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钢管混凝土组合墩。
背景技术:
钢管混凝土组合墩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钢管,通常为四根,所述钢管的内外均浇筑有混凝土,对于跨越河流深切峡谷的高墩大跨桥梁工程,桥墩墩高约一百多米,长细比较大,因此一般会沿所述钢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横隔板,所述横隔板将四根所述钢管横向连接起来,保持所述钢管的截面形状、增强横向刚度,使得四根所述钢管及混凝土形成空间整体结构,共同承力。所述横隔板通常为混凝土结构。
然而山区的大跨桥梁,往往处于地震烈度高、地形复杂的环境中,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所述钢管外部的混凝土将会发生开裂退出工作,所述横隔板与所述钢管连接处结构破坏,所述钢管之间的连接失效,所述桥墩的受力全部由四根所述钢管承担,由于四根所述钢管分布的位置较远,整体性较差,各个所述钢管单独抵抗外荷载时,该结构的长细比相较整体共同受力时大大提高,容易影响桥墩结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其中,所述高墩大跨桥梁,是指墩高超过100m、跨度超过150m的桥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所述钢管外部的混凝土将会发生开裂退出工作,所述横隔板与所述钢管连接处结构破坏,所述钢管之间的连接失效,所述桥墩的受力全部由四根所述钢管承担,由于四根所述钢管分布的位置较远,整体性较差,各个所述钢管单独抵抗外荷载时,该结构的长细比相较整体共同受力时大大提高,容易影响桥墩结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的问题,提供一种钢管混凝土组合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钢管混凝土组合墩,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钢管,所述钢管内外浇筑有混凝土,相邻两根所述钢管之间均连接有预应力筋。
由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但抗弯能力很弱,而钢材的抗弯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弹塑性,但在受压时容易失稳而丧失轴向抗压能力。钢管混凝土在结构上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可使混凝土处于侧向受压状态,其抗压强度可成倍提高,同时由于混凝土的存在,提高了钢管的刚度,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承载能力。
由于预应力筋的强度大,因此在相邻两根钢管之间设置所述预应力筋,建立了相邻两根所述钢管之间的有效连接,使得钢管混凝土组合墩整体性更好,且由于相邻两根所述钢管之间均设有预应力筋,在横桥向和顺桥向均设有所述预应力筋,所有所述预应力筋形成环向结构,环向设置的所述预应力筋提供了所述钢管的向心力,提高了钢管混凝土组合墩的承载能力;在所述钢管之间张拉预应力,正常使用阶段作为安全储备,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若所述钢管外部混凝土开裂,在预应力作用下即可延缓裂缝发展,同时仍然能够将所述钢管连接为一个整体,保证所述钢管截面共同受力,避免所述钢管之间的连接失效,保证了桥墩结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预应力筋的一端锚固于一根钢管上,所述预应力筋的另一端锚固于相邻的所述钢管上。建立了相邻两根所述钢管之间的有效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预应力筋的锚固端设有穿孔钢板。所述预应力筋穿过所述穿孔钢板上的孔位,并通过焊接,将所述穿孔钢板和所述预应力筋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钢管上,所述预应力筋的另一端进行张拉,到位后固定于相邻的所述钢管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沿所述钢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横隔板,每个所述横隔板横向连接所有所述钢管,所述预应力筋位于所述横隔板内部。如此,加强了所述横隔板与所述钢管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了所述横隔板与所述钢管连接处的应力峰值,提高钢管混凝土节点约束力,使钢管混凝土组合墩整体性更好。所述钢管混凝土节点是指所述横隔板在所述钢管上的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每根所述钢管上均设有通孔,每个所述横隔板在水平方向上设有第一通道,所述通孔以及所述第一通道内安装有套管,所述套管用于将相邻两根所述钢管相连接,所述套管内设有所述预应力筋。预先设置套管,便于穿所述预应力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横隔板在竖直方向上设有第二通道。方便后期检修。优选的,所述第二通道位于所述横隔板的几何中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钢管的数量为四根,四根所述钢管分别位于矩形或正方形的四个角上。便于形成稳定的桥墩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预应力筋为预应力钢绞线或钢束。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预应力筋的强度大,因此在相邻两根钢管之间设置所述预应力筋,建立了相邻两根所述钢管之间的有效连接,使得钢管混凝土组合墩整体性更好,且由于相邻两根所述钢管之间均设有预应力筋,在横桥向和顺桥向均设有所述预应力筋,所有所述预应力筋形成环向结构,环向设置的所述预应力筋提供了所述钢管的向心力,提高了钢管混凝土组合墩的承载能力;在所述钢管之间张拉预应力,正常使用阶段作为安全储备,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若所述钢管外部混凝土开裂,在预应力作用下即可延缓裂缝发展,同时仍然能够将所述钢管连接为一个整体,保证所述钢管截面共同受力,避免所述钢管之间的连接失效,保证了桥墩结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钢管混凝土组合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预应力筋锚固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钢管;2-预应力筋;3-横隔板;31-第一通道;32-第二通道;4-套管;5-穿孔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一种钢管混凝土组合墩,包括四根竖直设置的钢管1,四根所述钢管1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角上,所述钢管1内外浇筑有混凝土。
沿所述钢管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横隔板3,每个所述横隔板3将所有所述钢管1横向连接。每根所述钢管1上均设有通孔,每个所述横隔板3在水平方向上设有第一通道31,所述通孔以及所述第一通道31内安装有套管4,所述套管4用于将相邻两根所述钢管1相连接,所述套管4内设有预应力筋2。
所述预应力筋2的一端锚固于一根所述钢管1上,所述预应力筋2的另一端锚固于相邻的所述钢管1上。所述预应力筋2的锚固端设有穿孔钢板5,所述预应力筋2穿过所述穿孔钢板5上的孔位,并通过焊接,将所述穿孔钢板5和所述预应力筋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钢管1上,所述预应力筋2的另一端进行张拉,到位后固定于相邻的所述钢管1上,所述预应力筋2为预应力钢绞线或钢束。
所述横隔板3的几何中心设有第二通道32,便于后期工作人员进入检修。
针对所述横隔板3内是否设置环向钢束,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桥墩整体与横隔板处作用效应表
由表可知:设置了所述环向钢束后,大幅提高了桥墩的稳定性,对增加桥墩整体刚度、降低所述横隔板3与所述钢管1连接处的应力峰值具有显著的作用,提高了钢管混凝土节点约束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钢管混凝土组合墩,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竖直设置的钢管(1),所述钢管(1)内外浇筑有混凝土,相邻两根所述钢管(1)之间均连接有预应力筋(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混凝土组合墩,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筋(2)的一端锚固于一根所述钢管(1)上,所述预应力筋(2)的另一端锚固于相邻的所述钢管(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管混凝土组合墩,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筋(2)的锚固端设有穿孔钢板(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混凝土组合墩,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钢管(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横隔板(3),每个所述横隔板(3)横向连接所有所述钢管(1),所述预应力筋(2)位于所述横隔板(3)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钢管混凝土组合墩,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钢管(1)上均设有通孔,每个所述横隔板(3)在水平方向上设有第一通道(31),所述通孔以及所述第一通道内安装有套管(4),所述套管(4)用于将相邻两根所述钢管(1)相连接,所述套管(4)内设有所述预应力筋(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钢管混凝土组合墩,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隔板(3)在竖直方向上设有第二通道(3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管混凝土组合墩,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1)的数量为四根,四根所述钢管(1)分别位于矩形或正方形的四个角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一种钢管混凝土组合墩,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筋(2)为预应力钢绞线或钢束。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