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服务器。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服务器的性能提供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服务器的运行稳定性好及服务器的散热效果好。
比如,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服务器,该服务器包括机箱,可拆卸地设在机箱内的多个硬件模块,设在机箱底部上的若干散热部件,比如,散热部件为风扇,对位于风扇上方的硬件模块进行散热。比如,位于风扇上方的硬件模块为主板组件。
但是,服务器中的风扇采用多个螺钉固定在机箱的底部上,风扇通过电线与服务器内的电源组件电连接,若需要对风扇进行维修或更换时,需要将机箱整体倒立,使机箱的底部朝向上,通过拽拉将风扇上的电线从电源组件上拉出,再将风扇拆卸下来,对风扇进行维修,待风扇维修好后,再通过螺钉将风扇固定在机箱的底部上,并将风扇的电线与电源组件电连接,最后将机箱整体朝上转向,使机箱的顶部朝向上,以完成风扇的拆卸和维修工作,尤其当服务器机箱规格大时,服务器的整体重量大,不便于将整个机箱转向,引起散热部件的安装和维修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服务器的散热部件的拆卸和维修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服务器,包括
机箱,其内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腔和至少一个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分布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下方;所述第一安装腔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机箱的机壳上的第一插口和设在机壳内的至少一个第一插接端;
电源模块,设在机壳内,与所述第一插接端电连接;
至少一个散热模块,经所述第一插口可抽拉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散热模块上的第一配合端与所述第一插接端一一对应且插接配合;
硬件模块,设在第二安装腔内。
可选地,上述的服务器,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机壳上的第二插口和设在机壳内的至少一个第二插接端;所述第二插接端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模块;
所述硬件模块经所述第二插口可抽拉地安装在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硬件模块上的第二配合端与所述第二插接端上一一对应且插接配合。
可选地,上述的服务器,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竖向插接设在所述机壳内的背板;
所述第一插接端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分别设在各自安装腔对应的背板上;
所述硬件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主板组件,所述主板组件设在所述散热模块的上方。
可选地,上述的服务器,所述背板将所述机壳的内腔分割为并排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为至少两个,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分布在所述第一内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分布在第二内腔;
所述硬件模块还包括至少一个硬盘组件;所述主板组件设在第一内腔中的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硬盘组件设在第二内腔中的第二安装腔内。
可选地,上述的服务器,所述机壳内还具有设在所述第一内腔中的至少一个第三安装腔,所述第三安装腔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机壳上第三插口和背板,且所述第三安装腔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相邻并排设置;
所述电源模块经所述第三插口可抽拉地设在第三安装腔内,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三配合端插接配合在电源板上,所述电源板与背板上的第三插接端通过转接板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服务器,所述第一内腔中分布至少三个第二安装腔,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层叠在所述第三安装腔的上方,两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层叠在所述第一安装腔的上方;
所述硬件模块还包括分别可抽拉地设在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内的bbu组件和pcie组件,所述bbu组件的第二配合端插接在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板上,所述bbu组件层叠在所述电源模块的上方;所述pcie组件层叠在所述散热模块的上方,所述pcie组件的第二配合端插接在所述背板上的第二插接端上。
可选地,上述的服务器,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灯板,所述灯板设在所述第二内腔中,且位于所述硬盘组件的顶部上方;所述灯板的第四配合端沿竖向与背板上的第四插接端插接配合。
可选地,上述的服务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安装腔的相对的两内侧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向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第二导向件一一对应,所述散热模块或硬件模块通过在所述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上滑动而可抽拉地设在各自对应的安装腔内。
可选地,上述的服务器,所述散热模块包括
风扇盒,可抽拉地设在所述第二安装腔内;
风扇,设在所述风扇盒内;
限位机构,可在将所述风扇盒锁定在机箱上的锁定状态与解除对所述风扇盒的锁定的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可选地,上述的服务器,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连杆,铰接在所述风扇盒上,其前端伸出所述第一插口外;
拉簧,其一端设在所述风扇盒上,另一端设在所述连杆的后端上;
所述连杆的顶部设向上凸出的第三凸起;
在锁定状态,所述第三凸起受所述拉簧释放的能量的作用而趋于嵌入所述第二安装腔的顶部上设置的限位孔;在解锁状态,所述第三凸起退出所述限位孔。
可选地,上述的服务器,还包括设在散热模块和/或硬件模块外露于所述机壳的外表面上的至少一个助拔器。
可选地,上述的服务器,所述助拔器包括助拔件及偏压保持件;所述助拔件的一端可转动地设在被助拔模块上,另一端作为自由端,在助拔件转动时,所述自由端可与所述被助拔模块卡接连接或分离于所述被助拔模块,所述偏压保持件给所述自由端施加趋于保持与所述被助拔模块卡接的偏压力。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服务器,包括机箱、电源模块、至少一个散热模块及硬件模块。机箱内设置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将散热模块和硬件模块分别设在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内,由于第一安装腔位于至少一个第二安装腔的下方,则散热模块对位于其上方的硬件模块进行散热,散热模块可抽拉地设在第一安装腔内,并在散热模块推入第一安装腔内时,散热模块的第一配合端与第一插接端插接配合,第一插接端和第一配合端中的一个为第一插座,另一个为第一插头;第一插接端与电源模块连接,从而使散热模块与电源模块的电连接,于是,在安装散热模块时,只需将散热模块插入第一安装腔内,并向机壳内推送至第一配合端插接在第一插接端上即可;取出散热模块时,只需将散热模块向外抽拉处机壳外,便于散热模块的维修和安装。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服务器,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一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机壳上的第二插口和设在机壳内的至少一个第二插接端;所述第二插接端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模块;所述硬件模块经所述第二插口可抽拉地安装在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硬件模块上的第二配合端一一对应地插接在所述第二插接端上,第二插接端和第二配合端中的一个为第二插座,另一个为第二插头,从而使硬件模块的取放过程与散热模块的取放过程相同,进而便于硬件模块的取放和维修。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服务器,还包括竖向插接设在所述机壳内的背板;所述第一插接端和所述第二插接端分别设在各自安装腔对应的背板上;所述硬件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主板组件,所述主板组件设在所述散热模块的上方,便于机箱外,预先将各个插接端安装在背板上,再随着背板整体插接在机箱内,从而便于插接端在机箱内的安装。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服务器,所述背板将所述机壳的内腔分割为并排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为至少两个,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分布在所述第一内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分布在第二内腔;所述硬件模块还包括至少一个硬盘组件;所述主板组件设在第一内腔中的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硬盘组件设在第二内腔中的第二安装腔内,便于从机箱的相反方向分别可抽拉地取放主板组件和硬盘组件。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服务器,所述机壳内还具有设在第一内腔中的至少一个第三安装腔,所述第三安装腔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机壳上第三插口和背板,且所述第三安装腔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相邻并排设置;所述电源模块经所述第三插口可抽拉地设在第三安装腔内,从而使散热模块与电源模块相邻设置,便于散热模块更快速地对电源模块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服务器,第一内腔中分布至少三个第二安装腔,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层叠在所述第三安装腔的上方,两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层叠在所述第一安装腔的上方;所述硬件模块还包括分别可抽拉地设在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内的bbu组件和pcie组件,bbu组件层叠在所述电源模块的上方;所述pcie组件层叠在所述散热模块的上方,pcie组件和bbu组件分别位于主板组件的两侧,则bb组件和pcie组件均靠近散热模块,散热模块能够同时对主板组件、bb组件、pcie组件及电源模块进行同步散热,进一步地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效率。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服务器,所述散热模块包括风扇盒、风扇及限位机构,其中风扇盒可抽拉地设在所述第二安装腔内;风扇设在所述风扇盒内;限位机构可在将所述风扇盒锁定在机箱上的锁定状态与解除对所述风扇盒的锁定的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当风扇盒在机箱内安装到位后,通过限位机构的锁定作用,确保散热模块不会从机箱内滑落出来;相反,当需要取出散热模块时,限位机构先解锁,之后再通过抽拉或推入方式,对散热模块进行取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服务器的后视角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服务器去除上盖后的前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服务器的主板盒与背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服务器中的硬盘盒与背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服务器中的pcie盒体与背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服务器中第一隔板上的第一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服务器中的风扇盒与背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服务器中的bbu盒体、电源分别与电源板、转接板、背板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服务器中的助拔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服务器中的助拔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散热模块的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服务器的局部爆炸示意图(散热模块方向);
图13为图1中服务器的局部爆炸示意图(硬盘组件方向);
附图标记说明:
1-上盖;
20-主板组件;2-主板盒;21-主板;22-下盖;23-第一导向体;
30-bbu组件;3-bbu盒体;
40-电源模块;4-电源;
50-散热模块;5-风扇盒;51-拉簧;52-连杆;53-第一按钮;54-第三凸起;
60-pcie组件;6-pcie盒体;61-第二导向体;
7-机壳;711-第二安装腔i;712-第一安装腔;713-第一插口;714-第二插口;715-第三安装腔;716-第三插口;721-第二安装腔ii;
8-硬盘盒;81-硬盘;91-背板;92-第二导向柱;93-第一插接端;94-第一导向柱;95-第二插接端;96-转接板连接器;97-第四插接端;10-第一隔板;101-第一导向件;102-顶板;103-第一散热孔;104-第二散热孔;11-电源板;12-转接板;13-灯板;14-助拔器;141-弹性件;142-按钮;143-把手本体;144-滑动壳;1441-第一凸起;1442-第二凸起;145-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提供一种服务器,如图1至图13所示,其包括机箱、电源模块40、至少一个散热模块50、背板91、硬件模块。
如图1所示,机箱包括机壳7,机壳7具有顶部开口,可拆卸地设在机壳顶部开口上的上盖1。背板91沿竖向插接在机壳的侧壁和底部表面上的凹槽内,以实现背板91与机壳的插接安装,当需要取出背板91时,只需打开上盖1向上拔出背板91即可。
以背板91为界,背板91将机壳的内腔分割为并排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第一内腔内设置多个第二安装腔,第二内腔内设置多个第二安装腔,为便于下文中表述,将第一内腔中的第二安装腔表述为第二安装腔i711,第二内腔中的第二安装腔表述为第二安装腔ii721,同时,第一内腔内设置多个第一安装腔712。
比如,如图12和图13所示,硬件模块包括主板组件20、bbu组件30、pcie组件60及硬盘组件,第一内腔中的三个第二安装腔i711分别供主板组件、bbu组件、pcie组件可抽拉地安装,其中bbu是室内基带处理单元的缩写,pcie是指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的缩写。第二内腔中的多个第二安装腔ii721供硬盘组件可抽拉地安装;多个第一安装腔712供散热模块50可抽拉地安装。两个内腔中均设置第二安装腔,便于从机箱的前方取放主板组件、bbu组件、pcie组件,从机箱的后方取放硬盘组件,相互不干涉。
具体地,在第一内腔中,四个第一安装腔712位于两个第二安装腔i711的下方,第一安装腔712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机箱的机壳上的第一插口713和设在机壳内的至少一个第一插接端93。
如图1所示,散热模块50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当然还可以为更多个或者更少个,具体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散热模块50经第一插口713可抽拉地安装在第一安装腔内,散热模块50上的第一配合端与第一插接端93一一对应且插接配合。可选地,第一插接端93和第一配合端中的一个为第一插座,另一个为第一插头。
以下以第一插接端93为第一插座,第一配合端为第一插头为例来说明,第一插座电连接于服务器中的电源模块40,从而实现散热模块50与电源模块的电连接,无需像现有技术通过线缆与电源模块连接,实现散热模块50在机壳内的可抽拉式安装。
当需要对散热模块50进行维修时,只需从机壳外将散热模块50从第一安装腔712中抽拉出即可对散热模块50维修,待维修好,只需将散热模块50插入第一安装腔712中,直至散热模块50的第一插头与第一插座插接配合即可,从而方便散热模块50的取放及维修。
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安装腔712与背板91连通,第一插座固定在背板91上,从而能够在机壳外将第一插座预先固定在背板91上,再将背板91整体插接在机壳内,进而便于第一插座的安装和拆卸。
对于散热模块50而言,散热模块50包括风扇盒5及设在风扇盒5内的风扇,第一插头固定在风扇上且伸出风扇盒外,以与对应的第一插座进行插接配合,风扇盒可抽拉地设在第一安装腔712内。当然,可以直接设置风扇,不设置风扇盒。
散热模块50还包括限位机构,可在将所述风扇盒锁定在机箱上的锁定状态与解除对所述风扇盒的锁定的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如图11所示,可选地,限位机构包括连杆52、拉簧51、第三凸起54;连杆52铰接在风扇盒上,拉簧沿竖向分布,其顶部与连杆的后端连接,拉簧的底部设在风扇盒上;连杆的前端上设有拨动部53,连杆的顶部上设有向上凸出的第三凸起54,初始状态下,拉簧处于拉伸状态而释放能量,迫使第三凸起朝向上插接在第二安装腔i711的顶部壁面上的限位孔内,将风扇盒限位在机箱上,限位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相反,通过向下按压拨动部53,以克服拉簧的作用力,使连杆顺时针转动,第三凸起54从机箱的限位孔内退出,拉簧被压缩储能,解除机箱对风扇盒的限位作用,限位机构处于解锁状态。
也即,第一安装腔712内插入或抽出风扇盒时,给拨动端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第三凸起分离于机箱的限位孔;待风扇盒安装到位后,松开拨动端,拉簧释放能量,驱动连杆逆时针转动,第三凸起向上卡入限位孔内,便于风扇盒的取放和维修。限位机构的设置,确保风扇盒安装到位后,被限位在机箱上,防止风扇盒从机箱上脱落或插接不到位。
类似地,第二安装腔i711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机壳上的第二插口714和设在机壳内的至少一个第二插接端95;第二插接端95电连接于电源模块;硬件模块经第二插口714可抽拉地安装在第二安装腔内,硬件模块上的第二配合端一一对应地插接在第二插接端95上;同样地,第二插接端95和第二配合端中的一个为第二插座,另一个为第二插头,以下以第二插接端95为第二插座,第二配合端为第二插头为例来说明。
具体地,上述的主板组件可抽拉地设在散热模块50顶部上的一个第二安装腔i711内,一方面便于散热模块50对主板组件进行散热;另一方面便于主板组件的安装和取出,以对主板组件的维修。同样地,上述的第二插座可设在背板91上,第二安装腔与背板91连通。
对于主板组件而言,可选地,如图3所示,主板组件包括主板盒2和主板21,主板盒2的底部开口上设有下盖22,主板21设在主板盒2内,主板21上的多个第二插头伸出主板盒2外插接在背板91上的第二插座上。
可选地,主板盒2上面向第二插座的后侧表面上设有第一导向体23,对应地背板91上设置第一导向柱94,第一导向体23上设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导向体23通过第一导向孔套在第一导向柱上,对主板盒2的抽拉或推入第二安装腔内起到导向作用,进一步确保主板盒2在机壳内插接到位。
如图6所示,pcie组件可抽拉地设在一个第二安装腔i711内且位于散热模块50的上方,并与主板组件的一侧相邻分布,pcie组件上的第二插头一一对应地插接在第二插座上,便于pcie组件在机壳内的取放;同时,pcie组件设在散热模块50的上方,便于散热模块50对pcie进行散热。可选地,pcie组件包括pcie盒6及设在pcie盒6内的pcie。
类似于上述的第一导向体23,如图5所示,背板91上设有第二导向柱92,pcie盒的后侧表面上设有第二导向体61,第二导向体61上设有第二导向孔,第二导向体61通过第二导向孔套在第二导向柱92上,对pcie盒的抽拉或推入第二安装腔内起到导向作用。
如图6所示,bbu组件可抽拉地设在一个第二安装腔i711内,bbu组件位于第一安装腔712的上方,并与主板组件的另一侧相邻分布。类似地,bbu组件包括bbu盒体3及设在bbu盒体3内的bbu。
如图6所示,机壳内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三安装腔715,第三安装腔715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机壳上第三插口716和背板91。比如,第三安装腔715位于为两个并第一内腔内,两个第三安装腔层叠分布,并且第三安装腔与第一安装腔相邻设置,一个第二安装腔i711叠放在最上层的第三安装腔的上方,电源模块一一对应且可抽拉地设在第三安装腔内,上述的bbu组件层叠在电源模块的上方,从而使散热部件可以对电源模块、bbu组件、主板组件及pcie组件进行散热。
也即,本实施方式中,主板组件20和pcie组件60直接层叠在散热模块50的顶部上方,电源模块40与散热模块50相邻分布,则散热模块50可以直接对主板组件20、pcie组件60、电源模块40进行散热;并且bbu组件30层叠在电源模块40上,并与主板组件20相邻设置,也使bbu组件靠近散热模块,散热模块也可以对bbu组件进行散热,从而提高整个服务器的散热效率。
电源模块的第三配合端插接在电源板11上,比如,第三配合端和电源板上的接口中的一个为第三插头,另一个为第三插座;如图8所示,电源板与背板91平行分布,电源板固定在机壳内,转接板12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电源板的接口和背板91的第三插接端上,比如第三插接端为转接板连接器96,从而实现电源4与背板91的电连接。
上述的bbu组件的第二插头插接在电源板上,通过电源板、转接板12与背板91电连接,若需要维修电源模块或bbu组件时,只需单独分别抽出电源模块、bbu组件即可,电源板和转接板12不会随着电源模块或bbu组件的抽拉或插入的移动而运动,从而便于对电源模块、bbu组件的维修。
如图8所示,转接板12与电源板、背板91之间形成空腔15,空腔通过机壳上的风孔与外界连通,便于外界的空气进入空腔内或空腔内的空气散到外界,加强风扇的散热效果。
作为变形,电源模块的插头可以直接插接在背板91上对应的插座,类似地,bbu组件的第二插头也可以直接插接在背板91上对应的插座上。
对于第二内腔中的多个第二安装腔ii721而言,如图2和图4所示,硬盘组件可抽拉地设在第二安装腔ii721内,硬盘组件上的第二插头一一对应地插接在背板91上的第二插座上。
可选地,如图7所示,机壳的第二内腔内设有多个竖向延伸且水平间隔的第一隔板10,相邻两个第一隔板10之间形成一个第二安装腔ii721,每个第二安装腔ii721内供至少一个硬盘组件可抽拉安装在其内,从而通过第二安装腔ii721的第二插口处,将硬盘组件插接在第二安装腔ii721内或抽拉出第二安装腔ii721外,便于对硬盘组件的维修和取放。
对于硬盘组件而言,如图4所示,硬盘组件包括硬盘盒8,设在硬盘盒8内的至少一个硬盘81。比如,每个硬盘盒8内设置两个硬盘81,或者还可以设置更多个硬盘81,硬盘81上设置第二插头,第二插头伸出硬盘盒8后插接在背板91上对应的第二插座上。
优选地,为了便于硬盘盒8在第二安装腔ii721内抽拉或插入,如图7所示,相对的两个第一隔板10上分别设置第一导向件101和第二导向件(图中未示意出),第一导向件101和第二导向件在竖向平齐且一一对应;上述的硬盘盒8可滑动地设在第一导向件101和第二导向件上,以对硬盘盒8的取放起到导向作用。
比如,第一导向件101和第二导向件均为滑轨,或者第二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为导向条。
进一步地,为了在第二安装腔ii721内设置多个硬盘盒8,上述的第一导向件101和第二导向件均为多个,相邻两个第一导向件101水平延伸且竖向间隔分布;同样地,第二导向件为多个,相邻两个第二导向件水平延伸且竖向间隔分布,从而在竖向可以设置多个硬盘盒8,每个硬盘盒8对应滑动地设在一个第一导向件101和第二导向件上,实现硬盘盒8在机壳内的阵列分布。
可选地,为了增大机壳内的散热,如图7所示,第一隔板10上设置多个第一散热孔103,第一导向件101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多段第一导向部,第一散热孔103分布在相邻两个第一导向部之间;类似地,第二导向件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多段第二导向部,第一散热孔103分布在相邻的两个第二导向部之间。
类似地,还可以在第一安装腔712的相对两内侧壁上分别设第一导向件101和第二导向件,对散热模块50在第一安装腔712内的抽拉或插接过程起到导向作用。类似地,还可以在第一内腔中的第二安装腔i711内设第一导向件101和第二导向件,对主板组件、bbu组件及pcie组件的取放起到导向作用;或者在第三安装腔715内也设置第一导向件101和第二导向件,对电源模块的取放起到导向作用。
进一步地,为增大服务器的散热效率,机壳上设置多个第二散热孔,如图3所示,背板91上设有多个第二散热孔104,从而使得散热模块50吹出的风经背板91上的第二散热孔104进入第二内腔中,再经机壳上的第二散热孔104流向机壳外,对整个机箱及其内的硬件模块、电源模块进行散热。
第二内腔的所有第一隔板10的顶部上设有顶板102,顶板102的顶部表面上设有向上凸起的限位柱;如图2所示,服务器还包括灯板13,灯板13上设有多个安装孔,灯板13通过其上的安装孔套在对应的限位柱上,以安装在机壳内,并且灯板13的第四配合端沿竖向插接在背板91上对应位置的第四插接端97,第四配合端和第四插接端97中的一个为第四插座,另一个为第四插头,二者在竖向插接配合。
当需要维修灯板13时,只需打开上盖1,向上抽拉灯板13,即可将灯板13从机壳内取出;相反,直接向下插灯板13,即可将灯板13安装在顶板上,便于灯板13的取放和维修工作。
此结构的服务器,将散热模块50、硬件模块中各个硬件元件、电源模块均可抽拉地安装在各自对应的安装腔内,散热模块50、硬件模块中的各个硬件元件都与背板91上的插接端插接配合,使得整个服务器的安装采用无线缆连接和可抽拉式的快速安装,便于各个元件的维修,使服务器机箱的体积小所占用的空间少,各个模块的维修更佳快捷。
另外,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服务器还包括助拔器14,可以在上述的每个模块上或者部分模块上设置助拔器14,以便通过对助拔器14施加抽拉力或推力,以将对应模块快速地安装在各自对应的安装腔内。
助拔器14的结构形式有多种,比如,助拔器14为把手,以散热模块50为例,把手设在风扇盒的外露于机壳的外表面上。
助拔器14包括助拔件及偏压保持件;助拔件的一端可转动地设在被助拔模块上,另一端作为自由端,在自由端转动时,自由端可与被助拔模块卡接连接或分离于被助拔模块,偏压保持件给自由端施加趋于保持与被助拔模块卡接的偏压力。
优选地,如图9所示,以硬盘盒8上设置的助拔器14为例,该助拔器14助拔件为弹性件141,偏压保持件为扭簧,并且在自由端上设置按钮142。其中,弹性件141的一端铰接在硬盘盒8上,另一端作为自由端;扭簧套于弹性件141在硬盘盒8上的铰接轴上,扭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硬盘盒8和弹性件141上,弹性件141在扭簧的扭力作用下使其的自由端相对于其的铰接端朝向外转动;按钮142设在硬盘盒8上,弹性件141的自由端与按钮142之间通过卡扣连接。
当朝向机壳内按压按钮142时,按钮142与弹性件141的自由端的卡接关系解除,弹性件141在扭簧的扭力下朝向外转动,弹性件141的自由端与按钮142处于分离的张开状态;相反,将弹性件141的自由端朝向机壳内按压,弹性件141的自由端与按钮142卡接而处于关闭状态,使助拔器14在不使用时,不在机壳外占用空间。
又如,如图10所示,主板组件和pcie组件上设置的助拔器14,该助拔器14中的助拔件为把手本体143,偏压保持件包括弹簧145及滑动壳144。
其中,把手本体143的一端铰接在主板盒2上,另一端作为自由端;把手本体143的前侧表面设有凹陷的安装槽,弹簧145设在安装槽内,滑动壳144套在把手本体143外,滑动壳144的内侧外壁上设有第一凸起1441,对应地主板盒2上设有供第一凸起1441嵌入的卡槽;滑动壳144的内腔中设有第二凸起1442,第二凸起1442嵌入安装槽内,弹簧145的两端分别抵接在第二凸起1442和安装槽的槽壁上。
弹簧145给第二凸起1442施加朝向把手本体143铰接端一侧的偏压力,以使第一凸起1441嵌入卡槽内并保持在卡槽内,把手本体143的自由端被限制在主板盒2上而处于关闭状态;相反,当朝向远离把手本体143的铰接端的方向,移动滑动壳144时,滑动壳144压缩弹簧145以克服偏压力,此时转动把手本体143的自由端,即可将第一凸起1441从卡槽内转出,助拔器14的把手本体143在主板盒2上处于张开状态,便于操作人员手握着自由端来抽拉或推送主板组件。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1.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箱,其内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腔(712)和至少一个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712)分布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下方;所述第一安装腔(712)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机箱的机壳上的第一插口(713)和设在机壳内的至少一个第一插接端(93);
电源模块,设在机壳内,与所述第一插接端(93)电连接;
至少一个散热模块,经所述第一插口(713)可抽拉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腔(712)内,所述散热模块(50)上的第一配合端与所述第一插接端(93)一一对应且插接配合;
硬件模块,设在第二安装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腔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机壳上的第二插口(714)和设在机壳内的至少一个第二插接端(95);所述第二插接端(95)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模块;
所述硬件模块经所述第二插口(714)可抽拉地安装在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硬件模块上的第二配合端与所述第二插接端(95)上一一对应且插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竖向插接设在所述机壳内的背板(91);
所述第一插接端(93)和所述第二插接端(95)分别设在各自安装腔对应的背板(91)上;
所述硬件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主板(21)组件,所述主板(21)组件设在所述散热模块(50)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91)将所述机壳的内腔分割为并排的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为至少两个,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分布在所述第一内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分布在第二内腔;
所述硬件模块还包括至少一个硬盘(81)组件;所述主板(21)组件设在第一内腔中的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硬盘(81)组件设在第二内腔中的第二安装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还具有设在所述第一内腔中的至少一个第三安装腔(715),所述第三安装腔(715)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机壳上第三插口(716)和背板(91),且所述第三安装腔(715)与所述第一安装腔(712)相邻并排设置;
所述电源模块经所述第三插口(716)可抽拉地设在第三安装腔(715)内,所述电源模块的第三配合端插接配合在电源(4)板上,所述电源(4)板与背板(91)上的第三插接端通过转接板(1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腔中分布至少三个第二安装腔,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层叠在所述第三安装腔(715)的上方,两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层叠在所述第一安装腔(712)的上方;
所述硬件模块还包括分别可抽拉地设在一个所述第二安装腔内的bbu组件(30)和pcie组件(60),所述bbu组件(30)的第二配合端插接在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4)板上,所述bbu组件(30)层叠在所述电源模块的上方;所述pcie组件(60)层叠在所述散热模块(50)的上方,所述pcie组件(60)的第二配合端插接在所述背板上的第二插接端上。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灯板(13),所述灯板(13)设在所述第二内腔中,且位于所述硬盘(81)组件的顶部上方;所述灯板(13)的第四配合端沿竖向与背板(91)上的第四插接端(97)插接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安装腔(712)和/或至少一个第二安装腔的相对的两内侧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导向件(101)和至少一个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101)和所述第二导向件一一对应,所述散热模块(50)或硬件模块通过在所述第一导向件(101)和第二导向件上滑动而可抽拉地设在各自对应的安装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块(50)包括:
风扇盒(5),可抽拉地设在所述第二安装腔内;
风扇,设在所述风扇盒内;
限位机构,可在将所述风扇盒锁定在机箱上的锁定状态与解除对所述风扇盒的锁定的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散热模块(50)和/或硬件模块外露于所述机壳的外表面上的至少一个助拔器(14)。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