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晾衣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3-28  96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晾衣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家居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目前的家用升降式晾衣架多为双杆式,在晾晒床单,被套等大件衣物时,会占用一整根晾衣杆,导致其他衣物缺少晾晒空间,因此,需要研发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能够解决大型衣物晾晒的新型晾衣杆。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晾衣杆,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晾衣杆,包括:

升降装置;

晾衣杆主体,包括第一晾衣杆、第二晾衣杆和至少一组侧边杆组件,至少一组侧边杆组件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晾衣杆和第二晾衣杆上;

驱动装置,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设置在第一晾衣杆的内侧,第二传动组件设置在第二晾衣杆的内侧;

控制装置,与升降装置及驱动装置电连接;

其中,侧边杆组件包括第一侧边杆和第二侧边杆,第一传动组件与第一侧边杆传动连接,以使得第一传动组件能够驱动第一侧边杆收纳于或伸出第一晾衣杆;

第二传动组件与第二侧边杆传动连接,以使得第二传动组件能够驱动第二侧边杆收纳于或伸出第二晾衣杆;

在第一侧边杆和第二侧边杆伸出后,第一侧边杆与第二侧边杆相互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设计了一种多功能晾衣杆,在第一侧边杆伸出第一晾衣杆与第二侧边杆伸出第二晾衣杆后,第一侧边杆与第二侧边杆相互连接,使得当晾衣空间不足时,衣物能够悬挂在第一侧边杆和第二侧边杆形成的横杆上;当不需要使用第一侧边杆和第二侧边杆形成的横杆时,第一侧边杆还可以收容于第一晾衣杆内及第二侧边杆收容于第二晾衣杆内,上述方案有效解决了晾晒衣物过多或占用空间较大时晾晒空间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晾衣杆的空间利用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晾衣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多功能晾衣杆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侧边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晾衣杆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晾衣杆主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晾衣杆主体与驱动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第一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的第二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处于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0、多功能晾衣杆;

10、晾衣杆主体;110、侧边杆组件;111、第一侧边杆;1111、第一活动端;1112、第二活动端;1112a、第一连接件;1113、第一转动支点;112、第二侧边杆;1121、第一转动端;1122、第二转动端;1122a、第二连接件;1123、第二转动支点;120、第一晾衣杆;1201、第一容纳腔;130、第二晾衣杆;1301、第二容纳腔;

20、驱动装置;201、第一传动组件;2011、第一丝杆;2012、第一联动组件;2012a、第一螺母;2012b、第一连杆;2012c、第一转动件;202、第二传动组件;2021、第二丝杆;2022、第二联动组件;2022a、第二螺母;2022b、第二连杆;2022c、第二转动件;203、驱动电机;

30、升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晾衣杆1000包括晾衣杆主体10,晾衣杆主体10包括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第一晾衣杆120与第二晾衣杆130平行于天花板设置,用于悬挂衣物。晾衣杆主体10还包括至少一组侧边杆组件110,至少一组侧边杆组件1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晾衣杆120与第二晾衣杆130转动连接,使得侧边杆组件110能够在第一晾衣杆120与第二晾衣杆130之间形成至少一根可用于悬挂衣物的横杆,并且每组侧边杆组件110之间间隔设置。

多功能晾衣杆1000还包括有驱动装置20,驱动装置20与晾衣杆主体10电连接。驱动装置20包括第一传动组件201和第二传动组件202,第一传动组件201沿第一晾衣杆12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第一晾衣杆120的内腔中,第二传动组件202沿第二晾衣杆13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第二晾衣杆130的内腔中。

具体地,请参阅图3,侧边杆组件110包括第一侧边杆111和第二侧边杆112。第一侧边杆111与第一传动组件201传动连接,第二侧边杆112与第二传动组件202传动连接,驱动装置20驱动第一传动组件201与第二传动组件202分别带动第一侧边杆111和第二侧边杆112转动并伸出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当第一侧边杆111与第二侧边杆112旋转至同一条直线上时,第一侧边杆111与第二侧边杆112相邻的一端相互连接,使得第一侧边杆111与第二侧边杆112在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之间形成可用于悬挂衣物的横杆;当不需要使用由第一侧边杆111与第二侧边杆112形成的横杆时,驱动装置20驱动第一传动组件201和第二传动组件202还可以带动第一侧边杆111和第二侧边杆112分别收回于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上。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当用户需要晾晒大型衣物或需要晾晒的衣物较多时,可以通过控制驱动装置20驱动第一传动组件201和第二传动组件202驱动第一侧边杆111和第二侧边杆112分别伸出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形成可用于悬挂衣物的横杆,增加晾衣空间;当结束晾衣或者不需要使用侧边杆组件110时,驱动装置20控制第一传动组件201和第二传动组件202驱动第一侧边杆111和第二侧边杆112收回于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上,提高了晾衣杆的使用灵活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边杆111和第二侧边杆112的转动方向可以为相向转动,也可以为相背转动,只要第一侧边杆111和第二侧边杆112可转动至同一直线上使得第一侧边杆111与第二侧边杆112在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之间形成可用于悬挂衣物的横杆即可,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9,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晾衣杆120沿第一晾衣杆1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与第一侧边杆111数量相同且形状位置适配的第一容纳腔1201,第一侧边杆111可收容于第一容纳腔1201;第二晾衣杆130沿第二晾衣杆1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与第二侧边杆112数量相同且形状位置适配的第二容纳腔1301,第二侧边杆112可收容于第二容纳腔1301。第一容纳腔1201与第二容纳腔1301的设置使得第一侧边杆111和第二侧边杆112处于收回状态时能够保持第一晾衣杆120与第二晾衣杆130的表面平整及美观,便于衣物挂取时不受第一侧边杆111和第二侧边杆112的阻碍。

请参阅图3,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侧边杆111上设有第一活动端1111、第二活动端1112和设置在第一活动端1111与第二活动端1112之间的第一转动支点1113,第一活动端1111的长度小于第二活动端1112。第一侧边杆111在第一转动支点1113处通过转轴可转动安装在第一晾衣杆120上,第一活动端1111与第一传动组件201在第一晾衣杆120内部传动连接,当第一传动组件201带动第一活动端1111运动时,第一活动端1111可绕第一转动支点1113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活动端1112联动,使得第二活动端1112能够伸出或收回第一容纳腔1201。

具体地,第一活动端1111与第二活动端1112的连接处具有弧度,使得第一侧边杆111呈弯曲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动端1111与第二活动端1112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90度,第一活动端1111带动第二活动端1112转动时第一活动端1111一直在第一晾衣杆120的内部转动,第一活动端1111不会伸出第一容纳腔1201影响衣物的挂取,并且使得多功能晾衣杆1000整体结构更为紧凑和美观。

请参阅图3,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侧边杆112上设有第一转动端1121、第二转动端1122和设置在第一转动端1121与第二转动端1122之间的第二转动支点1123,第一转动端1121的长度小于第二转动端1122。第二侧边杆112在第二转动支点1123处通过转轴可转动安装在第二晾衣杆130上,第一转动端1121与第二传动组件202在第二晾衣杆130内部传动连接,当第二传动组件202带动第一转动端1121运动时,第一转动端1121可绕第二转动支点1123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动端1122联动,使得第二转动端1122能够伸出或收回第二容纳腔1301。

具体地,第一转动端1121与第二转动端1122的连接处具有弧度,使得第二侧边杆112呈弯曲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端1121与第二转动端1122的夹角大于等于90度,使得第一转动端1121带动第二转动端1122转动时第一转动端1121一直在第二晾衣杆130的内部转动,第二转动端1122不会伸出第二容纳腔1301影响衣物的挂取,并且使得多功能晾衣杆1000整体结构更为紧凑和美观。

为了更清楚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以第二活动端1112的初始位置为收容于第一容纳腔1201中,第二转动端1122的初始位置为收容于第二容纳腔1301中为例进行解释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2,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0还包括驱动电机203,驱动电机203安装在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的一端。驱动电机203包括有两个输出轴(图中未示出),驱动电机203的二个输出轴(图中未示出)分别和第一传动组件201与第二传动组件202同侧的一端转动连接。

请参阅图6至图8,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组件201包括设置有螺纹的第一丝杆2011,第一丝杆2011的两端沿第一晾衣杆120的长度方向安装在第一晾衣杆120的内腔中,驱动电机203的其中一个输出轴与第一丝杆2011的一端转动连接,使得驱动电机203能够驱动第一丝杆2011旋转。

第二传动组件202包括设置有螺纹的第二丝杆2021,第二丝杆2021的两端沿第二晾衣杆130的长度方向安装在第二晾衣杆130的内腔中,驱动电机203的另一个输出轴与第二丝杆2021的一端转动连接,使得驱动电机203能够驱动第二丝杆2021旋转。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组件201还包括与第一丝杆2011传动连接的第一联动组件2012。第一联动组件2012包括有与第一丝杆2011上螺纹相适配的第一螺母2012a和第一连杆2012b,第一螺母2012a套设在第一丝杆2011上,第一连杆2012b的一端与第一螺母2012a传动连接,第一连杆2012b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转动件2012c与第一活动端1111铰接,使得第一螺母2012a带动第一连杆2012b的运动路径延长,便于第一连杆2012b带动第一活动端1111转动更大的角度,使得与第一活动端1111联动的第二活动端1112更容易转动至最大旋转角度。

第二传动组件202还包括与第二丝杆2021传动连接的第二联动组件2022。第二联动组件2022包括有与第二丝杆2021上螺纹相适配的第二螺母2022a和第二连杆2022b,第二螺母2022a套设在第二丝杆2021上,第二连杆2022b的一端与第二螺母2022a传动连接,第二连杆2022b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件2022c与第一转动端1121铰接,使得第二螺母2022a能够带动第二连杆2022b的运动路径加长,便于第二连杆2022b带动第一转动端1121更容易转动至最大旋转角度。

具体地,第一转动件2012c一端与第一连杆2012b传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活动端1111铰接,当第一连杆2012b随第一螺母2012a沿第一丝杆2011的轴向进行往复运动时,第一转动件2012c随着第一连杆2012b的运动方向拉动第一活动端1111带动第二活动端1112伸出或收回。

第二转动件2022c一端与第二连杆2022b传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转动端1121,当第二连杆2022b随第二螺母2022a沿第二丝杆2021的轴向进行往复运动时,第二转动件2022c随着第二连杆2022b的运动方向拉动第一转动端1121带动第二转动端1122伸出或收回。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活动端1112与第二转动端1122的最大旋转角度小于等于9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活动端1112从收纳于第一容纳腔1201旋转至垂直于第一晾衣杆120,第二转动端1122从收纳于第二容纳腔1301旋转至垂直于第二晾衣杆130,以使得第二活动端1112与第二转动端1122在第一晾衣杆120与第二晾衣杆130之间形成的横杆更为稳固,第一晾衣杆120与第二晾衣杆130的受力较均匀。

请参阅图9,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侧边杆111伸出第一晾衣杆12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112a,第二侧边杆112伸出第二晾衣杆13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件1122a,第一传动组件201与第二传动组件202分别带动第一侧边杆111和第二侧边杆112转动并伸出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当第一侧边杆111和第二侧边杆112旋转至同一直线上时,第一连接件1112a与第二连接件1122a相互扣合,使得第一侧边杆111与第二侧边杆112在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之间形成的用于悬挂衣物的横杆,且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112a和第二连接件1122a之间可以为任意一种扣合形式,如:磁吸、卡接、钩接等,本申请并不限制,其目的主要为了能够增强第一侧边杆111与第二侧边杆112所组成的横杆的承重能力即可。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当驱动电机203驱动第一丝杆2011和第二丝杆2021按照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第一螺母2012a和第二螺母2022a将分别带动第一连杆2012b和第二连杆2022b沿着第一丝杆2011和第二丝杆2021的轴向向第一方向移动,同时驱动第一连杆2012b的第一转动件2012c带动第一活动端1111联动,使得第一活动端1111带动第二活动端1112转动,第二连杆2022b的第二转动件2022c带动第一转动端1121联动,使得第一转动端1121带动第二转动端1122转动,最终使得第二活动端1112和第二转动端1122转动分别伸出第一容纳腔1201和第二容纳腔1301后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第一连接件1112a与第二连接件1122a相互扣合,使得多功能晾衣杆1000的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之间形成了用于悬挂衣物的横杆,多功能晾衣杆1000整体悬挂衣物的空间得以扩展,提高了晾衣架的空间利用率。

当驱动电机203驱动第一丝杆2011和第二丝杆2021按照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第一螺母2012a和第二螺母2022a将分别带动第一连杆2012b和第二连杆2022b沿着第一丝杆2011和第二丝杆2021的轴向向第二方向移动,同时驱动第一连杆2012b的第一转动件2012c带动第一活动端1111联动,使得第一活动端1111带动第二活动端1112转动,第二连杆2022b的第二转动件2022c带动第一转动端1121联动,使得第一转动端1121带动第二转动端1122转动,最终使得第二活动端1112收容于第一容纳腔1201,第二转动端1122收容于第二容纳腔1301。在不需要使用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之间的横杆时,可以灵活控制第二活动端1112收容于第一容纳腔1201,第二转动端1122收容于第二容纳腔1301,同时不影响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的正常使用,提高了晾衣架的可选择性与便捷性。

本申请提供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晾衣杆1000还包括升降装置30,升降装置30与晾衣杆主体10电连接,其中,升降装置30与晾衣杆主体10通过卷线提升或伸缩提升等方式驱动晾衣杆主体10的上升和下降以满足用户对晾衣杆升降高度的使用需求,本申请对多功能晾衣杆1000的升降方式不加以限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晾衣杆120和第二晾衣杆130远离驱动电机203的一端还分别设置有配重块(图中未示出),用于使得晾衣杆主体10的两侧保持平衡;两个配重块内还分别设置有与第一丝杆2011和第二丝杆2021相适配的转动轴(图中未示出),使得第一丝杆2011和第二丝杆2021更为稳固。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0还包括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控制装置与升降装置30和驱动电机203分别通信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控制装置是在接收到用户的控制指令后将控制升降装置30和驱动电机203运行,而用户可以使用遥控器、手势指令、语音控制等任一种方式传递控制指令,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多功能晾衣杆,其特征在于,包括:

升降装置;

晾衣杆主体,包括第一晾衣杆、第二晾衣杆和至少一组侧边杆组件,至少一组侧边杆组件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晾衣杆和所述第二晾衣杆上;

驱动装置,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晾衣杆的内侧,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晾衣杆的内侧;

控制装置,与所述升降装置及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

其中,所述侧边杆组件包括第一侧边杆和第二侧边杆,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一侧边杆传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侧边杆收纳于或伸出所述第一晾衣杆;

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二侧边杆传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二侧边杆收纳于或伸出所述第二晾衣杆;

在所述第一侧边杆和所述第二侧边杆伸出后,所述第一侧边杆与所述第二侧边杆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晾衣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杆上设有第一活动端、第二活动端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动端与所述第二活动端之间的第一转动支点,所述第一侧边杆通过第一转动支点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晾衣杆上,所述第一活动端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传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活动端绕所述第一转动支点转动带动所述第二活动端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活动端与第二活动端的连接处具有弧度,以使得所述第一侧边杆呈弯曲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晾衣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边杆上设有第一转动端、第二转动端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端与所述第二转动端之间的第二转动支点,所述第二侧边杆通过第二转动支点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晾衣杆上,所述第二转动端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传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转动端绕所述第二转动支点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转动端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端与第二转动端的连接处具有弧度,以使得所述第二侧边杆呈弯曲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晾衣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设置有螺纹的第一丝杆以及与所述第一丝杆传动连接的第一联动组件,所述第一丝杆的两端安装在所述第一晾衣杆上,所述第一联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活动端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晾衣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设置有螺纹的第二丝杆和与第二丝杆传动连接的第二联动组件,所述第二丝杆的两端安装在所述第二晾衣杆上,所述第二联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转动端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晾衣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丝杆相适配的第一螺母和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螺母套设在所述第一丝杆上,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母传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端铰接;

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丝杆相适配的第二螺母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螺母套设在所述第二丝杆上,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螺母传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端铰接;

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沿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的轴向往复运动带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联动,以使得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连的所述第一活动端和所述第一转动端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晾衣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晾衣杆与所述第二晾衣杆分别沿所述第一晾衣杆与所述第二晾衣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活动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转动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纳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晾衣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转动以使得带动所述第二活动端和所述第二转动端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晾衣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动端远离所述第一转动支点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

所述第二转动端远离所述第二转动支点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件;

其中,当所述第二活动端与所述第二转动端旋转至同一直线上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互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晾衣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杆和所述第二侧边杆的最大旋转角度小于等于9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晾衣杆,包括升降装置、晾衣杆主体、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晾衣杆主体包括第一晾衣杆、第二晾衣杆以及至少一组侧边杆组件;驱动装置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设置在第一晾衣杆的内侧,第二传动组件设置在第二晾衣杆的内侧;控制装置分别与升降装置和驱动装置电连接;其中,侧边杆组件包括第一侧边杆和第二侧边杆,第一传动组件与第一侧边杆传动连接,以使得第一传动组件能够驱动第一侧边杆收纳于或伸出第一晾衣杆;第二传动组件与第二侧边杆传动连接,以使得第二传动组件能够驱动第二侧边杆收纳于或伸出所述第二晾衣杆;在第一侧边杆和第二侧边杆伸出后,第一侧边杆与第二侧边杆相互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平;熊德林;陈国丞;常建伟;王亚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云米互联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15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