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建设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公路建设用路基防沉降装置。
背景技术:
路基作为道路的基础,在修建时的好坏将会影响其上方基层和面层的质量,路基若受到大量荷载或自身地质条件影响发生沉降,将会导致上方基层错台,从而使面层开裂,故在重要交通对路基处理时可配合防沉降装置提高路基的稳定性,但现有的路基防沉降装置在使用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现有的路基防沉降装置一般是采用打桩的方式提高路基内土体的紧密性,同时避免土体发生流动,但桩基础一般为圆形,在打入后只通过桩壁和土体间的摩擦力保持稳定,在受到荷载后桩体容易出现下沉,从而影响路基的加固效果,降低了装置的实用性;
2.现有的路基防沉降装置在安装后桩体之间缺少相应的连接,桩体之间相互独立,不能形成一个整体,桩体在部分集中受力时容易引起该处桩体的局部下沉,从而导致路基发生沉降,降低装置的使用寿命。
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路基防沉降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公路建设用路基防沉降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现有的路基防沉降装置一般是采用打桩的方式提高路基内土体的紧密性,同时避免土体发生流动,但桩基础一般为圆形,在打入后只通过桩壁和土体间的摩擦力保持稳定,在受到荷载后桩体容易出现下沉,且桩体之间缺少相应的连接,桩体之间相互独立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公路建设用路基防沉降装置,包括路基主体、圆桩、插入锥和顶板,所述路基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圆桩,且圆桩的下端镶嵌有插入锥,并且圆桩的上端镶嵌有顶板,所述圆桩的内部贯穿有传动轴,且传动轴的表面键连接有传动齿轮,并且传动齿轮的外侧设置有安装轴,所述安装轴的表面镶嵌有支撑板,所述顶板的外侧设置有连接板,且连接板的端部设置有连接槽,并且连接槽开设在顶板的内部,所述顶板的内部安装有限位杆,且限位杆的表面嵌套有复位弹簧,并且限位杆的外端贯穿顶板的侧表面。
优选的,所述传动轴的上端镶嵌有调节帽,且传动轴和顶板之间构成轴承连接,并且顶板的上表面呈凹口状结构设计。
优选的,所述安装轴的表面镶嵌有连接齿轮,且安装轴的上下两端均连接有安装板,并且安装板镶嵌在圆桩的内壁。
优选的,所述连接齿轮和传动齿轮之间构成啮合连接,且连接齿轮通过安装轴和安装板之间构成转动结构,并且安装轴表面的支撑板的俯视截面呈圆弧状结构设计。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镶嵌有凸榫,且连接板的两端均开设有限位槽,并且连接板和连接槽之间构成凹凸配合结构。
优选的,所述限位杆的表面镶嵌有挡板,且限位杆和限位槽之间构成卡合结构,并且限位杆通过复位弹簧和顶板之间构成伸缩结构。
有益效果
1.设置有支撑板和传动轴,在将圆桩安装后可通过传动轴的转动带动支撑板进行旋转,将支撑板从圆桩内转出,使其插入到路基土体内,从而对圆桩在路基主体内的位置进行加固,避免后续圆桩发生沉降,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2.设置有连接板和限位杆,可通过连接板将圆桩通过顶板进行连接,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网状结构,限位杆可对连接板在顶板内的位置进行固定,使得圆桩之间形成一个整体,在受到局部荷载时能进行扩散,提高路基主体的稳定性,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连接板配合凸榫可提高路基主体和基层的咬合力,提高后续基层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俯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收纳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顶板俯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1、路基主体;2、圆桩;3、插入锥;4、顶板;5、传动轴;501、调节帽;6、传动齿轮;7、安装轴;701、连接齿轮;702、安装板;8、支撑板;9、连接板;901、凸榫;902、限位槽;10、连接槽;11、限位杆;1101、挡板;12、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5,一种公路建设用路基防沉降装置,包括路基主体1、圆桩2、插入锥3、顶板4、传动轴5、传动齿轮6、安装轴7、支撑板8、连接板9、连接槽10、限位杆11和复位弹簧12,路基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圆桩2,且圆桩2的下端镶嵌有插入锥3,并且圆桩2的上端镶嵌有顶板4,圆桩2的内部贯穿有传动轴5,且传动轴5的表面键连接有传动齿轮6,并且传动齿轮6的外侧设置有安装轴7,安装轴7的表面镶嵌有支撑板8,顶板4的外侧设置有连接板9,且连接板9的端部设置有连接槽10,并且连接槽10开设在顶板4的内部,顶板4的内部安装有限位杆11,且限位杆11的表面嵌套有复位弹簧12,并且限位杆11的外端贯穿顶板4的侧表面;
传动轴5的上端镶嵌有调节帽501,且传动轴5和顶板4之间构成轴承连接,并且顶板4的上表面呈凹口状结构设计,上述结构设计使得调节帽501能处在顶板4的内部,便于后续对顶板4进行敲击;
安装轴7的表面镶嵌有连接齿轮701,且安装轴7的上下两端均连接有安装板702,并且安装板702镶嵌在圆桩2的内壁,上述结构设计可通过连接齿轮701为安装轴7提供动力,方便后续对支撑板8的位置进行控制;
连接齿轮701和传动齿轮6之间构成啮合连接,且连接齿轮701通过安装轴7和安装板702之间构成转动结构,并且安装轴7表面的支撑板8的俯视截面呈圆弧状结构设计,上述结构设计使得支撑板8可在安装轴7的作用下进行旋转,从而伸出圆桩2的内部和路基主体1进行连接;
连接板9的上表面镶嵌有凸榫901,且连接板9的两端均开设有限位槽902,并且连接板9和连接槽10之间构成凹凸配合结构,上述结构设计可通过连接板9将顶板4进行连接,从而使圆桩2之间相互形成一个整体,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限位杆11的表面镶嵌有挡板1101,且限位杆11和限位槽902之间构成卡合结构,并且限位杆11通过复位弹簧12和顶板4之间构成伸缩结构,上述结构设计可通过限位杆11和限位槽902的配合对连接板9在连接槽10内的位置进行固定。
在使用该公路建设用路基防沉降装置时,首先,根据图1所示,可通过顶板4将圆桩2打入到路基主体1内,圆桩2通过插入锥3进入到路基主体1的内部,持续敲击顶板4使其下表面和路基主体1的上表面相平齐,然后可将支撑板8伸入到路基主体1的内部,默认状态下支撑板8收纳在圆桩2的内部,如图4所示,然后可通过工具旋转调节帽501,使其带动传动轴5进行旋转,结合图2和图3所示,传动轴5通过传动齿轮6带动连接齿轮701进行旋转,连接齿轮701将通过安装轴7带动支撑板8进行旋转,将其伸出,通过支撑板8对圆桩2在路基主体1内的位置进行加固,提高圆桩2的稳定性;
然后可将顶板4之间通过连接板9进行连接,结合图5所示,将连接板9的两端分别插入到两个顶板4内的连接槽10内,放入前可拉动限位杆11将其移出连接槽10,在将连接板9摆放后松开限位杆11使其在复位弹簧12和挡板1101的配合下和限位槽902进行卡合,将连接板9固定在连接槽10内,从而通过顶板4将下方圆桩2连接成一个整体,可在避免圆桩2的局部沉降,提高路基主体1的稳定性,同时连接板9配合凸榫901可提高路基主体1和基层的咬合力,提高后续基层的稳定性。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公路建设用路基防沉降装置,包括路基主体(1)、圆桩(2)、插入锥(3)和顶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圆桩(2),且圆桩(2)的下端镶嵌有插入锥(3),并且圆桩(2)的上端镶嵌有顶板(4),所述圆桩(2)的内部贯穿有传动轴(5),且传动轴(5)的表面键连接有传动齿轮(6),并且传动齿轮(6)的外侧设置有安装轴(7),所述安装轴(7)的表面镶嵌有支撑板(8),所述顶板(4)的外侧设置有连接板(9),且连接板(9)的端部设置有连接槽(10),并且连接槽(10)开设在顶板(4)的内部,所述顶板(4)的内部安装有限位杆(11),且限位杆(11)的表面嵌套有复位弹簧(12),并且限位杆(11)的外端贯穿顶板(4)的侧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建设用路基防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5)的上端镶嵌有调节帽(501),且传动轴(5)和顶板(4)之间构成轴承连接,并且顶板(4)的上表面呈凹口状结构设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建设用路基防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轴(7)的表面镶嵌有连接齿轮(701),且安装轴(7)的上下两端均连接有安装板(702),并且安装板(702)镶嵌在圆桩(2)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公路建设用路基防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齿轮(701)和传动齿轮(6)之间构成啮合连接,且连接齿轮(701)通过安装轴(7)和安装板(702)之间构成转动结构,并且安装轴(7)表面的支撑板(8)的俯视截面呈圆弧状结构设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建设用路基防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9)的上表面镶嵌有凸榫(901),且连接板(9)的两端均开设有限位槽(902),并且连接板(9)和连接槽(10)之间构成凹凸配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公路建设用路基防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11)的表面镶嵌有挡板(1101),且限位杆(11)和限位槽(902)之间构成卡合结构,并且限位杆(11)通过复位弹簧(12)和顶板(4)之间构成伸缩结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