全岛42上设有反光隔离柱421,反光隔离柱421位于第一安全岛42上邻近第三人行横道41的位置,采用反光隔离柱421,起到警示作用,便于提示机动车驾驶人员安全岛4的边界。
可选地,第一安全岛42上设有信号灯422,信号灯422位于第一安全岛42上远离相交两条机动车道11的一角。这样便于各个方向人员和车辆对信号灯422的观察。
可选地,第一安全岛42上设有坐凳424,采用坐凳424一方面,可供行人坐下,另一方面,坐凳424也可对行人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可选地,第一安全岛42上还设有艺术观赏设施425,艺术观赏设施425位于各坐凳424与相应防撞护栏423之间,其中,艺术观赏设施425可以是绿植、雕塑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及图8,城市道路还包括多条第一路段1和第三交叉路口5,多条第一路段1相交,第三交叉路口5连接相交的多条第一路段1。第三交叉路口5包括第四人行横道51、第二安全岛52、弯道55、第六坡道53和第七坡道54,各机动车道11上设有第四人行横道51,弯道55连接相交的两条机动车道11,弯道55位于第二安全岛52与非机动车道12之间,第二安全岛52连接相邻两条第四人行横道51与弯道55,第六坡道53连接弯道55与非机动车道12,第七坡道54连接非机动车道12与人行道13。采用弯道55便于机动车的转向,采用第二安全岛52、第六坡道53和第七坡道54便于行人穿过第三交叉路口5,第二安全岛52能够便于行人分次逐段通过第三交叉路口5。其中,第三交叉路口5可以是三叉路口,十字路口等,各第一路段1的机动车道11为多车道,如四车道或六车道等。
可选地,第六坡道53的坡面角小于第一斜坡14的坡面角,第七坡道54的坡面角小于第二斜坡15的坡面角,这样便于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通过第三交叉路口5。
可选地,第二安全岛52的路面与非机动车道12的路面位于同一高度。弯道55上设有第五人行横道56,第五人行横道56连接第六坡道53与第二安全岛52,第五人行横道56的路面高度高于弯道55,第二安全岛52邻近第五人行横道56的一侧朝向第五人行横道56向下倾斜延伸设置,第五人行横道56朝向弯道55两端的两侧分别朝向弯道55两端向下倾斜设置。这样便于行人通过弯道55,同时能够利用第五人行横道56的高度使得机动车经过弯道55时进行减速。可选地,第二安全岛52的结构可以是与第一安全岛42相同的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城市道路,包括第一路段,所述第一路段包括机动车道、位于所述机动车道一侧的非机动车道和位于所述非机动车道远离所述机动车道一侧的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路面高于所述机动车道的路面,所述人行道的路面高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路面;所述第一路段还包括连接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第一斜坡和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所述人行道的第二斜坡,所述第一斜坡和所述第二斜坡分别沿所述非机动车道的长度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道路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路段上的过路口,所述过路口包括设于所述机动车道上的第一人行横道、连接所述第一人行横道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第一坡道和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所述人行道的第二坡道,所述第一坡道的坡面角小于所述第一斜坡的坡面角,所述第二坡道的坡面角小于所述第二斜坡的坡面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坡的高度为10cm-15cm,所述第一斜坡的宽度为15cm-40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坡的高度为10cm-15cm,所述第二斜坡的宽度为15cm-40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坡上邻近所述机动车道的位置开设有排水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二斜坡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排水槽,所述非机动车道上沿宽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三排水槽。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道路还包括相交的多条所述第一路段和连接相交的多条所述第一路段的第一交叉路口;所述第一交叉路口包括分别设于各所述机动车道上的第二人行横道、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相邻两条所述第二人行横道的第三坡道和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所述人行道的第四坡道。
8.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道路还包括相交的多条所述第一路段和连接相交的多条所述第一路段的第二交叉路口;所述第二交叉路口包括分别设于各所述机动车道上的第三人行横道、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相邻两条所述第三人行横道的第一安全岛和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所述人行道的第五坡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全岛的路面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路面位于同一高度。
10.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城市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道路还包括相交的多条所述第一路段和连接相交的多条所述第一路段的第三交叉路口;所述第三交叉路口包括分别设于各所述机动车道上的第四人行横道、连接相交两条所述机动车道的弯道、连接相邻两条所述第四人行横道与所述弯道的第二安全岛、连接所述弯道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第六坡道和连接所述非机动车道与所述人行道的第七坡道。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