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锡林金属针布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5-18  78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锡林金属针布。



背景技术:

锡林是梳理机的关键梳理部件,主要用于提高纤维的分离度、伸直度和整齐度,以及除去纤维中混有的杂质。锡林主要依靠包覆在其外层的针布起梳理作用,针布的种类通常分为弹性针布和硬性针布两大类,金属针布属于硬性针布的一种,其针齿与基部为一体结构,与弹性针布相比能承受更大的梳理力和离心力,梳理性能更好,效率更高,逐步取代弹性针布成为梳理机的首要选择。

金属针布的针齿几何参数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现有金属针布的齿形、齿深、齿密度等参数大多为某一固定值,未根据梳理进程做适当调整,导致其难以同时满足多种梳理要求,例如,为了提高锡林的梳理能力,通常采取减小齿深、减小齿密度等方式,但这些方式在提高梳理能力的同时也会影响纤维的转移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分区设计、梳理能力强、转移效率高、使用寿命长、产品质量好的锡林金属针布,通过分区设计使针布的不同区域对应梳理进程的不同阶段,分别满足不同阶段的梳理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锡林金属针布,包括基层和针齿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呈弧形,基层的内侧包覆在锡林筒上,所述针齿层位于基层的外侧,针齿层包括深齿区和浅齿区,所述深齿区对应的角度α为60°,深齿区排列有深齿,所述深齿的齿顶前侧设有尖勾,深齿的齿顶背面设有斜面一,深齿的齿距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浅齿区对应的角度β为30°,浅齿区排列有浅齿,所述浅齿的齿顶与深齿的齿顶处于同一高度,浅齿的齿顶背面设有斜面二,浅齿的齿深为深齿齿深的一半,浅齿的齿距也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深齿区与浅齿区交替分布,并且深齿区小齿距的一端与浅齿区大齿距的一端相连。本实用新型的锡林筒在工作时顺时针旋转,浅齿区对应梳理开始阶段,浅齿的齿深较小,分梳作用强,用于对纤维起初步梳理的作用,齿顶背面的斜面二面积较大,使得浅齿的齿顶较钝,穿刺能力较小,能够防止嵌破籽棉或杂质,减少对纤维的损伤,浅齿区的齿距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减小,梳理效果逐渐提高。经浅齿区初步梳理后的纤维进入深齿区进行二次梳理,深齿区的齿距也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减小,梳理效果也逐渐提高,并且纤维主要在深齿区向道夫转移,深齿的齿深较大,纤维携带量较多,转移效率较高,深齿的齿顶前侧尖勾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纤维向道夫的转移能力,并且由于齿顶前侧为易磨损区域,设置尖勾也能延长齿顶的有效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基层和针齿层均由低合金钢材料制成,基层的金相组织为珠光体,针齿层的金相组织为马氏体。低合金钢的强度高、塑韧性好,热加工性能好,基层的珠光体组织强度硬度适中,韧性好,易弯曲,针齿层经热处理后形成的马氏体组织强度和硬度增大,耐磨性能提升。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深齿的工作角γ小于浅齿的工作角δ。深齿的工作角较小,抓取纤维的能力较强,能够提高纤维向道夫转移的效率。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深齿与浅齿的齿厚由齿根部向齿顶部逐渐减小。针齿的齿顶厚度较小,有助于穿刺和分梳。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深齿的工作面和背面均为平面,所述浅齿的工作面为弧面,背面为平面。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深齿与浅齿的齿根部前侧均经倒角处理。齿根部倒圆角能避免应力集中,降低齿根部发生断裂的风险,同时能减少纤维在齿根部的堆积,促进纤维转移。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金属针布设计为深齿区和浅齿区交替分布的结构,利用浅齿区对纤维进行初步梳理,利用深齿区对纤维进行二次梳理以及向道夫转移,浅齿区和深齿区均通过齿距的逐渐减小使梳理程度逐渐细致,不仅能改善梳理效果、提高转移效率,还能降低对纤维的损伤,改善成品质量。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深齿的齿顶前侧设置尖勾,进一步提高了纤维向道夫的转移能力,延长了深齿的有效使用寿命,并通过在深齿与浅齿的齿根部前侧倒圆角避免了该处的应力集中和纤维堆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深齿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深齿区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浅齿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浅齿区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基层;2、针齿层;3、锡林筒;4、深齿区;5、浅齿区;6、深齿;7、尖勾;8、斜面一;9、浅齿;10、斜面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锡林金属针布包括基层1和针齿层2。

本实施例的锡林金属针布呈弧形,对应的中心角度为90°,锡林筒3的外侧首尾连接有四块锡林金属针布,锡林筒3的外表面与基层1的内侧贴合。基层1和针齿层2均由强度高、塑韧性好,热加工性能好的低合金钢材料制成,基层1的金相组织为珠光体,其强度、硬度适中,韧性好,易弯曲,针齿层2经热处理后形成了马氏体组织,使得强度和硬度增大,耐磨性能提升。

本实施例的针齿层2位于基层1的外侧,针齿层2包括深齿区4和浅齿区5,其中,浅齿区5对应锡林梳理的起始阶段,浅齿区5对应的中心角度β为30°,浅齿区5内变间距排列有浅齿9,浅齿9的齿深较小,分梳作用较强,用于对纤维起初步梳理的作用,其齿顶背面设有斜面二10,斜面二10的存在使得浅齿9的齿顶较钝,穿刺能力较小,能够防止嵌破籽棉或杂质,也能减少对纤维的损伤,浅齿9的齿距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减小,梳理效果逐渐提高,浅齿区5的小齿距一端与深齿区4的大齿距一端相连。

经浅齿区5初步梳理后的纤维进入深齿区4进行二次梳理,并在深齿区4的作用下向道夫转移。本实施例的深齿区4对应的中心角度α为60°,深齿区4内排列有深齿6,深齿6的齿距也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减小,梳理效果逐渐提高,深齿6的齿顶与浅齿9的齿顶处于同一高度,深齿6的齿深为浅齿9齿深的两倍,使得深齿6相比于浅齿9具有更大的纤维携带量,纤维的转移效率也较高,同时,深齿6的齿顶前侧设有尖勾7,尖勾7在锡林旋转时能托持纤维向前,进一步提高纤维向道夫的转移能力,并且由于齿顶前侧为易磨损区域,设置尖勾7也能延长深齿6的有效使用寿命。深齿6的齿顶背面设有斜面一8,用于增大齿顶宽度,提高齿顶的强度。

本实施例的深齿6和浅齿9的齿厚均由齿根部向齿顶部逐渐减小,有利于纤维的穿刺和分梳,深齿6的工作角γ小于浅齿的工作角δ,工作角越小,抓取纤维的能力越强,深齿6设置较小的工作角有利于促进纤维在深齿区4向道夫的转移。深齿6的工作面和背面均为平面,浅齿9的工作面为弧面,背面为平面,二者的齿根部前侧均倒有圆角,能够避免齿根部产生应力集中,降低该处发生断裂的风险,同时能减少纤维在该处的堆积,促进纤维的转移。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锡林金属针布,包括基层(1)和针齿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呈弧形,基层(1)的内侧包覆在锡林筒(3)上,所述针齿层(2)位于基层(1)的外侧,针齿层(2)包括深齿区(4)和浅齿区(5),所述深齿区(4)对应的角度α为60°,深齿区(4)排列有深齿(6),所述深齿(6)的齿顶前侧设有尖勾(7),深齿(6)的齿顶背面设有斜面一(8),深齿(6)的齿距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浅齿区(5)对应的角度β为30°,浅齿区(5)排列有浅齿(9),所述浅齿(9)的齿顶与深齿(6)的齿顶处于同一高度,浅齿(9)的齿顶背面设有斜面二(10),浅齿(9)的齿深为深齿(6)齿深的一半,浅齿(9)的齿距也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深齿区(4)与浅齿区(5)交替分布,并且深齿区(4)小齿距的一端与浅齿区(5)大齿距的一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锡林金属针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和针齿层(2)均由低合金钢材料制成,基层(1)的金相组织为珠光体,针齿层(2)的金相组织为马氏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锡林金属针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深齿(6)的工作角γ小于浅齿(9)的工作角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锡林金属针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深齿(6)与浅齿(9)的齿厚由齿根部向齿顶部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锡林金属针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深齿(6)的工作面和背面均为平面,所述浅齿(9)的工作面为弧面,背面为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锡林金属针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深齿(6)与浅齿(9)的齿根部前侧均经倒角处理。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锡林金属针布,包括基层和位于基层外侧的针齿层,特点是:针齿层包括深齿区和浅齿区,深齿区内排列有深齿,深齿的齿顶前侧设有尖勾,齿顶背面设有斜面一,浅齿区排列有浅齿,浅齿的齿顶背面设有斜面二,深齿与浅齿的齿距均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减小,深齿区与浅齿区交替分布。本实用新型利用浅齿区对纤维进行初步梳理,利用深齿区对纤维进行二次梳理以及向道夫转移,浅齿区和深齿区均通过齿距的逐渐减小使梳理程度逐渐细致,不仅能改善梳理效果、提高转移效率,还能降低对纤维的损伤,改善成品质量,并且通过在深齿的齿顶前侧设置尖勾,进一步提高了纤维向道夫的转移能力,延长了深齿的有效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陆锦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华恒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23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2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