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3-20  86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客运车辆用装置,具体是一种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



背景技术:

公路客运车辆是指运送旅客的公共汽车和长途客运汽车。公路客运车辆一般都是中型或大型的载人车辆,有的长途公路客运车辆还有卧铺供旅客休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公路客运和铁路、民航、航运等客运行业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客车对载客人数有明确要求,大型载客汽车为核载十九人及以上的客车,中型载客汽车为核载十人及以上、十九人以下的客车,小型载客汽车为核载九人及以下的客车。由于乘客人来人往,上下车混乱,一般只能依靠司机或者售票员人眼观察,难以时刻确定车上有多少乘客。

为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包括安装架、固定架,安装架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支架,第一电机支架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固定架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立柱,支撑立柱下端转动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一端与第一电机轴固定连接,支撑立柱中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杆,限位杆中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块,滑动块下方与螺纹杆螺纹连接,滑动块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架,固定架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摆动机构,固定架下方固定连接有平移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摆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支架,固定连接在固定架上方一侧的第二电机支架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轴固定连接有平转盘,平转盘上方固定连接有挡柱,固定架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轴,固定轴中部转动连接有扇形齿轮转柄,扇形齿轮转柄上端开有封闭方形滑槽,挡柱在封闭方形滑槽中滑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平移机构包括支撑立板,固定架下方固定连接有支撑立板,支撑立板中部滑动连接有滑动齿条,滑动齿条上方与扇形齿轮转柄下端相啮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动齿条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下方中部固定连接有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架中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支架,控制支架端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架两侧螺纹连接有螺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实现传感器的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全方位记录车上乘客,通过控制面板开启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带动螺纹杆转动,进而带动滑动块滑动,进而带动下方结构移动,开启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带动平转盘和挡柱转动,进而带动扇形齿轮转柄摆动,进而带动滑动齿条滑动,进而带动下方的传感器移动,覆盖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的左视图;

图中:1-安装架、2-固定架、3-第一电机支架、4-第一电机、5-支撑立柱、6-螺纹杆、7-限位杆、8-滑动块、9-摆动机构、901-第二电机支架、902-第二电机、903-平转盘、904-挡柱、905-固定轴、906-扇形齿轮转柄、10-平移机构、1001-支撑立板、1002-滑动齿条、1003-固定块、1004-传感器、11-控制支架、12-控制面板、13-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3,一种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包括安装架1、固定架2,安装架1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支架3,第一电机支架3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4,固定架2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立柱5,支撑立柱5下端转动连接有螺纹杆6,螺纹杆6一端与第一电机4轴固定连接,支撑立柱5中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杆7,限位杆7中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块8,滑动块8下方与螺纹杆6螺纹连接,滑动块8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架2,固定架2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摆动机构9,固定架2下方固定连接有平移机构10,通过控制面板12开启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带动螺纹杆6转动,进而带动滑动块8滑动,进而带动固定架2移动,进而带动摆动机构9和平移机构10移动。

所述摆动机构9包括第二电机支架901,固定连接在固定架2上方一侧的第二电机支架901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902,第二电机902轴固定连接有平转盘903,平转盘903上方固定连接有挡柱904,固定架2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轴905,固定轴905中部转动连接有扇形齿轮转柄906,扇形齿轮转柄906上端开有封闭方形滑槽,挡柱904在封闭方形滑槽中滑动。

所述平移机构10包括支撑立板1001,固定架2下方固定连接有支撑立板1001,支撑立板1001中部滑动连接有滑动齿条1002,滑动齿条1002上方与扇形齿轮转柄906下端相啮合,开启第二电机902,第二电机902带动平转盘903转动,进而带动和平转盘903固定连接的挡柱904转动,进而通过挡柱904在封闭方形滑槽中的滑动带动扇形齿轮转柄906摆动,进而通过齿啮合带动滑动齿条1002滑动,进而带动下方的传感器1004移动。

所述滑动齿条1002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003,固定块1003下方中部固定连接有传感器1004。

所述固定架2中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支架11,控制支架11端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12。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作为上一实施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安装架1两侧螺纹连接有螺栓13,便于将安装架1安装在车内顶部,同时也方便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面板12开启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带动螺纹杆6转动,进而带动滑动块8滑动,进而带动固定架2移动,进而带动摆动机构9和平移机构10移动;开启第二电机902,第二电机902带动平转盘903转动,进而带动和平转盘903固定连接的挡柱904转动,进而通过挡柱904在封闭方形滑槽中的滑动带动扇形齿轮转柄906摆动,进而通过齿啮合带动滑动齿条1002滑动,进而带动下方的传感器1004移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

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包括安装架(1)、固定架(2),安装架(1)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支架(3),第一电机支架(3)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4),固定架(2)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立柱(5),支撑立柱(5)下端转动连接有螺纹杆(6),螺纹杆(6)一端与第一电机(4)轴固定连接,支撑立柱(5)中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杆(7),其特征在于,限位杆(7)中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块(8),滑动块(8)下方与螺纹杆(6)螺纹连接,滑动块(8)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架(2),固定架(2)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摆动机构(9),固定架(2)下方固定连接有平移机构(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机构(9)包括第二电机支架(901),固定连接在固定架(2)上方一侧的第二电机支架(901)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902),第二电机(902)轴固定连接有平转盘(903),平转盘(903)上方固定连接有挡柱(904),固定架(2)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轴(905),固定轴(905)中部转动连接有扇形齿轮转柄(906),扇形齿轮转柄(906)上端开有封闭方形滑槽,挡柱(904)在封闭方形滑槽中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机构(10)包括支撑立板(1001),固定架(2)下方固定连接有支撑立板(1001),支撑立板(1001)中部滑动连接有滑动齿条(1002),滑动齿条(1002)上方与扇形齿轮转柄(906)下端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齿条(1002)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003),固定块(1003)下方中部固定连接有传感器(1004)。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2)中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支架(11),控制支架(11)端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1)两侧螺纹连接有螺栓(1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客运车辆载客人数清点装置,涉及一种客运车辆用装置,包括安装架、固定架,安装架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支架,第一电机支架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固定架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立柱,支撑立柱下端转动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一端与第一电机轴固定连接,支撑立柱中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杆,限位杆中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块,滑动块下方与螺纹杆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实现传感器的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开启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带动螺纹杆转动,进而带动滑动块滑动,进而带动下方结构移动,开启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带动平转盘和挡柱转动,进而带动扇形齿轮转柄摆动,进而带动滑动齿条滑动。

技术研发人员:常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甘肃中寰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03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