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把手模组及具有该把手模组的服务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网络传输的需求不断提升,往往需要多个服务器配合才能满足,这些服务器往往会安装在一个机柜中。
当安装在一个机柜中的服务器需要维修或设定时,使用者需要将服务器自机柜中拆出,再电连接外界设备以进行维修或设定,然而,多次的拆装会提高服务器的结构损坏的风险,同时也会造成使用者的工作负担,如何改善这一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把手模组,包括壳体和连接元件;
所述壳体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壳体包括拉拔部和至少一个连接开口,所述连接开口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前壁,所述拉拔部位于所述前壁所在侧;
所述容置空间内配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埠,所述连接开口与所述连接埠位置对应;
所述连接元件与所述前壁相对设置,且与所述壳体的后侧固接,所述连接元件设有用于与外部部件连接的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把手模组用于服务器时,通过其连接元件的连接部与服务器的机壳连接,将把手模组固定在服务器上,还通过连接单元与服务器的主机电连接,这样,在服务器置于机柜后,需要维修或设定时,使用者可通过把手模组的拉拔部将服务器自机柜取出,或者通过把手模组的连接单元将外接设备与服务器的主机电连接,使用非常方便,且相关结构件不易损坏。
如上所述的把手模组,所述拉拔部包括形成于所述壳体的拉拔空间,所述拉拔空间具有拉拔开口,所述拉拔开口形成于所述前壁。
如上所述的把手模组,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枢接,以在遮蔽所述拉拔开口的位置和打开所述拉拔开口的位置之间切换。
如上所述的把手模组,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所述拉拔部位于所述连接开口的下方,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的枢转轴靠近所述拉拔开口远离所述连接开口的一侧。
如上所述的把手模组,所述拉拔部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的第一臂与所述壳体固接,所述扭簧的第二臂与所述盖板固接,且所述扭簧位于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之间的主体部分外套于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的枢转轴,并配置成:所述扭簧处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盖板处于遮蔽所述拉拔开口的位置。
如上所述的把手模组,所述连接单元包括用于连接所述连接埠至所述壳体的刚性连接结构。
如上所述的把手模组,所述壳体还包括两相对侧壁和两相对端壁,两所述端壁分别连接所述前壁的上边和下边,两所述侧壁分别连接所述前壁的左边和右边,两所述端壁、所述前壁和两所述侧壁围合形成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前壁具有第一斜面部、平面部和第二斜面部,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斜面部、所述平面部和所述第二斜面部自上至下顺次连接,所述第一斜面部的上边和所述第二斜面部的下边均向后倾斜。
如上所述的把手模组,所述连接元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壳体直接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前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形成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单元位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
如上所述的把手模组,所述第一连接板具有开槽,所述开槽用于使所述容置空间连通至外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服务器,包括机壳和主机,所述机壳具有用于容纳所述主机的容纳空间;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把手模组,所述把手模组通过所述连接元件与所述机壳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埠与所述主机通信连接。
由于上述把手模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括该把手模组的服务器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服务器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服务器在另一视角下的局部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把手模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把手模组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把手模组沿剖面线在上下方向剖视后沿c-c向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把手模组的盖板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服务器10;
把手模组100,壳体110,第一连接开口111a,第二连接开口111b,拉拔部112,拉拔开口112a,拉拔空间112b,盖板113,容置空间114,前壁115,第一斜面部115a,平面部115b,第二斜面部115c,侧壁116,端壁117,固定槽118,第一连接单元120a,第二连接单元120b,第一连接埠121,第二连接埠122,连接元件130,第一连接板131,第二连接板132,固定孔134,开槽136,扭力弹簧140,第一臂141,第二臂142;
机壳200,容纳空间201,壳侧壁202;
枢转轴r。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便于理解和描述简洁,下文结合把手模组及具有该把手模组的服务器一并说明,有益效果不再重复论述。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服务器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服务器在另一视角下的局部立体图。
该实施例中,服务器10包括机壳200、主机和把手模组100,图中省去了主机。机壳200具有容纳空间201,主机设于该容纳空间201内。
把手模组100与机壳200连接,图示方案中,把手模组100具体与机壳200的一个壳侧壁202连接,把手模组100的设置能够方便使用者通过把手模组100拉动服务器10,显然,把手模组100固接于机壳200的前端,即服务器10置于柜体后,把手模组100靠近柜体面向使用者的敞口。
请一并参考图3和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把手模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把手模组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为便于理解和描述,本文中将使用状态下,把手模组100面向使用者的一侧称之为前,相对的一侧即为后,把手模组100的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把手模组100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
该实施例中,把手模组100包括壳体110和连接元件130。
壳体110具有容置空间114,壳体110包括拉拔部112和至少一个连接开口,其中,连接开口形成于壳体110的前壁115。
壳体110的容置空间114内配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单元,该连接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埠,该连接埠的位置与连接开口位置对应,显然,连接单元与壳体110组装后,连接埠朝向前壁115一侧,如此,外部的电子装置才能通过连接开口与对应位置的连接埠电连接。可以理解,连接埠的数目与前壁115上连接开口的数目一致且位置对应。
图示方案中,壳体110的前壁115具体开设有两个连接开口,下文就以前壁115设有两个连接开口,容置空间114内配置有两个连接单元为例说明把手模组100的具体结构,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数目不限,连接埠的种类也不限。
具体地,容置空间114内配置有第一连接单元120a和第二连接单元120b,第一连接单元120a具有第一连接埠121,第二连接单元120b具有第二连接埠122。其中,第一连接单元120a可以为影像信号连接单元,第一连接埠121可以是vga(videographicsarray)端子,第二连接单元120b可以是资料信号连接单元,第二连接埠122可以是通用串列汇流排,即usb接口。
其中,第一连接开口111a对应第一连接埠121,第二连接开口111b对应第二连接埠122。
这样,其他电子装置可以直接经过第一连接开口111a与第一连接单元120a电连接,或者直接经过第二连接开口111b与第二连接单元120b电连接。
因把手模组100固接于服务器10的机壳200,所以把手模组100内设置的第一连接单元120a和第二连接单元120b可以与服务器10的主机电连接,这样,服务器10的主机借由把手模组100的第一连接单元120a和第二连接单元120b可以直接提供一个电性连接介面,即形成在壳体110的前壁115的第一连接开口111a和第二连接开口111b。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将服务器10安装于机柜后,不需要再次自机柜拆除服务器10就可以通过前述连接单元电连接一鼠标、键盘或显示屏幕等外接设备,以进行设定或维修。
该实施例中,连接元件130与壳体110的前壁115相对设置,且与壳体110的后侧固接,连接元件130设有用于与外部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在应用于服务器10时,该外部部件为机壳200,具体到图2所示方案中,连接元件130具有与机壳200的壳侧壁202连接的连接。
如上,在服务器10上设置该把手模组100后,在服务器10置于机柜后,需要维修或设定时,可以通过把手模组100的连接单元将外接设备与服务器10的主机电连接,也可以通过把手模组100的拉拔部112将服务器10自机柜中取出,使用非常方便,且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相关结构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方案中,第一连接单元120a包括耦接并固定第一连接埠121的结构,比如可以是将第一连接埠121连接至壳体110的刚性结构,第二连接单元120b也类似,第一连接单元120a和第二连接单元120b还可以耦接在一起以方便组装。
当然,实际设置时,第一连接埠121和第二连接埠122与壳体110的连接方式及连接关系可以为其他,此处不做限制。第一连接单元120a和第二连接单元120b还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该实施例中,把手模组100的壳体110还包括两相对侧壁116和两相对端壁117,其中,两相对侧壁116沿左右方向排布,分别与前壁115的左边和右边固接,两相对端壁117沿上下方向排布,分别与前壁115的上边和下边固接,这样,两端壁117、前壁115和两侧壁116围合形成一开口朝后的容置空间114。
如图4所示,实际设置时,在上下方向上两个端壁117之间的距离l1小于左右方向上两个侧壁116之间的距离l2,即把手模组100的高度小于其宽度,这样设置,不占用空间,且方便使用者握持。
具体的方案中,前壁115具有第一斜面部115a、平面部115b和第二斜面部115c,沿壳体110的高度方向,第一斜面部115a、平面部115b和第二斜面部115c自上至下顺次连接,其中,第一斜面部115a的上边和第二斜面部115c的下边均向后倾斜,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在使用中碰撞或刮伤使用者。
具体的方案中,连接元件130包括第一连接板131和第二连接板132,第一连接板131与壳体110的前壁115相对设置,与壳体110直接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板131能够大致封堵前述提及的容置空间114的后端开口,第二连接板132垂直连接第一连接板131,第二连接板132形成与机壳200的壳侧壁202连接的连接部,可结合图2理解。
第一连接板131与壳体11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固接,优选可拆卸地连接方式,比如在第一连接板131上开设有两个固定孔134,壳体110上对应设有两个固定槽118,第一连接板131可以通过螺丝50等紧固件穿过固定孔134锁固至对应的固定槽118,从而将连接元件130固定于壳体110。
实际设置时,固定孔134和固定槽118的数目和排布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限于图中所示。
参考图2,在第一连接板131上设有开槽136,以使壳体110的容置空间114能够通过该开槽136与外部连通,这样,前述提及的设于容置空间114内的第一连接单元120a和第二连接单元120b通过导线与服务器10的主机电连接时,这些导线可以经该开槽136延伸至容置空间114外部,以便电连接至主机。
该实施例中,把手模组100的拉拔部112具体设于壳体110的下方,位于各连接开口的下方,这样,方便拉拔操作且也便于外接设备与各连接开口的配合。
以图示示例,沿把手模组100的高度方向,第一连接开口111a、第二连接开口111b和拉拔部112自上至下依次排列,可以理解,因拉拔部112的设置是为了方便借其拉拔把手模组100,从而将与把手模组100固接的服务器10拉出机柜,所以,拉拔部112靠近壳体110的前壁115设置。
请一并参考图5和图6,图5为图1中把手模组沿剖面线在上下方向剖视后沿c-c向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5中把手模组的盖板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把手模组100的拉拔部112包括形成于壳体110的拉拔空间112b,该拉拔空间112b具有拉拔开口112a,拉拔开口112a形成于前壁115。
实际中,使用者可以自拉拔开口112a伸入拉拔空间112b内,握持壳体110的相关结构后,向外施力将把手模组100拉出。
在此基础上,该把手模组100还包括盖板113,该盖板113与壳体110枢接,以在遮蔽拉拔开口112a的位置和打开拉拔开口112a的位置之间切换。这样,在需要拉拔时,通过转动盖板113,使拉拔开口112a露出,以便进行拉拔操作,在不需要拉拔时,转动盖板113使其处于遮蔽拉拔开口112a的位置,这样可以使把手模组100具有良好的外观,且避免外部杂物等经拉拔开口112a进入壳体110内部,而对壳体110内部的相关部件造成损伤。
该实施例中,拉拔开口112a具体位于第二连接开口111b的下方,具体设置时,盖板113与壳体110的枢转轴r(标示于图1中)靠近拉拔开口112a远离第二连接开口111b的一侧,即靠近壳体110的位于下方的端壁117设置。
具体的方案中,拉拔部112还包括扭簧140,扭簧140包括主体部分、第一臂141和第二臂142,扭簧140的主体部分外套枢转轴r上,第一臂141与壳体110固接,第二臂142与盖板113固接,并配置成:扭簧140处于自然状态下,盖板113处于遮蔽拉拔开口112a的位置,即图5所示状态。
如上设置后,实际应用中,需要打开盖板113,利用拉拔部112进行拉拔操作时,盖板113朝前向远离前壁115的方向转动,以图6所示,即以图示中逆时针方向转动,图6中盖板113处于打开拉拔开口112a的状态,可以理解,在盖板113打开的过程中,扭簧140的第二臂142随着盖板113一起动作,储存形变能,在施加于盖板113的外力消失后,该形变能带动盖板113反向转动,以回复原位,最终使得盖板113处于遮蔽拉拔开口112a的位置。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把手模组及具有该把手模组的服务器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1.把手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连接元件;
所述壳体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壳体包括拉拔部和至少一个连接开口,所述连接开口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前壁,所述拉拔部位于所述前壁所在侧;
所述容置空间内配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埠,所述连接开口与所述连接埠位置对应;
所述连接元件与所述前壁相对设置,且与所述壳体的后侧固接,所述连接元件设有用于与外部部件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拉拔部包括形成于所述壳体的拉拔空间,所述拉拔空间具有拉拔开口,所述拉拔开口形成于所述前壁;
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枢接,以在遮蔽所述拉拔开口的位置和打开所述拉拔开口的位置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所述拉拔部位于所述连接开口的下方,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的枢转轴靠近所述拉拔开口远离所述连接开口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拔部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的第一臂与所述壳体固接,所述扭簧的第二臂与所述盖板固接,且所述扭簧位于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之间的主体部分外套于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的枢转轴,并配置成:所述扭簧处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盖板处于遮蔽所述拉拔开口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包括用于连接所述连接埠至所述壳体的刚性连接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把手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两相对侧壁和两相对端壁,两所述端壁分别连接所述前壁的上边和下边,两所述侧壁分别连接所述前壁的左边和右边,两所述端壁、所述前壁和两所述侧壁围合形成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前壁具有第一斜面部、平面部和第二斜面部,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斜面部、所述平面部和所述第二斜面部自上至下顺次连接,所述第一斜面部的上边和所述第二斜面部的下边均向后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把手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壳体直接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前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形成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单元位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具有开槽,所述开槽用于使所述容置空间连通至外部。
8.服务器,包括机壳和主机,所述机壳具有用于容纳所述主机的容纳空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把手模组,所述把手模组通过所述连接元件与所述机壳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埠与所述主机通信连接。
技术总结