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5  75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流产生装置,尤指一种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查,tw201817978a已揭露一种烘手装置的风流产生装置,该风流产生装置主要包含一电动马达,一导流板,一可旋转扇叶以及一外壳,其中,该外壳设于该电动马达的一侧并供该可旋转扇叶与该导流板设置其中,该可旋转扇叶受该电动马达带动后将于该风流产生装置内形成一气流,该导流板设置于该气流的路径上并相对该可旋转扇叶位于该气流路径的下游侧,该导流板主要是由一主板,多个设于该主板上的第一翼片,多个设于该主板上并相对该第一翼片位于该主板相对侧的第二翼片所组成。实施时,该可旋转扇叶受驱动而产生该气流,该气流朝该导流板方向流动并受该些第一翼片导引,该气流于受该些第一翼片导引后将朝该主板外侧流动并撞击该外壳,该气流于撞击后将令该气流的路径产生弯折,进而朝向该些第二翼片方向流动,于后该气流受该些第二翼片的导引而朝向该电动马达内部或是该电动马达外部流动。然而,由前述可知,习用该风流产生装置虽设置有该导流板,但习用该导流板于承接该可旋转扇叶而来的该气流后,将导引该气流朝该导流板的外侧方向流动,使得该气流将撞击于该外壳上,进而于撞击处造成扰流现象。也就是说,习用该导流板无法有效减少该气流产生扰流的情况。

再者,习用该气流受导引而经该风流产生装置的一出风口流出后,该气流由于受该些第二翼片导引而无法贴近该电动马达的外壳流动,导致习用该气流无法具体对该电动马达进行热交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习用导流板无法减少扰流产生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解决习用导流板无法导引气流对电动马达外壳进行散热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包含一电动马达以及一风桶,该电动马达具有一马达外壳及一驱动轴,该风桶包含一盆体,一位于该盆体内并连接该驱动轴以于该盆体内产生一气流的可旋转扇叶,以及一位于该盆体内且固定于该马达外壳的导流架,该盆体的一盆底成形一进气孔,该马达外壳与该盆体的一盆口共同界定出一出气间隙,该导流架包含一固定于该马达外壳上的支撑环,以及多个间隔成形于该支撑环上并沿该马达外壳表面延伸的导流弯叶,任二相邻该导流弯叶界定出一沿着该马达外壳的导流通道,每一该导流通道的一入口与一出口位于该马达外壳的不同等高线上,每一该导流通道导引该气流由该出气间隙排出。

一实施例中,每一该导流弯叶于面对该出气间隙一侧设有一位于该导流弯叶与该支撑环连接处的引流凸块。

一实施例中,该些导流弯叶的部分于面对该盆底一侧设有一位于该导流通道靠近该出气间隙一端的安装凸块,该安装凸块成形一提供一固定件穿设的第一通孔。

一实施例中,每一该导流弯叶面对该出气间隙一侧且靠近该可旋转扇叶一端的曲率小于每一该导流弯叶面对该出气间隙一侧且靠近该出气间隙一端的曲率。

一实施例中,每一该导流弯叶贴近该马达外壳一侧的线形不同于同一该导流弯叶远离该马达外壳一侧的线形。

一实施例中,每一该导流弯叶是由远离该马达外壳一侧朝贴近该马达外壳一侧倾斜。

一实施例中,该支撑环具有多个间隔设置于环内的承接块,以及多个设置于环内并分别位于任两相邻该承接块之间的支撑柱,每一该承接块成形一提供一组接件穿设的第二通孔。

一实施例中,该马达外壳具有一位于该风桶内的端盖,该端盖成形有多个分别提供该些承接块与该些支撑柱设置的组装槽。

一实施例中,该马达外壳具有一位于该风桶内的端盖,该端盖具有一成形出该出气间隙的衔接环,该衔接环至少与该些导流弯叶的部分组接。

一实施例中,该衔接环上成形有多个分别面对该些导流通道的该出口的镂空区域。

一实施例中,该导流架具有多个连接该支撑环与该些导流弯叶的支撑墙。

透过本实用新型前述所揭,相较于习用具有以下特点:本实用新型透过任二相邻的该导流弯叶界定出该导流通道,且每一该导流通道的该入口与该出口位于该马达外壳的不同等高线上。该可旋转扇叶于产生该气流后,该气流进入该导流架所在位置后,该气流可直接受该些导流弯叶导引,而无须产生弯折即可直接朝面对该马达外壳方向流动,承此本实用新型得以具体减少该气流产生紊流的情况。再者,本实用新型该气流受该导流架导引后,该气流沿该马达外壳流动的同时,该气流可同时对该马达外壳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结构分解的示意图(一);

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结构分解的示意图(二);

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导流架与电动马达的平面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导流架的剖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风流产生装置

11..............电动马达

111..............马达外壳

112..............驱动轴

113..............端盖

114..............衔接环

115..............镂空区域

116..............组装槽

13..............风桶

131..............盆体

132..............可旋转扇叶

133..............导流架

134..............盆底

135..............进气孔

136..............盆口

137..............出气间隙

138..............支撑环

139..............导流弯叶

140..............导流通道

141..............入口

142..............出口

145..............引流凸块

146..............支撑墙

147..............安装凸块

148..............第一通孔

149..............承接块

150..............支撑柱

151..............第二通孔

50..............气流

51..............固定件

52..............组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流产生装置10,该风流产生装置10可适配于一烘手装置(图中未示)中,该风流产生装置10吸取外部空气并提供该烘手装置用以烘干使用者手部的气体。该风流产生装置10包含一电动马达11和一风桶13,该电动马达11包含一马达外壳111及一驱动轴112,该马达外壳111用以包覆该电动马达11的多个内部元件同时提供该些内部元件保护功能,又,该驱动轴112设于该马达外壳111内,该驱动轴112于该电动马达11启动时受驱动而转动。另外,该风桶13设于该电动马达11一侧,该风桶13包含一盆体131,一可旋转扇叶132以及一导流架133。该盆体131连接该马达外壳111并位于该电动马达11一侧,该可旋转扇叶132位于该盆体131内并连接该驱动轴112,该可旋转扇叶132受该驱动轴112驱动而旋转,该可旋转扇叶132于转动时将于该盆体131内产生一气流50。又,该导流架133位于该盆体131内且固定于该马达外壳111,该导流架133用以承接该气流50并导引该气流50朝向面对该电动马达11方向流动。

进一步地,该盆体131的一盆底134成形有一进气孔135,且该盆体131的一盆口136与该马达外壳111共同界定出一出气间隙137。其中,本文所述该盆底134为该盆体131远离该电动马达11一侧,而该盆口136则是位于该盆体131面对该电动马达11一侧。该进气孔135于该可旋转扇叶132启动时供该可旋转扇叶132吸取外部空气进入该盆体131中并令外部空气形成该气流50,该出气间隙137则供该气流50排出该盆体131外。一实施例中,该进气孔135的投影面积可小于该出气间隙137的投影面积,借此以加大该气流50于排出该盆体131时的流速。另一方面,该导流架133包含一支撑环138以及多个导流弯叶139,该支撑环138与该马达外壳111组接并固定于该马达外壳111上,该些导流弯叶139间隔成形于该支撑环138上并沿该马达外壳111表面延伸。又,本实用新型为导引该气流50朝该风流产生装置10面对该电动马达11方向流动,每一该导流弯叶139被设计为倾斜状,详细来说,假设每一该导流弯叶139面对该可旋转扇叶132的一侧位于一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位置上时,同一该导流弯叶139远离该可旋转扇叶132的一侧则朝该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象限方向延伸。进一步地,任二相邻该导流弯叶139界定出一导流通道140,每一该导流通道140沿着该马达外壳111设置,且每一该导流通道140的一入口141与一出口142位于该马达外壳111的不同等高线上。其中,本文前述该入口141是指每一该导流通道140面对该可旋转扇叶132的一侧,该入口141用以承接该可旋转扇叶132而来的该气流50,而该出口142则是指每一该导流通道140远离该可旋转扇叶132的一侧,该出口142提供进入该导流通道140的该气流50由该出气间隙137排出。又,由本文图4所绘可发现,该导流通道140的该入口141与同一该导流通道140的该出口142相对该支撑环138具有不同的高度,假设该入口141位于平面座标系的原点位置上时,该出口142的y轴座标将大于该入口141的的y轴座标,也就是说,该出口142的等高线与该入口141的等高线不同。

接着,说明本实用新型该风流产生装置10的实施方式。首先假设初始时,该电动马达11未受驱动,即该可旋转扇叶132未产生该气流50。一旦该驱动轴112受控制而开始运转时,该驱动轴112带动该可旋转扇叶132转动,令该可旋转扇叶132产生该气流50。于后,该导流架133承接由该可旋转扇叶132而来的该气流50,该导流架133以该些导流弯叶139导引该气流50,令该气流50受该些导流弯叶139导引后经该出气间隙137排出的同时,该气流50得以沿该马达外壳111流动。

本实用新型透过任二相邻的该导流弯叶139界定出该导流通道140,且每一该导流通道140的该入口141与该出口142位于该马达外壳111的不同等高线上。该可旋转扇叶132于产生该气流50后,该气流50进入该导流架133所在位置后,该气流50可直接受该些导流弯叶139导引,而无须产生弯折即可直接朝面对该马达外壳111方向流动,承此本实用新型得以具体减少该气流50产生紊流的情况。再者,本实用新型该气流50受该导流架133导引后,该气流50沿该马达外壳111流动的同时,该气流50可同时对该马达外壳111进行散热。

一实施例中,复请参阅图1至图5,每一该导流弯叶139于面对该出气间隙137一侧设有一引流凸块145,该引流凸块145位于该导流弯叶139与该支撑环138连接处,该引流凸块145是由面对该支撑环138一侧朝面对该导流弯叶139方向倾斜,借此令该引流凸块145除用以连接该导流弯叶139与该支撑环138外,该引流凸块145亦可导引进入该导流弯叶139的该气流50沿该导流弯叶139流动。另外,一实施例中,该导流架133具有多个支撑墙146,该些支撑墙146用以连接该支撑环138与该些导流弯叶139,每一该支撑墙146由该支撑环138朝远离该可旋转扇叶132方向延伸,每一该支撑墙146相对于该支撑环138的高度由面对该导流通道140的该出口142一侧朝该导流通道140的该入口141一侧为渐减,借此令每一该导流通道140的该入口141与该出口142位于该马达外壳111的不同等高线上。

再另一方面,复请参阅图2至图5,一实施例中,该马达外壳111具有一位于该风桶13内的端盖113,该端盖113用以避免该气流50中的异物进入该电动马达11内部,以减少该电动马达11的损坏情况。又,该端盖113具有一成形出该出气间隙137的衔接环114,该衔接环114上具有多个分别面对每一该导流通道140的该出口142的镂空区域115,该些镂空区域115成形于该衔接环114上未与该些导流弯叶139组接的部分,该些镂空区域115供该气流50沿该些导流通道140流动后排出该风桶13外。一实施例中,复请参阅图4至图5,本实用新型每一该导流弯叶139非以同一曲率设置,具体地说,每一该导流弯叶139于面对该衔接环114一侧且靠近该可旋转扇叶132一端的曲率小于每一该导流弯叶139面对该衔接环114一侧且靠近该出气间隙137一端的曲率,承此令每一该导流弯叶139于承接该气流50后可导引该气流50朝向该些镂空区域115流动。又,另一实施例中,每一该导流弯叶139贴近该马达外壳111一侧的线形不同于同一该导流弯叶139远离该马达外壳111一侧的线形。再者,每一该导流弯叶139是由远离该马达外壳111一侧朝贴近该马达外壳111一侧倾斜,借此令每一该导流弯叶139于承接该气流50后该气流50得以沿该马达外壳111流动,使得该马达外壳111得与该气流50进行热交换。

另外,一实施例中,复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该导流架133为固定组接于该马达外壳111上,该导流架133以该些导流弯叶139的部分于面对该盆底134一侧设有一安装凸块147,该安装凸块147位于该导流通道140靠近该出气间隙137一侧。以本实用新型该导流架133来说,该些导流弯叶139中设有该安装凸块147者与该些导流弯叶139中未设有该安装凸块147者为间隔设置,也就是说,该些导流弯叶139中设有该安装凸块147者的其中任一与该些导流弯叶139中未设有该安装凸块147者比邻设置。进一步地,每一该安装凸块147成形有一第一通孔148,该第一通孔148提供一固定件51穿设,该固定件51穿入该第一通孔148后与该衔接环114组接以固定该导流架133于该马达外壳111上。由上述可知,该马达外壳111至少以该衔接环114与该些导流弯叶139中设有该安装凸块147者组接。

承上,于另一实施例中,该支撑环138具有多个承接块149以及多个支撑柱150,该些承接块149间隔设置于该支撑环138环内一侧,也就是说,该些承接块149设置于该支撑环138贴近该马达外壳111一侧。又,该些支撑柱150同样设置于该支撑环138内一侧,且该些支撑柱150分别位于任二相邻该承接块149之间。以本案所绘的该导流架133来说,该些承接块149与该些导流弯叶139中未设有该安装凸块147者设于该支撑环138分别位于该支撑环138环内一侧与该支撑环138环外一侧,而该些支撑柱150与该些导流弯叶139中设有该安装凸块147者同样分别位于该支撑环138环内一侧与该支撑环138环外一侧。又,该马达外壳111为与该支撑环138组接,该马达外壳111的该端盖113上成形有多个提供该些承接块149与该些支撑柱150设置的组装槽116,该些组装槽116的型态与该些承接块149与该些支撑柱150配合。进一步地,每一该承接块149具有一设于面对该组装槽116一侧的第二通孔151,该第二通孔151供一组接件52穿设,该组接件52穿入该第二通孔151后将与该组装槽116组接,借此令该导流架133得以稳定地组装于该马达外壳111上。


技术特征:

1.一种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电动马达,具有一马达外壳及一驱动轴;以及

一风桶,包含一盆体,一位于该盆体内并连接该驱动轴以于该盆体内产生一气流的可旋转扇叶,以及一位于该盆体内且固定于该马达外壳的导流架,该盆体的一盆底成形一进气孔,该马达外壳与该盆体的一盆口共同界定出一出气间隙,该导流架包含一固定于该马达外壳上的支撑环,以及多个间隔成形于该支撑环上并沿该马达外壳表面延伸的导流弯叶,任二相邻该导流弯叶界定出一沿着该马达外壳的导流通道,每一该导流通道的一入口与一出口位于该马达外壳的不同等高线上,每一该导流通道导引该气流由该出气间隙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导流弯叶于面对该出气间隙一侧设有一位于该导流弯叶与该支撑环连接处的引流凸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导流弯叶的部分于面对该盆底一侧设有一位于该导流通道靠近该出气间隙一端的安装凸块,该安装凸块成形一提供一固定件穿设的第一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导流弯叶面对该出气间隙一侧且靠近该可旋转扇叶一端的曲率小于每一该导流弯叶面对该出气间隙一侧且靠近该出气间隙一端的曲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导流弯叶贴近该马达外壳一侧的线形不同于同一该导流弯叶远离该马达外壳一侧的线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导流弯叶是由远离该马达外壳一侧朝贴近该马达外壳一侧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环具有多个间隔设置于环内的承接块,以及多个设置于环内并分别位于任两相邻该承接块之间的支撑柱,每一该承接块成形一提供一组接件穿设的第二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外壳具有一位于该风桶内的端盖,该端盖成形有多个分别提供该些承接块与该些支撑柱设置的组装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外壳具有一位于该风桶内的端盖,该端盖具有一成形出该出气间隙的衔接环,该衔接环至少与该些导流弯叶的部分组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衔接环上成形有多个分别面对该些导流通道的该出口的镂空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流架具有多个连接该支撑环与该些导流弯叶的支撑墙。

技术总结
一种适配于烘手装置中的风流产生装置,包含一电动马达及一风桶,该电动马达具有一马达外壳及一驱动轴,该风桶包含一盆体,一连接该驱动轴并产生一气流的可旋转扇叶,及一固定于该马达外壳的导流架,该马达外壳与该盆体的一盆口共同界定出一出气间隙,该导流架包含一固定于该马达外壳上的支撑环,及多个间隔成形于该支撑环上并沿该马达外壳表面延伸的导流弯叶,任二相邻该导流弯叶界定出一沿着该马达外壳的导流通道,每一该导流通道的一入口与一出口位于该马达外壳的不同等高线上,每一该导流通道导引该气流由该出气间隙排出。

技术研发人员:许吉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和光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0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