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铜管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盘拉机上下壁厚调整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制冷行业用铜管对圆盘拉伸机生产的铜管的壁厚均匀性及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的圆盘拉伸机是通过单动气缸的左右伸缩来控制模具盒的角度变化,从而达到调节铜管上下的壁厚的目的。在具体的调节操作上,铜管壁厚需要向上调整时,增加气缸的气压值即可,在向下调整时,只能采用泄压的方式,气缸本身并没有主动的作用力,会受到气压值和模具盒给气缸的压力、牵引力的影响,不仅容易产生位移,不利于控制壁厚的精确性,而且壁厚调整效果缓慢或不明显,很难总结调整经验。在这种条件下生产,产品质量波动幅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方案中单动气缸不利于精确调整壁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盘拉机上下壁厚调整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盘拉机上下壁厚调整系统,包括主机架和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的模具盒,所述主机架和模具盒之间设置有调整装置,所述调整装置包括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螺纹连接有调整螺母的一端,所述调整螺母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在所述模具盒上,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在所述主机架上;所述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的螺纹旋向相反。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丝杆的螺纹旋向为左旋,所述第二丝杆的螺纹旋向为右旋,所述调整螺母上左旋和右旋的螺纹长度均为所述调整螺母总长度的一半。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两个限位板,两个限位板中间设置有一个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固定件的空腔,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轴销孔,所述第一固定件通过轴销和两个限位板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整螺母的横截面外缘为正六边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丝杆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指针,所述主机架上对应所述调整装置的位置上设置有平行于地面的标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丝杆和螺母的方式连接,结构稳定,受到外作用力影响时不易产生位移或变形,还能起到支撑作用;螺纹分布均匀,壁厚调整精确度高;可使用扳手等简单工具对外六角调整螺母进行单手控制,操作简单方便;使用指针和标尺辅助调整,有利于操作人员总结工作经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调整螺母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调整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工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机架,2-模具盒,3-调整装置,31-第一固定件,32-第一连接件,321-限位板,322-轴销,33-第一丝杆,34-调整螺母,35-第二丝杆,36-第二连接件,37-第二固定件,4-指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附图标记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使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盘拉机上下壁厚调整系统,包括主机架1和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1上的模具盒2,所述主机架1和模具盒2之间设置有调整装置3,所述调整装置3包括第一固定件31,所述第一固定件31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件32,所述第一连接件32设置有第一丝杆33,所述第一丝杆33螺纹连接有调整螺母34的一端,所述调整螺母34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丝杆35,所述第二丝杆35设置有第二连接件36,所述第二连接件36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件37;所述第一固定件31连接在所述模具盒2上,所述第二固定件37连接在所述主机架1上;所述第一丝杆33和第二丝杆35的螺纹旋向相反。
所述主机架和模具盒为现有技术,模具盒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主机架上。所述调整装置的第一固定件、第一连接件、第一丝杆、调整螺母、第二丝杆、第二连接件、第二固定件均可采用40cr钢制作。所述第一、第二固定件用于将调整装置分别连接在模具盒和主机架上,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可固定连接在模具盒的转轴上,第二固定件可固定连接在主机架上。
所述第一连接件可与第一丝杆固定连接,并且和第一固定件转动连接,在执行调整操作时模具盒会发生转动,第一丝杆和第一固定件通过第一连接件转动连接,可以使调整装置可以适应模具的角度变化;具体地,第一连接件上可设置有安装槽,第一丝杆螺纹连接在安装槽内,再以焊接加固。所述第二连接件可与第二丝杆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与第二固定件转动连接。第一、第二丝杆的螺纹旋向相反,且均和调整螺母螺纹连接,通过旋转调整螺母,第一、第二丝杆互相靠近或远离。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操作人员旋转调整螺母,由于第一、第二螺杆的螺纹旋向相反,两者随着调整螺母的转动同时做相向或相背运动来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替代气缸左右伸缩的方式,以改变模具盒的角度以及模具盒和主机架之间的位置关系,达到调整铜管的上下壁厚的目的。调整装置的工作原理如图6所示,图6中虚线部分为调整后各组件的相对位置,仅作为工作原理的示意,实际生产中的调整幅度较为微小。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丝杆33的螺纹旋向为左旋,所述第二丝杆35的螺纹旋向为右旋,所述调整螺母34上左旋和右旋的螺纹长度均为所述调整螺母34总长度的一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杆的螺纹旋向可为左旋,第二丝杆的螺纹旋向与第一丝杆相反,为右旋。如图4所示,所述调整螺母内壁从中间平分为两部分,分别与第一、第二丝杆的螺纹啮合,两部分长度相等,使两个丝杆与调整螺母之间的装配简便化;如果调整螺母的一部分长度过短,螺母在旋转时容易卡住,影响调整装置的正常运转。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32包括两个限位板321,两个限位板321中间设置有一个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固定件31的空腔,所述限位板321上设置有轴销孔,所述第一固定件31通过轴销322和两个限位板321转动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件可插入空腔中,并通过轴销与第一连接件的两个限位板转动连接,所述轴销可选择高强度圆柱销。所述空腔还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让第一固定件可以和第一连接件之间形成相对转动。
优选地,所述调整螺母34的横截面外缘为正六边形。
如图5所示,所述调整螺母可为中央开孔的正六棱柱,其横截面的外缘为正六边形,方便操作人员利用扳手进行旋转,以简化调整方式。
优选地,所述第一丝杆33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32的一端设置有指针4,所述主机架1上对应所述调整装置3的位置上设置有平行于地面的标尺。
为了使调整幅度更加直观,便于总结经验,所述第一丝杆上还设置有指针,主机架上对应调整装置的位置上设置有平行于地面的标尺,指针和标尺配合,能够读取和记录每一次调整的精确位置。由于调整的幅度较小,指针因为第一丝杆的角度变化在竖直方向上产生的位移距离微小,不影响操作人员的判断。指针设置在第一丝杆靠近第一连接件的一端,防止指针对调整螺母形成阻碍。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盘拉机上下壁厚调整系统,包括主机架(1)和转动连接在所述主机架(1)上的模具盒(2),所述主机架(1)和模具盒(2)之间设置有调整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3)包括第一固定件(31),所述第一固定件(31)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件(32),所述第一连接件(32)设置有第一丝杆(33),所述第一丝杆(33)螺纹连接有调整螺母(34)的一端,所述调整螺母(34)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丝杆(35),所述第二丝杆(35)设置有第二连接件(36),所述第二连接件(36)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件(37);所述第一固定件(31)连接在所述模具盒(2)上,所述第二固定件(37)连接在所述主机架(1)上;所述第一丝杆(33)和第二丝杆(35)的螺纹旋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盘拉机上下壁厚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33)的螺纹旋向为左旋,所述第二丝杆(35)的螺纹旋向为右旋,所述调整螺母(34)上左旋和右旋的螺纹长度均为所述调整螺母(34)总长度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盘拉机上下壁厚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2)包括两个限位板(321),两个限位板(321)中间设置有一个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固定件(31)的空腔,所述限位板(321)上设置有轴销孔,所述第一固定件(31)通过轴销(322)和两个限位板(321)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盘拉机上下壁厚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螺母(34)的横截面外缘为正六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盘拉机上下壁厚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33)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32)的一端设置有指针(4),所述主机架(1)上对应所述调整装置(3)的位置上设置有平行于地面的标尺。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