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架桥机设备技术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前支腿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路桥公路的迅速发展,桥梁施工也越来越多,架桥机作为施工中的大型特种设备,已经成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设备。在桥梁架设的过程中,当梁板长度超出架桥机时,架桥机前后两支腿之间的距离无法容纳下梁板,则无法进行起吊运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前支腿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前支腿总成,包括第一前支腿机构和第二前支腿机构,所述第一前支腿机构包括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上表面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主旋转支座和第一备用旋转支座,第一备用旋转支座设置在对应第一主旋转支座的内侧,所述第一主旋转支座的上端连接有第一纵移挂轮组总成,左侧第一备用旋转支座的右侧穿设有第一左支撑腿机构,所述第一左支撑腿机构的内部设有第一左液压油缸,所述第一左支撑腿机构的右侧且在第一横梁的内部设有第一左液压油组,所述第一左液压油组的右侧且在第一横梁的前表面设有第一左维修门,右侧第一备用旋转支座的左侧穿设有第一右支撑腿机构,所述第一右支撑腿机构的内部设有第一右液压油缸,所述第一右支撑腿机构的左侧且在第一横梁的内部设有第一右液压油组,所述第一右液压油组的左侧且在第一横梁的前表面设有第一右维修门,所述第一横梁的下表面且在第一左支撑腿机构与第一横梁连接处的两侧设有第一横梁左吊耳,所述第一左支撑腿机构的下侧设有第一左支撑套,所述第一左支撑套中套有第一左移动轮,第一左移动轮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左移动轮吊耳,所述第一横梁的下表面且在第一右支撑腿机构与第一横梁连接处的两侧设有第一横梁右吊耳,所述第一右支撑腿机构的下侧设有第一右支撑套,所述第一右支撑套中套有第一右移动轮,第一右移动轮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右移动轮吊耳,所述第一横梁左吊耳与第一左移动轮吊耳之间设有第一左辅助起吊装置,第一横梁右吊耳与第一右移动轮吊耳之间设有第一右辅助起吊装置。所述第二前支腿机构包括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的上表面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二主旋转支座和第二备用旋转支座,第二备用旋转支座设置在对应第二主旋转支座的内侧,所述第二主旋转支座的上端连接有第二纵移挂轮组总成,左侧第二备用旋转支座的右侧穿设有第二左支撑腿机构,所述第二左支撑腿机构的内部设有第二左液压油缸,所述第二左支撑腿机构的右侧且在第二横梁的内部设有第二左液压油组,所述第二左液压油组的右侧且在第二横梁的前表面设有第二左维修门,右侧第二备用旋转支座的左侧穿设有第二右支撑腿机构,所述第二右支撑腿机构的内部设有第二右液压油缸,所述第二右支撑腿机构的左侧且在第二横梁的内部设有第二右液压油组,所述第二右液压油组的左侧且在第二横梁的前表面设有第二右维修门,所述第二横梁的下表面且在第二左支撑腿机构与第二横梁连接处的两侧设有第二横梁左吊耳,所述第二左支撑腿机构的下侧设有第二左支撑套,所述第二左支撑套中套有第二左支撑垫,第二左支撑垫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左支撑垫吊耳,所述第二横梁的下表面且在第二右支撑腿机构与第二横梁连接处的两侧设有第二横梁右吊耳,所述第二右支撑腿机构的下侧设有第二右支撑套,所述第二右支撑套中套有第二右支撑垫,第二右支撑垫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右支撑垫吊耳,所述第二横梁左吊耳与第二左支撑垫吊耳之间设有第二左辅助起吊装置,第二横梁右吊耳与第二右支撑垫吊耳之间设有第二右辅助起吊装置,所述第一左移动腿机构、第一右移动腿机构、第二左移动腿机构和第二右移动腿机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左辅助起吊装置、第一右辅助起吊装置、第二左辅助起吊装置和第二右辅助起吊装置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左支撑套和第二左支撑套、第一右支撑套与第二右支撑套之间均设有连接杆。
梁板的结构包括左横梁、中横梁和右横梁,所述左横梁、中横梁和右横梁为平行设置,在左横梁、中横梁和右横梁之间设有若干纵梁,纵梁将左横梁、中横梁和右横梁之间相互固定。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横梁上表面的左右两端设有第一主旋转支座,第二横梁上表面的左右两端设有第二主旋转支座,当架桥机在桥梁上移动时,遇到桥梁弯度较大的地方,可对第一纵移挂轮组总成与第二纵移挂轮组总成的旋转,方便架桥机顺利通过,通过设置第一前支腿机构和第二前支腿总成,当吊装长度大于架桥机的梁板时,可通过调整第一左液压油缸、第一右液压油缸、第二左液压油缸和第二右液压油缸的缩回来实现梁板的吊装,通过设置第一左辅助起吊装置和第一右辅助起吊装置,当第一左液压油缸和第一右液压油缸缩回时,可以对第一左移动轮和第一右移动轮起到固定作用,通过设置第二左辅助起吊装置和第二右辅助起吊装置,当第二左液压油缸和第二右液压油缸缩回时,可以对第二左移动轮和第二右移动轮起到固定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前支腿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前支腿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前支腿机构;2、第二前支腿机构;3、第一横梁;4、第一主旋转支座;5、第一备用旋转支座;6、第一纵移挂轮组总成;7、第一左支撑腿机构;8、第一左液压油缸;9、第一左液压油组;10、第一左维修门;11、第一右支撑腿机构;12、第一右液压油缸;13、第一右液压油组;14、第一右维修门;15、第一横梁左吊耳;16、第一左支撑套;17、第一左移动轮;18、第一左移动轮吊耳;19、第一横梁右吊耳;20、第一右支撑套;21、第一右移动轮;22、第一右移动轮吊耳;23、第一左辅助起吊装置;24、第一右辅助起吊装置;25、第二横梁;26、第二主旋转支座;27、第二备用旋转支座;28、第二纵移挂轮组总成;29、第二左支撑腿机构;30、第二左液压油缸;31、第二左液压油组;32、第二左维修门;33、第二右支撑腿机构;34、第二右液压油缸;35、第二右液压油组;36、第二右维修门;37、第二横梁左吊耳;38、第二左支撑套;39、第二左支撑垫;40、第二左支撑垫吊耳;41、第二横梁右吊耳;42、第二右支撑套;43、第二右支撑垫;44、第二右支撑垫吊耳;45、第二左辅助起吊装置;46、第二右辅助起吊装置;47、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一种前支腿总成,如图1-图4所示,所述第一前支腿机构1包括第一横梁3,所述第一横梁3的上表面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主旋转支座4和第一备用旋转支座5,第一备用旋转支座5设置在对应第一主旋转支座4的内侧,所述第一主旋转支座4的上端连接有第一纵移挂轮组总成6,左侧第一备用旋转支座5的右侧穿设有第一左支撑腿机构7,所述第一左支撑腿机构7的内部设有第一左液压油缸8,所述第一左支撑腿机构7的右侧且在第一横梁3的内部设有第一左液压油组9,所述第一左液压油组9的右侧且在第一横梁3的前表面设有第一左维修门10,右侧第一备用旋转支座5的左侧穿设有第一右支撑腿机构11,所述第一右支撑腿机构11的内部设有第一右液压油缸12,所述第一右支撑腿机构11的左侧且在第一横梁3的内部设有第一右液压油组13,所述第一右液压油组13的左侧且在第一横梁3的前表面设有第一右维修门14,所述第一横梁3的下表面且在第一左支撑腿机构7与第一横梁3连接处的两侧设有第一横梁左吊耳15,所述第一左支撑腿机构7的下侧设有第一左支撑套16,所述第一左支撑套16中套有第一左移动轮17,第一左移动轮17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左移动轮吊耳18,所述第一横梁3的下表面且在第一右支撑腿机构11与第一横梁3连接处的两侧设有第一横梁右吊耳19,所述第一右支撑腿机构11的下侧设有第一右支撑套20,所述第一右支撑套20中套有第一右移动轮21,第一右移动轮21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右移动轮吊耳22,所述第一横梁左吊耳15与第一左移动轮吊耳18之间设有第一左辅助起吊装置23,第一横梁右吊耳19与第一右移动轮吊耳22之间设有第一右辅助起吊装置24。所述第二前支腿机构2包括第二横梁25,所述第二横梁25的上表面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二主旋转支座26和第二备用旋转支座27,第二备用旋转支座27设置在对应第二主旋转支座26的内侧,所述第二主旋转支座26的上端连接有第二纵移挂轮组总成28,左侧第二备用旋转支座27的右侧穿设有第二左支撑腿机构29,所述第二左支撑腿机构29的内部设有第二左液压油缸30,所述第二左支撑腿机构29的右侧且在第二横梁25的内部设有第二左液压油组31,所述第二左液压油组31的右侧且在第二横梁25的前表面设有第二左维修门32,右侧第二备用旋转支座27的左侧穿设有第二右支撑腿机构33,所述第二右支撑腿机构33的内部设有第二右液压油缸34,所述第二右支撑腿机构33的左侧且在第二横梁25的内部设有第二右液压油组35,所述第二右液压油组35的左侧且在第二横梁25的前表面设有第二右维修门36,所述第二横梁25的下表面且在第二左支撑腿机构29与第二横梁25连接处的两侧设有第二横梁左吊耳37,所述第二左支撑腿机构29的下侧设有第二左支撑套38,所述第二左支撑套38中套有第二左支撑垫39,第二左支撑垫39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左支撑垫吊耳40,所述第二横梁25的下表面且在第二右支撑腿机构33与第二横梁25连接处的两侧设有第二横梁右吊耳41,所述第二右支撑腿机构33的下侧设有第二右支撑套42,所述第二右支撑套42中套有第二右支撑垫43,第二右支撑垫43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右支撑垫吊耳44,所述第二横梁左吊耳37与第二左支撑垫吊耳40之间设有第二左辅助起吊装置45,第二横梁右吊耳41与第二右支撑垫吊耳44之间设有第二右辅助起吊装置46,所述第一左移动腿机构、第一右移动腿机构、第二左移动腿机构和第二右移动腿机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左辅助起吊装置23、第一右辅助起吊装置24、第二左辅助起吊装置45和第二右辅助起吊装置46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左支撑套16和第二左支撑套38、第一右支撑套20与第二右支撑套42之间均设有连接杆47。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先通过控制第一左液压油组9和第一右液压油组13,使第一左液压油缸8和第一右液压油缸12缩回,将梁板最右端的纵梁穿过第一左液压油缸8与第一右液压油缸12,再通过控制第一左液压油缸8和第一右液压油缸12伸出,使第一左液压油缸8和第一左支撑套16连接,第一右液压油缸12和第一右支撑套20连接,当确认连接稳定后,通过控制第二左液压油组31和第二右液压油组35,使第二左液压油缸30和第二右液压油缸34缩回,由于若干纵梁之间有距离间隔,梁板可向右继续胃梁,当最右端的纵梁穿过第二左液压油缸30与第二右液压油缸34时,控制第二左液压油组31和第二右液压油组35,使第二左液压油缸30和第二左支撑套38连接,第二右液压油缸34和第二右支撑套42连接,当确认连接稳定后,在控制第一左液压油缸8和第一右液压油缸12缩回,不断重复,直至梁板完全置于架桥机中间位置,完成吊装。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前支腿总成,包括第一前支腿机构和第二前支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支腿机构包括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上表面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主旋转支座和第一备用旋转支座,第一备用旋转支座设置在对应第一主旋转支座的内侧,所述第一主旋转支座的上端连接有第一纵移挂轮组总成,左侧第一备用旋转支座的右侧穿设有第一左支撑腿机构,所述第一左支撑腿机构的内部设有第一左液压油缸,所述第一左支撑腿机构的右侧且在第一横梁的内部设有第一左液压油组,所述第一左液压油组的右侧且在第一横梁的前表面设有第一左维修门,右侧第一备用旋转支座的左侧穿设有第一右支撑腿机构,所述第一右支撑腿机构的内部设有第一右液压油缸,所述第一右支撑腿机构的左侧且在第一横梁的内部设有第一右液压油组,所述第一右液压油组的左侧且在第一横梁的前表面设有第一右维修门,所述第一横梁的下表面且在第一左支撑腿机构与第一横梁连接处的两侧设有第一横梁左吊耳,所述第一左支撑腿机构的下侧设有第一左支撑套,所述第一左支撑套中套有第一左移动轮,第一左移动轮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左移动轮吊耳,所述第一横梁的下表面且在第一右支撑腿机构与第一横梁连接处的两侧设有第一横梁右吊耳,所述第一右支撑腿机构的下侧设有第一右支撑套,所述第一右支撑套中套有第一右移动轮,第一右移动轮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右移动轮吊耳,所述第一横梁左吊耳与第一左移动轮吊耳之间设有第一左辅助起吊装置,第一横梁右吊耳与第一右移动轮吊耳之间设有第一右辅助起吊装置,所述第二前支腿机构包括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的上表面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二主旋转支座和第二备用旋转支座,第二备用旋转支座设置在对应第二主旋转支座的内侧,所述第二主旋转支座的上端连接有第二纵移挂轮组总成,左侧第二备用旋转支座的右侧穿设有第二左支撑腿机构,所述第二左支撑腿机构的内部设有第二左液压油缸,所述第二左支撑腿机构的右侧且在第二横梁的内部设有第二左液压油组,所述第二左液压油组的右侧且在第二横梁的前表面设有第二左维修门,右侧第二备用旋转支座的左侧穿设有第二右支撑腿机构,所述第二右支撑腿机构的内部设有第二右液压油缸,所述第二右支撑腿机构的左侧且在第二横梁的内部设有第二右液压油组,所述第二右液压油组的左侧且在第二横梁的前表面设有第二右维修门,所述第二横梁的下表面且在第二左支撑腿机构与第二横梁连接处的两侧设有第二横梁左吊耳,所述第二左支撑腿机构的下侧设有第二左支撑套,所述第二左支撑套中套有第二左支撑垫,第二左支撑垫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左支撑垫吊耳,所述第二横梁的下表面且在第二右支撑腿机构与第二横梁连接处的两侧设有第二横梁右吊耳,所述第二右支撑腿机构的下侧设有第二右支撑套,所述第二右支撑套中套有第二右支撑垫,第二右支撑垫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右支撑垫吊耳,所述第二横梁左吊耳与第二左支撑垫吊耳之间设有第二左辅助起吊装置,第二横梁右吊耳与第二右支撑垫吊耳之间设有第二右辅助起吊装置,所述第一左移动腿机构、第一右移动腿机构、第二左移动腿机构和第二右移动腿机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左辅助起吊装置、第一右辅助起吊装置、第二左辅助起吊装置和第二右辅助起吊装置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左支撑套和第二左支撑套、第一右支撑套与第二右支撑套之间均设有连接杆。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