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抖动装置,具体是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
背景技术:
超级压光机是造纸中的一种压光设备。外形类似机械压光机,但辊的数目较多。适用于铜版纸、涂布纸、书写纸、胶版印刷纸等文化用纸和电容器纸等绝缘纸。设备由金属辊和纸粕辊相间垂直排列组成。辊数为5~12辊,个别纸种有多达15~20个辊筒。纸粕辊是由硫酸盐木浆、棉、毛、麻及石棉等纤维原料经高度压缩加工而成。操作时,由于辊数多、线压力大、纸粕辊变形对纸面产生摩擦从而进一步提高纸张的光泽度、平滑度和紧度。超级压光机车速快,多单台使用。一般还配有退纸架、卷纸机和专用升降操作台等附属装置。多用于书写纸、胶版印刷纸、涂布纸和电容器纸等的整饰加工。
生产过程中纸页在超压部走向经过所有的辊子,需要经过7次超压,使得纸页的抖动非常厉害,纸页的抖动非常厉害对生产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损失额外的成本以及降低了生产的效率,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包括机体以及机体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的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以及底板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压辊,上端所述压辊的右侧设置有第一超压软辊,上端所述压辊的下侧设置有第一导辊,所述第一导辊的左侧设置有第二超压软辊,所述第二超压软辊的下侧设置有第三超压软辊,所述第三超压软辊的右下方设置有第二弧形辊,且所述第三超压软辊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导辊,所述第二导辊的下侧设置有第三导辊,所述第三导辊的右侧设置有第四超压软辊,所述第四超压软辊的左下方设置有第三弧形辊,所述第四超压软辊的左侧设置有第三导辊,且所述第三导辊位于下端所述压辊的上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超压软辊与第一导辊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且所述第二超压软辊的上端与第一导辊的上端齐平,所述第二超压软辊与第一导辊均与机体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上端所述压辊、第一导辊、第二导辊、第三导辊以及下端所述压辊均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且第一导辊、第二导辊、第三导辊均与机体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上端所述压辊的一侧设置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上端与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弧形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弧形辊与上端所述压辊的下端齐平,所述第二弧形辊与第二导辊的下端齐平,所述第三弧形辊与第三导辊的下端齐平,所述第二弧形辊、第三弧形辊均与机体转动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一侧设置有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的下端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散热风扇的上端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柱,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内部开设有开槽,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散热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较传统的超级压光机,去除了3根导辊、1根弧形辊、2根超压软辊,节约辊子运转的电耗,且减少了辊子的维修费用,超压绕行次数由7次减少到3次,降低了纸页抖动,减少超压断纸次数、缩短断纸时间,有效提高纸机运行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冷却机构,能够对超压之后的纸张进行快速的冷却,使得纸张在完成超压之后能够进行快速的收卷,节省冷却的时间和冷却的场所,使得纸张的生产效率加快,同时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中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机体1、顶板2、压辊3、电动推杆4、第一弧形辊5、底板6、第一超压软辊7、第二超压软辊8、第一导辊9、第二导辊10、第三超压软辊11、第二弧形辊12、第四超压软辊13、第三弧形辊14、冷却机构15、第一散热风扇1501、第一支撑柱1502、第二支撑柱1503、开槽1504、散热片1505、第二散热风扇1506、第三导辊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包括机体1以及机体1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的顶板2和底板6,顶板2的下表面以及底板6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压辊3,上端压辊3的右侧设置有第一超压软辊7,上端压辊3的下侧设置有第一导辊9,第一导辊9的左侧设置有第二超压软辊8,第二超压软辊8的下侧设置有第三超压软辊11,第三超压软辊11的右下方设置有第二弧形辊12,且第三超压软辊11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导辊10,第二导辊10的下侧设置有第三导辊16,第三导辊16的右侧设置有第四超压软辊13,第四超压软辊13的左下方设置有第三弧形辊14,第四超压软辊13的左侧设置有第三导辊16,且第三导辊16位于下端压辊3的上侧。
第二超压软辊8与第一导辊9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且第二超压软辊8的上端与第一导辊9的上端齐平,第二超压软辊8与第一导辊9均与机体1转动连接,上端压辊3、第一导辊9、第二导辊10、第三导辊16以及下端压辊3均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且第一导辊9、第二导辊10、第三导辊16均与机体1转动连接,上端压辊3的一侧设置有电动推杆4,电动推杆4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弧形辊5,电动推杆4的上端与顶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弧形辊5与上端压辊3的下端齐平,第二弧形辊12与第二导辊10的下端齐平,第三弧形辊14与第三导辊16的下端齐平,第二弧形辊12、第三弧形辊14均与机体1转动连接,底板6的上表面一侧设置有冷却机构15,冷却机构15包括第一散热风扇1501,第一散热风扇1501的下端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柱1502,第一散热风扇1501的上端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柱1503,两侧第二支撑柱1503的内部开设有开槽1504,两侧第二支撑柱150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散热风扇1506,第二散热风扇150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散热片150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使用时,纸张依次通过第一超压软辊7、第一弧形辊5、上端的压辊3、第二超压软辊8、第三超压软辊11、第二弧形辊12、第二导辊10、第三导辊16、第四超压软辊13、第三弧形辊14、下端的压辊3设置,较传统的超级压光机,去除了3根导辊、1根弧形辊、2根超压软辊,节约辊子运转的电耗,且减少了辊子的维修费用,超压绕行次数由7次减少到3次,降低了纸页抖动,减少超压断纸次数、缩短断纸时间,有效提高纸机运行效率,节约生产成本,超压完成的纸张通过开槽1504下方的第一散热风扇1501进行第一重散热,散发的热量被散热片1505快速吸收,在通过第二散热风扇1506进行快速的散热,对纸张进行快速的散热,使得纸张在完成超压之后能够进行快速的收卷,节省冷却的时间和冷却的场所,使得纸张的生产效率加快,同时节省了成本。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包括机体(1)以及机体(1)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的顶板(2)和底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的下表面以及底板(6)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压辊(3),上端所述压辊(3)的右侧设置有第一超压软辊(7),上端所述压辊(3)的下侧设置有第一导辊(9),所述第一导辊(9)的左侧设置有第二超压软辊(8),所述第二超压软辊(8)的下侧设置有第三超压软辊(11),所述第三超压软辊(11)的右下方设置有第二弧形辊(12),且所述第三超压软辊(11)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导辊(10),所述第二导辊(10)的下侧设置有第三导辊(16),所述第三导辊(16)的右侧设置有第四超压软辊(13),所述第四超压软辊(13)的左下方设置有第三弧形辊(14),所述第四超压软辊(13)的左侧设置有第三导辊(16),且所述第三导辊(16)位于下端所述压辊(3)的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超压软辊(8)与第一导辊(9)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且所述第二超压软辊(8)的上端与第一导辊(9)的上端齐平,所述第二超压软辊(8)与第一导辊(9)均与机体(1)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端所述压辊(3)、第一导辊(9)、第二导辊(10)、第三导辊(16)以及下端所述压辊(3)均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且第一导辊(9)、第二导辊(10)、第三导辊(16)均与机体(1)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端所述压辊(3)的一侧设置有电动推杆(4),所述电动推杆(4)的上端与顶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4)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弧形辊(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辊(5)与上端所述压辊(3)的下端齐平,所述第二弧形辊(12)与第二导辊(10)的下端齐平,所述第三弧形辊(14)与第三导辊(16)的下端齐平,所述第二弧形辊(12)、第三弧形辊(14)均与机体(1)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超压部纸张抖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6)的上表面一侧设置有冷却机构(15),所述冷却机构(15)包括第一散热风扇(1501),所述第一散热风扇(1501)的下端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柱(1502),所述第一散热风扇(1501)的上端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柱(1503),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柱(1503)的内部开设有开槽(1504),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柱(150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散热风扇(1506),所述第二散热风扇(150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散热片(1505)。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