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5-17  87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用轨道装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



背景技术:

矿井轨道主要用来承载运输矿石、爆破器材、工具等,矿井轨道由上部建筑和下部建筑所组成,上部建筑包括钢轨、轨枕、道床和联接零件,下部建筑是巷道底板。如公告号为cn208499535u的专利公开一种矿井用货物运输轨道,包括轨道本体和若干根枕木,在轨道本体两侧平行设置有一组第二轨道,所述相邻的轨道本体和第二轨道之间通过可拆卸式连接装置连接,且连接装置根据相邻的第二轨道和轨道本体的间距设置而成。

矿井施工完成后,矿井轨道经常需要进行拆除,拆除后的矿井轨道需要运输至矿井外,运输过程中,井下巷道系统错综复杂,部分巷道断面较小,巷道内轨道距离较长,当前轨道的拆卸运输主要是通过施工人员长距离抬运及装卸时合力抛掷轨道的方法,一根长4.5m、重38kg/m的轨道需至少7人抬运,众人合力抬运到回收车辆位置时,合力抛掷轨道至回收车辆上。尤其是在断面较小巷道及只有单股道巷道中,人员抬运轨道及装卸轨道过程中,空间较小,在此过程中,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多人在长距离抬运重型轨道过程中,因井下巷道条件差,如有一人不慎摔倒,则整根钢轨就有脱手从而砸伤施工人员的风险,同时在众人合力抛掷轨道过程中,存在钢轨反弹伤人风险。

公开号为cn110804910a的专利申请公开隧道轨道拆除运输一体装置,包括位于钢轨上的收料车、沿收料车的长度方向固定在收料车上表面的起吊架,起吊架上滑移设有用于起吊钢轨的起吊组件,首先起吊组件将拆下的钢轨吊起,纵向伺服机构将起吊组件和钢轨搬运到收料车,接着起吊组件将钢轨释放到横向伺服机构上,横向伺服机构对钢轨进行排列,使得钢轨整齐的排列好。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矿用轨道装卸装置需要线将钢轨吊起,然后对吊起的钢轨进行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存在掉落的风险,影响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矿用轨道装卸装置需要线将钢轨吊起,然后对吊起的钢轨进行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存在掉落的风险,影响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包括移动单元、装载单元和定位单元;

所述装载单元包括若干托辊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位于移动单元上,所述移动单元移动致使装载单元跟随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若干托辊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若干托辊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定位单元包括卡轨器,所述卡轨器卡合在支撑板的顶壁。

工作原理:在支撑板上放置卡轨器,将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装置放置到平板车后方,将轨道的一端抬起放置在托辊上,然后抬起轨道的另一端,缓慢向前推轨道直至轨道位于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装置上,然后按照要求合力按一定速度将轨道继续前推,直至轨道落在待装平板车上。待轨道装运完毕,更换另一辆平板车或移动装卸装置至另一地点,重复上述步骤。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轨道装卸装置通过托辊将轨道进行转运,减少了用工数量,提高了轨道回收速度,避免了人工在复杂巷道中长距离抬运轨道,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可实现轨道的随拆随装,也可实现轨道的连续铺设,提高了施工效率,轨道回收速度提高一倍,缩短井下轨道拆除时间。

消除了人工抬道及卸道时的不安全因素,避免了人工因站位不当造成的轨道反弹伤人工伤事故,无需对钢轨进行吊装转移,避免了在转移过程中掉落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中的卡轨器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上,可以防止轨道在运行过程中从装卸装置上脱落。

优选地,所述卡轨器的个数为多个,所述卡轨器包括第一卡座和第二卡座;所述第一卡座的一端与第二卡座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卡座的底壁开设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卡座的两端连通;

所述第二卡座的底壁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卡座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一通槽的槽底与第二通槽的槽底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通槽的宽度与第一支撑板的宽度匹配,所述第二通槽的宽度与第一支撑板的宽度匹配。

有益效果:卡轨器可以沿第一支撑板长度方向或第二支撑板长度方向移动,卡轨器放置在第一支撑板上,防止轨道从第一支撑板的一侧掉落,卡轨器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防止轨道从第二支撑板的一侧掉落。

优选地,所述第二通槽的深度大于第一支撑板的高度。

有益效果:增加卡轨器在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上的稳固性。

优选地,所述第二卡座的底端两侧设有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螺栓,所述螺栓上设有螺母,所述第二通孔位于第一支撑板底壁下方或第二支撑板底壁下方。

有益效果:在第二通孔内设置螺栓,然后在螺栓上安装螺母,可以进一步防止卡轨器掉落。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座的一端与第二卡座侧壁中心连接,所述第一卡座的纵向轴线与第二卡座的纵向轴线垂直。

优选地,所述移动单元包括车架、车轮和车轮轴,所述车架侧壁开设第一通孔,所述车轮轴转动安装在第一通孔内,所述车轮轴的两端分别设有车轮。

优选地,所述装载单元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位于车架顶壁,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分别位于支撑架顶壁。

优选地,所述定位单元还包括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一端与车架顶壁可拆卸连接。

有益效果:防止装卸装置在装卸过程中发生移动。

优选地,所述定位杆的一端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车架顶壁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有螺栓,所述螺栓穿过第三通孔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支撑板上放置卡轨器,将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装置放置到平板车后方,将轨道的一端抬起放置在托辊上,然后抬起轨道的另一端,缓慢向前推轨道直至轨道位于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装置上,然后按照要求合力按一定速度将轨道继续前推,直至轨道落在待装平板车上。待轨道装运完毕,更换另一辆平板车或移动装卸装置至另一地点,重复上述步骤。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轨道装卸装置通过托辊将轨道进行转运,减少了用工数量,提高了轨道回收速度,避免了人工在复杂巷道中长距离抬运轨道,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可实现轨道的随拆随装,也可实现轨道的连续铺设,提高了施工效率,轨道回收速度提高一倍,缩短井下轨道拆除时间。

消除了人工抬道及卸道时的不安全因素,避免了人工因站位不当造成的轨道反弹伤人工伤事故,无需对钢轨进行吊装转移,避免了在转移过程中掉落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中的卡轨器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上,可以防止轨道在运行过程中从装卸装置上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卡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移动单元1;车架11;车轮12;车轮轴13;装载单元2;托辊21;第一支撑板22;第二支撑板23;支撑架24;卡轨器31;第一卡座311;第二卡座312;第一通槽313;第二通孔314;定位杆32;第三通孔32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如若存在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实施例1

一种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如图1-图5所示,包括移动单元1、装载单元2和定位单元。

如图1和图2所示,移动单元1包括车架11、车轮12和车轮轴13,车架11侧壁开设第一通孔,车轮轴13转动安装在第一通孔内,两个车轮12分别安装在车轮轴13的两端,车轮12位于车架11两侧,本实施例中车轮12的个数为四个,但不仅限于四个。

如图1和图2所示,装载单元2包括若干托辊21、第一支撑板22、第二支撑板23和支撑架24,支撑架24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车架11顶壁,支撑架24所在平面与车轮轴13的轴线平行,本实施例中支撑架24的个数为三个,三个支撑架24沿车轮12的移动方向间隔安装在车架11上。第一支撑板22和第二支撑板23均安装在支撑架24的顶壁。

第一支撑板22和第二支撑板23通过支撑架24安装在车架11上,第一支撑板22与第二支撑板23相对设置,若干托辊21位于第一支撑板22和第二支撑板23之间,本实施例中托辊21的个数为三个,三个托辊21等距间隔设置,三个托辊21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任一托辊21轴承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22的侧壁固定连接,任一托辊21轴承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板23的侧壁固定连接,托辊21的固定连接方式为焊接但不仅限于焊接。

本实施例中的托辊21为利用井下回收的托辊21,第一支撑板22的宽度与第二支撑板23的宽度相同,第一支撑板22、第二支撑板23均为槽钢。

如图1-图4所示,定位单元包括卡轨器31,第一支撑板22或第二支撑板23上移动安装卡轨器31,卡轨器31包括第一卡座311和第二卡座312,第一卡座311的一端与第二卡座312侧壁中心固定连接,第一卡座311的纵向轴线与第二卡座312的纵向轴线垂直,其固定连接方式为焊接但不仅限于焊接,第一卡座311的底壁开设第一通槽313,第一通槽3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卡座311的两端连通,第一通槽313的宽度与第一支撑板22的宽度匹配,第一通槽313的深度小于第一支撑板22的高度。

第二卡座312的底壁开设第二通槽,第二通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卡座312的两端连通,第二通槽的宽度与第一支撑板22的宽度匹配,第一通槽313的槽底与第二通槽的槽底位于同一水平面,为提高卡轨器31在第一支撑板22、第二支撑板23上的稳固性,第二通槽的深度大于第一支撑板22的高度。

卡轨器31的个数为多个,具体个数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实施例中卡轨器31的个数为四个,其中两个位于第一支撑板22上,两个位于第二支撑板23上。为进一步防止卡轨器31掉落,第二卡座312的底端两侧设有对应的第二通孔314,第二通孔314内设有螺栓,螺栓上安装螺母,第二通孔314位于第一支撑板22底壁下方或第二支撑板23底壁下方。为节省材料,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座311和第二卡座312也可以由槽钢制成。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第一支撑板22或第二支撑板23上放置卡轨器31,或者在第一支撑板22和第二支撑板23上均放置卡轨器31,将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装置放置到平板车后方,将轨道的一端抬起放置在托辊21上,然后抬起轨道的另一端,缓慢向前推轨道直至轨道位于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装置上,然后按照要求合力按一定速度将轨道继续前推,直至轨道落在待装平板车上。待轨道装运完毕,将平板车与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装置前移,然后按照上述步骤继续装运轨道。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轨道装卸装置通过托辊21将轨道进行转运,采用本实施例中的装卸装置,无需对钢轨进行吊装转移,避免了在转移过程中掉落的风险,减少了用工数量,提高了轨道回收速度,避免了人工在复杂巷道中长距离抬运轨道,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可实现轨道的随拆随装,也可实现轨道的连续铺设,提高了施工效率,轨道回收速度提高一倍,缩短井下轨道拆除时间。

消除了人工抬道及卸道时的不安全因素,避免了人工因站位不当造成的轨道反弹伤人工伤事故。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废物利用,同时装卸装置上设置卡轨器31,可以防止轨道移动过程中从装卸装置的两侧脱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为防止装卸装置在装卸过程中发生移动,定位单元还包括定位杆32,定位杆32的一端与车架11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定位杆32的一端开设第三通孔321,车架11顶壁开设螺纹孔,螺纹孔内螺纹安装螺栓,螺栓穿过第三通孔321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本实施例中托辊21顶壁距离平板车装载平面的垂直高度差为0.6m,第一支撑板22和第二支撑板23的长度均为2.3m,定位杆32的长度为0.4m。由h=1/2gt2,l=vt,其中h=0.6m,g=9.8m/s2,v=6m/s,计算得出l=2.2m,即轨道按照6m/s左右的速度从装卸装置上送出,平稳落到平板车上的运行距离为2.2m。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定位杆32安装在对应的平板车上,定位杆32与平板车的安装方式为现有技术,可以采用焊接将定位杆32焊接在平板车上,也可以在定位杆32靠近平板车的端部开设第四通孔,在平板车上开设对应的螺纹孔,将定位杆32可拆卸安装在平板车上,然后将定位杆32对准车架11顶壁的螺纹孔,将定位杆32可拆卸安装在装卸装置上。

然后由电机车牵引或者人工停靠在回收轨道位置处,往第一支撑板22和第二支撑板23上放置卡轨器31,重复实施例1中的装卸步骤。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装卸过程中通过定位杆32将装卸装置与平板车固定,防止车辆窜动,影响装卸过程。托辊21安装高度经过计算,与平板车实现一定高低差,可保证轨道顺利落到平板车上。

减少了用工数量,提供了轨道回收速度:经统计由过去至少七人合力抬运一根4.5m长、38kg/m的轨道,减少为2人即可完成轨道的装卸,同时回收速度由120m/天提高为240m/天。按照矿井下-530m大巷剩余轨道24000m,未使用装卸装置按照120m/天计算,需用工200天,使用装卸装置按照240m/天计算,则仅需用工100天。

人工成本降低:使用装卸装置回收轨道:每个工按200元计算,回收100天,人工成本为200×2×100=40000元=4万元;

未使用装卸装置回收轨道:每个工按200元计算,回收200天,人工成本为200×7×200=280000元=28万元

仅-530m一个水平标高即节约人工成本24万,按照矿水平标高-530、-790m两个水平轨道,共计48000m计算,可节约人工成本48万。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单元、装载单元和定位单元;

所述装载单元包括若干托辊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位于移动单元上,所述移动单元移动致使装载单元跟随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若干托辊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若干托辊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定位单元包括卡轨器,所述卡轨器卡合在支撑板的顶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轨器的个数为多个,所述卡轨器包括第一卡座和第二卡座;所述第一卡座的一端与第二卡座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卡座的底壁开设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卡座的两端连通;

所述第二卡座的底壁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卡座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一通槽的槽底与第二通槽的槽底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通槽的宽度与第一支撑板的宽度匹配,所述第二通槽的宽度与第一支撑板的宽度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槽的深度大于第一支撑板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座的底端两侧设有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螺栓,所述螺栓上设有螺母,所述第二通孔位于第一支撑板底壁下方或第二支撑板底壁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座的一端与第二卡座侧壁中心连接,所述第一卡座的纵向轴线与第二卡座的纵向轴线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单元包括车架、车轮和车轮轴,所述车架侧壁开设第一通孔,所述车轮轴转动安装在第一通孔内,所述车轮轴的两端分别设有车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单元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位于车架顶壁,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分别位于支撑架顶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单元还包括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一端与车架顶壁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的一端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车架顶壁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有螺栓,所述螺栓穿过第三通孔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矿用移动式轨道装卸装置,涉及矿用轨道装卸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移动单元、装载单元和定位单元;装载单元包括若干托辊和支撑板,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位于移动单元上,移动单元移动致使装载单元跟随移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设置,若干托辊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若干托辊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定位单元包括卡轨器,卡轨器卡合在支撑板的顶壁。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无需对钢轨进行吊装转移,避免了在转移过程中掉落的风险,减少了用工数量,提高了轨道回收速度。

技术研发人员:刘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