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木取火教学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2-10  72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钻木取火教学具。



背景技术:

钻木取火是人类早期取火的一种方法,但如今各个学龄段的学生大都未亲眼见过或亲手做过。原因是不了解钻木取火的器件结构、使用材料和操作过程,而且钻木取火在不借器物的情况下耗时耗力,不利于个人操作,也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因此,发明一个教学具,让老师能够在课堂上轻易地演示出钻木取火,并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钻木取火的过程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钻木取火教学具。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钻木取火教学具,包括转杆、驱动板、钻杆、转帽、取火板、第一尼龙绳、第二尼龙绳和第三尼龙绳,所述转杆的上端转动连接在转帽内,下端与钻杆固定连接,钻杆的底端置于取火板上,驱动板置于转杆一侧,第一尼龙绳和第二尼龙绳一端均固定连接在驱动板的左侧,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转杆上,第三尼龙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驱动板的右侧,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转杆上并置于第一尼龙绳和第二尼龙绳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取火板包括矩形状的本体,在本体中前后两侧端面上均设有助燃槽,在取火板的上下端面上且位于每个助燃槽的上下两端均设有一个摩擦凹槽,摩擦凹槽与助燃槽相连通,钻杆的底端置于摩擦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钻杆和转杆之间为可拆卸结构,在转杆的底面上设有插孔,钻杆插接于插孔内,且钻杆与转杆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杆的上端面上设有转销,在转帽上设有转孔,所述转销插接在转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板的左端设有两个固定孔,右端设有一个固定孔,在转杆上分层设有三个固定孔,第一尼龙绳、第二尼龙绳和第三尼龙绳的一端对应扣设在驱动板上的固定孔内,第一尼龙绳、第二尼龙绳和第三尼龙绳的另一端对应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转杆上的固定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板的右端设有手持槽。

进一步地,所述取火板采用桐木或松木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钻杆采用榉木或者松木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转杆、驱动板和转帽均采用松木或榉木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转杆的直径小于35mm,驱动板左右往复运动一次使得转杆转动的圈数大于或等于3圈。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快速高效的钻木取火和点燃。并有快速更换钻头的产品设计,提高了产品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成本。

釆用桐木板、榉木棒、松木板、尼龙绳等专门设计制作的器材,配合助燃材料,利用提供的教学经验案例介绍,方便学生快速的掌握点火秘诀,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技术实践及其劳动的成功喜悦。

配合苏教版新教材和steam实践项目的教学需求,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到的科学技术知识改善生活。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理解钻木取火的科学道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取火板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取火板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钻木取火教学具,包括转杆1、驱动板2、钻杆3、转帽4、取火板5、第一尼龙绳61、第二尼龙绳62和第三尼龙绳63,转杆1的上端转动连接在转帽4内,下端与钻杆3固定连接,钻杆3的底端置于取火板5上,驱动板2置于转杆1一侧,且驱动板2与转杆1相垂直。第一尼龙绳61和第二尼龙绳62一端均固定连接在驱动板2的左侧,另一端均绕设固定连接在转杆1上,第三尼龙绳6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驱动板2的右侧,另一端绕设固定连接在转杆1上并置于第一尼龙绳61和第二尼龙绳62之间。

取火板5采用桐木或者松木制成,包括矩形状的本体51,在本体51中前后两侧端面上均设有助燃槽52,在取火板5的上下端面上且位于每个助燃槽52的上下两端均设有一个摩擦凹槽53,摩擦凹槽53与助燃槽52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本体51亦可做成圆形或者长方形结构。

在使用时,钻杆3的底端置于摩擦凹槽53内,在对应的助燃槽52内放置助燃物,实现了快速高效的钻木取火和点燃,方便学生快速的掌握点火秘诀,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技术实践。

本实用新型中的钻杆3和转杆1之间为可拆卸结构,在转杆1的底面上设有插孔,钻杆3插接于插孔内,且钻杆3与转杆1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钻杆3方便更换,便于置换磨损的钻杆3。钻杆3和转杆1亦可做成一体式结构。

钻杆3采用榉木或者松木制成,取火板5采用桐木制成,方便生热取火,便于教学。

转杆1和转帽4均采用松木或者榉木制成,为便于转杆1和转帽4之间的转动连接,在转杆1的上端面上设有转销11,在转帽4上设有转孔41,转销11插接在转孔41内。

为方便三根尼龙绳的固定安装,在驱动板2的左端设有两个固定孔,右端设有一个固定孔。在转杆1上分层设有三个固定孔,第一尼龙绳61、第二尼龙绳62和第三尼龙绳63的一端对应扣设在驱动板2上的固定孔内,第一尼龙绳61、第二尼龙绳62和第三尼龙绳63的另一端对应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转杆1上的固定孔内。

驱动板2采用松木或者榉木制成,驱动板2可以做成板状结构或者杆状结构。为便于拉拽驱动板2,在驱动板2的右端设有手持槽22。

本实用新型中转杆1的直径小于35mm,驱动板2左右往复运动一次使得转杆1转动的圈数大于或等于3圈。

在使用时,通过左右往复推拉驱动板2使得转杆1转动,钻杆3与取火板5之间摩擦生热,点燃助燃槽52内的助燃物,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到的科学技术知识改善生活。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理解钻木取火的科学道理。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钻木取火教学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杆(1)、驱动板(2)、钻杆(3)、转帽(4)、取火板(5)、第一尼龙绳(61)、第二尼龙绳(62)和第三尼龙绳(63),所述转杆(1)的上端转动连接在转帽(4)内,下端与钻杆(3)固定连接,钻杆(3)的底端置于取火板(5)上,驱动板(2)置于转杆(1)一侧,第一尼龙绳(61)和第二尼龙绳(62)一端均固定连接在驱动板(2)的左侧,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转杆(1)上,第三尼龙绳(6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驱动板(2)的右侧,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转杆(1)上并置于第一尼龙绳(61)和第二尼龙绳(62)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木取火教学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火板(5)包括矩形状的本体(51),在本体(51)中前后两侧端面上均设有助燃槽(52),在取火板(5)的上下端面上且位于每个助燃槽(52)的上下两端均设有一个摩擦凹槽(53),摩擦凹槽(53)与助燃槽(52)相连通,钻杆(3)的底端置于摩擦凹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木取火教学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钻杆(3)和转杆(1)之间为可拆卸结构,在转杆(1)的底面上设有插孔,钻杆(3)插接于插孔内,且钻杆(3)与转杆(1)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木取火教学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1)的上端面上设有转销(11),在转帽(4)上设有转孔(41),所述转销(11)插接在转孔(41)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木取火教学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板(2)的左端设有两个固定孔,右端设有一个固定孔,在转杆(1)上分层设有三个固定孔,第一尼龙绳(61)、第二尼龙绳(62)和第三尼龙绳(63)的一端对应扣设在驱动板(2)上的固定孔内,第一尼龙绳(61)、第二尼龙绳(62)和第三尼龙绳(63)的另一端对应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转杆(1)上的固定孔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木取火教学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板(2)的右端设有手持槽(2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木取火教学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火板(5)采用桐木或松木制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木取火教学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钻杆(3)采用榉木或者松木制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木取火教学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1)、驱动板(2)和转帽(4)均采用松木或榉木制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木取火教学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1)的直径小于35mm,驱动板(2)左右往复运动一次使得转杆(1)转动的圈数大于或等于3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钻木取火教学具,转杆的上端转动连接在转帽内,下端与钻杆固定连接,钻杆的底端置于取火板上,驱动板置于转杆一侧,第一尼龙绳和第二尼龙绳一端均固定连接在驱动板的左侧,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转杆上,第三尼龙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驱动板的右侧,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转杆上并置于第一尼龙绳和第二尼龙绳之间。本实用新型使得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轻易的演示出钻木取火,并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钻木取火的过程,具有劳动和技术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技术研发人员:夏操煜;刘建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教育家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0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