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大型园区传统建造模式为:先建施工现场临时混凝土施工道路,待项目装饰工程后期,破除已经建设的临时施工道路,新建园区永久道路、市政管网系统、园林绿化等。永临结合优于传统建筑模式,关键在于利用永久道路作为临时便道,为建筑单体施工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对加快整个工程进度,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升工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大型园区传统建造模式(如附图图1所示),其管线埋深较浅,道路承载力较低,施工前需首先修筑临时便道4,通过临时便道4进行市政管线5、道路、各单体施工。传统做法通过修建临时便道进行项目建设有如下缺陷:修筑临时施工便道,增加成本;先进行单体施工,后进行管线、道路施工,工期较长;施工完成后,临时混凝土施工便道需拆除外运,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以解决大型园区采用传统的建造模式修筑临时施工便道,在后期临时施工便道需拆除外运污染环境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包括:
临时道路,包括基层和临时路面层,所述基层铺设于市政道路的基坑中,所述基层的中部向上凸出形成凸台,所述凸台沿所述市政道路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临时路面层铺设于所述凸台上,所述凸台与所述基坑的相对两侧之间形成供管线敷设的管线槽;
水稳层,填充于所述管线槽且铺设于所述临时路面层上;以及
永久路面层,铺设于所述水稳层上。
进一步的,所述基层为土基层。
进一步的,所述临时路面层为石渣层。
进一步的,所述石渣层的数量为两层,每一层所述石渣层的厚度为20cm。
进一步的,所述水稳层包括:
水泥稳定风化砂层,填充于所述管线槽且铺设于所述凸台上;以及
水泥稳定碎石层,铺设于所述水泥稳定风化砂层上。
进一步的,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的数量为两层,每一层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的厚度为18cm。
进一步的,所述水泥稳定风化砂层的厚度为18cm。
进一步的,所述永久路面层为沥青混凝土层。
进一步的,所述永久路面层为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无需额外修筑施工临时便道,建筑单体及市政管线可同时施工,缩短工期,无需额外支出临时便道费用,减少成本支出,同时避免拆除临时便道造成的环境污染。此外,新型永临结合道路将大大提高便道整体承载力,满足施工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传统道路建造模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施工中的管线敷设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施工中的管线敷设的示意图。
参照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包括:临时道路1、水稳层2和永久路面层3。
具体的,临时道路1包括基层11和临时路面层12。基层11铺设于市政道路的基坑6中。基层11的中部向上凸出形成凸台111。凸台111沿市政道路的长度方向设置。临时路面层12铺设于凸台111上。凸台111与基坑6的相对两侧之间形成供管线5敷设的管线槽110。
水稳层2填充于管线槽110且铺设于临时路面层12上。
永久路面层3铺设于水稳层2上。
参阅图4所示,先开挖市政道路的基坑6,再于基坑6内铺设基层11,并于基层的中部形成凸台111。于凸台111上铺设临时路面层12以形成临时道路。在形成临时道路后,临时道路用于施工中重型车辆,如罐车、吊车、长挂车等行驶,本实用新型对临时道路的承载力较高。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基层11为土基层11。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临时路面层12为石渣层。
在本实施例中,石渣层的数量为两层,每一层石渣层的厚度为20cm。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水稳层2包括:水泥稳定风化砂层21和水泥稳定碎石层22。
具体的,水泥稳定风化砂层21填充于管线槽110且铺设于临时路面层12的石渣层上。水泥稳定碎石层22铺设于水泥稳定风化砂层21上。
在本实施例中,水泥稳定碎石层的数量为两层,每一层水泥稳定碎石层的厚度为18cm。水泥稳定风化砂层的厚度为18cm。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永久路面层3为沥青混凝土层。具体的,永久路面层3为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
在本实施例中,永久路面层3为厚度8cm的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
本实用新型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其承载力设计值需达到60t承载力。
本实用新型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无需额外修筑施工临时便道,建筑单体及市政管线可同时施工,缩短工期,无需额外支出临时便道费用,减少成本支出,同时避免拆除临时便道造成的环境污染。此外,新型永临结合道路将大大提高便道整体承载力,满足施工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1.一种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临时道路,包括基层和临时路面层,所述基层铺设于市政道路的基坑中,所述基层的中部向上凸出形成凸台,所述凸台沿所述市政道路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临时路面层铺设于所述凸台上,所述凸台与所述基坑的相对两侧之间形成供管线敷设的管线槽;
水稳层,填充于所述管线槽且铺设于所述临时路面层上;以及
永久路面层,铺设于所述水稳层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为土基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路面层为石渣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石渣层的数量为两层,每一层所述石渣层的厚度为2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稳层包括:
水泥稳定风化砂层,填充于所述管线槽且铺设于所述凸台上;以及
水泥稳定碎石层,铺设于所述水泥稳定风化砂层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的数量为两层,每一层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的厚度为18c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稳定风化砂层的厚度为18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永久路面层为沥青混凝土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永临结合的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永久路面层为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