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墩柱接头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2-19  137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墩柱接头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公路发展的需求增加,山区大跨桥梁的修建不可避免,特别是跨越深沟峡谷地段的梁桥,桥墩的高度动辄上百米,对于钢管混凝土桥墩而言,一般采用从下向上分节段的方式进行施工,施工过程包括分节段安装钢管,由于桥墩的高度很高,在分节段拼装钢管时通常利用塔吊辅助完成,然而由于钢管的壁厚较薄,相邻两个钢管节段精确对准的施工难度大,容易造成钢管节段的中心线不一致,完工后桥墩内部受力不均、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对于钢管混凝土桥墩而言,一般采用从下向上分节段的方式进行施工,施工过程包括分节段安装钢管,然而由于钢管的壁厚较薄,相邻两个钢管节段精确对准的施工难度大,容易造成钢管节段的中心线不一致,完工后桥墩内部受力不均、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一种连接更加稳定可靠的墩柱接头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墩柱接头构造,包括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所述第一钢管内壁设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伸出所述第一钢管,所述导向板包括管内部分和管外部分,所述管内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钢管内,所述管外部分伸出所述第一钢管,所述管外部分与所述第二钢管相套接。

由于所述导向板的管外部分伸出所述第一钢管,且所述管外部分与所述第二钢管的内壁相抵接,因此,当所述第二钢管安装到位,需要在所述第二钢管上继续拼装所述第一钢管时,将所述管外部分插入所述第二钢管内,并抵住所述第二钢管的内壁,如此,所述管外部分起到限位的作用,限制所述第一钢管相对于所述第二钢管的位移,容易将所述第一钢管调节至与所述第二钢管相对准的状态,使得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第二钢管的中心线一致,保证了桥墩的轴线垂直度,避免出现由于多个钢管节段拼装时误差过大,造成完工后桥墩内部受力不均、结构不稳的问题。

又或者是当所述第一钢管安装到位后,需要在所述第一钢管上继续拼装所述第二钢管时,所述第二钢管套在所述导向板外,使得所述管外部分抵住所述第二钢管的内壁,所述导向板能够在所述第二钢管内壁提供一个定位的参照,便于将所述第二钢管调节至与所述第一钢管相对准的状态,使得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第二钢管的中心线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导向板与所述第一钢管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作为一个稳定的支点,有利于调节所述第一钢管相对于所述第二钢管的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导向板与所述第一钢管焊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导向板的数量为若干个,所有所述导向板沿所述第一钢管内壁周向间隔设置。在多个所述导向板的配合作用下,将所有所述导向板的管外部分插入所述第二钢管内,并且使得所述管外部分与所述第二钢管内壁抵接,如此,所述第一钢管的位置即得以确定,很容易地将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第二钢管精确对准,保证了桥墩的轴线垂直度,有利于提高桥墩结构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导向板与所述第一钢管内壁垂直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管外部分的端头外部设有倒角,所述倒角用于方便所述管外部分伸入所述第二钢管。具体的,由于所述导向板与所述第一钢管内壁垂直设置,且管外部分的端面设有倒角,所述倒角设置于所述导向板靠近所述第二钢管内壁的一侧,如此,所述管外部分的端面较小,方便所述管外部分插入所述第二钢管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钢管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内衬板,所述内衬板设置于相邻两个导向板之间,且所述内衬板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导向板相连接。所述内衬板用于对所述导向板在所述第一钢管上焊接处局部加强,防止焊接变形过大。具体的,所述内衬板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导向板的管内部分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墩柱接头构造还包括多个外壁定位装置,所述外壁定位装置沿所述第一钢管外壁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外壁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钢管外壁,所述第二定位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钢管外壁,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相适配,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利用所述外壁定位装置,确定所述第一钢管相对于所述第二钢管的位置,使得二者固定连接,建立桥墩内部稳定的钢管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之间设有填板,所述填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第二钢管的连接处。利用所述填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第二钢管的连接处,用于增加所述连接处的强度,进而提高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第二钢管连接的强度及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和所述填板上均设有通孔且相连通,所述通孔内设有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连接件,将所述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和所述填板相连接,进而将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第二钢管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定位板上设有第一加劲肋,所述第二定位板上设有第二加劲肋,所述第一加劲肋与所述第一定位板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加劲肋与所述第二定位板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加劲肋、所述第二加劲肋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钢管、所述第二钢管外壁。所述第一加劲肋进一步加强了所述第一定位板与所述第一钢管的连接强度,同样的,所述第二加劲肋进一步加强了所述第二定位板与所述第二钢管的连接强度,进而使得所述第一钢管与所述第二钢管连接得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所述导向板的管外部分伸出所述第一钢管,且所述管外部分与所述第二钢管的内壁相抵接,因此,当所述第二钢管安装到位,需要在所述第二钢管上继续拼装所述第一钢管时,将所述管外部分插入所述第二钢管内,并抵住所述第二钢管的内壁,如此,所述管外部分起到限位的作用,限制所述第一钢管相对于所述第二钢管的位移,容易将所述第一钢管调节至与所述第二钢管相对准的状态,使得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第二钢管的中心线一致,保证了桥墩的轴线垂直度,避免出现由于多个钢管节段拼装时误差过大,造成完工后桥墩内部受力不均、结构不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墩柱接头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标:11-第一钢管;12-第二钢管;2-导向板;21-管内部分;22-管外部分;31-第一定位板;32-第二定位板;4-填板;5-内衬板;61-第一加劲肋;62-第二加劲肋;7-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墩柱接头构造,包括第一钢管11和第二钢管12,所述第一钢管11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导向板2,所有所述导向板2沿所述第一钢管11内壁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导向板2包括管内部分21和管外部分22,所述管内部分21位于所述第一钢管11内,所述管外部分22伸出所述第一钢管11,所述管外部分22与所述第二钢管12的内壁相抵接。

所述导向板2与所述第一钢管11内壁垂直设置,所述管外部分22的端面设有倒角,所述倒角用于方便所述管外部分22伸入所述第二钢管12。具体的,所述导向板2为直角梯形板,所述直角梯形板包括上底边、下底边、直腰和斜腰,所述上底边的长度小于所述下底边的长度,所述直腰上的两个角都为直角,所述上底边与所述第一钢管11内壁焊接,所述直腰位于所述第一钢管11内,所述斜腰位于所述第二钢管12内。

所述第一钢管11内壁还固定连接有多个内衬板5,所述内衬板5设置于相邻两个管内部分21之间,且所述内衬板5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管内部分21相连接,所述内衬板5用于对所述导向板2在所述第一钢管11上焊接处局部加强,防止焊接变形过大。

所述墩柱接头构造还包括多个外壁定位装置,所述外壁定位装置沿所述第一钢管11外壁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外壁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板31和第二定位板32,所述第一定位板31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钢管11外壁,所述第一定位板31上设有第一加劲肋61,所述第一加劲肋61与所述第一定位板31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一加劲肋61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钢管11外壁;所述第二定位板32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钢管12外壁,所述第二定位板32上设有第二加劲肋62,所述第二加劲肋62与所述第二定位板32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二加劲肋62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二钢管12外壁,所述第一定位板3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32大小和形状相同。

所述第一定位板3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32之间设有填板4,所述填板4设置于所述第一钢管11和所述第二钢管12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定位板31、所述第二定位板32和所述填板4上均设有通孔且相连通,所述通孔内设有所述连接件7,因此所述第一定位板3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32之间通过连接件7固定连接,进而将所述第一钢管11和所述第二钢管1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7为螺母和螺栓。

所述墩柱接头构造的具体使用方法包括:

将所述第二钢管12安装到位后,在所述第二钢管12上安装第一钢管11,将所述导向板2的管外部分22插入所述第二钢管12中,并使得所述管外部分22与所述第二钢管12的内壁相抵接,如此,所述第一钢管11的位置得以确定,将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定位板31、所述填板4和所述第二定位板32上的通孔,另一端用螺母锁紧,有利于将所述第一钢管11和所述第二钢管12精确对准,保证了桥墩的轴线垂直度,有利于提高桥墩结构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墩柱接头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管(11)和第二钢管(12),所述第一钢管(11)内壁设有导向板(2),所述导向板(2)包括管内部分(21)和管外部分(22),所述管内部分(21)位于所述第一钢管(11)内,所述管外部分(22)伸出所述第一钢管(11),所述管外部分(22)与所述第二钢管(12)相套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墩柱接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2)与所述第一钢管(1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墩柱接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2)的数量为若干个,所有所述导向板(2)沿所述第一钢管(11)内壁周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墩柱接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2)与所述第一钢管(11)内壁垂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墩柱接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外部分(22)的端头外部设有倒角。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墩柱接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管(11)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内衬板(5),所述内衬板(5)设置于相邻两个导向板(2)之间,且所述内衬板(5)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导向板(2)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墩柱接头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外壁定位装置,所述外壁定位装置沿所述第一钢管(11)外壁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外壁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板(31)和第二定位板(32),所述第一定位板(31)设置于所述第一钢管(11)外壁,所述第二定位板(32)设置于所述第二钢管(12)外壁,所述第一定位板(3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32)相适配,所述第一定位板(3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32)之间通过连接件(7)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墩柱接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板(31)和所述第二定位板(32)之间设有填板(4),所述填板(4)设置于所述第一钢管(11)和所述第二钢管(12)的连接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墩柱接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板(31)、所述第二定位板(32)和所述填板(4)上均设有通孔且相连通,所述通孔内设有所述连接件(7)。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墩柱接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板(31)上设有第一加劲肋(61),所述第二定位板(32)上设有第二加劲肋(62),所述第一加劲肋(61)与所述第一定位板(31)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加劲肋(62)与所述第二定位板(32)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加劲肋(61)、所述第二加劲肋(62)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钢管(11)、所述第二钢管(12)外壁。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墩柱接头构造,包括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所述第一钢管内壁设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伸出所述第一钢管,所述导向板包括管内部分和管外部分,所述管内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钢管内,所述管外部分伸出所述第一钢管,所述管外部分与所述第二钢管相套接;当所述第二钢管安装到位,需要在所述第二钢管上继续拼装所述第一钢管时,将所述管外部分插入所述第二钢管内,并抵住所述第二钢管的内壁,如此,所述管外部分限制所述第一钢管相对于所述第二钢管的位移,容易将所述第一钢管调节至与所述第二钢管相对准的状态,使得所述第一钢管和所述第二钢管的中心线一致,保证了桥墩的轴线垂直度。

技术研发人员:游选成;柏山;赵占超;钟川剑;李胜;李成君;古锐;聂大丰;王扬;王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4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1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