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纱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拉型复合纱线。
背景技术:
织物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用物品,而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消费者对于织物,特别是贴身织物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用于织造织物的织造材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已经不限于传统的动、植物纤维和单一的化纤材料纤维。纱线是用各种纺织纤维加工成一定细度的产品,也是当下织物制作的最主要也是基础的材料。
纱线的抗拉强度以及耐磨性比较重要,是决定的纺织品的耐用性以及牢固性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自然的动、植物纤维如棉纤维、麻纤维、蚕丝、羊毛等制成的单一纱线或者复合纱线具有较佳的穿着舒适度,但是容易走形且韧性和伸缩性比较差,存在强度差、表面弹性、张力不足的缺陷,聚酰胺纤维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所以制成的纺织品非常坚固耐用,但是聚酰胺纤维的手感和舒适度较差,难于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因此需要对该类纱线进行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抗拉型复合纱线,这种抗拉型复合纱线具有较佳的强度和张力稳定性,同时也具有较佳抗拉扯性能,可用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抗拉型复合纱线,由第一纤维纱线以及第二纤维纱线交捻而成,且所述第一纤维纱线的截面面积比第二纤维纱线截面面积大15%~25%,所述第一纤维纱线包括芯线、包芯层以及外层,所述芯线为2~3束聚酰胺纤维束呈螺旋状正捻形成聚酰胺纱芯,其外表面成型有一层粘胶纤维层作为包芯层,所述包芯层表面成型有外层,所述外层由第一复合纤维束和第二复合纤维束呈螺旋状绕卷捻合在包芯层表面制成,所述第一复合纤维束由聚酯纤维和三醋酯纤维捻合而成,所述第二复合纤维束由棉纤维、聚酯纤维和氨纶纤维捻合而成。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纤维纱线为亲肤类纤维纱线,优选为棉纤维纱线、牛奶纤维纱线、莫代尔纤维纱线、麻纤维纱线中的一种。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纤维纱线在第一纤维纱线上交捻的捻向为z型或s型。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芯线中聚酰胺纤维的用量为抗拉型复合纱线的总量的5~8%。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复合纤维束与所述第二复合纤维束为同向螺旋盘绕,且与所述第二纤维纱线的盘绕方向相同。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复合纤维束中聚酯纤维和三醋酯纤维的截面面积比为1:3。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复合纤维束中棉纤维、聚酯纤维和氨纶纤维的截面面积比为1:1:1。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拉型复合纱线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交捻来形成抗拉型复合纱线本体和内部第一纤维纱线的多重螺旋结构,其通过芯线强度高,稳定性好,交替缠绕的的结构和合理的纤维材料选择为纱线提供了必要的韧性和弹性,并使纱线的内部连接更加紧密;
同时,同向缠绕的不同截面积线芯能紧密地将芯线包裹住,并缩小纤维束之间的间隙,以将线芯的弹性发挥到最佳效果,并且在复合纱线拉伸时,形成线芯、外层、第二纤维纱线交捻层自内向外的韧性和收紧力的连续变化,以加强复合纱线整体在拉伸时的韧性和强度,防止线芯断裂,并且进一步提高纱线的抗拉伸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交捻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纤维纱线的截面细节图。
其中:1、第一纤维纱线;2、第二纤维纱线;11、第一复合纤维束;12、第二复合纤维束;13、芯线;14、包芯层;111、三醋酯纤维;112、第一聚酯纤维;121、棉纤维;122、第二聚酯纤维;123、氨纶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2的一种抗拉型复合纱线的较佳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抗拉型复合纱线包括第一纤维纱线1以及第二纤维纱线2,其采用的第一纤维纱线1的截面面积比第二纤维纱线2截面面积大20%;其中,第一纤维纱线1与第二纤维纱线2逆时针交捻而成,第一纤维纱线1在第二纤维纱线2上交捻的捻向为s型。
其中,第二纤维纱线2主要表现为对外的使用性能,其可以采用亲肤类纤维纱线中的一种如棉纤维纱线、牛奶纤维纱线、莫代尔纤维纱线、麻纤维纱线以获得不同的纤维材质具有的透气性、吸湿性、保温性和舒适度效果,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纤维纱线2采用具有较佳的透气性、吸湿性、保温性和舒适度的棉纤维纱线。
而第一纤维纱线1的结构如图2所示,其包括芯线13、包芯层14以及外层,其芯线13为由三束聚酰胺纤维束呈螺旋状正捻形成聚酰胺纱芯,该聚酰胺纱芯种聚酰胺纤维的用量为抗拉型复合纱线的总量的6.5%,这种聚酰胺纱芯成型的芯线13能使抗拉型复合纱线具有较佳的基础弹性回复率和耐弯折性能和抗疲劳性能。芯线13外表面成型有一层粘胶纤维层作为包芯层14。
成型于在包芯层14外表面的外层由第一复合纤维束11和第二复合纤维束12呈逆时针螺旋状交捻而成,其中,第一复合纤维束11由截面面积比为1:3的聚酯纤维112和三醋酯纤维111捻合而成;而第二复合纤维束12则由截面面积比为1:1:1的棉纤维121、聚酯纤维122和氨纶纤维123捻合而成。这种成型与包芯层14的外层结构通过第一复合纤维束11和第二复合纤维束12的交捻组成结构稳定,纤维相互牵引的复合纤维结构,这种复合纤维结构的充分利用了三醋酯纤维的垂顺性、抗折皱性能,聚酯纤维的强度与弹性恢复能力以及氨纶的高弹性能,形成强度和韧性的连续改变,同时,从复合纱线的角度考虑,能有效控制第一纤维纱线1的粗细,便于与第二纤维纱线2在按比例交捻后依然能保持较佳的手感并保证复合纱线本身的韧性和弹性回复力。
因而本实施例的复合纱线结构不仅考虑到整体复合纱线的弹力、回复性和韧性外,同时也考虑到复合纱线的整体粗细程度和触感。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用途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意欲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也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修改和/或变型,所有的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抗拉型复合纱线,其特征在于,由第一纤维纱线以及第二纤维纱线交捻而成,且所述第一纤维纱线的截面面积比第二纤维纱线截面面积大15%~25%,所述第一纤维纱线包括芯线、包芯层以及外层,所述芯线为2~3束聚酰胺纤维束呈螺旋状正捻形成聚酰胺纱芯,其外表面成型有一层粘胶纤维层作为包芯层,所述包芯层表面成型有外层,所述外层由第一复合纤维束和第二复合纤维束呈螺旋状绕卷捻合在包芯层表面制成,所述第一复合纤维束由聚酯纤维和三醋酯纤维捻合而成,所述第二复合纤维束由棉纤维、聚酯纤维和氨纶纤维捻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型复合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纤维纱线为棉纤维纱线、牛奶纤维纱线、莫代尔纤维纱线、麻纤维纱线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型复合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纤维纱线在第一纤维纱线上交捻的捻向为z型或s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型复合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线中聚酰胺纤维的用量为抗拉型复合纱线的总量的5~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型复合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合纤维束与所述第二复合纤维束为同向螺旋盘绕,且与所述第二纤维纱线的盘绕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型复合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合纤维束中聚酯纤维和三醋酯纤维的截面面积比为1: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型复合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复合纤维束中棉纤维、聚酯纤维和氨纶纤维的截面面积比为1:1:1。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